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幾個朋友一起看了《我和我的家鄉》,電影開始沒幾分鐘,電影院裡就響起了一陣陣笑聲。
原本以為是喜劇,可看到後來,許多人竟然悄悄地抹起了眼淚。一部電影能讓你笑,又能讓你哭,應該差不了。
果然,國慶期間,此片的票房一路飆升,目前在諸多國慶節期間上映的影片中排名第一。
01看電影,就是看故事
電影,其實都是在講故事,而看故事的觀眾往往也是有故事的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都有關於家鄉的記憶與故事,而這其中的故事或許是讓人銘心刻骨的一段經歷。
經歷了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國人,對於家國也有了重新認識。在這樣共同的集體記憶之下,關於家鄉的故事以其背後所折射的家國情懷,自然有了更深的感悟與更廣泛的共鳴。
02故事背後的共鳴
用幾個故事來講述一個主題,應該不是這個影片的首創。
得過奧斯卡外語片提名獎的《荒蠻故事》是一部很特別的電影,這部電影有6個看似毫不相干的片段,但仔細品味這6個小故事,不難發現它們講述著一個共同的主題:復仇。
6個看似不相干的故事,細細品味於黑色幽默的情節中,你會發現:每個人心中都隱藏著怒火,一旦被偶然與意外點燃,就會演繹出令人無法想像的恐怖故事。
《我和我的家鄉》卻不然,這部影片雖然也是幾個故事,但卻給出了一條明線:家鄉。
5個故事,都在講述著家鄉的變化。
《北京好人》,衡水的表舅來找張北京借錢治病,張北京就讓表舅冒名頂替,用自己的醫保卡。結果鬧出一堆笑話,折騰了頭天,結果發現表舅有醫保卡。
《神筆馬良》中沈騰演的是一位大學美術老師,他原來可以去國外留學,卻瞞著妻子去了農村當了扶貧村的第一書記,他一面瞞天過海裝作在俄羅斯留學,一面用畫筆來裝扮小山村,而當妻子無意間來到這個美麗的小山村,才在無數個巧合與意外的提示下,揭開了丈夫的「騙局」。
這些看似小品的故事裡其實都有一個更宏大的主題:「張北京」老家衡水的農村合作醫療、「馬亮」所參與的精準扶貧、「黃大寶」推銷的鄉村旅遊、《最後一課》講述的鄉村支教、毛烏素沙漠的綠化改造等等。
這是無數人家鄉變遷的故事,這也是一個社會變遷的集合。
觀眾在觀看影片中的笑聲與淚水,其實是我們共同經歷所引發的共鳴。
03提起故鄉,你會想起什麼?
唐代詩人賀知章在《回鄉偶書二首》有這樣的詩句: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家鄉,在今天通常意義是自己或長輩小時長期生活的地方,是一個生命起始階段的棲息地。
這裡不僅是記憶的起始,也是情感的起點。
中國自開始改革開放以來,神州大地所經歷的變化是中國歷史及至世界歷史上少有的巨變。
而這些變化,當我們以旁觀者的身份,透過電影屏幕的直觀呈現,才會讓我們看得更加清晰。
而這個變化中,我們不僅收穫了幸福與感動,也難免有一些傷感與惆悵。
因為,為了無法抵擋的現代化浪潮,過去的家鄉在改變中也漸漸遠去。
為了追尋理想的生活,許多人不得不離開家鄉去往他鄉。
而當許多人開始棲身於城市後,依然無法割捨對於家鄉的眷戀。
於是,無論是詩人還是普通人,都有關於家鄉的思念與表達。
這些共同的情感,在《我和我的家鄉》中被喚醒:
去遠方,而漫山遍野都是家鄉。
到不了的地方叫做遠方,回不去的世界叫做家鄉。
在外面遊歷的浪子,就像秋天的落葉一樣,但秋風過後,他們就會落地生根,不知道家鄉的葉子落了沒有?也不知道家鄉的人有沒有想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