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歌形式沿革考略——從中國詩歌形式的源流談新詩形式的

2020-12-14 齊魯壹點

中國詩歌形式沿革考略

——從中國詩歌形式的源流談新詩形式的建立

文/張興泰(鴻碩)

二、關於新詩形式問題

既然,在中國古典詩歌中,音步整齊系統發展到五、七言近體詩,音步不整齊系統發展到詞和散曲,因此,中國的新詩只能沿著這兩大形式發展下去,在近體詩的基礎上,建立新體「齊言詩」(齊言現代格律體、齊言今風體);在詞、曲的基礎上建立新體「雜言詩」(雜言現代格律體、雜言今風體)。

在中國近代史上,新詩格律化的趨勢早已透露了消息,很多老詩人都積極致力於新詩格律化的努力,聞一多先生開其端,做出了重大貢獻。聞一多的《死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殷夫的《別了,哥哥》,朱湘的《採蓮曲》,是新詩追求格律的名篇。徐志摩、卞之琳、田間、何其芳等人也做出了積極的探索。1976年清明節天安門廣場上悼念我們敬愛的周總理的浩如煙海的詩篇中,絕大多數的詩作都是用格律的形式寫的,又進一步透露了新詩格律化的新兆。新詩格律化這是中國新詩發展的必然。

(一)關於音步整齊詩的發展前途

在古體詩、近體詩的基礎上建立新體「通韻齊言詩」、新體「變韻齊言詩」。

五、七言近體詩延續了一千多年的時間,在詩歌創作領域中長期成為一種支配形式,並且,獲得了輝煌的成就,在藝術上達到了極高的造詣,這不能說不是一個成功,這不能說詩的格律不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它是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今天我們不應當結束它的生命,而應當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去探索更廣闊的途徑,來謳歌我們的時代,使它的生命力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到底有沒有這個途徑呢?我認為是有的,這是我們民族語言使然。何以見之?漢語一字一音,且具四聲,又以單字為單位,同音字豐富,調動方便,易形成音律、韻律。儘管現代漢語與古時相比發生了變化,但漢語上述基本特徵未變。現就新體「齊言詩」的建立提出以下拙見:

1.「相體裁衣」,不可千篇一律。押韻的樣式要多多變化「不可太密,不可太板,不可太響。」(朱自清:《新詩雜話》)。句句押韻就變成了新的「柏梁體」(如曹丕的《燕歌行》),順口溜不太好,又增加了寫詩的難度,為什麼魏晉以後逐漸形成的近體詩隔句押韻,值得深長思之。1918年6月8日胡適諍友任鴻雋寫給胡適信中說「大凡有生之物,凡有活動,不能不一往不返,必有一個循環張弛的作用。」

2.作新詩,表現現實生活,應當著眼於現代生活語言,而不是文言。鑑於複音節詞彙日趨增多的特點,近體詩的字數、音步等應當有所突破。根據當前語言變化的特點,要想建立起嚴格的格律頗有困難。因此,要建立起齊言今風體、只要要求整齊的音步,整齊的詩節,注意平仄調劑,大體押韻即可。(注意:大體押韻不是隨意,也應有規可循,所以有人叫半格律。見拙作《如何構建現代漢語詩歌的音律和韻律》觀點系列(二)。現代格律體音律、韻律應有嚴格規定。)

3.新體「齊言詩」建立過程中,不僅要對古詩和新詩沿革的經驗認真加以總結、借鑑,而且,必須對現代語言規律特別認真地進行研究。

(二)關於音步不整齊詩的發展前途

在古風、詞、曲的基礎上建立新體「通韻雜言詩」、新體「變韻雜言詩」。自由詩儘管一度打破詞的形式向前探索,在推動革命,推動新文化運功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它在歷史上的功績是不能抹煞的,但上百年來還沒有摸索出一套成熟的路子,不上口,記不住,這是有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歷史上在「詞的散文化」方面蘇軾曾做過嘗試,是不成功的。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詞向現代雜言詩方面演變是它自身發展的必然趨勢,早已引起文人們的注意追求;二是現代雜言詩應當打破詞的格律,在不束縛思想的前提下,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格律來,沒有格律是不行的,這是中國新詩建立起來的關鍵。

