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天解答了一個問題:杜甫有一句「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怎樣解釋?
這兩句出自杜甫的名篇《贈衛八處士》,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春天,杜甫作華州司功時從洛陽返回華州途中見到了故友衛八處士,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問答乃未已,兒女羅酒漿。
夜雨翦春韭,新炊間黃粱。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人稱小李的李商隱曾經有詩:相見時難別亦難,老杜這首詩第一句就寫出了兩個人」相見時難「的感概: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一、參與商
參商這個典故,早在《左傳·昭公元年》就有傳說:
"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幹戈,以相徵討。後帝不臧,遷 閼伯 於商丘,主辰, 商 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 實沉 於大夏,主參, 唐 人是因,以服事夏 商 。"
左傳中說有這麼兩個兄弟,哥哥叫閼yān伯、弟弟叫實沈,因二人不和,以至於常動幹戈。帝嚳(高辛氏)為了清靜,只好將兩兄弟分開,將大哥閼伯封於商丘 ,弟弟實沈到大夏,使兄弟二人不得相見。
閼伯死後成了商星,實沈死後為參星。二人變成了星星也沒有化幹戈為玉帛,一個升起的時候,另一個就落下了,老死不相往來。
二、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杜甫這首詩不是寫送別,而是老友重聚的時候,感慨相見不易。
意思是說,我和衛八處士的人生,就如同參、商二星,此出彼沒,見一面真難呀。
處士,指隱居不仕之人,衛八處士的名字和生平事跡已不可考。八,是指杜甫這位好友排行,例如《別董大》。
衛八處士比較幸運的成了杜甫詩中的人物,如同李白詩中的汪倫一樣,雖然自己沒有什麼作品,但是有幸成了作品的人物,便如蒙娜麗莎一樣,名傳千古。
杜甫的《贈衛八處士》結尾處寫到: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呼應這首詩的開頭兩句: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的確,無論多麼親密的同學或同事,一旦畢業或者跳槽,即使在同一個城市中,也幾乎很難在見到面。何況作此詩的時候,唐朝正處在安史之亂爆發的第4年,國家與百姓的命運都出在水深火熱之中,難怪杜甫感嘆:」世事兩茫茫「。
三、古人常用參商表達分離
1、盛唐的高適就有詩《宋中》直接用到了閼伯的典故,這是詠」商星「:
閼伯去已久,高丘臨道傍。人皆有兄弟,爾獨為參商。終古猶如此。而今安可量。
詩中的「高丘」指閼伯臺,相傳閼伯為「火正」,通過觀察星象來定農時、分季節,閼伯臺就是閼伯當年用來觀星的高臺。人人都有兄弟,你是什麼回事,竟然和弟弟鬧得永不相見。古人尚且如此,何況今天呢?
宋中即宋州,古地名,別名睢陽郡,治所在宋城縣(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高適寫了十首詠古詩,都是寫到當地的古代人物。《左傳·昭公元年》說過:遷閼伯於商丘。
2、西晉的陸機陸雲兄弟是東吳丞相陸遜之孫,三國歸晉後,二陸北上,時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之說。弟弟陸雲寫過一首詩送別哥哥陸機:
悠悠塗可極。別促怨會長。銜思戀行邁。興言在臨觴。
南津有絕濟。北渚無河梁。神往同逝感。形留悲參商。
衡軌若殊跡。牽牛非服箱。
3、宋朝的王十朋有一首送別詩《送黃巖三友》:
聚散本常理,未應輕感傷。祇因三益友,故斷九迴腸。子少才俱美,予窮老更忙。相將亦行客,後會恐參商。
朋友們即將分別,」後會恐參商「,以後咱們再見面恐怕遙遙無期了。
結束語
蘇軾曾有詞云:人有悲歡離合。
在現實生活中,每一次分離都有」參商不見「的可能,同在一個屋簷下朝夕相處多年的老友或同事,一旦離開工作崗位,有時候再見已是十年以後了。
古人用參商來比喻這種情況,真是太貼切了。老街翻了翻自己以前的作品,也有一首詞用過參商這個典故,《觀宋填詞24•芳草》
繞池塘,禽鳴園柳,芳心碧染羅裙。萍蹤何處是,淥波南浦渺,憶王孫。高樓孤莫倚,向東風、只自銷魂。天際遠、鴻書隱沒,萬裡風薰。
如茵。漫煙汀古道,數榮枯、劫後還新。惜韶華不駐,任名韁利鎖,誤幾青春。相知空付月,映河漢、悄轉霜輪。淚暗滴,參商兩岸,流水孤村。
@老街味道
注意這3點小秘密,作詩便會有古人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