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東方紅:「嫦娥五號」背後的「深圳智造」力量

2020-12-18 讀創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王海榮

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在圓滿完成48小時工作任務後,順利飛離月球表面,起飛回家。在其身後,深圳航天人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據了解,早在五年前,深圳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簡稱:深圳東方紅)試驗團隊就利用自身在微小衛星研製領域積累的科研生產能力,助力香港理工大學完成了包括表取封裝、近攝像機和採樣器等產品從樣機研製、初樣和飛行件的各類試驗驗證工作,最終順利交付工程總體,有力保障了「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大工程研製進度。

已研製在軌微小衛星16顆

深圳東方紅是深圳航天航空產業陣營中的一員。

2007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與深圳市政府開展戰略合作,在深圳建立航天基地。一年後成立的深圳東方紅是國內率先探索微小衛星商業化發展的衛星總體單位。在隨後的發展中,深圳東方紅研製的一顆顆衛星開始成功飛上太空。

2011年底,深圳東方紅研製的第一顆衛星——試驗衛星四號按時出廠並順利升空通過在軌測試。

2013年下半年,深圳東方紅承擔了開拓一號衛星項目研製任務,研發人員成功將工業級現貨產品(COTS)和技術應用在了衛星研製上。2015年9月20日,開拓一號衛星成功發射,星上的部組件幾乎全部採用工業現貨產品和器件。科研人開創性地將工業級現貨產品和技術提升為「宇航級」,這在國內屬於首創。

緊接著,全球首顆脈衝星實驗衛星、國內首個批量生產微小衛星星座、深圳首顆出口國際衛星、國內首顆極地探測遙感衛星……這一連串飛出來的第一,見證了深圳東方紅在我國微小衛星發展徵程中的努力。

截至記者發稿時止,深圳東方紅研製的在軌微小衛星16顆,從幾公斤到幾百公斤,涵蓋技術試驗、通信、導航、遙感、大氣探測等方向,發射成功率100%。在微小衛星總體設計、一體化綜合電子系統等技術研究方面居國內領先水平。

將工業級現貨產品提升為「宇航級」

目前,深圳東方紅科研成員已成功將工業級太陽能電池陣、工業級蓄電池組、基於工業產品的星載計算機、工業級測控射頻前端等關鍵產品應用到衛星設計中,並積累了大量使用數據。

其中在衛星儲能裝置的選擇上,研發人員在考核了深圳本地一家民營企業的18650鋰離子電池的空間環境適應性,並加以工藝改進後,於2015年實現首次在軌應用。截至去年底,工業級鋰離子蓄電池組已經過三代產品迭代,並應用於多顆衛星上,目前最長在軌飛行時間已達4.5年。

這些基於深圳本地工業級現貨產品及技術的成功使用,為後續微小衛星低成本、快速研製奠定了良好基礎。

11月13日舉行的第五屆中國深圳航空航天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深圳東方紅高級副總經理薛力軍表示,我國衛星發射已從以前每年的幾顆發展到了幾十顆,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供應鏈,通過提升產業鏈上下遊的集成度,進行模塊化設計,適應衛星新智造的要求。

衛星商業應用花開散葉

在不斷提升衛星製造能力的同時,深圳東方紅及時拓展衛星商用領域。目前該公司已在衛星遙感應用方向取得一定進展,基於公有雲建立的千星視界衛星運管中心和遙感數據平臺,可實現小時級應急衛星數據拍攝響應,提供多種解析度的衛星遙感數據服務。

由於衛星產業鏈條較長且環節複雜,想要讓衛星真正的服務於大眾並不容易。為了讓高性價比微小衛星發揮效能,深圳東方紅基於自身衛星製造及產業優勢,建立了商業化的衛星運管系統和數據平臺,通過系統資源整合,打造了商業衛星全產業鏈。

以遙感數據云服務系統為例,深圳東方紅以自有遙感星座為基礎,基於公有雲搭建了開放、共享的遙感數據平臺,通過獲取用戶需求指導衛星設計及製造。同時聯合遙感數據賦能方,對數據進行深度挖掘。

