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這篇狗子來辱意了。
咱們知道普魯士在1871年統一小德意志之前經歷了三次戰爭,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1864年的普丹戰爭主要是聯合包括奧地利在內的德意志民族逼丹麥把什勒斯維希和霍爾斯坦兩個公國給吐了出來,但兩年之後,為了與奧地利爭奪德意志地區的領導權,普魯士又與奧地利打了一場普奧戰爭。當然,這篇不談普奧本身,而是聊聊義大利。
普魯士從體量來說,在德意志地區排行老二,雖然整軍經武,紀律嚴明,但要挑戰奧地利這個哈布斯堡帝國還是有點慫,所以得聯合更多的小弟才行。
那麼一方面,普魯士是聯合北德意志諸如漢堡、不萊梅、布倫瑞克之類的邦國,另一方面則是外交手段讓法國不要插手(其實法國確實不想插手,拿破崙三世當時認為普魯士鐵死,所以安心吃瓜),再則是與義大利結盟,好讓奧地利背腹受敵,允諾到時候乾死奧地利以後把諸如威尼斯、維羅納之類的地盤給義大利,促進義大利的統一。當時俾斯麥雖然覺得義大利是個小垃圾,但尋思怎麼地也能讓奧地利向南分散一定兵力。
1866年6月中旬,普魯士軍隊往奧地利北邊的突出部,也就是上邊地圖中的薩多瓦Sadowa區域進軍,到6月20日,義大利向奧地利宣戰,並朝奧地利進軍。到6月24日,義大利部隊抵達了維羅納省的庫斯託扎附近。
當時奧地利軍只有7.5萬人,義大利有20萬,而且火炮數量上也是義大利佔優勢。不過義大利人一路推進到這裡的時候陣型非常零散,當他們想去庫斯託扎西邊一個高地上紮營的時候遇到了奧地利的第九軍,奧軍雖然素質也不咋地,但比義大利人強多了,一遭遇之後就氣勢洶洶的殺過來,而還沒明白髮生啥事兒的義大利人只能往西南面撤,逃回了明喬河...
另一方面,當時義大利人發現奧地利人的左翼是個弱點,於是派了兩個師加上想當數量的火炮和騎兵去進攻,但當時奧軍中校羅達科夫斯基帶隊的第13加利西亞騎兵團(波蘭人組成)正在這地巡邏偵查,他發現義大利這兩個師時,很魯莽的率著500個騎兵就衝過去了。這完全沒把義大利人當人看啊
很明顯,兵力相差懸殊。因此騎兵團被反應過來的義大利步兵擊退,但還是有一個連的騎兵衝穿了步兵陣,跑到了義大利兩個師後方,而且恰好截住了他們的補給車隊。
正在趕車的義大利後勤部隊看到這麼一群波蘭騎兵衝過來就傻了,紛紛跑路。然後這種恐慌情緒迅速蔓延到整個第三軍,一堆的義大利逃兵邊跑邊喊:夭壽了,蠻子會殺了我們的。雖然最後終於還是穩住了陣腳,但兩個師被一個騎兵團搞成這德行也是大大削弱了意軍的士氣,導致第三軍在接下來作戰中非常被動,決勝戰從10點半打響,三個半小時之後意軍崩潰。
到7月20號的裡沙島海戰就更好玩了,同樣是義大利海軍強,有12艘鐵甲艦+19艘木質戰艦,而奧地利只有9搜鐵甲艦+20艘木質艦,當時義大利海軍上校佩爾薩諾正打算把旗艦從「義大利之王」號換成帶有塔臺的「阿芳達託雷」號上,結果剛換完,奧地利的艦隊就借著濃霧出現了。但當時義大利其他艦隻都還不知道旗艦換了啊,都眼巴巴的看著「義大利之王」號下命令,但義大利人號已經不是旗艦了啊,所以義大利艦長們急的要死,但也不知道該咋辦,而新旗艦「阿芳達託雷」號在瘋狂打旗,不過沒人關注...
還有個很要死的事是,當時義大利七艘戰艦的指揮官阿爾比尼Albini是脫離船隊的狀態,結果在接下來的作戰中全程打醬油。結局就是義大利被擊沉兩艘鐵甲艦,灰溜溜的撤。
總體來說,奧地利在庫斯託扎擊敗義大利陸軍之後,南邊的壓力就減弱很多了,更多的兵力能調往北邊和普魯士對掐。當然,最後奧地利還是輸了...義大利作為普魯士的盟國也如願以償拿到了威尼斯一塊地盤...
所以說,義大利在站邊這塊真心王者,即便是二戰站錯隊,也能在1943年及時反水,佩服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