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詩歌的形式怎麼變化,但詩的本質,當是這三個

2021-01-09 扛著文字穿過人間

以下是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9課所選的3節冰心的詩歌——

繁星(七十一)這些事——\是永不漫滅的回憶\月明的園中\藤蘿的葉下\母親的膝上繁星(一三一)大海呵!\那一顆星沒有光\那一朵花沒有香\那一次我的思潮裡\沒有你波濤的清響繁星(一五九)母親呵!\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到他的巢裡\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裡

這是選自冰心現代詩集《繁星》裡的三節。體裁是白話詩,今天我們又叫現代詩,新詩。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謝婉瑩。中國詩人,現代作家。《繁星》是冰心受印度詩人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寫出的一些短詩。用她自己的話講,就是「零碎的思想」合集。

《飛鳥集》中的詩歌,基本是格言似的,是詩人對自然、心靈的一些「片段」的頓悟似的句子。人們將之歸為「散文詩」的行列(其形式是散文分段的形式,但本質是詩歌)。

從古體詩詞,到白話詩(現代詩、新詩),再到借鑑外國詩的寫作方式,到後來的散文詩。中國詩歌的發展,只是形式上(從古代民間歌謠,到講求格律平仄的句式整齊的格律詩,到詞、曲、賦的演變)有了變化,其詩的本質沒有變。

課本中,這一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詩歌,讓我們用美麗的眼睛看世界」;這一句告訴我們,詩歌,其實是我們心靈對外部世界的「美」的發現。這些被心靈發現的「美」用分行的文字寫出來,就是現代詩(新詩)。這一單元要求學生掌握的語文要素有「初步了解現代詩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的情感」。

現在我們就以冰心《繁星》中的這三節現代詩(單從這三節)來悟一悟現代詩的一些特點——

特點一:形式上分行

這個好理解,相對於散文分段而言,現代詩是分行。並且分行也比較自由。不受字數長短,詞語發音及格律的影響。甚至句末可以不要標點。

特點二:畫面感很強

詩歌是文學體裁中最為簡練的體裁。而文學作品的一大共性就是「具體」。詩歌的字數有限,它必須在有限的詩行裡,向讀者呈現幾個被自己「裁剪」了的畫面(這個與古體詩中的意境,今天詩人們說的「現場感」是一回事)。

這三節詩歌中,詩人就向讀者呈現了這幾個畫面:月明的園中;藤蘿的葉下;母親的膝上;大海;星;花;天上的風雨;鳥兒歸巢;母親的懷抱。

特點三:看得見思考

冰心的這幾節詩歌能夠被作為經典選入部編版語文教材,或許編者就是看中了這點。它(詩歌)能夠代表現代詩的這個特點——看得見思考。

我們再來回顧這一單元的人文主題概括:「詩歌,讓我們用美麗的眼睛看世界」。還有冰心她老人家對詩集《繁星》「零碎的思想」合集的概括。我們不難發現,她的這些短詩,是自己思考痕跡的「靈光閃現」。我們從詩行之間可以讀出她對「美」的發現,對「美」和「自然」「母愛」等的思考。

第七十一節,詩人從兩個美好畫面的描摹(月明的園中,藤蘿的葉下),一下子轉到「母親的膝上」這個畫面上來。像詩經中的比興一樣,作者寫月明的園中,藤蘿的葉下,其目的是要對「母親的膝上」這一溫馨畫面進行「美好」的詮釋。

第一百三十一節,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詩人,面對大海,滿腦子想的是對人間那些美好現象的「發問與思考」。

第一百五十九節,仍然有詩經比興的味道,從自然界的風雨到來,鳥兒躲回巢裡這一自然現象,來寫自己有心事了依偎在母親懷裡訴說的溫馨。

特點四:給人想像

詩歌是高度提煉了的語言分行,它必須達到以少勝多的效果。她要給人浸染了詩人情感、哲思的「現場」,它還要蘊含「詩在言外」的無限張力,以期激發讀者的想像。

就這幾節詩歌而言,我們讀它時先要調動我們的生活積累,去想像詩人給我們呈現的幾個美好畫面。然後我們還要發揮我們的想像,去理解詩句背後的意思。

詩歌之美,就美在能激發讀者的想像,調動他們的思考,然後給人以愉快、滿足的精神享受!

