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態農業是什麼樣的?來戴莊有機農業園看一看。
遠山如黛、近水含煙,蟲吟蛙鳴、魚翔淺底,鷹擊長空、白鷺翱翔,一派美麗的田園風光。全國「時代楷模」、鎮江農科所原黨委書記、所長趙亞夫介紹,「山頂、陡坡生態脆弱,以修復、保護為主,恢復森林生態系統;緩坡旱地,發展果樹、茶葉、畜禽養殖,建設林、草、畜旱地生態系統;山腳山衝、崗塝水田,發展糧食、蔬菜、畜禽,建設水、稻、菜、草、畜水田生態系統。」
江蘇鎮江句容戴莊村的生態農業。中共句容市委宣傳部供圖。
立體生態系統有效恢復了生物多樣性、改善了水質土壤。農民趙忠志說:「我們稻田動物種類多達127種,有小魚小蝦、蜘蛛、青蛙、蛇,老鷹也來了,還發現了野生娃娃魚。」生物鏈相生相剋,兜蝦大量繁殖、攝食雜草嫩頭,蜘蛛讓稻飛蝨無處遁形,如今,這裡種植的越光水稻基本上不生病、不再需要人工除草;農田地力顯著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已由1.5提高到2.5左右。
汪厚俊的家庭農場位於戴莊有機農業園中心。果園裡,甜柿樹和碧根果樹下長滿了黑麥草,幾百隻鵝和上千隻雞正在草叢中追逐覓食。汪厚俊介紹,「這些草都是特地種的,有四個好處,一是以草除草,抑制其它雜草;二是有草就有蟲,給散養的雞鵝提供食物;三是可以給自己養的羊、豬作飼料;四是腐爛了可以成為肥料、改良土壤。」
江蘇鎮江句容戴莊村的生態農業。中共句容市委宣傳部供圖。
走進果園旁新修建的大棚裡,映入眼帘的是一層鋼架隔出了上下兩個空間,架上是幾十隻膘肥體壯的波爾山羊,架下是鋪著厚厚一層醋糟的豬圈,飼養著大小几十頭梅山黑豬,讓人驚奇的是,棚內並沒有養殖場常見的異味。「在趙老指導下,用醋糟製作發酵床,羊的糞便落下後,利用豬拱地的天性,進入掩蓋、翻耘、發酵,消除了異味,腐熟後成為果園肥料。」 汪厚俊介紹,「樹下種草,養雞、鵝,雞吃蟲、羊和豬吃草,雞、鵝、羊、豬的糞便變成有機肥回歸果園。既是循環農業,又是有機生產。」去年,他的農場收入超過30萬元,是盒馬鮮生定點基地。
江蘇鎮江句容戴莊村的生態農業。中共句容市委宣傳部供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因村制宜,精準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上好生態農業必修課,構築比較優勢「護城河」,下好以質取勝先手棋。戴莊偏綠化、採摘的種植結構,搭配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丘陵山地地貌,又形成了休閒觀光農業和鄉村旅遊的得天獨厚優勢,農、文、旅融合發展,園區變景區,農產品變旅遊商品,農民實現了從多個接口獲取紅利。今天的戴莊,現代生態農業的探索已結出豐碩果實,走出了一條適合蘇南丘陵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路子。
一線感悟:
在句容農村,一個黨組織、一個帶頭人、一幫「土專家」,帶動一個村莊、振興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百姓,是「三農」發展最鮮明特徵、最動人的圖景。
一是把黨組織建到產業鏈上。把黨組織的政治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鄉村裝上「紅色引擎」,一直是句容基層黨建的工作中心。多年來,該市致力於推進「黨組織+產業鏈」,構建全覆蓋、全過程、全功能的組織體系。
2006年,戴莊有機農業合作社成立。村「兩委」幹部通過法定程序,擔任合作社理事長、理事、監事等,實現人員「村社合一」。戴莊村黨委書記姚偉超介紹,「當時,合作社還是新生事物,通過交叉任職,提高了合作社的公信力、號召力,保證了合作社的公益服務性,避免了企業大戶主導可能帶來的與民爭利。」
從黨員自髮帶頭到黨組織統籌推進,從村幹部領著黨員幹到黨員領著農民幹,從村黨組織與合作社人員互融到建立全功能、專業型合作社黨組織架構,黨建引領的形態和方式不斷升級。
二是把「領頭雁」放到產業鏈上。「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這是基層各項事業發展顛撲不破的真理。如何外引內培既「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也「懂經濟、懂市場」的「領頭雁」,成為基層黨建的「必答題」。
天王鎮唐陵村原本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村黨委書記劉樹安原本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在外從事建築生意,一年有上百萬的收入。2007年,鎮黨委「三顧茅廬」,動員劉樹安回村參加黨支部換屆選舉,希望他能夠帶領全村拔掉窮根子、闖出致富路。劉樹安毅然接受了鎮裡的邀請,並成功當選。一幹,就是13年。去年,全村苗木銷售額突破50億元,村民中千萬富翁、百萬富翁過百人,過去的貧困村成為公認的小康村。
三是把「千裡馬」請到產業鏈上。如果說黨組織是句容農業發展的「主心骨」,村書記是「頂梁柱」,那農業科技人才就是拉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千裡馬」。
2001年,趙亞夫以志願者身份來到戴莊,從此拉開了亞夫團隊三代傳人推廣生態農業、接力服務農民的序幕,真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更寫進了農民的心裡。從育苗、種養、剪枝、施肥、助銷,有學必教,有教必會,有叫必應,風雨無阻。姐妹桃園的領頭人王巧娣說,趙老來,穿膠鞋戴草帽,像我的長輩一樣幫我;剛病逝的糜林主任也是穿膠鞋戴草帽,像兄弟一樣幫我;現在的萬春燕主任,還是穿膠鞋戴草帽,像閨女一樣幫我。他們對我們比親人還親。
富裕一名農民、播下一粒種子、帶動一片鄉親。句容堅持將農技研發推廣與鄉土人才培育結合起來,一批80後、90後「農二代」脫穎而出唱主角,成為農民「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技術服務隊伍。
總體來看,句容市已建立「村社組織有黨委、增收致富有『頭雁』、技術培訓有專家、村頭路口有能人、田間地頭有青年、足不出戶有網絡」的農業發展黨建引領和人才支撐體系,「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有了堅強有力的「靠山」。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正在戴莊這塊希望的田野上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