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是《水滸傳》的中心。《水滸傳》描述了許多座山頭,描述了許多次聚義。除了梁山以外,還有十個山頭,最後百川歸海,全部歸於梁山;各自小聚義,最後匯合成為一場大聚義。
梁山事業的形成和發展,整個來說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王倫時期、晁蓋時期、宋江時期。這三個階段大致可以這樣說:王倫時期是梁山事業的草創期,晁蓋時期是梁山事業的中興期,宋江時期是梁山事業的鼎盛期,但是很快由盛而衰。「英雄排座次」是要說明,宋江主政以後,梁山這個單位山頭林立,宋江怎麼實現治理?怎麼進行管理?「全夥受招安」是要說明,梁山事業最終怎麼沿著宋江的招安路線發展?最後梁山以及諸位英雄的結局下場,以及我們今天對《水滸傳》的評說。
第一講我們講「火併王倫」。這一講的任務就是描述梁山的第一期,即王倫時期的基本情況;然後講一個轉折點——火併王倫,這是梁山發展史上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火併是領導權轉移的一種方式。領導權轉移有和平的非暴力的方式,也有暴力的非和平的方式:火並就是暴力的非和平的方式;架空是領導權轉移的另一種方式,就是和平的非暴力的方式。這兩個方式我們都要講。
首先簡要說明一下梁山草創。梁山草創《水滸》裡面也是簡略提到,概括地說,梁山草創時期是指王倫時期,形成了以王倫為核心,成員包括杜遷、宋萬、林衝、朱貴的領導班子,總共就這麼幾個人。而且決策人就一個人——王倫,執行人就另外幾個人。這個領導班子的特點是什麼呢?兩個字:平庸。因為領導核心平庸,所以整個領導班子也就平庸。為什麼造成平庸?因為權力分配機制有問題,權力不是按照能力分配,而是按照資歷分配。資歷是說:誰先到梁山誰就叫「老大」,先來後到。
關於「梁山泊」,《水滸》裡面有幾處描述:「山東濟州梁山泊,方圓八百餘裡」,——這是根據《水滸》小說裡面描述,現在你到梁山去看,沒那麼大。——「中間宛子城、蓼兒窪」,中國人使用漢字是講諧音的,這兩個詞:「宛子城」、「蓼兒窪」。「宛」「蓼」——「完了」,有點像是《紅樓夢》裡面《好了歌》一樣。頭面人物起初有三個人:白衣秀士王倫、摸著天杜遷、雲裡金剛宋萬;還有一個旱地忽律朱貴。朱貴是個什麼人呢?他在李家道口開了一個酒店,這個酒店按照他的描述,「專一探聽往來客商經過。但有財帛者,便去山寨裡報知。但是孤單客人到此,無財帛的,放他過去。有財帛的來到這裡,輕則蒙汗藥麻翻,重則登時結果,將精肉片為羓子,肥肉煎油點燈。」(70-10) 「蒙汗藥」真有其事,據說是用曼陀羅花製成,怎麼製法?還有解藥成分都有人研究過。「將精肉片為『羓子』(就是臘肉),肥肉煎油點燈。」——這簡直就是非人道反人權的一幫強盜!《水滸傳》有許多這種描述,比如說孫二娘,專門幹這個事。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它的人性問題?我們以後可能還要涉及。這就是這一時期的一個情況。後來上來一個重要人物,就是豹子頭林衝。成員有多少人呢?——「七八百小嘍囉」,也有說成「五七百人」。「七八百」是王倫自己說的,「五七百人」是阮氏三兄弟說的,「七八百」和「五七百人」,到底誰是實數難說。「七八百」是自家人所說,也許誇張一點;「五七百人」是局外人所說,或許模糊一些。到底誰虛誰實?人數也差不多,就是那麼幾百號人。這幫人幹什麼呢?也就是「打家劫舍」,「多有做下迷天大罪的人,都投奔那裡躲災避難,他都收留在彼。」(70-10)「搶擄來往客人。」(70-14)「打家劫舍」、「搶擄來往客人」,就是一夥強盜,一夥普通強盜;「投奔那裡躲災避難」、「收留在彼」,就是窩藏罪犯,窩藏一般罪犯。這就是它的草創期。我們可以看出來它這樣一個特點:草創時期梁山事業限於普通強盜「打家劫舍」水平。
-水泊梁山圖-
《水滸傳》最初通過林衝視角描繪梁山泊,金批稱之為「梁山泊最初寫圖」:「林衝看岸上時,兩邊都是合抱的大樹,半山裡一座斷金亭子。再轉將過來,見座大關。關前擺著槍、刀、劍、戟、弓、弩、戈、矛,四邊都是擂木炮石。……二人進得關來,兩邊夾道遍擺著隊伍旗號。又過了兩座關隘,方才到寨門口。林衝看見四面高山;三關雄壯,團團圍定,中間裡鏡面也似一片平地,可方三五百丈;靠著山口,才是正門,兩邊都是耳房。朱貴引著林衝,來到聚義廳上」(70-10)。在這個「最初寫圖」裡,有兩個標誌性的建築物:一個叫「斷金亭」, 一個叫「聚義廳」。我們在「題解」中已經說明。
還有一段王倫跟楊志說的話:「大秤分金銀,大碗吃酒肉,同做好漢。」(70-11)。我們可以稱之為「梁山泊最初綱領」。阮氏三兄弟說:「他們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論秤分金銀,異樣穿綢錦;成甕吃酒,大塊吃肉,如何不快活?」(70-14)吳用也說:「如今山寨裡好生興旺,官軍捕盜,不敢正眼兒看他。」(70-17)這就是梁山泊最初的規模和格局。但是,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一個問題,就是它的格局很小,規模很小,沒有什麼志向。這幫強盜除了「打家劫舍」之外,沒有別的志向,也不想奪取中央政權,甚至也不想奪取地方政權,也不想劫富濟貧,更沒有什麼遠大目標,比如實現共產主義,這都沒有。 所以這幫強盜水平很低。王倫統治時期就是這樣一個情況:雖「同做好漢」,但以「大秤分金銀,大碗吃酒肉」為旗號,格局、規模受限。
王倫在他領導梁山時期,自己犯了一個嚴重錯誤,這個嚴重錯誤就在於他將領導權等同於所有權,叫做「佔山為王」,叫做「先佔原則」,俗話所謂「先來後到」。王倫就是這樣治理山寨,管理山寨。先佔原則很有問題。我們講我們單位選舉你當領導,是不是就等於單位歸你所有呢?——這不是一回事!可是王倫以為是一回事,王倫最後失敗就失敗在這裡。整個梁山初期格局規模受限,是跟這個綱領有關係的。梁山事業處在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狀態之下:天時,大宋王朝政治腐敗,社會動蕩;地利,水泊梁山地理形勢險要,易守難攻,在眾多山頭中,它的地理形勢最為優越;人和,水泊梁山是所有江湖好漢最為嚮往的地方。有天時,有地利,更有人和,這就決定了梁山事業的迅速發展。但是,梁山事業沒有一開始就發展起來,這就只能夠歸咎於王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