審讀:孫世建

相關焦點

  • 中國智造的向上故事:榮威iMAX8助力嫦娥五號發射升空
    近幾年,這股中國智造的向上力量在多個領域不斷增強5號探測器的成功發射,國人「星辰大海」的夢想再進一步,各大社交媒體上迅速展開了討論,連帶著美國當年僅贈送中國「1克」月壤的故事也被翻了出來,而此次嫦娥五號登月將採集2公斤月壤樣本的任務,讓網友再度沸騰,一股自豪感在整個社交網絡上蔓延。
  • 嫦娥五號「繞、落、回」背後的科技力量
    回顧此次嫦娥五號月球挖「土」,自11月24日,嫦娥五號發射入軌,經歷了地月轉移、近月制動、在軌分離、平穩落月、鑽表取樣、月面起飛、交接對接及樣品轉移、環月等待、月地轉移、再入回收等階段。各環節順利進行,離不開航天科研人員的科技保障。日前,記者前往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一探該院多種保障嫦娥五號順利「繞、落、回」背後的科技力量。
  • 嫦娥五號順利「繞、落、回」背後的科技力量
    12月19日,嫦娥五號從月球挖的「土」正式移交了相關科研單位,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樣品儲存和研究工作拉開序幕。回顧此次嫦娥五號月球挖「土」,自11月24日,嫦娥五號發射入軌,經歷了地月轉移、近月制動、在軌分離、平穩落月、鑽表取樣、月面起飛、交接對接及樣品轉移、環月等待、月地轉移、再入回收等階段。各環節順利進行,離不開航天科研人員的科技保障。
  • 成功託舉「嫦娥五號」飛天的江蘇力量
    原標題:成功託舉「嫦娥五號」飛天的江蘇力量   11月24日,嫦娥五號在文昌發射場成功發射。23天後,返回器成功回收。
  • 中北「智造」助嫦娥五號順利「回家」!
    這支朝氣蓬勃的隊伍為此次嫦娥五號圓滿完成任務,注入了一份來自中北的青春力量。張會新 / 中北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副教授採訪中他告訴記者,中北大學此次承接的是火箭測量系統中傳感器、變換器、數據壓縮單元和一些地面測試設備的設計、研發以及生產工作。
  • 深圳崛起航空航天產業區域創新中心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王海榮仰望星空,「廣寒宮」上成功挖土,正在回家路上的「嫦娥五號」舉世矚目。與此同時,在深圳的產業棋盤中,日漸成熟的航空航天產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從在衛星領域闖出一系列中國第一,將「深圳造」衛星產品推向「一帶一路」,到助力深圳打造微小衛星研製重鎮,推動衛星商業應用,再到建設「數字空間」、打造「空間大腦」,深圳航空航天產業持續發力。
  • 深圳華大智造已接受中信證券上市輔導
    摘要 【深圳華大智造已接受中信證券上市輔導】深圳華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與中信證券籤署上市輔導協議,並於近日在深圳證監局備案。
  • 用木頭造「嫦娥五號」?快來看看「現代魯班」!
    這位年輕的小木匠叫安旭,今年25歲。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完成任務、順利返回地球,當天安旭把自己用木頭仿製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視頻發了出來,作為自己送給爺爺和嫦娥五號的一份禮物。  安旭萌生出製作嫦娥五號探測器模型的想法,來源於一次與妻子爺爺的對話。在12月4日當天,爺爺正在觀看嫦娥五號的新聞,他答應爺爺可以製作一架飛行器帶爺爺去月球看看上面有沒有玉兔。
  • 「嫦娥」回家了,珠峰測出新身高,背後都有「成都造」!
    「嫦娥」回家了,珠峰測出新身高,背後都有「成都造」!月球「挖土」之旅完美結束「成都造」產品則一路護航助力搜尋嫦娥五號返回器隨著嫦娥五號的返回,人們的目光聚焦到了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
  • 探秘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
    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嫦娥五號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這背後有多少故事,多少艱辛,可能說也說不完。 我們身後大屏上的這個主人公,是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近日他與我們分享了嫦娥五號從無到有的過程。他說,幹了三十多年的航天,第一次碰到有專家明確反對探測器方案。
  • 嫦娥五號返回器回到「出生地」
