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意思就是說表親過了幾代之後就會非常疏遠,幾乎形同陌路一般,而堂親之間就算過了很多代,仍舊還是一家人。那麼,事實真是這樣嗎?表親、堂親,到底哪個更親?
可能對於現在城市裡的孩子來說,什麼是「表親」?什麼是「堂親」?不是很清楚,其實很簡單,父親那邊的親戚就叫堂親,母親那邊的親戚就叫表親,比如我們管叔伯的子女叫堂兄弟姐妹,而管姑姑舅舅姨媽的子女叫表兄弟姐妹。那麼,堂親和表親哪個更親呢?
從血緣關係上來講,堂親要比表親更親,即所謂的內外不同,遠近親疏有別。表是姻親,是外戚,堂是宗親,是內親。外戚廣泛而遠,隨時間遠去而疏離,內親深長厚重,時間越長而越深。「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雖然有些誇張,但是很好地概述了關係。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血緣這種東西並不十分靠譜,親不親還是要看彼此之間有沒有相互走動,不管是內裡堂親還是外戚表親,人要互相走動往來才親,親而互不往來,不相互關心友愛幫助,還互相數說不是,甚至指責使壞,親也不親了。有的不是親,卻能相互往來,互有關心幫助扶持,那也是親了。有時候鄰裡、閨蜜之間發展起來的情義甚至比那些親情還要深厚。
由血緣關係而衍生的親戚關係是一條重要的紐帶,他可以讓一群人團結在一起,這或許永遠是人一生當中最重要的社會關係,但不是唯一的。我們崇尚交際,禮尚往來,或許也是基於此,朋友多了路好走,有時候也可以彌補一下親情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