在中國這塊土地上,「詩必有韻,無韻不是詩。」應當是不爭之論。當然,有韻也不一定是詩,音樂美是詩的必須要素,但不是惟一要素,除此之外,詩主情,詩主意境,詩主語言精練,詩主立意新,構思巧……這些要素綜合起來決定具體詩的品位高下。「律詩」叫法不科學,言外之意還有「非律詩」,古時指古詩。須知,古詩也有韻律,只不過沒有近體詩那麼嚴格,那麼規範。沒有韻律的詩不是詩。自由詩給人的印象就是不要韻律,沒有韻律的自由詩當然也不是詩。「詩須廢律」(胡適:《建設的文學革命論》)實踐證明是錯誤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任何形式都有它的約束力。中國的自由詩畢竟是中國詩,「自由」不等於不要格律,只不過格律不宜過嚴罷了。在這方面,魯迅先生曾指出:「白話要押韻而又自然,頗不容易。」因此,雜言今風體詩只要做到「但令清濁通流,口吻調劑,斯為足矣。」(鍾嶸:《詩品》)做到這一點也是有規可循的(見拙作《中國新詩幾種體式構想》),這是就雜言今風體詩而言。雜言現代格律詩在齊言現代格律詩基礎上建立。其格律要有嚴格規定,但也要有變通。當然,這不是人為的規定而是依據客觀規律來定。

鑑於有些同志主張我們的新詩不一定要格律,在這裡我也不禁要問:假使我們的新詩不要格律,「將許多分了行的新詩歸攏起來,它與尋常的散文區別何在?」(《文學評論》,1980年第一期,肖韓文章)

既然詩是最精粹的語言藝術,要求語言精練,音調和諧,有鮮明的節奏感和韻律,具有音樂美是理所當然的。何況中國的語言有這個條件,努力為之,有何不可?作為藝術,不僅內容上,而且,在形式上都要孜孜不倦地追求,因為只有完美的藝術形式才能更充分地表現內容。應當說,離開了格律也就拋開了中國詩歌形式的基本特點。必須看到,新詩如果不建立格律,也就不可能成為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歷史是不能割斷的,不能承前就不能啟後,不能繼往就不能開來。

在古風、詞、曲的基礎上建立起新體「雜言詩」前途是廣闊的。這是因為詞和雜言詩都是長短句,唐以後,正是口語在文學領域內日益發展壯大的階段,詞的句子可以從一個字起至十一個字止,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中就有這樣的句子:「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這就比近體詩靈活,有利於吸收口語,表達感情。所以,宋人不再拘泥於唐人的韻部,而只憑當代語言來押韻。特別是詞發展到散曲,在這方面表現就更明顯。儘管曲子的平仄比詩詞嚴,在某些情況下,平聲要分陰陽,仄聲要分上去,尤其是上聲、去聲用於韻腳時,尤為嚴格,但總的來說,要比詩詞寬些,自由些。散曲系統和今天普通話系統已經相當接近(有些字的讀音和今天普通話還是不同的),詞大部分依照詩韻,曲則另有韻部,是根據當時的實際語言來用韻的,散曲沒有入聲,原來的入聲已分別歸到平、上、去三聲去了。平聲分陰平、陽平。這和今天普通話是一致的,並以平仄通押為常規。詩和詞都忌重韻,曲不忌重韻,可以有贅韻的情況。詩詞的韻腳安排是固定的,曲可以有襯字,這就更加口語化了,更加顯示了詞向新體雜言詩演變的趨勢。因此,在詞、曲的基礎上建立具有格律的新體雜言詩是完全可能的。

關於新詩形式問題,在這裡只能原則推論一下,新詩產生的時間還相當短,具體形式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討,逐步建立、完善。

三、關於新詩發展道路問題

新詩可以在民歌基礎上建立、發展嗎?