其實,綜合以上四點,除了「特點一」說是現代詩的形式外;其餘三個特點,應該是詩歌(無論古體詩、現代詩,還是散文詩)的本質屬性,那就是:意境、思考想像和意在言外的語言張力!

相關焦點

  • 中國詩歌形式沿革考略——從中國詩歌形式的源流談新詩形式的
    中國詩歌形式沿革考略——從中國詩歌形式的源流談新詩形式的建立文/張興泰(鴻碩)二、關於新詩形式問題既然,在中國古典詩歌中,音步整齊系統發展到五、七言近體詩,音步不整齊系統發展到詞和散曲五、七言近體詩延續了一千多年的時間,在詩歌創作領域中長期成為一種支配形式,並且,獲得了輝煌的成就,在藝術上達到了極高的造詣,這不能說不是一個成功,這不能說詩的格律不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它是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今天我們不應當結束它的生命,而應當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去探索更廣闊的途徑,來謳歌我們的時代,使它的生命力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 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古代詩歌是如何變化發展的
    那麼,「詩歌」的起源到底是什麼呢?將他們創造出來的人又是誰呢?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歷史留給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到底是什麼。圖 ▏古代文人首先,我們得了解,「詩歌」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如果問到大家什麼是「詩歌」的話,大家可能會回答「李白的詩就是詩歌啊」、「杜甫的詩也是詩歌啊」。
  • 【詩歌格律】三分鐘讀懂 「古體詩」與「近體詩「
    ,到風韻遺存的民新詩,中國的文人名士無不在這文字與心靈的遊戲中暢遊,開創了別具一格的中國古典詩歌文化局面。本公眾號汲取多位詩詞研究學者的學術成果,開闢一個新專題《每篇三分鐘讀懂詩詞格律》,幫助大家更好地讀詩、理解詩甚至創作詩歌。       告別「尬詩」,從「詩詞向上」開始!第一講  古體詩與近體詩以下正文部分純乾貨共2000字,簡要圖1幅,快速閱讀需要3—5分鐘,掌握時間…呃...看天賦吧~
  • 夏目漱石漢詩的三個維度
    夏目漱石漢詩的三個維度讀王廣生《讀詩札記——夏目漱石的漢詩》廣生是個詩歌創作的愛好者與實踐者,近七八年來,常常在微信朋友圈裡,賞讀到他的格律詩和新詩作品。因為與他曾有三年的師生因緣,此後也一直有聯繫。知人讀詩,所以,就常常為他詩歌的切近自身、探究人性而觸動,為他詩中意象的獨到、情致的綿密、浩嘆的深廣而讚嘆。
  • 張九九:淺析中唐詩歌的意象新變化
    正如白居易在其《餘思未盡加為六韻重寄微之》中所寫「制到長慶辭高古,詩到元和體變新。」詩歌在中唐時發生了新變。中唐詩歌的新變表現在詩歌內容、形式、情感方面,形成大曆詩風與以元白為代表的淺易曉暢、以韓孟為代表的尚險求怪的詩風。中唐詩歌的新變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一、中唐詩歌的新變與社會現實相關。中唐社會雖有唐憲宗李純時期的中興之象,但始終處於動亂的局面。
  • 小學語文詩歌常見劃分節奏形式