    光明網訊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剛剛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的嫦娥五號返回器,於17日晚上回到了誕生地——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為歡迎嫦娥五號任務試驗隊凱旋和返回器回家,歡迎活動在航天城玉琮廣場舉行。
  • 江蘇「最強大腦」助力嫦娥五號飛天
    11月24日,嫦娥五號在文昌發射場成功發射。23天後,返回器成功回收。在這成功的背後,也有堅實的江蘇「最強大腦」,李汶瀚、王亞、馮凱倫等江蘇人為嫦娥探月工程貢獻才智。 「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著陸,對我們是極大的鼓舞。我們期待未來執行載人登月任務!」
  • 在抗疫中展現「深圳智造」特色
    深圳是創新之都,由深圳企業參與的疫情防控國際合作顯現出「深圳智造」特色。記者在走訪邁瑞醫療、騰訊等企業中了解到,通過自身的專業實力和創新解決方案,包括科技企業在內的深圳企業正在為維護全球公共衛生安全貢獻「深圳智慧」和「深圳力量」。
  • 聽青年科研工作者講述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吊裝場景。高傑攝/光明圖片航天科技人員在文昌發射場工作。高傑攝/光明圖片11月24日4時30分,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在這項萬眾矚目而異常艱辛的任務背後,活躍著一群年輕科研工作者。他們用行動完成著習近平總書記「早日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的殷切囑託,詮釋著「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升華」的真實意義。我們邀請其中多位代表講述奮鬥故事,致敬青春力量。
  • 嫦娥五號保障車必須是中國品牌 TA是國人的驕傲MPV
    2020年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嫦娥五號攜2公斤月壤順利回歸,「繞落回」三部曲完美收官,時隔44年再次實現人類探月取樣,在人類探索太空的徵途上,留下了屬於中國人的堅實印記!向世界展示中國力量!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嫦娥五號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楊孟飛,以及整個嫦娥五號團隊,都將成為國家和民族的英雄。
  • 揭秘中北大學對嫦娥五號等中國航天工程的巨大貢獻
    近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收官之戰,也是中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讓我們一起了解航天徵程中的中北大學儀電航天力量。
  • 95後遵義小夥自學木工造嫦娥五號 為小夥點讚!
    95後遵義小夥自學木工造嫦娥五號 為小夥點讚! 2020-12-21 09:51:12  來源:看看新聞      近日,貴州遵義95後小夥安旭為歡迎嫦娥五號回家,手工打造「木製嫦娥五號探測器」視頻引起了網友的關注。
  • 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舉國歡騰,毛主席卻曾囑咐航天人:不要驕傲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平穩「親吻」祖國大地,圓滿完成中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任務,也是中國航天迄今為止最複雜的任務之一。22天21.5小時,往返地月共計約76萬公裡的路程的嫦娥五號完成了太多中國從未完成的任務,更值得稱讚的是嫦娥五號任務原本準備的三十五項故障預案中,一項都沒用到,嫦娥五號就這樣承載著全國人民的祝願一路順利高歌,其背後也顯示出我國航天人的高超水平。嫦娥五號返回器帶回的月土怎麼分?航天人早就有了計劃。
  • 青春在燃燒,為了心中的奔月夢 聽青年科研工作者講述嫦娥五號背後...
    【一線講述】  聽青年科研工作者講述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  青春在燃燒,為了心中的奔月夢  編者按  11月24日4時30分,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它開啟的,是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抵達月球後挖取月壤,再帶回地球。
  • 嫦娥五號「挖土之旅」圓滿成功背後 看四川航天人貢獻了哪些「創新...
    嫦娥五號「挖土之旅」圓滿成功背後 看四川航天人貢獻了哪些「創新造」 新聞來源:封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