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不服來打我呀!
Avengers: Age of Ultron
統一譯名:《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
其實從第一部開始我就很好奇為什麼這支超級英雄隊伍叫做「復仇者聯盟」,他們明明都是主動保衛地球的啊,何來復仇一說?看完第一部後我的理解是:因為特工寇森的死,英雄們才團結一心為他報仇。
但是為了一個地中海中年大叔組成一支世界最強大團隊會不會太小題大做啊!
直到後來我從網上找到了比較靠譜的答案:
「這個問題就牽涉到語言文化的差異與翻譯的極限了,「avenge」和「revenge」雖然中文都翻成「復仇」,但這兩個詞其實有著中文難以翻出的差異。相較於「 revenge」那種被動式、被人攻擊後的報仇,「avenge」比較有「主動向不公不義 挑戰」的意涵。因此這個詞比較接近「替天行道」的概念,把「Avengers」翻成「 天道盟」說不定比較貼切…」
P.S. 天道盟是臺灣的黑社會組織吧,一點都不貼切好嗎……
在漫畫裡,復仇者聯盟創始人為蟻人、黃蜂女、鋼鐵俠、雷神和綠巨人。在剛組隊時,「復仇者」這個名字是黃蜂女隨口提出的,她的愛侶蟻人隨即點讚,因為兩人都是為了替被殺害的親人報仇而走上超級英雄之路的。鐵罐俠當時是個一心為民除害的有為中年,而雷神和綠胖這兩個大老粗當然也沒什麼意見,所以名字就這樣被定下來了。(畢竟你不能對理科生文學水平要求太高)
再說說"Age of Ultron"這個副標題,其實這個名稱來自漫威2013年的同名漫畫。劇組在為影片定名時曾現考慮過其它"Of Ultrons",但始終覺得現在這個是最好的選擇。於是他們借用了這個標題,而劇情卻沿用了更久遠的漫畫故事線。
P.S. 注意看日版海報上的日期,沒錯是2015年7月4日,整整落後全球兩個月!這麼一想我大廣電還沒有完全喪失人性……
Spy
英文片名真夠簡潔的,這也提供了各地翻譯盡情發揮想像的空間。
中譯:《間諜》
也許由於這種鬧騰的片子鐵定不會在中國大陸上映,國內翻譯直接放棄思考,使用直譯。然而直譯也要講究水平,像去年有一部片子Predestination(逆時空狙擊(港)/ 超時空攔截(臺)),一個講述宿命輪迴的故事,國內譯名居然叫「前目的地」……這種翻譯帶腦子了麼,幹嘛不把Transformer翻成「變性前任「啊……
港譯:《凸務Madam》
港譯一向是巧用諧音的高手,「凸務」可以說是其代表作之一。粵語中「凸務」和「特務」同音,而且「凸「字與大家常用的國際手勢相似,所以只要是特工題材的三俗喜劇片,港譯一般都會使用這二字。例如《凸務之王》(王牌大間諜)和《凸務咔啦蘇》(別惹佐漢)。
臺譯:《麻辣賤諜》
感覺「麻辣」二字在臺灣影視劇標題中出現頻率蠻高的,原因不是很清楚,感覺用於川劇更恰當。「賤諜」是「間諜」諧音,屬於比較一般的抖機靈,與「人劍合一稱之為劍人」同梗。
Inside Out
法國譯名值得玩味,"vice versa"是英語常用詞組,估計來自法語吧,有「反過來說、反之亦然」的意思。影片講述的正是以大腦內部控制情緒的小人作為主人公的故事。
中譯:《頭腦特工隊》
「特工隊」用於電影譯名的例子很多,這裡不詳談。這部動畫由迪士尼和皮克斯出品,還好譯名不再是「XX總動員」了(見《玩具總動員》《超人總動員》《海底總動員》《機器人總動員》……)。
更值得慶幸的是,他們沒有使用直譯,不然對動畫片來說是一場悲劇:《從裡面翻出來》?《進進出出》?
