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木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歐洲和中國古代的差距在哪裡?

2020-12-23 歷史有魔力

引言

在紙張上用活字印刷的技術,與在羊皮紙上抄寫手稿相比,在西方從15世紀中葉起標誌著一次具有決定意義的進步,在中國社會中卻是以迥然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的。

公元9~10世紀時,一種迅速而廉價地印刷某些已纂就文獻和圖像的方法之傳播,其影響在那裡似乎並不像是一種具有革命性質的事件,雖然從全面權衡,其後果從來都不比印刷術在歐洲傳播的意義小多少。但這種差異是完全有根據的。歐洲在一個相對短暫的時代中,便從中世紀的那種在罕見而又珍貴的載體上的抄書,過渡到了刊印書。

歐洲在12世紀時,才熟知從伊斯蘭地區進口的紙張,但於13世紀末便開始自己在義大利造紙,而於1380年左右又非常熱烈地歡迎雕版印刷術,並於1430~1460年間成功地使用了最早的活字印刷術。可中國社會卻經歷了一種既進步得很快,而又性質不同的發展。對於翻印文獻是必不可缺的紙張,在中國從漢代末年起,就變成了文字的普通載體(中國最早的紙張,是從被斷代為公元2世紀的古老漢墓中發現的)。使用載有文字或圖案的石碑拓片(用溼紙作拓片,然後再曬乾、上墨和利用塗刷法在紙上翻印),在中國文明的所有地區,至今仍是獲得雕刻圖像,或著名書法作品的最真實而又廉價的複製手段,它主要發展於漢代和木版印刷術的初期。

▲放馬灘漢墓出土的西漢早期的紙張

此外,印版也是可以使人通過翻印而獲得文字印跡、圖案或宗教神像的印刷品。出現在8世紀期間的木板印刷術,就如同是這兩種方法(拓片和印版)的結合一樣。現知的最早例證,應斷代為8世紀末葉,即於敦煌發現的那些帶有短文的佛教畫,此外還有保存在日本的那些很可能是於764~770年間在中國印刷的巫咒。在其中包括刊印於9~10世紀的大批刊本文獻的敦煌文書等特藏中,以木版印刷的第一種重要文獻是一部《金剛經》,它已被斷代為868年。在近期也發現了其他一些刊本文獻,其中兩種來自吳越國(長江下遊和浙江),並被斷代為953和974年;另外一種被斷代為975年,發現於杭州。在這個時代,木版印刷術在四川的紅土盆地,以及從杭州延伸到長江下遊平原上的、非常商業化和人口稠密的城市中,變得用途極其廣泛。

▲木板印刷

人們從9世紀起,就在這些地區發現了有關秘術的小書、曆書、佛經、書典、民用簡明全書、初級童蒙課本、為科舉而使用的範文集、史書等等。中國可能是受刊印宗教文獻之需要的啟發,才產生了一種技術,我們有必要在此強調最初應用這種技術時的商業和民間特徵。對此,統治階層和文人階級,都毫不遲疑地利用了這種新的印刷方法。在馮道(882~954年)的倡議下,已經於932~952年間奉欽命在開封刊印。944~951年間也在四川刊印書籍。以後,佛經於972~983年間在成都刊印。它們共包括1076部,分成5048卷,系用兩頁一版的13萬塊雕版印刷而成。從1024年起,木版印刷術被用於四川的第一批紙幣的印刷,以及所頒布的詔令和官方律令。

1027年,醫藥書為了其傳播而被校訂和付梓刊印。木版印刷術可以使人以準確的方式翻印文獻的手寫文字和圖像,因而於10世紀期間蔚然成風。它可能在中華文明的所有地區(中國、日本、朝鮮、越南),都保持了一種優勢地位,一直到活字印刷術的產生,以及19世紀在西方發明的機械印刷術人華為止O然而,活字的發明在中國要比歐洲早得多,東亞國家可能在使用木雕版的同時,也使用了活字印刷術。中國對於活字的首次記載出現在一部筆記中,此書大部分內容都涉及到了科學和技術史,這就是1086年出版的沈括的《夢溪筆談》。此項發明被歸於沈括的一名門人畢昇,而且還被斷代於1041~1048年。

