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白門樓上,曹操一度決定接受呂布的投降,他諮詢了一個人的意見,在那個人給出自己的意見以後,曹操突然改變主意,下令殺死呂布,那麼大家知道曹操諮詢的是誰的意見呢?至於是誰說服曹操處死呂布,歷史上出現了兩種記載。《三國志》記載稱說服曹操殺死呂布的是劉備:
太祖有疑色。劉備進曰:「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太祖頷之。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於是縊殺布。——三國志
然而在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卻記載稱說服曹操殺死呂布的是王必:
主簿王必趨進曰:「布,勍虜也。其眾近在外,不可寬也。」太祖曰:「本欲相緩,主簿復不聽,如之何?」於是縊殺布。——獻帝春秋
這兩處記載中,不僅僅是勸說曹操殺死呂布的人物不同,二者的勸說側重點也不一樣,劉備勸說曹操殺側重的是分析呂布的性格,劉備對曹操說的是,明公你難道沒看見呂布當初效忠的丁原和董卓的事情麼?原來當初呂布受到丁原重用,效力於丁原,當董卓以重金收買呂布,呂布又殺死丁原投靠董卓,呂布認董卓為義父,董卓也非常喜歡信任呂布,這時呂布卻與董卓的侍女私通,後又受到王允唆使,弒殺董卓。丁原對呂布有知遇之恩,董卓乃是呂布義父,可是呂布為了一點點蠅頭小利就殺丁原弒董卓。
劉備這番話是提醒曹操:呂布這人性格如此反覆無常,見利忘義,連他的主公、他的義父都敢殺,是一匹養不熟的白眼狼,你如果接納呂布,總有一天呂布也會背叛你,使你遭至殺身之禍。
王必則從實際角度出發,指出釋放呂布可能導致的直接後果,王必對曹操說的是,呂布是強大有力的俘虜,他還有很多手下就在外面不遠,不可以釋放他呀。意思就是說,以呂布的武力水平,如果解除對他的捆綁,他完全有能力逃脫圍困,甚至對曹操生命造成威脅,而且他的部眾都在附近,呂布一旦脫身,立馬可以召集部下對曹操進行突然襲擊,釋放呂布如同放虎歸山,是十分危險的行為。無論是劉備還是王必,他們都指出一點——呂布不能放。
那麼曹操最終決定殺呂布,究竟是因為聽了劉備的話還是因為聽了王必的話呢?分析兩段對話可以看出,顯然劉備的話更具有殺傷力,其實王必說的情況,對很多投降曹操的將領都適用,比如呂布部將張遼、割據宛城的張繡,乃至劉備義弟關羽,不也是「勍虜也。其眾近在外」麼?這時候曹操怎麼就不害怕了呢?
俗話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曹操如果有意釋放呂布,讓呂布為己所用,就不會害怕呂布反戈一擊。劉備的勸說之言比王必說的要犀利的多,他巧妙的讓曹操自己回憶呂布之前的行為,決定是否釋放呂布,曹操想到呂布之前的白眼狼行為,這才決定處斬呂布。
後來曹操選定繼承人時,詢問賈詡的意見,賈詡的回答與當初的劉備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在想袁紹和劉表父子的事情。原本曹操一直在猶豫,到底應該立曹丕還是立曹植為世子,然賈詡讓曹操想到袁紹廢長立幼,導致袁譚、袁譚兄弟相殘,從而被他各個擊破,劉表廢長立幼,結果立了個廢物兒子劉琮,在他進攻荊州時,坐擁十萬大軍卻不戰而降。曹操一想到這兩個廢長立幼,都沒有好結果,結果自然就決定立曹丕。
同理,劉備曹操想到丁原和董卓重用呂布都沒有好結果,結果自然決定處斬呂布,當然,這兩份史料其實並不衝突,曹操決定是否殺呂布,可能不止問了一個人,或許他們兩個人都問了,但是《三國志》畢竟可信度更高,而且是惜墨如金的,既然他沒有記載王必的勸說之言,自然也是證明了他說的話並沒有起關鍵性的作用,真正起關鍵性的作用的還是劉備的話,所以歷史上三國名將死亡的真相自然是曹操受到劉備的話影響。
參考文獻:
《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