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覺草堂」「散原精舍」「陳寅恪」義音三札

2020-12-16 SZNEWS

■ 高福生

▶提要:

陳寅恪的「恪」發生讀音爭議,是上世紀90年代以後才有的事。一個字音爭了二十多年都不能「息訟」,一定是這個字音的問題已經逸出了語言學範疇。如果我們還是在歷史音變、語音規範或者字典、辭書裡打轉轉,恐怕永遠都走不出這個迷宮。

紀念義寧陳門五傑暨陳寅恪誕辰130周年學術研討會,近日在江西修水召開,茲以《「四覺草堂」「散原精舍」「陳寅恪」義音三札》,參與會議討論。

一、「四覺草堂」,以山名堂

同治元年(1862)秋天,陳寶箴在江西義寧竹塅老家建了一座讀書樓,取名為「四覺草堂」。而且,陳寶箴晚年也以「四覺老人」自號。

何謂「四覺」? 武寧人李復在《四覺草堂記》中有個說明:「陳子又深有懼夫視、聽、言、動之四目,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四端,而或有不能以自覺也,遂以名斯堂。」

李復與陳寶箴誼在師友,這個解釋很難讓人不信。但揆之於理,卻十分牽強。比如「四目」——視之於眼、聽之於耳、味之於口、觸之於身,才是「四覺」,何涉乎言、動呢? 所謂「覺」者,一定是即事而感;而人之言、動,奚必不可先發?故將視、聽與言、動並列於「四目」,是為不倫。

又如「四端」——《孟子·公孫丑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四端」猶如「四體」,於人先天而具,屬於人的知、能範疇。把先天而具的知、能,和後天即事而感的覺、悟同觀,殊為不類。

一個不倫,一個不類,應該不會是陳寶箴命名「四覺草堂」的原意吧。

那麼,原意是什麼呢? 有關資料顯示,陳寶箴的「四覺草堂」,建在離他家住地不太遠的一個山窪裡。這個地方當地人叫「四角堝」,也有寫「四合堝」的。「合」,《廣韻》有兩讀,一個是現在「會合」的「合」,一個是現在容量詞「升、合」的「合」。讀後一音的「合」,在客家話裡與「角」音近,也有「聚攏」的意思。

因此,我的判斷是:陳寶箴原意乃以山名堂——「四覺草堂」者,「四角/合草堂」也。只不過他認為「角」字或「合」字,形俗意淺,就換了一個雅馴義豐的「覺」字。在客家話裡,「覺」與「角/合」,音同或者音近。同(近)音替代,在地名中是常有的事。

附帶一提的是,此次會議安排參觀「鳳竹堂」,親見展館圖片說明中「四角堝」徑作「四覺堝」,似可證鄙見不謬。

二、「散原精舍」,「散」讀去聲

戊戌政變,陳寶箴以「濫保匪人」而「即行革職,永不敘用」。陳三立也因「招引奸邪,著一併革職」。光緒二十四年(1898)九月二十日,陳寶箴帶著一家老小離開長沙撫署返回江西。他們先在南昌磨子巷賃屋短暫居住,次年便遷入南昌郊區西山自建的「崝廬」了。

光緒二十六年(1900)四月,陳三立挈家移居金陵。兩個月後,留在西山的陳寶箴突然「以微疾卒」。陳三立在西山居住的時間雖然不長,但西山這個地方,一定給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隱痛。所以,當他處理完父親的喪事後,便在金陵青溪畔築屋十楹,建起一棟「散原精舍」,乃至陳三立晚年更以「散原」為號。

西山有一個文雅的名字,叫「散原山」。「散原山」最早見於北魏時期的《水經注》,後來又衍生出一些別樣的叫法。

同治《新建縣誌》卷五:「西山,在縣西章江之外二十裡,即獻原山。《水經注》作散原山;《豫章記》作厭原山。」相傳西漢南昌縣尉梅福棄官後曾學道於此,故又稱「梅嶺」。

古代的西山是道教名山。《廣輿記》:「南昌府西山,在府城西大江之外,道書第十二洞天。中有梅嶺,即梅福修道處。有鶴嶺,即王子喬跨鶴處。其最勝者為天寶洞。」隨便翻檢一下《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以及歷代的《一統志》等任何一本歷史地理書,都會有關於南昌西山的記錄——或道家人物,或道教掌故,或修道遺蹟,或宮觀建築……可見西山的道風之盛,歷史之久。