▲活字印刷術發明者畢昇

在蒙古人佔領中國南方期間,王禎在其發表於1313年的《農書》中,就提到了使用錫制活字,同時還建議使用一種旋轉盤,以在其中排列按韻分類的活字。但現知最早的大規模活字印刷,則發生在朝鮮,它是在中央政權的倡議下,於1403~1484年間完成的。1403年共鑄造了十萬個漢文方塊字,在15世紀期間又完成了其他幾次鑄字工程。江蘇無錫的兩大印書家族安氏和華氏都使用銅鑄活字。在1574年,卷帙浩繁的故事集《太平廣記》,就是用活字印刷出版的,它當初在10世紀末曾以木版印刷過首版。

在一個稍晚的時代,康熙時代的插圖巨型類書(共包括近一億個方塊字)《圖書集成》,也於1713~1722年間用活字刊印。所以,漢族文明圈中的東亞(但也包括受漢人影響的附近地區,如維吾爾族人、藏族人、蒙古人、滿族人,他們都曾使用過拼音字母)在11~18世紀期間,都有過一種獨立於歐洲的活字印刷傳統,而且其技術上也有差異,因為中國的活字印刷不包括印刷機。如果大家通過其出版物的規模來判斷,那麼這種傳統就遠不應被忽略。但活字很少能有機會在機械印刷術發展之前在中國文化圈地區取代木版印刷。

▲活字印刷的字塊

事實上,如果說活字排版印刷術的發明顯得如同是歐洲的一大重要發現,因為那裡的幾百個字母就足以印刷一切可能存在的文獻了,那麼它在一種其財富之一恰恰正是其文字符號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的社會中,卻不會具有同樣的意義。與大家通常想像的情況相反,活字印刷術在西方,形成了一種相對於木版印刷術來說,具有決定意義的進步,所有的進步都不能與這種較為複雜和巧妙的印刷術相媲美。西方印刷術的優越性僅僅是緩慢地形成的,直到19世紀實現機械化時,它才變成無可爭議的了。

那時之前,它始終是一種相當緩慢而又昂貴的印刷文獻的手段。利瑪竇於17世紀初葉指出,中國的木版印刷工匠用於刻寫其木版的時間,不會比歐洲活字印刷工用於他們每頁文字排版的時間長。木刻版可以被重新刻寫、修訂,並與後來的活字印刷形式相反,可以在庫房中保存下來以供再版使用。歐洲印刷術的傳播,是通過作品傳統的日趨貧乏表現出來的,因為出版者不可能冒險出版一些不能確保相當暢銷的書籍;而中國的木版印刷在操作方面,要遠遠高於15世紀歐洲洲的木版印刷術(由於印章技術和拓片藝術的成果,同時也是由於使用了特殊的紙張,而使需要印刷的行文在背面以倒置出現),它的最大優點是成了一種不太昂貴和使用很靈活的印刷手段,而且不需要巨額資金。因此,從10世紀起,它就使人能夠獲得數目極多的印刷版次,甚至是印數有限的、以私人或官方名義完成印刷的版本。

▲活字印刷術

此外,一件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的事實是,圖畫在中國文化圈的地區中,與木版印刷文獻同時發展起來了;而插圖在西方的刊本著作中,則是較晚的時代才變得常見。從木版印刷術的初期開始,大部分中國書籍都是植物志及技術、考古和建築術的論著、小說、宗教經文……它們都配有有時質量極佳的插圖。木版印刷文字和插圖,在11~13世紀時取得了巨大發展,在萬曆年間(1573~1619年)達到了頂峰。在這個時代可以印刷一些三色、四色,有時甚至是五色的套色圖版。儘管其中的某些差異取決於技術和文化傳統,取決於它們各自特有的社會和經濟背景,但這也解釋了這種技術在東亞和歐洲,為什麼未曾經過同樣的發展道路。

結語

無論如何,中國在印刷文獻和圖案方面,要比歐洲先進500年的時光。人們可以認為,直到18世紀中葉,在中國刊印的書籍,比在世界上其餘地方所印刷的總量還要多。沒有任何一種文明中的文字傳統(以碑銘、稿本和木刻本書的形式出現),會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