何謂民歌?《文學詞典》上說:「民間文學的一種。是勞動人民口頭創作、口頭流傳、並在流傳中經過集體修改和加工的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的詩體……形象生動,形式活潑,語言新鮮,節奏強烈,具有鮮明的現實性、戰鬥性和濃厚的生活氣息。」(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版第32頁)

要我說簡而言之,一句話:民歌就是民間的歌。

中國的新詩能否在民歌的基礎上去建立、發展呢?從中國詩歌發展史來看,在民歌基礎上建立、發展中國新詩這個命題似乎並不錯。可是情況有變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問題是民歌源流不像古代涓涓而來,現已枯竭,哪有活水源頭來啊!可以說現在的新民歌幾乎已絕跡,我還沒有看到,可能是我眼界不夠。若哪位詩友能拿出一些現在的新民歌,有針對性研究、探討才好。否則,從民歌基礎上建立、發展新詩就很難說。沒有新民歌哪有這個基礎啊?沒有這個基礎又怎麼能說在這個基礎上建立和發展呢?不管誰說的,這話都不對。由於民歌源流已經枯竭,舊民歌沒有新鮮血液,也不能作為新詩的基礎。

清人沈德潛在《古詩源·例言》中說:「《康衢》、《擊壤》肇開聲詩。」(康衢謡:立我蒸民,莫匪而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肇開聲詩」即開始樂歌,開始樂歌那就是民歌之源。我看不是,倘若是源,何以斷流啊?

如果能有夏啟從天上盜來的《九辯》、《九歌》就好了,我想那是天籟之音,大概這才是民歌的初始。現已被天帝收回去了,所以,源流也就枯竭了。

請看,五四時所產生的新詩就不是在民歌基礎上。這是由於古時文人大都用文言寫詩,和民歌語言距離相當大。那是一個小農經濟的時代,生產力低下,人們處於「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相對封閉的狀態,信息很閉塞。「五四」以來,主要是用白話寫詩,和今天口語已無太大差別,如果說有差別的話,那只是詩的語言。現在已是資訊時代,宣傳陣地如此寬廣,勞動群眾的詩作不需要像古時那樣,經過民間口頭流傳,設置樂府,再經過文人加工潤色。隨著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今後,更是不可能有的事。專職作家也是勞動者,與勞動人民沒有本質區別。老百姓拿起筆來是文人,文人放下筆也是普通意義上的老百姓。如果說加工潤色,也無非像網上這樣,作品在網上發表後,由詩友們一起探討、修改,或找朋友切磋,或發表時由編輯修定。因此,我認為今天把民歌單提出來意義並不大。依古代傳說來講,今天,天帝把天樂收回也是天經地義的事。

好在中國古典詩歌飽吸了她的乳漿,有了茁壯成長,顯示著旺盛的生命力,歷經千年,至今,依然朝氣蓬勃。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不妨對中國民歌史做以簡要回顧;《詩經》中的十五國風就是民歌;《楚辭》是在楚國民歌基礎上,打破《詩經》四言方塊式的基本格調,創作的句法參差錯落的新詩體;五言詩首先出現在西漢民間,漢樂府和古詩十九首是漢朝詩歌史上的雙璧,相互都有滲透和影響;魏晉南北朝民歌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產生了《孔雀東南飛》、《木蘭辭》等千古名篇;唐詩受其影響頗深,所謂「詩到元和體變新」指的是白居易、元稹、張籍、王建、劉禹錫等人採用古題和新題樂府民歌寫詩,無論從題材、形式、風格等方面比過去都有所發展;宋詞元曲受其哺育,影響更是顯而易見,敦煌曲子詞的發現進一步提供了這樣的證明。

可見,中國古典詩歌中一直湧動著民歌的血脈,既然民歌這條道已竭流,我們完全可以沿著中國古典詩歌的道路,在音步整齊的近體詩基礎上建立齊言現代格律詩;在音步不整齊的古代雜言格律詩(詞、曲)基礎上建立雜言現代格律詩。

誰都不可能結束認識真理的道路,我們必須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科學地把握問題。實事求是地看待、研究問題才是智者的態度。

