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一人,穩定一家;安置一戶,穩定一方。」讓創新創業的觸角深入到基層的各個角落,讓創業指導、小額貸款、政策扶持等服務觸手可及,這是揚州為基層創業者提供「一條龍」創業服務所做的努力。近年來,揚州市人社局堅持以人為本,建立健全「創業培訓、政策扶持、創業服務」三位一體工作模式,大力支持下崗失業人員、復退軍人、大學生以及各類城鄉勞動者積極投身創業熱潮,從而湧現出了一批創業明星、創業致富帶頭人,並由此帶動了更多勞動者實現就業。今天我們就來聽聽這些創業者的故事。
在大儀鎮千棵村,揚州寶船嬰幼兒用品有限公司,一批造型憨態可掬的火烈鳥毛絨玩具正在打包出庫,成堆的包裝盒擺放在倉庫,「吱吱」打包聲響不時傳來,包裝車間裡,幾十名工人正在緊張作業。
今年31歲的趙星軍畢業於南京工業大學,他是標準的「毛絨玩具三代」,按照玩具+產業方向,趙星軍創辦揚州寶船嬰幼兒用品有限公司,傳統的毛絨玩具來料加工模式也被趙星軍突破,他依靠團隊的自主設計毛絨玩具和嬰幼兒用品,逐漸淡出替國外品牌做代工的傳統毛絨玩具生產模式,迅速讓大儀毛絨玩具傳統產業「老樹開新花」。
產業振興
他帶領大家讓毛絨玩具有看頭
趙星軍返鄉後,激活了大儀鎮玩具行業人士幹事創業的「一江春水」,很多人評價趙星軍有「闖勁」敢「創新」,今年疫情期間有關趙星軍設計的一個產品故事備受大家矚目。
很多人有印象,疫情期間,一款網紅跳跳魚毛絨玩具在抖音上頻繁被市民曬出,這款產品一度在淘寶毛絨玩具產業品類搜索裡佔據第一位置,事實上跳跳魚的設計人就是趙星軍的團隊。跳跳魚的原理是在毛絨玩具魚內部裝入機芯,讓毛絨和機芯動作完美結合,突出娛樂、親子互動的特徵。
因為這兩年看中電動毛絨玩具市場的發展,趙星軍看到疫情期間人們宅家親子互動機會增多,宅時光是毛絨玩具銷售的風口,趙星軍和設計團隊構思,將機芯和毛絨魚玩具相結合,靜態的毛絨魚玩具一下子「活」了,此種設計迎合幼兒群體,設計讓人耳目一新,趙星軍設計之初迅速註冊專利,隨後進入網銷平臺一下子大火,銷售額短短10天迅速突破100萬元。
事實上,疫情期間,整個毛絨玩具行業一片蕭條,毛絨玩具長期以來依靠出口外銷,疫情期間,毛絨玩具銷售不暢,讓大儀鎮毛絨玩具產業人員內心焦急。
「跳跳魚風靡後,雖然我有錢賺,但是一人富不是富,共同富才是玩具行業的真幸福。」作為「毛絨玩具三代」,趙星軍更能體會到玩具人的不易,疫情期間,趙星軍及時將跳跳魚的設計專利在大儀鎮毛絨玩具行業內共享,大儀鎮毛絨玩具行業就此打開困境,銷售頹勢頃刻間扭轉,大儀鎮毛絨玩具全力主攻跳跳魚這一產品,行業銷售不到一月就超過1000萬元,當時諸多電商平臺上的跳跳魚均來自大儀鎮,有人笑言,趙星軍設計的一條跳跳魚挽救了大儀整個毛絨玩具行業。
打造「夢工廠」
助農增收產業脫貧他不遺餘力
玩具產業汙染小、門檻低、就業容量大等優勢,讓農村剩餘勞動力充分就業,在有效減少家庭矛盾,助力農村精準扶貧,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靈活的用工形式,使大量在家照顧老人小孩的婦女以及因殘疾無法離家打工的貧困勞動力也能夠增收。
在趙星軍的生產車間裡,均為周邊村民。輔助工陳大姐正在縫製手中的玩具。從事玩具針工30多年的她針腳細密,手法嫻熟。
「玩具企業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之所以能在鄉鎮生存發展,得益於農村五六十歲勞動力多,滿足了企業用工需求。」趙星軍介紹,「有些工人在廠裡上了很多年班,我們早已不是老闆與工人的關係了,她們更像我的家人。」工人姓名、家庭狀況,趙星軍了如指掌。工人董長蘭上班多年,對於現在的工作生活狀態很滿意:「在這裡上班很安逸、不苦,到時間就拿工資,一個月能拿5000塊錢,還方便照顧家庭,接送孩子。」
在趙星軍的帶領下,企業生產形勢穩定,實現產值1500萬元,用工數80人,其中固定用工70人,常年輔助用工10人,人均年工資高達5萬元。
搭好就業臺 唱響富民戲
