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評論員 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員 馮瑋
由山口那津男擔任黨首的日本公明黨,和安倍晉三任黨首的日本自民黨自今年1月7日起啟動聯合執政。公明黨儘管與自民黨聯合執政,但與自民黨相比力量非常弱小。山口本人不在安倍內閣成員之列,而安倍內閣的19名閣員當中,僅有國土交通大臣太田昭宏一名公明黨黨員,佔內閣十九分之一。 據中新社
公明黨黨首山口那津男訪問中國,蘊含何種信息?一言以蔽之,他是當今中日關係最合適的「調停者」。
必須強調,公明黨不僅是自民黨的執政盟友,是「中國政府和人民的老朋友」,而且山口本人在2010年9月7日中日「撞船事件」發生後,曾造訪中國進行「調停」。此番山口應「中日友好協會邀請訪問中國」,且行前安倍專門與山口會晤,請他轉交給習近平總書記的親筆信,並表示:「儘管日中兩國之間出現摩擦,但希望山口此行能為通過多次政治對話改善兩國關係邁出第一步。」儘管有些國外主流媒體對山口此行能否取得成效並不看好。例如,英國BBC稱:「日本執政聯盟的公明黨黨首山口那津男前往北京,並不意味兩國關係改善。」但我對此觀點不敢苟同。相反,我認為這是安倍變相的「破冰之旅」,並樂觀其成。
公明黨和自民黨關係始終密切,在中日關係史上曾經發揮過至關重要的作用。1972年7月初,公明黨委員長竹入義勝作為「田中首相特使」訪華,為中日邦交正常化發揮了重要作用。儘管1997年8月27日竹入義勝在接受《朝日新聞》採訪時,首次公開披露了作為「田中首相特使」,純屬假冒。但一則其當時發揮的作用已彪炳史冊,二則竹入義勝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未受責罰,說明自公二黨關係之「鐵」。40年後的今天,山口扮演的角色,頗有「竹入再現」的色彩。
我認為山口是最合適調停者的另一個理由,還因公明黨和自民黨在涉及中日關係的重大問題上存在明顯分歧,並因此為中方所待見。去年12月10日,山口那津男明確表示,如果自民黨強行修改憲法,公明黨有可能脫離聯合政府。1月4日,山口在全黨工作會議上表示:「良好的中日關係有助於世界的繁榮和穩定。」1月13日對釣魚島問題,他在NHK電視節目中表示:「僅僅因為釣魚島問題損害中日關係,這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
安倍之所以樂見山口出面,託他帶信,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經濟界的態度。須知日本素有「自民黨是舵手,經濟界是指南」之說。日本經濟界「大佬」,如有「經濟界首相」之謂的道經團聯會長米倉弘昌、豐田汽車總裁張富士夫等,對中日關係惡化影響經濟的擔憂,多次溢於言表。值得注意的是,1月17日,中日韓三國經濟界代表就建立三國自由貿易區問題,進行了磋商。
我認為山口是最合適調停者的最後一個理由,是安倍政權目前面臨的主要政治課題,莫過於今年7月的參議院選舉。據讀賣新聞預測,自民黨和公明黨若乘勝進擊,可以獲參議院242席中的127席,超過半數,從而徹底扭轉造成日本「十年九相」的主因——執政黨和在野黨各掌控眾參兩院的「扭曲國會」。若安倍置希望改善中日關係的公明黨要求於不顧,不僅難以實現這一目標,甚至可能導致執政聯盟分裂。其後果,何須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