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輩,有些地方也叫做字派,是指名字中用於表示家族輩分的字(多為名字中間的字)。制定字輩是為了讓同一氏族的人,後輩子孫與先輩列祖不重名,而彰顯家族既重孝道,又有文化涵養的意蘊,更是為了倡導家族中的所有成員都去樹立,修身齊家,安民治國,吉祥安康,興旺發達的理想。字輩是中國傳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國的家國情懷中,家族文化傳承中的一種特別的「禮」制,它一直延續到現代。由於各種原因,自五、六十年代以後,字輩譜讓世人變得陌生,這種現象在年輕一代更是明顯。
凡是家族興旺,人口較多而又重視傳統孝道文化的家族,大都保留著依家譜字輩起名的習俗。可是,由於現代人對古人按字輩起名的意義並不了解,加上上戶口只要一個名字,而且在各種法律文書上,所籤名字要與戶口簿上名字相同,而導致很多人以為這是政府要求,一人只能有一個名字,所以很多人只給自己的小孩起一個名字。而實事上國家並沒有強制規定,一個人只能擁有一個名字。因為很多父母為了給自己的孩子起一個好聽,又叫起來順口還有美好寓意的名字,就出現一些父母不願按字輩給孩子起名的現象。有人是為了忌諱孩子的姥爺或舅舅這些親人的名字,而不按自己家族的字輩起名。其實我們應該學習古人那樣,給孩子起兩個名字,把平時言談說話時稱呼的名,依其父母的意願,或為必免與姥爺或舅舅這些親人的,姓名中的第二個字相同,可以不按家族字輩起。把上戶口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而且要書寫到族譜上的字號,按家族字輩起個姓名。這樣就可以讓子孫既擁有一個寓意美好的姓名,也同時擁有一個體現百善孝為先的名字。
按字輩起名在現實生活中最大的好處是,讓人們知道自己在家族中處於什麼輩分,讓居住於不同地方的同一家族的人,相互聽到名字就知道對方的輩分。比如前些天,我遇到一個居住於其它村莊,而於我同姓的人,聊起輩分時,當周圍有人聽到,他應叫比他年輕許多的我為太爺時,有人面帶驚訝,有人面有不解的笑容。聽過我們的解釋後,當他們知道了我們為同一先祖的後代時,就不再覺得年輕人輩分高而奇怪,也不再覺的年老者稱年少者為太爺而尷尬。因為作為同一個先祖的後代,按輩分論的話,他爺爺見了我都必須稱呼我為叔叔,所以他雖年長,但他稱我為太爺,完全符合人類的倫理道德。
起兩個名字的好處是既可以彰顯對先祖的敬意,又可以避免些不必要的尷尬。由於字輩的存在,和人們在平在呼叫別人的姓名時,大多習慣只叫名而不帶姓,這會讓人聽到名字第一個字相同時,就產生他們是平輩的感覺。如果晚輩與長輩名字的第一個字相同,就容易讓人產生,晚輩和給晚輩起名者都不尊重長輩的誤會。那麼起兩個名字用於不同場合,就可以避免這種誤會,如王氏夫妻依字輩給兒子起名王太才,用於上戶口和上學以及在自己家族中使用,而為避諱兒子的舅舅張太壯的名字,另取小名王富貴,而用於平時的呼喚,這樣就避免了平日裡,親人間呼喚太才與太壯時讓人產生誤會。也可以在上戶口和上家譜的事項中彰顯對先祖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