「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民生之源」,作為承擔民生的重要職能部門,高郵市就服中心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政策精神,穩就業、促創業、強培訓,多措並舉精準發力,搭好就業臺,解好百姓愁,唱亮富民戲。期間,很多人許多事,記憶頗深。
華麗轉身升顧問
年近40的袁付娟,因為孩子小無人照料,在家做全職媽媽8年多,孩子上小學後,她準備重新找一份工作,可是因為沒有一技之長到處碰壁。2015年在就服中心求職時,工作人員推薦她參加技能培訓班,學一門技能再求職,她報名參加了育嬰員技能培訓班,每次上課早來遲走,她勤於請教,認真筆記,憑著對育嬰專業知識的熟練掌握和嫻熟的操作技能她考取了育嬰員初級職業資格證書,很快她在一家嬰兒遊泳館找到了工作。2019年她又報名參加了人社部門舉辦的高級育嬰員技能培訓班並順利結業取得了高級育嬰員職業資格證書。這期間她憑著較高的職業素養得到了許多客戶的高度評價和公司的認可,因此她很快晉升為高級母嬰顧問,實現了人生的華麗轉變。她感慨地說:「感謝人社部門的免費技能培訓,讓原本一無所長的我學到一門技能,我現在工作穩定了、收入高了,幸福感也提升了!」
創建農場當老闆
「是政府和有關部門給予了我第二次生命,沒有他們的幫扶,就沒有今天的我,也沒有今天的鴻翼家庭農場。」這是李建超經常跟朋友說的一句話。李建超,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小夥,父母務農,家庭負擔較重,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在他上高二的時候偷偷報名參了軍。部隊的兩年生活教會了李建超許多,練就李建超不怕吃苦,敢於拼搏的精神,也在那時候萌生了創業的想法。
2014年李建超退伍回到家鄉,剛回到家可謂滿腔熱血,立志創業改變現狀,於是開始了人生第一次創業,結果因為自己什麼都不懂,以失敗告終,不僅搭進了自己退伍回來的復員費,還負債十多萬。
2015年,李建超找準了創業方向,發展家庭農場,搞生態草雞的養殖。雖有了方向,但沒有土地、資金,創業成為一紙空談。後來,李建超找到了市人社局就服中心,說出了自己的創業想法和創業難處。在對他項目充分了解後,高郵就服中心領導高度重視,積極出面協調當地鄉鎮府,為李建超以每畝一千元的價格流轉到三十畝土地。土地有了,還缺初始創業資金。本著扶上馬送一程的精神,就服中心為李建超開啟綠色通道,一邊幫他申請了小額創業貸款,一邊出面協調多家銀行,為李建超申請了商業貸款,彌補了資金空缺。2015年底,李建超的鴻翼生態土雞農場基礎建設基本完工,並且順利投產,步入正軌。2017年底,李建超的鴻翼家庭農場全年養殖優質草雞近5萬隻,實現年產值400萬元,同時帶動了近三十人就業。李建超說,政府幫助了我,我就更應該幫助其他人,讓越來越多的村民富起來,強起來。
身殘志堅謀發展 致富不忘眾鄉親
2007年,張俊寅退役,回鄉擇業的他,應聘到當地的一家印染設備廠上班,他的人生軌跡從此改變:2009年公司採購了一批印染設備到場,在搬運過程中,由於叉車駕駛員操作失誤,重達幾噸的設備突然傾斜倒塌,情急之下,張俊寅為營救他人生命,衝上前,把設備下的工人推出了危險區,自己被壓在了染爐下……經過1個多月的搶救,這位小英雄永遠地失去了一條腿。
看著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長大,家庭的重任全部壓在了妻子的肩上,望著日漸消瘦的妻子,回憶起曾經「打不垮、摧不毀」的軍旅生涯,張俊寅選擇堅強地「站」了起來。
在適應了假肢行走後,張俊寅回到了原工作崗位,一如既往地挑起了調配重任。身殘志堅的他為了提高家人的生活質量,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慢慢幹起了銷售工作。他從一個只有初中水平的門外漢,通過努力學習、虛心討教,漸漸成為一名業內行手。但對於一名殘疾人來說,做銷售工作無疑要比正常人艱辛得多,首先行動上就很不方便。再加上沒有市場經營、沒有人脈資源等等,一大堆的難題擺放在他面前。還是那句話,「打不垮、摧不毀」的軍旅生涯,再次激勵了他,鼓舞著他,在曾經的戰友和同行業好友的幫助下,他拿下了銷售生涯的第一筆訂單,掙到了創業路上的第一桶金。