最先著錄「散原山」的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解釋「散原山」時也有不少文字涉及仙、釋:「西行二十裡曰散原山——疊嶂四周,杳邃有趣。晉隆安末,沙門竺曇顯建精舍於山南,僧徒自遠而至者相繼焉。西北五六裡有洪井,飛流懸注,其深無底,舊說洪崖先生之井也。……西有鸞岡,洪崖先生乘鸞所憩泊也。岡西有鵠嶺,雲王子喬控鵠所逕過也。有二崖,號曰大蕭、小蕭,言蕭史所遊萃處也。」這裡說到的黃帝時代鑿井五口汲水煉丹的洪崖先生;被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修煉的周靈王太子王子喬;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夫妻二人乘鳳凰登天的蕭史——哪個不是仙道人物?

行文至此,「散原山」的得名與道家文化的聯繫,已經昭然若揭了。丹散、行散、蕭散,是道家的寄託、道家的功課、道家的精神氣質。這個「散」字,也是「散原」的「散」。「原」者,地方也;如高原、平原,即高地方、平地方——「散原山」,就是道家的洞天。這個「散」字,只能讀去聲。

陳三立一生以儒立身,但他對道、釋亦涵泳極深。他用「散原精舍」來作齋名,一定是用心讀了酈道元這段文字的——比如道家的故事,比如沙門竺曇顯建的「精舍」。

「散原山」,又有「厭原山」「獻原山」的叫法,有必要稍作解釋。

魏晉南北朝士大夫好服五石散(又叫寒食散),服後必須行走以散發藥性(否則易中毒),這種行為就叫「行散」。「厭原山」的叫法,或與「服散」「行散」有關。「厭」有「飽」「足」「吃多了」的意思。服散的人,也會有這種感覺。所以,吃多了的人,也常常會用「散步」來消食。

至於「獻原山」,「獻」應該是「霰」的借音字。「霰」與「散」是同源字(猶如「霪」與「淫」一樣)。所以,「獻原山」就是「散原山」;而且,這更佐證了「散原山」的「散」要讀去聲。另外,上引同治《新建縣誌》那條書證,也能說明直至清中晚期,「獻原山」還是活在當地人口中的一個常稱,不像現在人們只知道「西山」或「梅嶺」了。

三、「恪」讀顎化,緣起「師母」

先解釋一下「顎化」。

「顎化」是一個語音學名詞,這裡專指漢語聲母輔音g、k、h受後面舌位高的前元音影響而變成j、q、x的語音現象。比如像「江、講、絳、覺」這一組字,古代聲母是舌根音g,現代漢語普通話讀j了,這就叫「顎化」。但現在一些南方話,「江、講、絳、覺」聲母還是讀g,那就是沒有「顎化」。

古代人研究漢語音韻,先是發明了用「反切」法來記錄字音,後來又發現了「韻圖」,把漢字按聲、韻、調的相同和不同裝在各自的方格裡。換句話說,所謂「韻圖」(最著名的有《韻鏡》和《切韻指掌圖》),就是古代漢字的「聲韻調配合表」。研究「韻圖」學理的學科叫「等韻學」,是一門很冷僻的學問。

在「韻圖」中有一組字,即「康、慷、抗、恪」——「康」讀「苦岡切」,「慷」讀「苦朗切」,「抗」讀「苦浪切」,「恪」讀「苦各切」。不難看出,這是一組按平、上、去、入四聲不同而排列的同聲母字(反切上字都是「苦」)。「江、講、絳、覺」,與此同理。只是「康、慷、抗、恪」在「宕攝」圖中,「江、講、絳、覺」在「江攝」圖中。

語言學的常識告訴我們:相同的條件下相同的變,不同的條件下不同的變,這是語音演變的鐵律。比如「江、講、絳、覺」,從古代到現代,南方話不「顎化」,北方話「顎化」(條件是「江攝二等字」),但不管「顎化」還是不「顎化」,平、上、去、入的字都是齊步走的。

現在來看「康、慷、抗、恪」這組字,相同的反切上字「苦」,現代漢語普通話聲母是k,沒有「顎化」。古今一致,南北無差。古代的韻書、字書,沒有「恪」字又讀的著錄。現代規範的字典、詞典,如《王力古漢語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恪」字也都只有一個讀音。「恪」字不「顎化」,乃至於說,「恪」字無兩讀,已無異義。1985年12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等三部委聯合下發《關於〈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的通知》,明確規定「恪」統讀kè。現在有些辭書(如《辭海》等)保留「舊讀」,是不規範的。