港譯:《玩轉腦朋友》
「玩轉」二字體現出英語原名Inside Out的動感。而粵語中「腦」與「老」同音,所以這裡有兩層意思:1) 腦內的朋友 2)從出生起就存在於大腦的老朋友。
臺譯:《腦筋急轉彎》
雖說這個譯名還算合理,但看上去總覺得這是一部根據智力測試題改編的電影……就好像當我聽說《大富翁》和《三國殺》要拍改編電影一樣,內心十萬個什麼鬼在奔騰……
Ted 2
百度Google完都沒弄清楚宣傳語「熊蓋贊」到底是什麼意思……
中譯:《泰迪熊2》
對於國內直譯我們已經習慣了,不過如此純良的名稱和影片內容造成的反差還是蠻有效果的(翻譯人員根本沒在考慮這個好嗎!)。
港譯:《賤熊2》
港譯沿續前作,而其實上一部的譯名「賤熊30」更值得討論。首先整個名稱完美對應(或惡搞)《斯巴達300勇士》的香港譯名「戰狼300」,雖然兩部片沒有什麼聯繫,不過因此可以看出譯者的腦洞開得有多大(「披著熊皮的狼」?)。「賤」字反映出影片風格,數字30也指出了賤熊的年齡,一定程度上能避免一部分無知孩童誤入戲院受到精神汙染。
臺譯:《熊麻吉2》
「麻吉」是「默契」一詞變音,意思是很要好的兄弟朋友,在臺灣很常用。跟中譯一樣,有點太可愛了。
Terminator: Genisys
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什麼叫Terminator(終結者)?這裡比較好理解,未來機器人操控世界,終結了人類的統治。
中譯:《終結者:創世紀》
中港臺都沿用了各自的經典譯名,而且都用「創世XX」作為副標題。因為這將是系列的重啟,根據目前的預告片來看,連人類領袖都被黑化了,反派果真要創造一個新的世代?很期待故事發展會如何。
港譯:《未來戰士:創世智能》
一般觀眾會認為阿諾飾演的機器人就是標題中的終結者,然而「終結者」這個詞本身有點邪惡的意味。雖然阿諾在第一部中飾演反派,但到了第二部搖身一變成為英雄,可以說港譯使用中性詞「未來戰士」是比較高瞻遠矚的。
臺譯:《魔鬼終結者:創世契機》
與「妖魔鬼怪」沾邊是臺譯的特色之一。本L找不到這個傳統的起源,但可以提供大量例子……例如阿諾主演的大部分片子,不論題材,也不管有沒有魔鬼出現,一律以「魔鬼」開頭,如《魔鬼大帝:真實的謊言》《魔鬼孩子王》等等,同樣例子還有小李的《神鬼交鋒》(貓鼠遊戲)、神鬼玩家(飛行家)、神鬼無間(無間道風雲),另外還有《神奇傳奇》(木乃伊)、《神鬼奇航》(加勒比海盜)、《神鬼認證》(諜影重重)、《神鬼戰士》(角鬥士)……(突然覺得臺灣同胞的生活環境好恐怖啊)
Magic Mike XXL
本片由查寧·塔圖姆本色主演和參與編劇,據說他本人曾經當過脫衣舞男。
中譯:《魔力麥克2》
基本上就是直譯,雖然很酷炫,但比起港臺譯名還是相形見絀。
港譯:《巨揪舞壯士》
首先,讓我們來學習「揪」字在粵語裡的意思,「揪」可用作量詞,「一揪」形容一串串的東西而且數量通常較多,例如:一揪鎖匙(一串鑰匙)、一揪二揪(很多袋東西)。所以「一揪」亦可理解為「一大坨」,相信說到這裡你們可以自行腦補「巨揪」的意思了……而且「巨揪」讀音與「勁揪」接近,有「厲害」的意思。
續集譯名沒有延續前作「光豬舞壯士」(光豬為裸體的意思),而是配合"XXL"(加大碼)命名為」巨揪舞壯士「,可以猜測本片將由賣肉具體到賣……揪?(誤)
臺譯:《舞棍俱樂部2》
舞棍在臺灣是指很會跳舞的人。不過總感覺這個詞有點猥瑣啊……雖然港譯也好不到哪裡去。
Ant-Man
在漫畫中,第一代蟻人漢克•皮姆的經歷簡直傳奇,除了縮小還會變大(巨化人),曾經精神分裂(成為黃衫俠),製造了奧創,還打過老婆(所以又稱家暴俠)。本片主角是二代蟻人,對一代蟻人應該不會著墨太多。
中譯/臺譯:《蟻人》
官方譯名,沒有翻譯成「蟻男」已經很好了。
港譯:《螞蟻奇俠》
港譯對「俠」的執著不是一點半點,只要是超級英雄,都應稱俠(最好還是四字詞)。例如:綠巨人,港譯「變形俠醫」;鋼鐵俠,港譯「鐵甲奇俠」;雷神總不能俠了吧,港譯「雷神奇俠」……
Pixels
中譯:《像素大戰》/《天煞:像素之戰》
左邊是時光網的標題,右邊是豆瓣和維基百科的標題。個人比較喜歡前者,簡單明了。後者的「天煞」有點畫蛇添足,因為「天煞」多指不吉利的事,很多末日題材的電影都用到這個詞作為片名(港譯較多)。雖然這部電影講述外星生命侵略地球,但作為一部喜劇片(從預告片看來更可以說是一部逗比片),「天煞」這個詞未免太「悲壯」了……
港譯:《屈機起格命》
港譯又一次將意譯和諧音玩弄得淋漓盡致。「屈機」是源自香港的電子遊戲術語,指玩家利用遊戲漏洞達到勝利或其它目的,較常出現于格鬥遊戲中,例如當玩家用同一招式將對手推至牆角,在對手無法迴避和反擊的情況下不斷發招攻擊直至對手敗陣。「屈機」還有另一用法,當一方在比賽中以大比數或絕對優勢戰勝對方,亦稱為「屈機」。「格名」與「革命」同音,一指像素化的遊戲角色,二指遊戲角色發起革命進攻地球,雙重含義又一完美典範。
P.S. 雖然港譯在電影片名上天馬行空,但對角色名稱的翻譯卻很多時候令人無語。像海報中的Pac-Man(吃豆人),香港譯作「食鬼」,到底它是鬼呢還是它會吃鬼?再說給這麼可愛的角色起這種七宗罪名稱真的好嗎……
臺譯:《世界大對戰》
中規中矩,「大對戰」表達出遊戲的競技感,但甚至都不及中譯新鮮有趣。
Mission: Impossible - Rogue Nation
中譯:《碟中諜5:失控國度》
這個譯名太經典,以至於人們都忘了去探究它究竟是什麼意思。難道片名不應該是「間諜中的間諜」的意思?但你們有沒有發現第一個字不是間諜的諜,而是光碟的碟?
