用今天的話來說,它們最最直觀的區別是:
「觴」就像今天的碗;
而「爵」就像今天的杯子。
(現代的酒杯)
更多的區別就需要資料來對比了。
一、觴、爵連用
《詩·周南·卷耳》疏: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總名曰爵。其實曰觴。觴者,餉也。
我們把單位換成今天的語言,「一升曰爵」,一爵姑且算一杯,兩杯叫一觚,三杯叫一觶,四杯叫一角,五杯叫一散。
現代勸酒一般說,多喝幾杯!要是在青銅時代你只能說,再來一爵!
「其實曰觴」這一句,我個人看來有兩種解釋(僅是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
1、「其實」的實解作實物,即喝酒的器皿;
2、「其實」的實解作實數,即從一升喝到五升,好比一圈酒已喝完,就叫一觴。當然一圈酒哪夠,下一圈就是下一觴。這樣一頓飯下來,怎麼也得十來觴,正是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後面的「觴者,餉也」,一餉即一頓飯。
雖然喝了十來觴,但是若向人說起,我們總習慣性說這頓飯真盡興,而不是嘵嘵解釋這一頓飯裡包含:三五個人、十餘觴酒,五大碗飯,花生瓜子礦泉水若干。
二、觴
《韻會》:酒卮總名。
《前漢書·外戚傳》:酌羽觴兮銷憂。孟康曰:羽觴,爵也。又稱耳杯。
通過圖片可以看到,羽觴的杯身再做高點、下面加上腳,就是活脫脫的爵。因此,羽觴可以說是」似爵非爵「。
三、爵
《說文》:禮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飲器象爵者,取其鳴節節足足也。
又,前文《卷耳》疏:一升曰爵。
我們可以認為爵就是小耳杯。
四、兩者的辯證關係
觴是古人喝酒時飲酒器皿的總稱(非盛酒的酒缸、酒罈),包括了爵、觚、觶、角、散。
而「爵、觚、觶、角、散」我們可以解釋成最小杯、次小杯、小杯、中杯、大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