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吳小咖是個好孩子 物種日曆
��預警:本文含蠍子,大的小的都有��
我小時候並沒有見過蠍子,而一個人越是沒見過什麼,也就會越惦記什麼。在那個信息貧瘠的年代,很長時間以來,見到一隻活生生的蠍子一直是我十分惦記的事。
記得剛上小學的時候,一天傍晚我的爺爺騎車帶著我回家,途徑車公莊的時候突然指著路邊的荒地說「那有個蠍子」。我慌忙轉頭去看,卻什麼都沒看到,倒是從那時候收穫到了一句諺語:蠍子拉屎——毒(獨)一份。
如今,北京二環路上的車公莊早已繁華得沒有一分荒地,而我也知道,再毒的蠍子,也拉不出有毒的屎。
中國最路人的蠍子
在中國,絕大多數有記錄的蠍目物種都在西南地區,另有幾個種記錄在新疆;而其餘多數地方,要麼沒有蠍子自然分布,要麼就只有東亞鉗蠍 Mesobuthus martensii (也被稱為馬氏正鉗蠍)這一個種的記錄。
一隻雌性東亞鉗蠍,攝於北京密雲。它們經常在石下棲息。
雲南地區較為常見的真蠍屬 Euscorpiops 物種,攝於雲南盈江。中國的大多數蠍子物種都分布在西藏和雲南,西藏的一些物種甚至能分布到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上。
東亞鉗蠍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地區,尤以華北地區最為常見;它們向北可以分布至遼寧,向西到達內蒙西側及甘肅,儘管分布地絕大多數都在長江以北,但在福建也曾有採集記錄。
與昆蟲不同,蠍子的身體分為前體部、中體部和後體部三個基本部分。前體部是一塊結實的頭胸甲,眼便著生在這個部位,螯肢、觸肢和步足也全部著生在前體部;中體部則是肥厚的「肚子」部分;而細長的「尾巴」就是後體部。
蠍子的身體結構示意圖,1為前體部,2為中體部,3為後體部。圖片:Wikimedia
看「人」下毒
蠍子的那一對大夾子被稱為觸肢,而在腹面位於前體部與中體部交接的地方,有一對近三角形的具有梳齒狀結構的櫛器,這是蠍子感受地面震動的器官。在「尾巴」的末端,蠍子還有一個標誌性的、可以用來蟄刺的結構,這個結構的所在分節被稱為「尾節」,尾節具有膨大的毒囊和尖銳的蟄刺。
一隻尚未成年的雄性東亞鉗蠍,相比肥碩的雌性,雄性個體顯得精瘦一些。如今在北京,鬧市區已經見不到它們的身影,最近的觀賞地點也要到香山這樣的地方。
和其他多數蠍子一樣,東亞鉗蠍也是晝伏夜出的捕食者。在夜晚,它們常常從棲身之所——通常是石下或者牆縫——爬出覓食;或者是探出身體前半部分,張開「雙臂」守株待兔。當有體型合適的小動物碰觸到它們的觸肢時,一對螯便會迅速合攏夾住獵物,並會探出尾巴上的蟄刺將毒液注入獵物體內。
當然,如果是明顯體型較大的來訪者,那麼東亞鉗蠍常常也會迅速避讓,躲回縫隙。
正在吃蟑螂的某種蠍子。圖片:Bernard DUPONT / Wikimedia
蠍子捕獵並非必須使用蟄刺,當獵物很小或者沒有明顯的掙扎能力時,東亞鉗蠍也可能會直接用螯肢撕扯獵物吃掉。至少在飼養環境下,它們也可以撿拾投餵的昆蟲屍體,相信在野外,如果遇到這樣的機會它們也不會放棄。
紫外燈照一下,有驚喜
一個有趣的小知識:用紫外光照射蠍子時,它們會發出明顯的螢光,東亞鉗蠍也不例外。
蠍子的體壁層中含有一些螢光物質,這些螢光物質需要積累,同時也會在紫外光下分解,因而剛剛蛻皮的蠍子並不能產生螢光,同樣,新生的小蠍子也不行。關於蠍子為什麼有這樣的能力尚無定論,或許同其夜間識別及警戒天敵有關。
紫外光下的東亞鉗蠍,室內拍攝,拍攝個體採自北京海澱。
因為這樣的螢光反應,使得用紫外手電尋找蠍子變得非常容易——在一片漆黑中它們如落在大地的點點星光。這也常常給東亞鉗蠍帶來滅門之災:乾燥後的東亞鉗蠍是一味中藥,被稱為「全蠍」或「全蟲」。儘管東亞鉗蠍已經有比較成熟的養殖技術,但在一些地區濫採現象依舊比較嚴重,甚至可能威脅到種群健康。
紫外光下背著幼蠍的澳鏈尾蠍 Liocheles australasiae。這張圖可以看到,新生幼蠍是不能在紫外光下發出螢光的,新蛻皮的蠍子也不行。室內拍攝,產自泰國的飼養個體。
心疼孩子,都背著吧!