陳寅恪的「恪」發生讀音爭議,是上世紀90年代以後才有的事。翻檢九江學院陳寅恪研究院編輯的《陳寅恪研究資料目錄》,自1997年至2015年,光從題目上就能看出是討論「恪」字讀音的文章就有22篇之多。我研究漢語歷史語音和現代方言三四十年,以前沒有加入到這個爭議的隊伍中去,覺得一個字音爭了二十多年都不能「息訟」,一定是這個字音的問題已經逸出了語言學範疇。如果我們還是在歷史音變、語音規範或者字典、辭書裡打轉轉,恐怕永遠都走不出這個迷宮。

幾年前的某一天,我和復旦大學汪少華教授微信聊天,我告訴他:面稱陳寅恪而將「恪」字讀顎化音的可能是唐篔。耳濡目染,陳家子女和陳門弟子在背稱陳寅恪時,也將「恪」讀「顎化」。陳門弟子是極有影響力的,尤其是像季羨林、周一良這樣的飽學前輩,在陳寅恪的各種紀念會議上也讀「顎化」,以致那些原來抱持傳統讀法的與會者都怕自己「沒有學問」而不敢堅持了。上世紀90年代,隨著陸鍵東《陳寅恪的最後20年》的出版,「陳寅恪熱」在全國蔚然興起,以「季羨林、周一良」們引領的讀法也由學界走向了社會。於是,「恪」字「顎化」的和不「顎化」的兩種讀法交相輝映,一場延續二十多年至今未息的「爭訟」也拉開了序幕。

在我沒有來修水之前,以上的敘述還只是一個「高氏猜想」。可以說是我在語言學之外另闢蹊徑,從社會學、文化學的角度,對「恪」字為什麼會有「顎化」一讀的分析與解釋。巧幸的是,我的猜想在修水會議上得到了證實。

會議的開幕式上,安排了陝西師範大學胡戟教授發言。胡先生1959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1964年考為隋唐史研究生,師從汪籛教授,是陳寅恪再傳弟子。可能是因為會標的左上角有「黃庭堅家鄉,陳寅恪故裡」的說明詞,而「陳寅恪」的英文轉譯作「Chen Yinke」,胡先生一上臺就說:「來修水開會,才知道這裡念Chén Yínkè,但我還只能叫Chén Yínquè。因為汪先生告訴我們,師母就是這樣叫的。」汪先生所稱「師母」,當然是陳夫人唐篔了。

就在我修改這次學術研討會發言稿的時候,汪少華教授又給我發來一條微信:「唐篔是廣西灌陽人,母親難產去世,自幼隨蘇州人養母潘氏去了蘇州,後又隨養母到天津。看來養母方言對她影響大。」這一段歷史,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查驗陳寅恪三個女兒合著的《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篔》。

是的,唐篔讀「恪」字聲母顎化,一定與她的語音特色有關。是蘇州話「顎化」,還是天津話「顎化」,我對這兩種方言沒有了解。也可能有第三種情況:是她根據其他「顎化」字的類推。因為「恪」字雖然不生僻,但也是個書面語字,口語也是讀書音,一般方言調查的結果參考價值都不大。

四、贅語

我發言的題目,原來是《義寧陳門五傑「小學」三札》,而當時講的內容,有現在的第一札和第三札。第二札是因為修水散原中學老師的問詢而在會後寫成的。這位老師問的是:散原中學因陳散原而得名,我們聽到專家教授們都讀陳散原的「散」為上聲,而我們念學校的名字「散」是去聲。難道我們讀錯了嗎? 我在回深圳的路上就在想這個問題,並通過微信一直和張求會教授反覆討論;求會還幫我搜集了大量的材料。估計能成稿後,我就換下了討論發言時的那一札(與陳衡恪有關)的內容。現在的「三札」,依次是陳寶箴、陳三立、陳寅恪的名號問題,祖孫三代,各有一人,所以我就把標題換成了《「四覺草堂」「散原精舍」「陳寅恪」義音三札》。

第三札本來只是一個猜想,過去和朋友講過,會議報到的當天,又和張求會、胡迎建二位教授說起來,他們覺得有道理。特別是求會,鼓勵我一定要在會上發言。但我仍然沒有想到要把它寫出來。直到聽了胡戟先生的那句話,才有了現在的這些文字。

