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美俄兩大國在核對抗上從未鬆懈過,兩國在陸基、海基、空基上的核力量可謂「比翼齊飛」。不過,兩國也都深知一旦使用核力量進行攻擊時,造成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所以,自冷戰後,兩國雖在大肆發展核力量,但其在展示核力量時,多是因為在某些問題上談不攏,而只用試射來對對方進行恐嚇或展示肌肉。換句話來說,只要美俄進行核展示了,估計就是兩國間存在問題了,這話不絕對,但大多時候是這樣的。
通過試射來回應一些談不攏的問題,這從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前後的兩國軍事表現就可以看出來。
一直以來,美國就想退出中導條約,因為這大大限制了其發展彈道飛彈的能力。川普上臺後,更是堅定了這一認知。終於在2019年8月2日,美國正式退出了《中導條約》,退出《中導條約》後,美國將可以研發高精度中程飛彈來實現美國陸軍一直期待的遠程精確打擊能力,並重新確立對俄羅斯在戰略打擊系統方面的優勢。
不過,在美國宣布暫停履行條約前後,俄羅斯便試射了「雨燕」核動力巡航飛彈和RS-24亞爾斯洲際彈道飛彈,旨在向外界表明應對美國「退約」的信心,彰顯俄羅斯的強大打擊能力。
2019年2月5日,即美國宣布暫停履行《中導條約》後第3天,美國試射了一枚民兵-3洲際飛彈;2019年2月6日,作為回應,俄羅斯試射了一枚RS-24亞爾斯洲際彈道飛彈。
2019年8月18日,即《中導條約》失效後第16天,美國用MK41垂直發射裝置試射了一枚射程超過500千米的陸基常規巡航飛彈。8月24日,俄羅斯從「圖拉」號和「尤裡多爾戈魯基」號潛艇上成功發射了RSM-54輕舟彈道飛彈和布拉瓦彈道飛彈,兩枚飛彈分別從極地海域和巴倫支海海域發射,成功命中了俄羅斯西部的阿爾漢格爾斯克州的奇扎靶場與遠東地區堪察加半島的庫拉靶場中的目標。
而最近,美國一直不願意延長第三階段削減戰略進攻性武器條約,俄羅斯便進行了核回應。
12月12日,俄國防部發布消息稱,俄太平洋艦隊「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號戰略飛彈核潛艇當天根據戰備活動,在鄂霍次海水下發射了4枚布拉瓦彈道飛彈,飛彈飛行距離超過5500公裡,成功命中阿爾漢格爾斯克州的奇扎靶場目標。俄軍官員稱,這是太平洋艦隊955型核潛艇的首次齊射,也是「北風之神」級潛艇入役該艦隊以來第一次發射「布拉瓦」飛彈。此次水下發射,是俄在檢驗水下核力量。
在12月9日,俄羅斯啟動了進攻性戰略力量指揮訓練,訓練中動用了陸基、海基和空基戰略核力量。俄潛艇、地面發射裝置以及空軍圖-160和圖95MS轟炸機發射了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所有發射任務圓滿完成。俄三軍通過對核力量的實彈檢驗,表明俄戰略力量是能夠運作而有效的,可以在任何時候使用這些武器。
而俄檢驗陸海空三軍核力量,完全是對美國侵略性政策的回應。由於美國一直不願意延長第三階段削減戰略進攻性武器條約,俄此次「布拉瓦」飛彈齊射,是對此做出的回應。美國計劃在歐洲部署配備核彈頭的中程飛彈,這樣的決定將大大改變歐洲的戰略形勢。俄軍稱,俄不搞軍備競賽,但將做好充分的回擊準備。
可見,在美俄兩大國的多年較量中,兩國是常用試射核飛彈來對某問題進行回應的。此前,川普聲稱:只要世界上還有核武器,美國就得保持領先優勢。而普京則強調:俄羅斯要將戰略核盾牌作為優先發展的方向。看來,兩大國是要較真到底了。
而在核對抗上,美國在陸海空三軍核戰力上,一直想做到不瘸腿,但作為建設「三位一體「核威懾力量中重要的一環,美軍是越來越重視海基核力量的發展,因為與陸基和空基相比,海基核力量最能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最近,美國就將戰略核動力潛艇更新換代提上了日程,即決定開工建造第五代「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而這麼做,美國意在保持與俄羅斯在核裝備對抗中的優勢。
目前,美軍的「水下殺手」主要以「海狼」級、「維吉尼亞」級為代表的攻擊性核潛艇和以「俄亥俄」級為代表的彈道飛彈核潛艇為主。不過,美軍為了保持水下核優勢,在今年12月初,與通用動力電力艦艇公司籤署了建造12艘「哥倫比亞「級核潛艇的協議,合同價值94.7億美元,將於2021年開工,2028年完工,2031年服役。而完工後,「哥倫比亞」級核潛艇將具備良好的隱身能力,能為執行偵察敵情等特殊任務提供保障,並將提高潛艇遠洋航行能力,更好地達到戰略威懾目的。無疑,「哥倫比亞」級核潛艇未來如服役,將會再次充實美國海軍的軍備實力。
可以說,美國為達到成其「全球戰略」目標,不斷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增加全球戰略威懾能力,其中尤以武器裝備的更新發展為重。在新冠疫情陰霾仍未散去、地區局勢仍難以緩和的當下,美國第五代戰略核潛艇「哥倫比亞」級的發展和應用,將會使國際軍控事業面臨新的壓力和挑戰。
未來,美俄對抗還會進一步加劇,在一些國際、軍事問題上兩國不合拍的地方還會更多,而這,也意味著兩國在展示核力量上也會越來越多。(郭宇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