相關焦點

  • 從唐傳承千年的凸版印刷: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02、蘸墨印刷在凸出的文字上手工塗上墨水,將紙蓋在木雕印版上面,用棕刷輕掃紙面,直到紙背顯出墨跡,輕輕揭下紙張。三、中國古代活字印刷01、刻活字簡單的說,就是將每一個文字雕刻成一枚方形的活字。這是其中種辦法,木活字基本是用這種工藝。但是後來有了泥活字,就是雕母模,母模是陰字就是向下凹的,而活字是凸出來。
  • 中國古代的活字印刷
    【附】由於騰訊微信無法聲明原創的原因,茲摘錄拙稿全文中比較雕版印刷與活字印刷的一段文字,以湊夠騰訊微信無理要求的字數:一般來說,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這兩者比較的結果是:(1)合理而且成熟的活字印刷又成《通釋編韻》一書,雖少減省,字尙五六十萬,寫之不易,刻之又無此力。擬為活字板印五六十部,以為傳留之地。現在雕刻活字尙未施手,冬底當可卒業」。其無可奈何的心境是顯而易見的。而欲以擺印書籍的活字,寫信時「尚未施手」,到年底就可以刻成,也反映出當時雕鐫木活字的速度是很快的。(3)在讀者和作者對書籍質量的要求這一方面,當然總是質量越高越受歡迎。
  • 陳力丨中國古代活字印刷術新論(上)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先民對人類文明最偉大的貢獻之一,關於中國古代活字印刷術發明時間、人物和發展的過程研究成果頗多,但還有一些問題尚待進一步梳理,有一些看法尚待辨析。例如:畢昇之前有無活字印刷?王禎之前有無木活字?活字印刷術能夠代表中國古代印刷技術的主流嗎?它有什麼局限?它的最佳適用範圍是什麼?與古代朝鮮相比,中國古代的活字印刷術有什麼不同?
  • 活字印刷術發明者.....
    活字印刷術 所屬類別 :其他人物相關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
  • 我看中國古代的活字印刷
    【附】由於騰訊微信無法聲明原創的原因,茲摘錄拙稿全文中比較雕版印刷與活字印刷的一段文字,以湊夠騰訊微信無理要求的字數:一般來說,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這兩者比較的結果是:又成《通釋編韻》一書,雖少減省,字尙五六十萬,寫之不易,刻之又無此力。擬為活字板印五六十部,以為傳留之地。現在雕刻活字尙未施手,冬底當可卒業」。其無可奈何的心境是顯而易見的。而欲以擺印書籍的活字,寫信時「尚未施手」,到年底就可以刻成,也反映出當時雕鐫木活字的速度是很快的。(3)在讀者和作者對書籍質量的要求這一方面,當然總是質量越高越受歡迎。
  •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之前,古人怎樣印刷書籍?敦煌文物告訴你答案
    眾所周知,中國的有四大發明,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和印刷術。一提到印刷術,肯定就聯想到了課本上的人物—宋朝平民發明家畢昇。北宋 畢昇他以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不斷的摸索,終於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人類文明因紙和印刷術的發明而大大加快了傳播,交流和發展的速度。而在畢昇之前中國人又怎樣印刷書籍呢?
  • 活字印刷在臺灣:臺灣漢字活字印刷之發展脈絡
    在清末,隨著通商來華的傳教士,為了用漢文傳教,開始與當地華工前僕後繼地以西式活字鑄造法開發漢字活字。一開始由於遭到清廷政府的禁止與查緝,傳教士們繼而轉往南亞的新加坡、馬六甲、巴達維亞、檳榔嶼等地,進行漢字活字的開發,直到情勢穩定後,才又返回中國。
  • 「活字印刷」,原來這麼神奇!
    活字印刷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一般大家都只能通過書本了解這門古代印刷方法。不過,在延安西路1538號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畢昇館」裡藏著一件寶貝,能夠讓你親身體驗活字印刷的奧秘,它就是鎮館之寶「排版工作檯」。
  • 回鶻文木活字: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實物
    眾所周知,活字印刷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活字印刷的國家,它的發明可以說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漢文史籍對此有比較確切的記載。但是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後,在宋朝卻沒有得到普遍使用,也沒有留下任何實物證據,人們只能憑藉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的記載抽象地了解中國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
  • 凸版活字印刷:由指尖到紙間的美好