多年來,張俊寅交給客戶的每一件產品,返工率幾乎為零。如今的他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在縣城購了房、置了車,兩個孩子都在縣重點學校讀書,家庭生活有了質的變化。目前的他現有業務客戶20多家,年銷售額達800萬左右,利潤30萬元左右。同時,因業務生產需求,解決了廣洋湖鎮20多名農民工的就業問題。
今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很多人的生活節奏,特別是疫情防控重點地區的廣洋湖鎮,到處人心惶惶,壓力巨大。軍人出生的張俊寅,義無反顧地放棄休假,主動參與社區疫情防控值守工作。在離他家幾十米遠就有一名被確診無症狀感染者,附近鄰居全都不敢出門,張俊寅主動承擔起這戶人家的監管責任,每天都要到他家門口走上好幾趟,查看他家消殺及人員流動情況。2月21日,公司開始復工復產,張俊寅結合社區防控經驗,從防疫物資配備、人員信息比對到車間防疫管控……他承擔著公司的所有防控大任,為公司順利投產達效發揮了重要作用。
保就業 促民生之花綻放
2020年註定是個不平凡之年,春節前一場疫情的爆發,迅速席捲神州大地。全國人民居家隔離,各行各業面臨停業癱瘓,一切的一切,被強行按下了一個暫停鍵。
景區人社部門貫徹落實「六穩」「六保」政策,送服務送崗位,促進經濟的復甦,保障百姓的民生。
員工一個沒少
還壯大隊伍了
「疫情對我們餐飲企業的影響是首當其衝,往年我們飯店的年夜飯預定老早就爆滿了。今年由於疫情居家隔離,我們正月整個月基本都是歇業狀態。」轄區內某餐飲公司王總說道。
受疫情的衝擊,面對公司每天沒收入,但是開支日漲的情況,王總每天是吃不香,睡不著。這時候,社區的工作人員在了解情況後,主動上門,並向他介紹政府對於疫情期間企業復工復產的相關稅收等優惠政策,結合其單位的實際情況,協助其申請相關政策,簡化審批手續。社區人員考慮到王總公司有很多老員工人心不穩,社區工作人員和公司代表聯合上門主動做老員工的思想工作,在保證他們正常工資發放的同時,告知他們企業復工在望,請他們相信政府和公司,一起渡過難關。
「整個疫情,我們公司一個員工沒少,還壯大了公司隊伍。接下來,我們全公司要秉持初心,繼續努力。」王總說道。
我現在是雙保險了
李女士是廣儲轄區內普通居民,在轄區外一家店鋪打零工。家裡有重病的婆婆常年臥病在床,需要伺候,下有一個剛上初一的兒子。李女士自己的養老醫療自從早先的公司倒閉後,一直都是自己在交,每個月一千多的費用,加上婆婆的醫藥費、小孩的學費,僅僅依靠李女士跟先生兩人的工資,勉強維持。每天上下班來回二十幾公裡的路程奔波,也讓李女士的身體吃不消。因此,李女士心中總是有這一塊心病。
針對這個情況,社區工作人員主動上門,給老人送去慰問品的同時,也向李女士講解了政府的靈活就業人員社保補貼政策,以及需要的材料和申報手續。得知李女士上班遠,同時小區物業公司正好在招收保潔員,社區還進行了牽線搭橋。
「做夢都想找個在家附近的上班,現在我每天可以接送小孩,也有了更多時間照顧老人和家裡。社保問題解決了,工作問題也解決了,我現在是雙保險了。」李女士開心地說道。
「短視頻」帶來創業新機遇
在這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網際網路+時代」,新媒體的優勢已逐漸清晰,短視頻的黃金時代也悄然而至。吳莉萍,揚州仙女廣告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通過短視頻製作,走上了一條與眾不同的創業之路。
