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審判審了日本甲級戰犯,乙級、丙級戰犯是由誰審判的?

2021-01-18 澎湃新聞

1946年,美軍軍事法庭在提籃橋監獄開庭審判日本戰犯。

二戰後對日本乙、丙級戰犯的審判,由盟國在世界各地設立的軍事法庭負責。彼時,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主導的審判引人關注,卻鮮見披露。

1944年,隨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在即,盟國戰犯審判委員會在英國倫敦成立,並擬定了《國際戰犯法院公約》和《聯合國引渡戰犯公約》。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表示要嚴懲日本戰犯。

在起訴日本天皇的問題上,澳大利亞無視美國和英國採取的政治實用主義,持強硬立場。它一直要求作為國家首腦和武裝力量總司令的日本天皇不能被免於起訴。直到1946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讓盟國進行表決,同意天皇免於起訴,這件事情才得以解決。

美國審判

美國主導的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進行審判的有上海審判、馬尼拉審判、橫濱審判、關島審判、誇賈林島審判等。

1946年初,盟國中國戰區參謀長兼駐華美軍司令魏德邁將軍奉命在中國上海組建美軍軍事法庭,審判日本軍隊在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殺害美國空軍被俘人員的有關案件。

這一軍事法庭即設在上海提籃橋監獄西人監的2樓。法庭正面設5個法官席座,兩側坐記錄員、翻譯,記錄員後為記者席,翻譯席後面3排座位坐日本戰犯,每排6人,共18人。法官對面,一面為檢察官席,一面為辯護士席,定於1946年1月24日正式開庭。截至開庭前,由美軍逮捕、寄押在提籃橋監獄的日本戰犯共87人。

上述提籃橋監獄建造於1901年,啟用於1903年5月,它是一組高樓型的建築群,有建築面積7萬多平方米,近4000間監舍,20世紀30年代曾號稱遠東第一大監獄,它是中國仍在原地使用的歷史最長的監獄。

1946年1月至9月,美軍軍事法庭在該監獄內共計審判了47名八批日本戰犯,根據當時新聞媒體報導的情況統計,判處死刑10人(實際執行7人,其中在上海執行絞刑6人,在廣州執行槍決1人),判處無期徒刑6人,判處有期徒刑29人,無罪釋放2人。

馬尼拉審判則是二戰結束後盟國對日本戰犯的首次審判,是東京審判的前奏和楷模。

馬尼拉審判是日本投降後,應中國和英國政府要求,由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麥克阿瑟下令在馬尼拉設立,由5位美國將軍法官組成的軍事委員會對兩位日軍投降將領獨立進行的特別審判,以本間雅晴審判和山下奉文審判著稱。審判長雷諾魯茲少將、由美國將軍組成的審判員、主訴檢察官羅伯特·科爾和6位辯護律師,均由美軍戰區指揮官斯蒂爾中將指定。

橫濱審判的情況在《橫濱審判文獻彙編》一書中可窺見一二,二戰結束後,盟軍最高統帥部授權美國第八集團軍任命軍事委員會,在日本橫濱設立了一系列軍事法庭,這些軍事法庭多由3至5名軍法官組成,主要針對二戰期間在日本國內戰俘營中發生的日軍虐待或殺害盟軍戰俘等犯罪行為進行了審判,即橫濱審判。橫濱審判於1945年12月首次開庭,至1949年10月庭審結束,歷時近4年,共審理案件371起,審判乙、丙級戰犯996名,其中142人無罪釋放,124人判處死刑,63人判處無期徒刑,其餘判處有期徒刑。

在橫濱審判中,中國政府亦指派童維綱、張乃文、杜慕陵作為代表遠赴日本檢舉指控在中國戰區的日本戰犯,他們收集整理了大量證據,為審判的進行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

英國審判

英國主導的軍事法庭,設在香港、亞庇、納閩、新加坡、新山、吉隆坡、太平、亞羅士打、彬烏倫、仰光、檳城等地。

香港審判是由英國主導的,並由在香港設立的4個英屬戰犯法庭具體實施的,以二戰中的日本戰犯為被告人所進行的審判。

1945年9月1日,英國在香港成立臨時軍事管理部門,全權授予香港的英軍統帥以立法、司法裁判以及執法大權。基於全權授權,當時英軍的香港統帥成立了4個戰犯法庭,用於審理源於香港(本港、新界、九龍)、臺灣、日本、中國大陸以及公海的戰犯案件。戰犯法庭的遺址在現在香港銅鑼灣的崇光百貨附近。

時光跳轉回到1945年二戰結束之後,一段審判的時期,當時的氛圍應有不同。根據文獻記載,戰後在新加坡對日軍戰犯的審判是在遠東地區對日軍戰犯的系列審判之一,由英國主導,從1946年1月至1948年3月,先後審判了131起日軍軍官、憲兵及一般士兵涉及屠殺及虐待平民的案件。大部分案件的戰爭罪犯被治罪,受害者主要是華人。