在討論第一札的發言時,我就陳述了這樣一個觀點:學問之道,旨在還原真相、探求真理。凡求之過甚、矜奇炫博者,皆大悖為學原旨。在著手寫作此文時,我又有一條深刻的體會:涉及「義寧陳學」者,修水當地人的任何說法都值得重視。

(作者系文化學者)

相關焦點

  • 紀念義寧陳門五傑暨陳寅恪誕辰13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江西修水縣開幕
    11月21日上午,由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清華大學國學院主辦,修水縣政府、九江學院承辦的紀念義寧陳門五傑暨陳寅恪誕辰13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修水縣開幕。江西省委原常委、宣傳部原部長姚亞平,原副省長胡振鵬,清華大學原副校長謝維和,人民日報社江西分社社長鄭少忠,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黎隆武,省委網信辦副主任郭力根,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黃小蓉,九江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潘熙寧,九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修水縣縣委書記孫朝輝,九江市副市長嚴盛平,九江學院黨委書記趙偉,以及修水縣縣委副書記、縣長等縣四套班子領導, 陳寅恪先生曾經工作過的清華大學
  • 散原精舍詩集
    散原精舍詩集
  • 貴陽大覺精舍:穿過民國風煙 寄存電臺街當年時光
    而解開這個秘密的鑰匙,就是小而美的大覺精舍。  青瓦磚牆,樓閣木梯,銅門扣,雕花窗。跨過古舊的門檻,穿過飄搖的民國風煙,大覺精舍的古韻撲面而來。沒有桃花滿枝,也沒有碧波漣漣,有的是雕梁畫棟的佛樓,鬱鬱蔥蔥的碧樹,隔絕紅塵,浮躁勿擾。
  • 常識|佛陀講經說法的重要精舍
    精舍的本義,以佛教的解釋乃是精練勤修的行者所居之處,佛陀時代幾個聞名的道場,也都稱為精舍,比如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摩羯陀國的迦蘭竹園與鷲岑,毗耶離國的獼猴江與羅樹園,波羅奈斯國的鹿苑,鳩彌國的劬師羅園等,都是稱為精舍的,最早的該是竹林精舍了。透過這些精舍,許多重要的佛典因而得以流傳,這些精舍很多都是由護法陸續供養僧團,以便佛陀能夠說法度眾,僧眾安心辦道。
  • 陳寅恪
    曾有異議讀「恪」作「què(確)」,根據是陳寅恪先祖原居福建上杭,屬客家系統,客家話讀「恪」近似普通話的「què(確)」。金文明在《守護語林》中考證,認為這是以訛傳訛之謬,上杭客家話裡,沒有q這個聲母,凡普通話q聲字在客家話裡多讀作/kʰ/。另1980年代初期香港出版社《李氏中文字典》用「課」注「恪」的國音,而用「確」注「恪」的粵音。
  • 義寧陳氏「四脈」與士族道統──兼評張求會《陳寅恪家史》
    陳寅恪陳寅恪在中國史學界、文化界的聲名無需贅言。有些讀者恐怕和筆者一樣好奇:陳寅恪是怎樣煉成的?自然就會關注他的成長環境、文化基因和學術脈絡。張求會教授長期從事陳氏家族的文獻整理和研究,20年前就出版了《陳寅恪的家族史》。
  • 明末二截樓刊本《草堂詩餘四集》
    1、首有行書《詩餘序言》,後署:古吳陳仁錫題,典型大字長方形明末字體;2、後是行楷書《草堂詩餘序》,後署:東魯尼山樵秦士奇書於玉山署中;3、後是大字隸書《草堂詩餘原序》,後署:西陵來行學顏叔;4、後是典型大字長方形明末字體《續草堂詩餘四集》,後署:吳門鷗客沈際飛天羽父自題序;5、後面是鹿城沈瓚馨儒氏跋文。
  • 創建菩提精舍緣起碑記
    良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以故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往聖前賢,人人趣向。以其為了生脫死之捷徑,超凡入聖之妙法故也。實在是由於這個法門,是以阿彌陀佛的果地覺,作為眾生的因地心,所以說眾生因地念佛的心,每一念都成就佛覺果海,而未來成佛的果報源自當下念佛的因中,因果同時交互作用,不隔毫釐。
  • 陳寅恪的「恪」,到底讀kè還是què?