創業期間,吳莉萍利用點點滴滴的時間,先後參加浙江大學「網際網路+」培訓班,參觀了阿里巴巴和夢想小鎮,感受濃濃的創業氛圍,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從北京引進先進的設備,成立了影視部,進行微電影、宣傳片、廣告片的拍攝和製作。他們的團隊連續兩年為區人武部徵兵義務製作宣傳片,打破了徵兵宣傳的傳統模式,同時結合「兩學一做」熱潮,將學習內容製成二維動畫,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助力國家政策宣傳,弘揚社會正能量。為全國文明家庭製作央視展播片《讓我做你一生的拐杖》,為江都團委製作《不忘初心,圓夢前行》宣傳片。一部部走心的作品,一次次艱苦的創作,他們用汗水收穫著感動和成長。
回憶起今年夏天創作拍攝《築夢江都 強國有我》快閃的經歷,吳莉萍有說不完的感慨。作品在學習強國展播,對他們來說是機會更是挑戰。這一次,團隊所有成員每天迎著朝陽開工伴著星辰收工,冒酷暑忍辛勞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跑遍了13個鄉鎮,拍攝了3000多名青年,完成了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同一個目標,同一個方向,夫妻倆的韌性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影響了團隊的每一位成員,使這個年輕的團隊時刻充滿著正能量。
作為一名基層的大學生村官,創業後的吳莉萍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將全村企業家凝聚起來,帶頭捐款幫助村委會成立慈善工作站,同時本人結隊幫扶兩戶低收入農戶。作為獲益的創業群體,吳莉萍夫妻還決定將公司每筆業務的1%用於幫扶留守兒童,他們制定了主題為「一路上有你」的計劃,目前已為15名特困留守兒童建立了詳細的電子檔案,並開展結隊幫扶。
將一線城市「轟趴文化」帶入揚州
大學畢業後進入了大眾點評,在網際網路公司鍛鍊3年後,侯順昌懷揣著理想回到了家鄉揚州,在大城市的經歷讓他看到了許多新奇的事務,在上海,公司團建、同學聚會很多時候都會去轟趴,自由、融合的聚會方式給了他很深的吸引力。
回到家鄉揚州後,侯順昌發現並沒有這樣的業態,於是萌發了創建揚州轟趴行業第一家店的想法,便開始了市場調查,2016年中國聚會市場總消費2500億;中國聚會行業潛在市場9000億;聚會市場潛在用戶人口超過5億;81%的白領工作之餘都有社交活動;但目前市場上72%的人都在問,到底應該怎麼玩,到底哪裡才好玩。目前市場上轟趴產品不多,而且大多局限於個人經營,並無力開發新的玩法和進行新的商業模式的探索,但是市場需求量卻很大,尤其是新的一代的成熟,標誌著新的娛樂方式需要正式登上歷史的舞臺,90後乃至於00後的聚會方式更加契合轟趴這一項目的經營理念,在一線城市的市場接受度極高。
經過測算,侯順昌發現單家場館投資金額在30萬-50萬元之間,經過幾個月的籌備時間,2017年底,在揚州開設了第一家轟趴,市場的熱情讓他猝不及防,自開業以來,每月均保持20場左右的訂單數,月營業額平均為5萬-6萬元,經過計算,回收周期在2年左右,這極大地增強了侯順昌的信心。
「2018年6月,揚州軟通動力樂業空間的負責人聯繫我,向我推薦了揚州天使夢想基金,並輔導我進行了申報,經過3次的評審,我順利地拿到了天使夢想基金的投資,並且在揚州開設了第二家轟趴。」侯順昌表示,人們常說,創業是九死一生,風險往往會大於收益。誠然,一人創業,確實困難,但一定不要忘了,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極好的年代,國家對創新創業的支持到了一個空前的程度。
侯順昌感慨地表示,在這幾年的經歷中,如果沒有街道、邗江區區委區政府、揚州市市委市政府的各種政策的扶持,創業路上一定會多上許多的坎坷。其實,每個小微型企業面臨的困難都不一樣,但這其中又有著許多共通的問題,而政府對這些問題早就備好了解答,許許多多的政策等著我們去爭取去享受,」在未來,我也希望我可以去影響一些人,去帶動一些創業者或是大學生們,希望創業者們可以多些交流,也希望可以以我自身的故事,鼓勵他們多去了解,多去接觸政府的各項部門與文件,讓創業可以眾擎易舉,一呼百應。」
