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王海榮
仰望星空,「廣寒宮」上成功挖土,正在回家路上的「嫦娥五號」舉世矚目。作為具有戰略性意義的新興企業,航空航天產業是我國綜合國力的標誌之一,不僅能夠體現國家利益,也是加強和鞏固國防的重要基礎,對於國家安全與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此同時,在深圳的產業棋盤中,日漸成熟的航空航天產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從在衛星領域闖出一系列中國第一,將「深圳造」衛星產品推向「一帶一路」,到助力深圳打造微小衛星研製重鎮,推動衛星商業應用,再到建設「數字空間」、打造「空間大腦」,深圳航空航天產業持續發力。
儘管缺少國家航空航天重大項目和資源布局,但深圳富有前瞻性地進行產業規劃和布局,將航空航天產業列入重點發展的未來產業之一。
《深圳市航空航天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力爭實現產業規模1500億元。初步建成高科技特色鮮明、細分領域優勢突出、國際知名國內領先的航空航天產業基地和區域創新中心,打造中國航空航天產業名城。在擘畫藍天宏圖時,深圳提出發展航空電子、無人機、衛星導航應用、微小衛星等產業領域,並出臺多項政策重點扶持產業發展。
如今,深圳航空航天產業規模呈健康發展態勢,一些細分領域湧現出一批國際知名的巨頭公司。
在航空電子領域,有國微電子、深南電路、南航電子等技術領先的企業;在無人機領域,大疆創新、一電科技等具備研發設計總裝集成能力,在飛控、航拍領域居行業前列;在衛星通信、導航、遙感應用領域,有華訊方舟、中科遙感(深圳)衛星應用創新研究院等一批企業和研發機構;衛星研製領域則闖出了深圳東方紅、亞太星通等佼佼者。
成熟的產業配套環境,是深圳航空航天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依託。在與衛星研製密切相關的產業中,深圳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去年實現增加值5086.15億元,增長6.6%;高端裝備製造產業1145.07億元,增長1.5%;新材料產業416.19億元,增長27.6%;今年上半年,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4498.16億元,增長率較一季度回升8.7個百分點,是推動深圳經濟實現V形反轉的重要力量。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0.6%、0.8%,比一季度回升9.3個、14.1個百分點。此外,新能源產業,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也實現了穩步增長。
與此同時,融合了創新政策、科技金融、人才等多種要素在內的綜合創新生態體系,濃鬱的創新文化,則是深圳航空航天產業能夠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重要催化劑。
以深圳東方紅為代表的創新者,在研製微小衛星的過程中,系統性應用工業級元器件及單機模塊打造衛星,填補了我國高性價比微小衛星領域的空白。通過創新衛星研製模式,在優化衛星研製流程、實現小衛星的模塊化批量生產、降低衛星研製成本方面貢獻了獨特的深圳智慧。
4年前成立的亞太衛星寬帶通信(深圳)有限公司承擔著建設我國首個全球高通量衛星寬帶通信系統的重任。今年7月,被命名為「深圳星」的亞太6D衛星成功升空,是該系統的首發星。
事實上,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徵程中,很早就出現了深圳科技公司探索的身影。
早在2003年,深圳一家名為雷地科技的公司研發的金剛石膜常溫生成技術就參與了航天員頭盔面罩上的保護膜及太空衣金屬部件的金屬處理。此外,深圳威迪泰公司研發的「無線數字圖像傳輸系統」裝載於搜救部隊的直升機上,可以攝像跟蹤並及時發現飛船返回艙的行蹤,及時將圖像發射到地面搜救指揮中心。
審讀:孫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