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醫學博士,日本康復醫學會專家,日本整形外科學會專家,日本風溼病學會專家,加強JOC的工作人員,以及日本體育協會認證的體育醫師
美式橄欖球、橄欖球(從外部、後面進行攔截時等)、滑雪、滑板滑雪(滑板被固定,膝蓋強行扭轉)、柔道、籃球(跳躍落地時有人撞過來)、排球(由於滑倒自我損傷)等。實際上,根據原因,比如是膝蓋上方攔截還是膝蓋下方,腳有沒有被固定住,韌帶的損傷部位也會有變化。排球和籃球運動中女性更為多發。
膝關節前十字韌帶斷裂即使是在非接觸性的運動中,也會因自我損傷而發病。
前交叉韌帶(ACL)斷裂是運動損傷中最嚴重的膝關節損傷,可能影響選手的運動生涯。多發於接觸性的運動,治療時間較長。半途而廢的治療反而會使治療長期化,而且預後不一定會很好,需要注意。
ACL從膝關節內的股骨外側延伸到脛骨內側兩束一體。ACL在體育運動中發揮著制動器的作用,當人們在跳躍、落地、衝刺、停止、切入、扭轉等動作時,不損傷膝蓋。當膝關節下方小腿前移或者小腿內旋(扭轉)時起到穩定作用,特別在旋轉時穩定膝關節。
易發於用膝蓋攔截的接觸性運動,有時也會發生在一些非接觸性的運動中,比如打籃球跳起後落地時,膝蓋強行扭轉,或者滑倒在地上時。
急性期:由於外傷導致突然疼痛、膝關節運動障礙、關節的腫脹和血腫、膝蓋崩塌現象(讓位、腳著地時膝蓋使不上勁)。如果2-3周疼痛仍然持續的話,疑似半月板損傷並發。
急性期會發生關節血腫和關節活動。
徒手檢查表現為抽屜試驗、Lachman試驗(膝蓋的屈曲大約20度)、Pivot shift test(N測試)均呈陽性。核磁共振(MRI)是最有用的,除了ACL檢測以外,還可以檢查其他韌帶損傷、半月板、血腫、骨損傷等。膝關節的活動性可以使用telos或其他儀器進行檢測。
拍X光片可以確認是否有骨折,但是無法檢查韌帶。另外,關節鏡檢查是最有用的,可以切實診斷。可是需要切開皮膚、進行麻醉,具有侵襲性。ACL單獨損傷的病例較少,大多伴有內側副韌帶損傷或半月板損傷。
ACL輕度損傷的關節鏡照片。韌帶雖然鬆弛,但形態得以保留。
原則上,青少年運動員想要維持高水平的體育運動時,需要進行ACL再建手術。最近的手術通常是通過植入自己的肌腱(比如半腱肌腱、自體骨髕腱等)來進行。由於ACL位於膝關節內部,當來自其他部位的血液循環突然斷裂,即使是直接縫合,血液循環也中斷了,肌腱難以癒合。因此,通過肌腱移植進行韌帶再建的手術是主流,以前流行的人工韌帶再建手術現在也不太常見了。
保守療法的話,使用石膏或護具,從初期開始進行長時間的固定。
然而,若採用保守療法,肌腱容易鬆弛,ACL自身的功能很難恢復,治療目的是儘量恢復ACL(日常生活動作),維持、強化膝蓋周圍的肌肉力量,維持賽場表現。在受傷初期需要固定膝關節,並進行徹底的冰敷。
康復訓練中的檢查項目如下:
(1)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膝蓋崩塌現象
(2)是否可以跑步
(3)是否可以上下樓梯
(4)是否可以雙腿跳躍
(5)是否可以衝刺
(6)是否可以單腳跳
治療後,注意在運動或滑雪中膝蓋崩塌是否有復發,如果復發的話,需要考慮手術治療,重新進行膝蓋的檢查。同時可能伴有半月板損傷及關節軟骨損傷的危險。
(1)術後2-3周後(保守治療的話受傷後),佩戴護具開始全負荷行走。從SLR,水中行走,平衡步法,自由式,蛙泳,健美車等體重負荷少的項目開始。
(2)通過上述運動,如果確認沒有膝蓋疼痛或腫脹的情況,則可以過渡到膝關節負重的動作練習,例如跑步、雙腳起跳、小腿抬高等,藉助器材也可進行腿部伸展、腿部彎曲、非負重的下肢協調運動(髖關節彎曲、膝關節彎曲、足關節屈曲、伸展等)
(3)最後可以使用半蹲、平衡板、滑板、蹦床等重新訓練膝蓋周圍的平衡感。
(4)以上都沒有問題的話,就可以逐漸進行高水平的體育運動。只是每個都需要以月為單位的訓練期間。
是否能重回賽場情況各不相同,據說最短6個月,但實際上最快需要8個月,一般都要1年以上。現狀的話,因為半途而廢的治療及康復訓練,關節鬆弛後遺症的病例很多。
內容來源:Teikyo Heisei University地區醫學系副教授
日本體育協會認證的運動訓練師,針灸和按摩師的實踐者
前十字韌帶損傷、內側副韌帶損傷、半月板損傷三者是膝關節最具代表性的運動外傷。受傷者的年齡層從高中生到中老年,運動水平從業餘到專業,跨度很大。
前十字韌帶損傷的治療方法有保守療法和手術療法(韌帶再建術)。近年來,大多是通過關節鏡進行韌帶再建手術。
因為該症狀在體育運功中比較多發,為了重回賽場,從恢復日常生活為目的的醫療復健到獲得體育運動中必要的運動能力的運動復健都是有必要的。
在這裡,我們來介紹一下運動復健中術後3個月左右可以開始實施的基本動作步驟。這些步驟的基本動作不單單是為了習慣性得去做,要一邊做一邊防止二次受傷,並且注意不要對前十字韌帶造成負擔。
在做這些動作的時候,膝關節不外翻,重心不後移是很關鍵的。
在做動作時,如果腳趾向外側而膝蓋朝內側的話,會促使膝關節外翻,給前十字韌帶造成負擔。所以不要這樣做。
請保持腳趾和膝蓋面向同一個方向。特別是側步返回或者是方向轉換是要格外注意。
左右腿原地迅速得蹬踏,注意雙腳間得距離不要過寬,膝關節和髖關節彎曲,使重心不要向後偏移。
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注意抬起腳跟(前腳掌負重),彎曲髖關節和膝關節,放低身姿。
停止原地雙腿蹬踏動作。請不要如圖0641所示一下子足部著地,重心後移進行停止動作。停止動作也要保持低的身姿,踏著小碎步一點一點慢慢停下來。
一邊做上述的雙腿蹬踏動作,一邊橫向移動。當一隻腳跨出移動時,另一隻腳要迅速跟上。
此時,腳趾和膝蓋總是朝向前方。腳跟得太近或者步伐太大會引起膝蓋外翻,所以要儘量避免。
身姿放低,向後方(移動的方向)邁步。姿勢過高會使重心後移,請儘量避免。
如果症狀緩解,則進入下一個階段。分離症的原因之一是身體後彎時僅腰椎後彎,不會伴隨骨盆後傾和髖關節伸展。因此,運動康復時要拉伸髖關節和促進骨盆後傾的腹肌訓練,減輕身體後彎對腰椎造成的負擔。拉伸髖關節應在不痛的情況下分階段進行(照片7)。
例如將以下動作組合練習:原地雙腿蹬踏 ⇒停止動作 ⇒側步 ⇒向後邁步。要特別注意在轉換動作的時候要保持原來的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