四,結束語

孫伏園先生在《魯迅先生二、三事》一文中指出:「他覺得唐代的文化觀念,很可以作為我們現代的參考,那時我們的祖先們,對於自己的文化抱有極堅強的把握,決不輕易動搖他們的自信力,同時,對於別系的文化抱有恢廓的胸襟與極精嚴的抉擇,決不輕易地崇拜或輕易地唾棄。這正是我們目前急切需要的態度。」——這也是我們今天在建立新詩體過程中必須採取的態度。

1985年初稿於長春

2009年5月修改於長春

張興泰,字霜子,號鴻碩,吉林省大安市人,高級政工師。先後出版詩集《霜子吟》《張興泰詩歌精粹》《詩鏡文心》(鴻碩詩文集)、該書續集、《鴻碩詩話》《情韻悠悠》(十情集)《詩詞律要講座》等。獲得中國藝術界名人作品展示會優賞獎,個別作品獲得世界學術貢獻獎金獎。現任《中國韻律詩歌旗幟卷》執行主編,中國韻律詩歌學會副會長,中國雅園學會理事,國際當代華文詩歌研究會研究員,中宣盛世國際書畫院研究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

壹點號魯北青梅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相關焦點

  • 不管詩歌的形式怎麼變化,但詩的本質,當是這三個
    中國詩人,現代作家。《繁星》是冰心受印度詩人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寫出的一些短詩。用她自己的話講,就是「零碎的思想」合集。《飛鳥集》中的詩歌,基本是格言似的,是詩人對自然、心靈的一些「片段」的頓悟似的句子。人們將之歸為「散文詩」的行列(其形式是散文分段的形式,但本質是詩歌)。從古體詩詞,到白話詩(現代詩、新詩),再到借鑑外國詩的寫作方式,到後來的散文詩。
  • 小學語文詩歌常見劃分節奏形式
    小學語文詩歌常見劃分節奏形式從一年級開始孩子們開始學習詩歌。詩歌陪伴著孩子們從童年,走過少年,經歷青年。詩歌在語文中佔有一席之地。每次大小考試都能見到古詩的身影。詩歌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讀起來朗朗上口,有較強的節奏感。讀好詩歌不僅要讀準字音,還要能讀好節奏,會劃分節奏。劃分節奏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古詩特有的韻律美,對理解古詩意思,有輔助作用。今天講講古詩劃分節奏的方法。小學古詩常見的有五言詩和七言詩。五言詩就是由5個字組成的詩詞。七言詩就是由7個字組成的詩句。
  • 隱形的力量: 翻譯詩歌與百年中國新詩
    草創期的新詩,語言形式和創作技巧均難以脫離古詩的窠臼,恰恰是譯詩,因為要顧及原詩的形式而不得不捨棄傳統的詩歌觀念,儘管實際上不可能完全背離傳統,但至少可以造成譯詩形式與古典詩歌形式的差異。因此,譯詩形式在客觀上給新詩創作提供了一種可資借鑑的新體,在形式上更能達到胡適白話新詩的標準。事實上,包括胡適在內的五四新詩人們所謂的新詩形式,大都是以優秀的譯詩為藍本建構起來的。
  • 營造詩性精神家園——談詩歌雜誌編輯的責任和堅守
    堅持自己的編輯原則,就是對文本的美學獨創、思想深邃、先鋒探索兼具的「人間詩」多推介,對謳歌新時代和新時代進程中人們的真實情感的精品,要不惜版面地加以推出。  作為詩歌雜誌的編輯,要與時代同行,為現實發聲,發表有時代呼吸、現實體溫的詩歌。詩與時代密不可分,傑出的詩人總是時代的見證者和表現者。
  • ...第一要務是把這種詩歌深邃的精神和典雅的形式保留並傳承下去
    略摘數句,即可見筆記說法之謬。合理的解釋為,劉禹錫僅僅在近體詩(格律詩)下筆時,不敢造次而謹慎斟酌,像同齡人賈島一樣需反覆「推敲」,因此產生了如今人一樣的困惑。 估計唐代以前,這不是個問題。看看被孔子贊為「思無邪」的《詩》三百篇:「女曰雞鳴,士曰昧旦」 (《詩經·鄭風·女曰雞鳴》);聽聽婀娜多姿委婉動聽的《子夜四時歌》「春林花多媚,春鳥意多哀。
  • 兒童詩創作:尋找中國詩歌的童心
    為促進詩歌教育及校園文化建設,進一步拓展兒童詩和現代兒歌創作隊伍,中國詩歌網自2月25日至10月31日在全國範圍開展原創童詩和現代兒歌徵集,共收到來稿近7000份,反響熱烈。12月26日,由中國作協《詩刊》社、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主辦,中國詩歌網承辦的「當下童詩、兒歌創作與傳播研討會」在中國作家出版集團會議室舉辦。會議聚焦當下童詩創作現狀,並就童詩的傳播和教育機制展開研討。