    散原老人病逝於1937年,逝前居北平多年。陳小彭說:「周末及寒暑假都和祖父在姚家胡同度過,他給我和流求姐贈墨寶等……美延的名字也是他起的。至1937年日本侵華,那時我已六歲。」我問陳小彭:陳家幾代尤其她祖父怎麼讀「恪」?小彭答言明確:她的祖父、父母、姐妹和親戚,三代人皆讀「恪」為què。我又問:陳家數度易地,父母與她們姐妹在家日常用語如何?小彭答:都用國語。
  • 陳寅恪:獨步學林的一代宗師
    可是,像陳寅恪這樣身跨多界,又跨界跨得這麼硬核的,也實屬少數。陳寅恪不僅以治史見長,在古代文學、語言學等領域也卓有建樹,不僅如此,陳寅恪還是一位詩人,他工於音律,擅長寫格律詩,詩中多有其羈旅見聞、人生感觸,而學術思想也往往蘊藏其中。
  • 陳寅恪著作的標點符號
    陳寅恪先生曾對蔣天樞言: 此書之出版,系經邵循正用不完整之最初草稿拼湊成書,交商務出版。原在香港手寫清稿,則寄滬遺失矣。(蔣天樞《唐代政治史略稿(手寫本)序》)
  • 鶴草堂賦
    《鶴草堂賦》鶴銜草,鼎弼匡,灌醍醐,顯魁罡。絕臻奇異,籲乎昭昭,懸壺天山,鑄乎煌煌。
  • 「陳寅恪故裡」江西修水舉行陳寅恪誕辰130周年學術研討會
    11月21日,來自北京、廣東、浙江、福建、江西等地的專家學者和陳氏後裔共計150餘人齊聚「陳寅恪故裡」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舉行紀念義寧陳門五傑暨陳寅恪誕辰130周年學術研討會。 劉佔昆 攝中新網江西修水11月21日電 (記者 劉佔昆)21日,來自北京、廣東、浙江、福建、江西等地的專家學者和陳氏後裔共計150餘人齊聚「陳寅恪故裡」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舉行紀念義寧陳門五傑暨陳寅恪誕辰130周年學術研討會。圖為11月21日,陳氏後裔位於江西省修水縣寧州鎮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寶箴、陳三立故居留影。
  • 陳寅恪「關隴集團」說
    關隴集團前後共走出了四個皇室,分別是八柱國中的宇文泰一家、李虎一家、十二將軍中的楊忠一家。以及由關隴集團,主要是宇文泰扶持起來的元家。557年正月初一,宇文泰之子孝閔帝宇文覺接受西魏恭帝的禪位,正式建立北周。而此時,勢力強大的關隴集團,依舊是北周政治的核心,「關中本位政策」仍舊是北周的重要策略。
  • 草堂楹聯全集
    --謝威鳳題四川省成都草堂工部祠[祠祀杜甫,下同]          萬裡橋西宅,          百花潭北莊。          花學紅綢舞,          徑開錦裡春。--郭沫若題四川省成都浣花溪杜甫草堂詩          草堂留後世;          詩聖著千秋。
  • 湘西草堂
    湘西草堂 楚石 從衡陽故鄉的樂道草堂西行四十公裡便到了曲蘭鎮的湘西草堂。
  • 陳寅恪著作進入公版,簡體字版《陳寅恪合集》出版引發爭議
    近日,譯林出版社簡體字版《陳寅恪合集》出版的消息,引起學術、出版界關注。有學者認為,即便進入公版期,也應遵照陳寅恪先生生前遺意;也有人認為,出版簡體本有助於推動學術普及、陳寅恪先生思想傳播,其實是好事。
  • 江西九江近現代史上知名的四位名人,你知道哪幾個?
    第一位:陳寅恪陳寅恪,江西義寧(今修水縣)人,1890年7月3日生於湖南長沙,1969年10月7日卒於廣州,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他在1929年所作的王國維紀念碑銘中首先提出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追求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向。
  • 近代名人罕見老照片:幼年陳寅恪可愛,青年魯迅桀驁不馴
    1896年,陳寅恪與兄妹在湖南巡撫衙門。 這張照片拍攝於湖南巡撫衙門後花園,左起分別是陳康晦、陳隆恪、陳新午、陳方恪、陳寅恪。1899年,陳寶箴與孫輩在南昌,左二為陳寅恪。 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陳寶箴保薦楊銳、劉光第參與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