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唐代:白居易《夜雪》
四季各有其美好的事物,有詩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不為寒冷所苦,雪則是冬天最美好的事物。欣賞雪的美好,非謝惠連一篇《雪賦》所能描述得盡。
天底下地域之廣闊,冬天的冷既分布不均,各地降雪也是有差異的。有的地方有終年不化之雪,也有的地方千年不見雪。雪可以是美好,也可以是災難。不同的人,對於雪態度,以及對於下雪的盼望,也有所不同。有「柳絮因風起」的唯美輕盈,也有「為瑞不宜多」的哀嘆。
故而一個人見到下雪,或欣喜,或憂愁,寫詩作賦則是詩人才子之事,無惠連之才不能作賦,無詩人之思不能成詩。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於某一下雪之夜寫下這首《夜雪》詩。
寒冬之夜,人在枕上,寒冷難眠,外面簌簌下起了雪,通過窗子才看出地上雪已積了很厚。雪落無聲,不知何時開始下的。雪必然已經下了很久,落在竹子上,壓折了枝條,時而聽到竹子折斷的聲響。
這樣的夜,這樣的雪,忍受著寒冷,當然沒有興致去深夜踏雪一回,更沒有乘興訪友之意。人與雪是隔開的,一間屋子隔斷了外面雪的世界。人不想出去,雪夜不可能進來。唯有侵人的寒氣,還有時而傳來竹子折斷的聲響,告訴人這個世界不是靜止的。
孟浩然《春曉》詩云:「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夜裡無眠,聽風聽雨,還去心思去想像風雨中落花,白居易這首詩則思緒都是慵懶的,人是人,雪是雪,雪不侵人,人不見雪。思緒既沒有飛出窗外而隨雪飄舞,對雪也沒有一點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