  • 趙勇 | 詩歌的萬裡長城 ——《詩歌中國》(精選)序
    六大卷,千首詩,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組成了他《詩歌中國》的強大陣容。但據作者說,這個精選本只是選取了一半內容。如果《詩歌中國》2100多首詩整體面世,將達十三卷之多。這種規模前無古人示範,後乏來者追隨,應該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個壯舉,所以它令人震撼。
  • 中國詩歌須「化西」而非「西化」
    江蘇揚子晚報《詩風》周刊展開「中國詩歌中國味」討論的初衷,並不是談創作的風格流派,而是要進一步闡明中國詩歌是為人民大眾而創作的立足點。近一時期,詩壇有人大談詩的審美多元和西化的問題。他們論證,新詩是從西方引進,因此新詩詩體的標準走向應該是外國詩歌的「翻譯體」,他們也確實在亦步亦趨地實踐著他們心目中的翻譯體。翻譯有直譯,有意譯,然而最大的弊端是晦澀難懂。
  • 隋唐五代文學理論批評:形式豐富多彩,形成了中國詩論的基本體系
    隋唐五代的文學理論批評形式豐富多彩:既有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的那種單篇文論,如子書中的篇章、史書中的傳論及序、文人集序及書信等,又出現了一些獨具時代特點的批評體式,包括唐五代的詩格、詩式類著作,如王昌齡《詩格》、皎然《詩式》等;唐詩選本批評,如殷璠《河嶽英靈集》、高仲武《中興間氣集
  • 李商隱的無題詩,形式華麗,但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李商隱在仕途上失意後,基本上絕了升官的夢想,開始逐漸淡化對政治的興趣,專注於詩歌創造。大唐是詩的國度,科舉考試中還專門有詩歌創作的門類,因此,作為科舉之路的勝利者,李商隱寫詩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但與其他詩人偶爾寫一兩首內容難懂的詩歌不一樣,李商隱能夠流傳後世和引發追捧的詩歌,基本上都是內容讓人不明白的,不但內容搞不清楚,就連題目都沒有,直接標記「無題」。如果真的有題目,或許後人還能猜出他要表達的意思,現在連題目都沒有,就要讓人捉摸,他到底為什麼而寫這些詩歌,要說明什麼?
  • 在偉大新時代中覺醒的中國詩歌
    人民需要詩歌,時代需要強音。詩人葛詩謙的詩歌作品,直面災難、關照人心、飽含濃情,振聾發聵。既為呼喚,又不失唯美與真純;既為利劍,又剛柔相濟、滴水穿石,是剿滅病毒的金剛杵,是叩人心扉的濟世針。多家媒介力推其戰「疫」主題詩歌作品,是為順應偉大新時代召喚,濃墨重彩、奮力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的新實踐。 葛詩謙戰「疫」詩作刊發後,立即引起讀者共鳴,反響強烈。
  • 第六屆中國詩歌節上抗疫詩歌備受關注
    第六屆中國詩歌節上抗疫詩歌備受關注  「這是特殊的春天裡時代精神的高揚」  光明日報記者 周洪雙  「《星星》詩刊每天都會收到由不同渠道投稿的關於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詩歌。」「中國詩歌網流量暴增,每天上百萬人次瀏覽,最高每天數千乃至上萬首詩歌發表,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抗疫詩歌以「井噴」之勢迅猛湧現。  11月1日在四川成都開幕,並將於11月7日在重慶閉幕的第六屆中國詩歌節上,詩歌與疫情成為詩人和學者們共同關注的話題。
  • 詩壇名家齊聚詩歌之城 第六屆中國詩歌節在成都開幕
    11月1日晚,成都杜甫草堂前熱鬧非凡,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中國作家協會、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六屆中國詩歌節開幕式文藝演出拉開了帷幕。活動現場,詩壇名家大腕齊聚,經典詩歌名作高誦。