其實,因為第一部電影的劇情是圍繞中情局丟失的磁碟(磁碟)而展開的,而磁碟中有間諜的名單,所以起了「碟中諜」這個名字。但至此以後的續集就再跟磁碟沒有關係了,所以這個經典譯名實際上只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港譯:《職業特工隊5:叛逆帝國》
「職業特工隊」是非常經典的港譯之一,相信對後來很多中譯和港譯都有影響,例如《超人特工隊》《美少女特工隊》《天龍特攻隊》等等。與中譯和臺譯不同,副標題採用了「叛逆帝國」,可以看出港譯是比較叛逆的……
臺譯:《不可能的任務:失控國度》
雖然只是直譯,但結合其它影片,臺譯對「任務」二字的喜愛可見一斑。例如《駭客任務》(黑客帝國)、《史密斯任務》(史密斯夫婦)、《絕地任務》(勇闖奪命島)、《亞果出任務》(逃離德黑蘭)等等。
The Man from U.N.C.L.E.
英文片名直譯的話就是「來自大叔的男人」(那究竟是什麼樣的男人)……實際上U.N.C.L.E是United Network Command for Law and Enforcement(執法聯合指揮部)的縮寫。
電影改編自1964年的同名電視劇,《王牌特工》中總部藏在裁縫店的設計正是向其致敬。
中譯:《秘密特工》
畢竟要跟隨前作,雖然俗但還是可以接受的,其實詼諧一點的《大叔局特工》也未嘗不可。
港譯:《特務型戰》
蓋裡奇(《大偵探福爾摩斯》)出品,肯定不是一部關於屎尿屁的動作喜劇,所以港譯還是比較規矩的。「型戰」與「迎戰」同音,估計還有「有型地作戰」的意思吧。
臺譯:《紳士密令》
對比上面兩個譯名,臺譯更有英倫味道,英倫風想必正是影片賣點。
Fantastic Four
主角們的顏值從開拍以來一直為人詬病(最帥的居然藏在石頭裡),主要原因還是05版起點太高了。
中譯:《神奇四俠2015》
為區分05版標題加上2015,估計只是暫譯,因為要是出續集的話總不能一直用年份吧(2017年的續集暫譯《新神奇四俠2》)……話說這部電影地位蠻尷尬的,神奇四俠漫畫因為銷量不佳被停載,電影未上映已經差評不斷,本身更是電影公司版權爭奪的一顆棋子,然而粉絲真正希望的是索尼公司能將電影版權交還給漫威,讓神奇四俠出現在復仇者大家庭(同樣情況還有叉人和小蜘蛛)。
港譯:《神奇4俠》
貌似從05版開始,香港片名中的4就一直用阿拉伯數字, 原因不明。話說海報裡用數字4代替字母a的設計還是蠻贊的。
臺譯:《驚奇4超人》
這個譯名也有一定道理,因為實際上神奇四俠是Marvel(臺譯為「驚奇」)第一支超級英雄團隊,誕生於1961年。順帶一提,Peter Parker在1962年首次成為蜘蛛俠,X教授在1963年成立X戰警,這三部漫畫的電影改編權都是漫威在窮困潦倒的時候賣出去的,就算現在紅得如日中天也拿不回來了……
這期扯談譯名就到這裡,當然2015暑期大片中還有《明日世界》《侏羅紀世界》《小黃人》等等,但由於它們的中港澳譯名都比較統一或無亮點,在這裡就不作討論了。
--完--
【如需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
愚樂大眾
微信號 everybodyfool
誠心為您劇透的電影小雜誌
掃描或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