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我國行政區劃調整的故事,例如河北省、山東省等等。今天,我們聊聊四川省。在清朝統治時期,四川省的遵義府被劃入了貴州省。幾乎與此同時,隸屬於四川省的東川府,則被劃入了雲南省。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隸屬於四川省的東川府,總計管理兩個縣,為何會被劃入雲南省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我國行省制度的形成。當年,元朝通過一系列的戰爭,結束了分裂的局面,建立了一個疆域面積遼闊的大帝國。由於疆域面積遼闊,原有的州縣兩級行政區劃制度,已經無法滿足管理需要。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元朝最終推出了行中書省制度,把全國劃分為10個行省,例如湖廣行省、雲南行省、四川行省等等。不過元朝行省制度並不完善,遺留的問題很多。
明朝建立以後,對元朝行省制度進行了全面改革,把10個行省調整為13個省,再加上北直隸、南直隸,總計出現了15個省級行政區劃。我國很多省份的行政區劃,都是在明朝統治時期基本確立的,例如福建省、江西省等等。在明朝建立的初期,成立了東川府,下轄了會澤縣和巧家縣,隸屬於雲南省管理。但是,僅僅幾年以後,東川府從雲南省劃入了四川省。我們聊聊明朝的實際情況,在我國的西南地區,一直存在大量的土司。這些土司效忠於中原王朝,但是,一直反對中原王朝派遣官員進入自己的地盤。
這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從隋唐時期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明朝建立以後,主要的精力都在北方,敗退蒙古草原的各個部落,不斷組織力量南下。西南的很多地區,其實仍在土司們的手裡,土司堪稱是當地的土皇帝。17世紀中期,統治了20多年的明朝滅亡,東北地區的清朝開始大舉入關。在10多年的時間裡,清朝逐步完成了對中原地區的統治。至於北方蒙古草原各部,清朝入關之前,已經控制了很多部落。
在康熙皇帝在位的61年時間裡,除了西北的準噶爾部,仍與清朝對抗之外,其他的蒙古部落已經納入了清朝的管理體系。康熙皇帝留下了一個非常穩固的外部環境,1722年,雍正皇帝上臺。當時,雖然準噶爾部仍與清朝作戰,但已經不可能撼動清朝的統治。外部問題基本解決以後,雍正皇帝開始專心處理內部問題,並且把目光轉移到了西南地區。雍正皇帝開始治理西南那些桀驁不馴的土司們,推出了改土歸流政策。換而言之,朝廷保證土司們的財產不受損失,但土司們必須放棄對地方的管理權,由朝廷派遣知縣、知州等官員進行治理。
改土歸流政策的推行並不順利,也存在風險。例如在明朝統治後期,四川遵義地區的楊氏家族叛亂,掀起了規模很大的播州之亂。雍正皇帝為了推行改土歸流政策,派遣自己的心腹鄂爾泰擔任雲貴總督。鄂爾泰到任以後,對土司們開始了不同的策略。對於那些接受朝廷的土司,朝廷給予很豐厚的賞賜,甚至可以賜予榮譽爵位。對於那些頑固不化的土司,鄂爾泰堅持嚴厲鎮壓。在雲貴地區工作的過程中,鄂爾泰發現一些行政區劃很不合理。
例如遵義府雖然隸屬於四川省,但是與貴州省的交通更加方便。東川府也隸屬於四川省,但風俗、口音等各方面都更接近於雲南省。雍正四年,為了改土歸流政策的需要,鄂爾泰上奏,建議把四川省的遵義府劃入貴州省,把東川府劃入雲南省。對於鄂爾泰的要求,四川省的高級官員們強烈反對。但是,鄂爾泰屬於雍正皇帝的三大心腹之一,而且又負責改土歸流的事務。牽扯到改土歸流,其他意見必須讓路。最終,雍正皇帝同意了鄂爾泰的建議。
雍正四年秋天,遵義府劃入貴州省,東川府則劃入了雲南省。在《東川府志》中,記錄了東川府從川入滇的過程。官場上一直講究人走政息,前任官走了以後,接任的官員不一定遵守前任官留下的規定。但鄂爾泰不擔心這個問題,因為由於在雲貴幹得非常不錯,鄂爾泰最終進入了軍機處,成為了軍機大臣之一。在雍正皇帝在位的末期到乾隆皇帝在位的前期,鄂爾泰逐步成為了滿官集團的核心人物,與張廷玉為首的漢官集團對抗。
我們聊聊東川府,在東川府地區後來發現了大量的銅礦,而且儲量非常豐富。在影視劇《大清鹽商》中,出現了這樣一段話「兩淮的鹽稅,雲南的銅礦。」由此可見,這兩個地區屬於清朝的財政大頭。東川府劃入了雲南省以後,一直管理兩個縣,這樣的區劃模式延續到了清朝滅亡。1913年,東川府被撤銷,出現了東川縣。到了建國以後,又出現了東川礦區。進入五六十年代,東川礦區被提升為地級市。當時,我國出現了很多資源型的地級市,例如昨天講過的玉門市。
東川市建立以後,已經持續到了90年代。隨著經濟發展模式的變化,很多資源單一的城市開始進行整合。例如玉門市被撤銷了地級市地位,後來併入了酒泉市。1999年,東川市被撤銷,改革成為了東川區。目前,東川區隸屬於雲南省會昆明管理。從東川府到東川縣、東川市、東川區,這一地區歷經了一系列的滄桑巨變。關於我國行政區劃調整的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