  • 《華夏集》:中國古典詩歌在英語世界的「涅槃重生」
    《華夏集》之所以造成如此轟動,主要原因在於它不僅蘊涵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美學特點,而且還融入了龐德個人的現代主義詩學創作理念。具體而言,龐德在詩集中對中國古詩採取了「邊譯邊創」的譯介模式,他的譯詩主要是在理解原詩的基礎上進行的詩歌再創作。據此可以說,《華夏集》並非嚴格意義上的詩歌譯著,它在更大程度上可被視為中國古典詩歌在英語世界的「涅槃重生」。
  • 白浪情.詩詞講座第二課:中國現代詩歌寫作ABC與詩歌語言(下)
    第二部分:各種修辭技巧重點談意象一、各種修辭技巧(1)詩的最基本元素:意象(象)(2)用最多的方法:比喻(比)(3)表現詩意最好的方法:象徵(興)---二、藝術拓展的翅膀(一)想像:是人在頭腦裡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它是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也是人在腦子中憑藉記憶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加工,從而產生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
  • 第七屆中國新詩百年詩歌大賽徵稿啟事
    近年來,中國詩歌會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我們感受到無上的榮光,亦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和使命感。所以,經研究決定舉辦新詩百年峰會,評選中國新詩百年詩歌獎、中國新詩百年詩人獎,組織中國新詩百年詩歌大賽。截至目前,新詩百年峰會已成功舉辦六屆:第五屆網絡時代詩歌節暨唐風宋韻●詩行天下——新詩百年廣州峰會系列活動(2016年10月3日至6日,廣州)、第三期紅高粱筆會暨新詩百年齊魯峰會系列活動(2016年11月25日至28日,山東濰坊、蓬萊)、中國詩歌會2016年會暨新詩百年福建峰會系列活動(2017年2月5日至8日,福建廈門、漳州)、第六屆網絡時代詩歌節暨唐風宋韻●詩行天下——新詩百年湖南峰會系列活動(
  • 第六屆中國詩歌節在重慶閉幕
    當晚,群賢畢至,人聲鼎沸,為期七天的第六屆中國詩歌節圓滿落幕。賞恢弘實景舞臺享山水詩意品格第六屆中國詩歌節閉幕式文藝演出《直掛雲帆濟滄海》由《走進紅巖》《詩畫山城》《詩耀中華》《時代華章》四個篇章構成。
  • 中國詩歌萬裡行榮獲 「2019中國誦讀事業貢獻獎」
    2020年11月29日,第五屆中國誦讀藝術家頒獎盛典在北京東苑戲樓隆重舉行,中國詩歌萬裡行憑藉16年來對現代誦讀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榮獲「2019中國誦讀文學事業貢獻獎」,中國詩歌萬裡行總策劃兼秘書長祁人上臺領獎(右圖)。  中國詩歌誦讀藝術節組委會主任、為你誦讀總編項建新在頒獎時表示,「中國詩歌萬裡行」被譽為中國詩歌活動第一品牌。
  • 第六屆中國詩歌節今晚在成都開幕
    在這座「詩歌之城」,在這場詩歌盛宴的啟幕中,第六屆中國詩歌節將為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助力。第六屆中國詩歌節開幕式文藝演出開幕式文藝演出的執行導演吳若娜介紹說,本屆詩歌節文藝演出節目主要以詩為主,以樂為輔,以舞為補,通過這種多樣化的藝術表現手段,給大家呈現綜合的晚會形式。
  • 共話詩與遠方 第六屆中國詩歌節今晚在杜甫草堂開幕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但唐文)11月1日報導一場詩歌盛宴開啟,朗朗詩篇在夜空迴響……今晚,由文化和旅遊部、中國作家協會、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六屆中國詩歌節在四川省成都市杜甫草堂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