和其他蠍子一樣,在繁殖期,一對東亞鉗蠍也會手拉手跳起「交配」舞蹈。進入狀態後,雄性會把精莢丟在地上,再引領雌性來到合適的位置並把精莢接入體內,完成受精。
在野外,東亞鉗蠍通常在7月開始產下後代。雌性東亞鉗蠍通常能產下15~20隻左右的小蠍子。新生的小蠍子會攀附在母親的背上幾天,除非受到驚擾,這些白胖胖的稚嫩小蠍子一動不動,在完成一次蛻皮後才離開母親獨自生活。
背著新生兒的雌性東亞鉗蠍,這些小蠍子會在蛻一次皮後離開母親獨立生活。攝於北京海澱。
獨立生活後的小蠍子一切就都靠自己打拼了,等到它們經歷一次次蛻皮,熬過各種危險長大成蠍,本能才會驅使它們與同類再次短暫的接觸,進入新的輪迴。
新生的小蠍子看起來肥胖可愛,它們在母親的背上不吃不喝,只是安靜的等待。如果受到驚擾從母親背上掉落,它們還會再爬上去。
有蟲「假冒」蠍子!
居住在城市中的話,東亞鉗蠍基本不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但我們在室內有時會遇到一類微型的「小蠍子」,也時常有網友向我詢問這到底是不是蠍子。
其實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小蠍子」儘管前半部分和蠍子非常相似,但它們沒有「尾巴」。這些微型的「小蠍子」叫做偽蠍,它們並非蠍子,而是與蠍子同屬於蛛形綱的親戚。在室內,它們會捕食更小的節肢動物——從小型昆蟲,到各類蟎蟲——因而算得上是室內的有益生物。
很像微縮版蠍子的偽蠍(偽蠍目 Pseudoscorpionida),它們並不是蠍子,也沒有蠍子那條標誌性的「尾巴」。一些偽蠍可能出現在室內環境,也有一些種會如圖中這樣,搭乘甲蟲的順風車擴散到新的環境。攝於雲南景洪。
另外,南方的朋友還可能遇到另一類與蠍子相似的蛛形綱類群:鞭蠍。
鞭蠍顧名思義,身後有一根鞭子一樣的「尾巴」,這類無毒的蛛型類動物能噴射出有明顯酸味的防禦液,因而又被稱為「醋蠍」。
無論偽蠍還是鞭蠍,它們都並非蠍子。
鞭蠍也常被誤認為是蠍子,但它們實際上是有鞭目 Uropygi 的成員。同樣,鞭蠍也沒有蠍子那樣粗壯有蟄刺的「尾巴」,它們只有一根細長的鞭子樣的「尾巴」。攝於海南瓊中。
在僅有東亞鉗蠍一種蠍子分布的東部地區,想在城市中見到它們並不容易;不過在離鬧市區稍遠的郊區或是農村,東亞鉗蠍們也依舊頑強地堅守著祖輩們的領土,陪伴著一幢幢破舊的老屋,度過一個又一個的漫漫長夜。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本文是物種日曆第6年第177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吳小咖是個好孩子。
原標題:《蠍子:你們看人下菜,我會看人下毒》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