    小學語文詩歌常見劃分節奏形式從一年級開始孩子們開始學習詩歌。詩歌陪伴著孩子們從童年,走過少年,經歷青年。詩歌在語文中佔有一席之地。每次大小考試都能見到古詩的身影。詩歌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讀起來朗朗上口,有較強的節奏感。讀好詩歌不僅要讀準字音,還要能讀好節奏,會劃分節奏。劃分節奏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古詩特有的韻律美,對理解古詩意思,有輔助作用。今天講講古詩劃分節奏的方法。小學古詩常見的有五言詩和七言詩。五言詩就是由5個字組成的詩詞。七言詩就是由7個字組成的詩句。
  • 瑪麗·奧利弗:詩歌寫作怎樣學?
    我不理解的是,為什麼關於詩歌創作的教學方式與音樂或視覺藝術領域完全不同,在後者那裡,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受到普遍認可。例如,在一節繪畫課上,每個學生可能被要求去畫一個人體模特,或者一束鮮花,或者三個土豆。教師可以檢查並討論每個學生的作品。學生們都清楚,其宗旨不是為了完成一次真正的創作,而是完成首先必須進行的——練習。
  • 換一種方式理解葉芝詩歌,凝結一首詩依賴多少理性思考?
    02葉芝的意象在他看來通常是以布萊克的矛盾或對立的形式出現的。它們以赫拉克利特的方式來構建葉芝的作品,它們死於彼此的生命,生於彼此的死亡。但這種矛盾的本質在後來的作品中受到了強烈的質疑。我選擇了經常討論的《在學童中間》,因為這首詩公然由意象構成,也由意象分解。
  • 兒童詩創作:尋找中國詩歌的童心
    中國自古就有詩教傳統,兒童教育的基本方式都是從詩歌開始,詩歌裡保存著中國文化的基因,在孔子看來,以詩的形式來教化兒童是最適宜的,我們應當將詩教傳統弘揚下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建設文化強國首先要提高文化素養,文化需要從兒童抓起。好的童詩需要具備哪些特質?《詩探索》主編吳思敬提出,童詩要把詩性放在第一位,有詩人獨特的發現和想像力,發出詩人自己的聲音。
  • 李商隱的無題詩,形式華麗,但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李商隱在仕途上失意後,基本上絕了升官的夢想,開始逐漸淡化對政治的興趣,專注於詩歌創造。大唐是詩的國度,科舉考試中還專門有詩歌創作的門類,因此,作為科舉之路的勝利者,李商隱寫詩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但與其他詩人偶爾寫一兩首內容難懂的詩歌不一樣,李商隱能夠流傳後世和引發追捧的詩歌,基本上都是內容讓人不明白的,不但內容搞不清楚,就連題目都沒有,直接標記「無題」。如果真的有題目,或許後人還能猜出他要表達的意思,現在連題目都沒有,就要讓人捉摸,他到底為什麼而寫這些詩歌,要說明什麼?
  • 詩歌是一場場小雪或者一片片飛揚在狂風中的雪花|一詩一會
    在他的詩歌翻譯論著《聲音中的另一種語言》中,這位資歷深厚的詩人兼翻譯家指出,詩是書寫生命真實「在場」的語言,它斟酌詞語,傾聽節奏,不同於世上其他一切語言,「一首詩歌(poème)的詩(poésie)以一種聲音(voix)的方式走向讀者」。在翻譯中,詩歌的涵義恰恰成為走進詩歌的障礙,因為涵義是間接的、普遍的概念,而詩則強調直接和絕對。
  • 時代本土文化元素物語下的審視及詩歌藝術本質的回歸與洞見
    國華基金副主任,已在國內外數十家文學雜誌和報刊上發表作品600餘篇(首),在全國性詩歌大賽上多次獲獎。劉曉平:時代本土文化元素物語下的審視及詩歌藝術本質的回歸與洞見——讀劉曉平先生詩集《秋日私語》 品讀60年代出生詩人們的作品,無疑是有相當難度的。
