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1,2,3,4,5,6,7,8,9,0是阿拉伯數字,還有一種常見的數字——羅馬數字,他常用於鐘錶,序號等。
公元前500年左右,羅馬人處於文化發展的初期,他們用手指來計數,後來,他們才逐漸地用符號代替手指,羅馬數字的符號一共只有7個:I(代表1)、V(代表5)、X(代表10)、L(代表50)、C代表100)、D(代表500)、M(代表1,000)。
實際上,這7個符號位置上不論怎樣變化,它所代表的數字都是不變的。它們按照下列規律組合起來,就能表示任何數:
1.重複次數
一個羅馬數字符號重複幾次,就表示這個數的幾倍。如:"III"表示"3";"XXX"表示"30";「MM」表示兩個1000疊加,就是2000。
2.右加左減
一個代表大數字的符號右邊附一個代表小數字的符號,就表示大數字加小數字,如"VI"表示"6","DC"表示"600"。一個代表大數字的符號左邊附一個代表小數字的符號,就表示大數字減去小數字的數目,如"IV"表示"4","XL"表示"40","VD"表示"495"。
3.頂加橫線
在羅馬數字上加一橫線,表示這個數字的一千倍。如:" "表示 "15,000"。
羅馬數字計數法是極其簡單的計數方法之一,但其包含了兩個重要的思想:一是,它第一次用字母表示數;二是,它的實質是每一個不太大的自然數都可以表示為幾個基本符號(I、V、X、L、C、D、M)所表示的數相加、相減、相乘的方案,也就是說出現了簡單的運算,這是一大進步。
羅馬數字莊重美觀,給人們一種回顧歷史的藝術享受,現在的應用也非常廣泛,如有的掛鐘表面仍用它來表示「時」,文章的小標題也常常用羅馬數字來表示。羅馬數字也有不少缺點,如書寫繁瑣,局限性比較大,故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被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