    資料圖片  凸版活字印刷這一項本已成為過去時的技術近來「復活」了,在一些實體書店、文創店,都能看到一些鉛活字和復古的手工印刷機,並可以實地體驗一把古老的鉛活字印刷、手工印刷機複製等。此外,全國各地的凸版活字印刷工作室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 中華印刷史典故之九十五 : 最早在我國用中英文鉛活字排印的《中國語文字典》
    此書是在1992年初出版的《中國印刷之最》和《中華印刷通史》基礎上,增補近年印刷史研究上的新成果,將這些堪稱印刷之最的史實與典故,連同近代印刷術的傳入和發展以及當代印刷新出現的典型事例匯集起來,擇其要者,以時間先後為序,分列起源、古代、近代、當代四篇,作簡要與通俗地記述。以期揚我中華文化,鼓我民族士氣,還一個文明昌盛的中國於世界民族之林,張樹棟先生如是說。
  • 陳力丨中國古代活字印刷術新論(下)
    (《中國印刷史》增訂本)的確,在對活字技術的態度上,中國古代中央政府和古代朝鮮中央政府的態度是很不一樣的。當時每得中國之書,即分送各州縣,地方政府覆刻後再版交中央,由中央保存書板再繼續印書。到高麗朝末期,中央設立了書籍院,統一負責圖書印刷事宜,民間雖然也有一些圖書出版,但規模很小。至於張秀民和韓琦先生提到的第二個原因即兩國製作金屬活字方法上的差異,這恐怕並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中國古代的金屬活字比較著名的如清代武英殿銅字館的活字是先鑄成銅子後,再在上面鐫字,但也不排除有用鑄造方法製成者。
  • 中日韓越法五國學者,共議雕版印刷的古往今來
    在一定厚度的平滑木板上,粘貼上工整的書稿,薄薄的稿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字便成了筆畫清晰可辨的反體,再用刻刀把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在凸起的字體上塗上墨汁,把紙覆在上面,輕輕拂拭紙背,字跡就留在紙上了。這樣繁瑣而精緻的工藝,被稱為「雕版印刷」,正是有這樣獨特的古代印刷術,才成就了古籍的絢爛多姿。
  • 也未艾VR課堂|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研究發明的。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將每個字挑選出來,按順序排在字盤裡,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存至下次排版使用。
  • 李勉:雕版印刷體驗
    這一次的讀者開放日,我們選取雕版印刷作為讀者親近圖書的一扇窗戶。雕版印刷,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的傑出代表。我國雕版印刷的出現不晚於隋末唐初,起先大約只印單張的佛像、經咒、納稅憑單等小件。及至9世紀中後期,出現了長達三十卷的《玉篇》之類宏編巨帙和王玠的《金剛經》等圖文並茂的精印本時,印刷品的質量已大為提高,達官宿儒也不得不刮目相看了。
  • ...親手製作一本印有自己姓名的鉛活字印刷筆記本,體驗一個時代的...
    印刷術的發展印刷術與造紙術、指南針、火藥並稱中國四大發明。在這裡我們將帶領你一起穿越到「鉛與火」的時代了解一本活字印刷書籍的製作過程親手製作一本印有自己姓名的鉛活字印刷筆記本體味一個時代曾經的輝煌時刻~
  • 歷史上畢昇率先發明活字印刷術,那歐洲印刷術是起源於中國嗎?
    可是活字印刷術並沒有自發明起大量被使用,究其原因在於華夏漢字的特殊性,那麼多漢字在排版時也是一項大工程,另一個問題是既然要排版,那就得認識所有字。但在古代中國,認識所有字還要做這份工作,並不容易。對中國封建帝制的統治特點來說,讓奴僕去做不需要識字的雕版印刷,更加容易,也就使得到直到後來,對活字印刷術排字技術的改良:元代木活字的轉輪排字盤的創造,使得活字印刷開始大量出現。但中國活字印刷業真的開始大量普及,卻是在古德堡金屬鉛字印刷術的傳入清朝開始。
  • 活字的記憶
    ,形成活字印版,可以像雕版一樣印刷;印完後,將鐵板在火上再烘一下,便可將活字取出,還原到存放膠泥活字木格裡,供以後再用。 據《中國古代科技成就》記載:「到明孝宗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5年),銅活字正式流行於江蘇無錫、蘇州、南京一帶。
  • 「雕版印刷」體驗活動
    雕版印刷術凝聚著中國造紙術、制墨術、雕刻術、摹拓術等幾種優秀的傳統工藝,最終形成了這種獨特文化工藝;它為後來的活字印刷術開了技術上的先河,是世界現代印刷術的最古老的技術源頭,對人類文明發展和文化傳播有著突出貢獻。1900年,在敦煌裡發現的《金剛經》為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日期記載的印刷品,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
  • 三千年的江南水鄉,還誕生過古代銅活字印刷鼻祖
    蕩口古鎮是江蘇無錫市非常古老的城鎮,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是江南時代最古老的古鎮之一,這座小鎮早在2017年就入選了中國最美村鎮50強之一,在經歷了3000多年的歷史沉澱後,這江南水鄉的詳細內涵不僅溫婉那樣簡單,還有迷戀後世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