  • 《鄰家詩話》總導演牛魔:雅集、詩歌、故事、生活
    (原標題:《鄰家詩話》總導演牛魔:雅集、詩歌、故事、生活) 近日,
  • 劉曉平:本土文化元素物語下的審視及詩歌藝術本質的回歸與洞見
    這場對話本身就有詩性的成分在裡面,唯有詩人間方才可以做得到,這也決定了其閱讀難度性。一個詩者,即是一個覺醒的行者。他們文字裡寫滿的都是人生旅程的聆聽與感悟。詩集《秋日私語》共收錄了劉曉平先生的197首詩歌作品,從書名上來看,此作品集是詩人聆聽世間物語後,從物質層面回歸到精神層面的詩樣表達。他以樸素情感和敏銳感知,緊緊抓住和放大秋日中的某個瞬間,描述生活中對某些事物的見解和追憶,這種見解和追憶構成詩人詩歌文本的基本框架,我把這理解為劉曉平先生這本詩集主題精神的架構所在。
  • 門外漢說詩:什麼是詩歌?這是每位詩人必須了解的問題
    近期重溫了艾青的《詩論》《古人論協作》,謝文利的《詩的技巧》等書籍,對詩歌有了一些新的認識,特以此文拋磚引玉。一、什麼是詩歌什麼是詩歌?這是每位詩人和詩歌愛好者必須了解的問題。若不知詩為何物?怎能稱詩人或詩的愛好者 ?豈不是笑話!什麼是詩?
  • 曹植詩歌意象:三個階段,三種心態,三種意象
    他的作品有詩、賦、論、贊、表、誄等多種形式。從文學價值來看,還是其詩歌的文學成就最高。曹植詩今存餘首,就他短暫的人生來說,可謂著述頗豐了。曹植的詩數量多文學價值高,值得廣大學者悉心研究。在了解了曹植詩歌的情況下,有必要對意象的相關概念做一簡單闡釋。所謂意象,簡而言之蓋為盡意之象。在文學創作中,「意」為主體之情感,「象」為主體為表達情感所借之物。
  • 大學生眼中胡剛毅的詩歌:詩中有乾坤 文中見晨曦
    ,先鋒詩,前衛詩,實驗詩.這是語言策略問題,看似是個悖論,因為既然是口語詩歌,口語就是其語言嗎?他在1800年給約翰威爾遜的信中寫道:詩描寫的對象是人的本性,「我們從哪裡尋找最好的標準呢?我回答,從內心去找,先全部裸露我自己的心,然後去觀察天真坦率、生活平凡、永遠不懂虛偽造作的人們。」本性、自然等等,這就是詩的使命或詩的存在本身,同時也是人生存的本質。
  • 浙詩|孫昌建:杭州詩歌四十年(1979-2019)(上)
    還有更重要的是,那些曾經也頗有影響,但在編輯那一本冊子時已經不浮頭現在也不跟你們玩的詩人那更是多數,所以我在想本文至少要論述到一百位詩人的名字吧,不過如果以100除以40,那平均每年也就兩個半詩人,所謂各領風騷兩三年大概就要變成各領風騷兩三個了。但詩壇又是有常青樹現象的,也有一首詩主義現象,所以加減乘除是沒辦法解釋詩人和詩歌現象的。
  • 從姿態原則出發論詩歌的發生
    這種種情態動作表面上雖已脫離詩歌的領地,但它們何嘗不是更純粹的「詩」?在不可道說處,身體仍在言說。因此,我們應回到身體這一向度,重新思考語言及詩歌的本質。梅洛-龐蒂在《知覺現象學》一書中探討了詞語的意義如何內生於我們的身體。在他看來,「命名」(這一賦予事物本質意義的行為)並不是簡單地賦予事物一個符號,而是主體體驗到了某物。
  • 詩歌《離去之詩》《三拍子》《春天》
    詩歌之所以美,是因為用浪漫美麗的句子勾畫了一個世界。而這個世界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領悟。於是這詩歌就有了靈魂!這讓我保持勤奮和清醒。但是今天我要走了,是的,闊步在堅果散落的路上,屈身於矮硬而精良的水手艙,如果它不是這麼裝模作樣,這麼從容的倒行的腳步,為了創造一個目標:書籍,瓷器;一種生活,該受譴責的完美。第一首詩歌,離去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