青春在創業中燃燒
張正彥,一名國有企業的辦公室主任,為了心中的夢想與堅持,毅然放棄了穩定的工作和生活,變身成為了一名創業者,投身於培訓行業,成立揚州市青年創業就業服務中心,作為江蘇省首家團屬致力於創業、就業、素質拓展訓練和企業服務的專業諮詢機構。
馬雲曾經說過,「今天很殘酷,明天很殘酷,後天很美好。但大部分人死在了明天的晚上,看不到後天的太陽」。大部分創業者懷揣著激情與夢想,但缺少一份堅持。創業之初,張正彥帶著另外一名成員,組成了只有2人的創業團隊。經過一番考察和研究,決定開展創業方面的專項培訓工作,專門為創業者服務,而這項事業一做就是15年。
在十五年時間裡,資金緊張、人員管理難、市場怎樣打開等創業者常見的問題全都經歷了一遍。創業伊始,沒有講師怎麼辦?培訓什麼內容?課程宣傳怎麼做?學員面對為期10天的培訓,能不能全程參與?面對眾多的問題和困難,張正彥沒有退縮,相反迎難而上。沒有老師就自己上!張正彥參加了揚州市首期SYB創業培訓師資班,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多方面收集資料、做筆記、找案例,沒有任何授課經驗的他,對著鏡子講了一遍又一遍。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一期創業培訓班沒有一個學員流失,大家堅持聽完了全程。
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與堅持,揚州市青年創業就業服務中心已然成為江蘇省創業培訓行業的領軍者,是揚州市首家國家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從只有2名員工的狀態發展成50人的優秀團隊,擁有18名專職SYB創業培訓講師,這個數量在國內實屬罕見,並在揚州市區、高郵、儀徵、寶應、江都都設立了分中心,讓更多的人了解創業,實現創業夢想。每月定期開展免費創業培訓6-8期,每年培訓創業學員近5000人次,培訓學員總人數上萬人次。同時每月舉辦創業沙龍活動,邀請成功人士分享創業經驗,讓更多創業人群感受到創業的樂趣與魅力!
社區幫忙,創造「4050」創業新渠道
揚州市廣陵區汶河街道荷花池社區位於揚州古城西南部,轄區面積0.65平方公裡,居民3330戶,常住人口8944人。由於歷史的原因,居民中存在明顯的「三多」現象,即:老齡人口多、困難家庭多、失業待業者多,這一特點與現代小區迥然不同。
引人矚目的是,該社區失業待業群體多為40—50歲女性,依靠市場機制很難提供就業渠道,荷花池小區的張英,自下崗失業後,為了補貼家用,在小區做起了10多年的配鑰匙的小生意,因攤位位於荷花池小區東大門口,沒有固定經營場所,不好辦理工商執照,便一直沒有合法身份,遇到工商所檢查,就不給營業,四處打遊擊。社區發現後經過協調,主動幫她在荷花池小區東門找了個面積為8平方米的沿街門市,並依託創業中心的營業執照辦理了服務證手續,自此她的經營步入了合法化軌道。
如今,張英不僅有了自己實體店,她還利用了這小小的門面房,拓展了業務範圍,把這個門面房變成了加工點。幾年來,不僅張英的加工點生意紅紅火火,還幫助周圍多名大齡婦女解決了就業問題,真正實現了創業帶動就業。現如今,她以電子、塑料產品加工為主的加工點分布在各社區。「解決了12位本地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問題,她們平均每月能拿到二千多元工資。同時還吸引了更多的外來工在加工點慕名就業或者兼職。」經她幫助過的姐妹們如是說。
不僅如此,除大齡婦女外,還有不少殘疾人通過學習張英這種方式實現了自力更生、自主創業。通過這種因地制宜的送貨上門和上門取貨的自主就業創業方式,讓十餘名殘疾人足不出戶實現了就業和創業帶動就業,使許多家庭生活狀況獲得了根本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