日本戰敗後,英軍重返馬來亞,著手開始調查,準備盟國對乙級、丙級日本戰犯的審判。收集指控和罪證主要分為兩方面:日軍對戰俘的罪行和日軍對平民的罪行。在確定審判的程序和規則後,1946年1月21日,首場審判在新加坡舉行,10名日本戰犯被控致死多名印度戰俘。經過11天審判,8人被認定罪名成立,1人被判死刑。

在吉隆坡,審判開始於1月30日。兩名戰犯分別被指控對平民犯下戰爭罪行,最終被判死刑。在北婆羅洲,審判開始於4月8日,3名日本憲兵隊成員被認定殺害3名華人和1名印度人罪名成立,分別被判死刑和監禁。

澳大利亞審判

澳大利亞的戰犯審判發生於1945年11月至1951年期間在太平洋的不同地點:摩羅泰島、韋瓦克、納閩、安汶、拉包爾、達爾文、新加坡、香港、馬努斯島。這也是澳大利亞首次在全球舞臺上實施國際法。

當審視戰後澳大利亞對日政策以及進行戰犯審判的方式時,與其他盟國採用的政策相比,澳大利亞有幾個突出的特點。

受1942年起出現的越來越多的日軍暴行的證據的刺激,澳大利亞對日本戰犯的調查始於1943年,早於任何其他的盟國。這些調查是1943年6月到1946年1月期間在威廉·韋伯爵士(Sir William Webb)領導下進行的,很多調查結果後來被作為審判的證據。

澳大利亞審判也因其時間長而聞名:儘管遠東委員會建議在1949年9月30日結束審判,澳大利亞審判一直持續到1951年年中,比其他盟國的審判長一年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日本投降後,甲級戰犯東京審判,乙級丙級去了哪?真相令人憤怒
    在處理戰爭善後問題時,如何審判遠東國際法庭審判戰犯之外的,同樣犯有重大罪行的乙級與丙級戰犯,成為了國民政府所面臨的重要問題。處理是否得當,直接關乎到政府形象能否在戰後得以順利恢復。但這場十分重要的審判在國內與著名的遠東國際大審判相比卻鮮有人知。
  • 日本甲級戰犯是如何圈定的?
    日本118名甲級戰犯嫌疑人,除28人被起訴外,其餘全部無罪釋放二戰結束後,為懲治德、日戰爭罪犯,盟國先後公布《關於控訴和懲處歐洲軸心國主要戰犯的協定》、《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組織紐倫堡審判與東京審判,開創了通過國際司法機構
  • 中國人怎樣審判日本戰犯
    在日本東京設的主法庭是審判甲級戰犯的,當時國民政府還在南京、上海、北平等地一共設立了10個法庭,分頭審判日本戰犯。廣義地講,東京審判實際上是東京主法庭和亞洲各國的五十幾個分法庭共同進行的審判。但是這場大審判,國人了解甚少。直到這幾年,我們突然發現,中日關係許多鬥爭的焦點,其實跟東京審判有密切的聯繫。
  • 被中國審判的日軍戰犯,級別最高的不是谷壽夫,而是這個人
    二戰結束以後,作為戰勝國的一方,日本在無條件投降以後,有關對戰犯的審理工作,從第二年開始,前後一直持續了很多年,當然中方在提交的戰犯名單中,也充分體現了人道主義的原則,在經過廣泛的商談以外,我國前後兩批提交的日軍甲級戰犯只有33名,這些人中除了日本首相近衛文自殺以外,大部分都緝拿歸案。
  • 這一次次的戰犯審判!
    這一次次的戰犯審判!1945年8月15日經過8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中國人民終於迎來了抗戰勝利往日不可一世、罪債纍纍的日本戰犯也迎來了他們的最終審判01 / 東京審判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日本東京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首要甲級戰犯的國際大審判
  • 東京審判之謎:28名甲級戰犯是如何選定的?
    東京審判(資料圖)國際檢察處在1945年底先後分批逮捕了一百餘名的日本主要戰犯(「甲級戰犯」),對他們進行了普遍的偵訊,錄取了大量的口供,並且在偵訊過程中還以「罪嫌不足」為藉口擅自陸續釋放了好幾名犯人。同時,對這近百名在押戰犯的罪行,檢察處從法庭檔案室裡堆積的大量日本政府檔案以及各盟國送來的許多文件中辛勤地做了一番挖掘、整理的工作。
  • 日本甲級戰犯都有誰?咋劃分的,為啥沒強姦犯?
    但日本天皇裕仁因人為幹預並不在「戰犯之列」,這是後話。2.什麼是甲乙丙級戰犯1945年9月,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下令逮捕了東條英機等首批39名罪犯,啟動對日本戰犯的抓捕、審判工作。翌年,麥克阿瑟在研究了德國戰犯審判條例後,公布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條例》。
  • 一段被湮沒的歷史:中國人是怎樣審判日本戰犯的
    抗戰勝利後,作為東京審判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國民政府在南京、上海、武漢等10個城市,組織軍事法庭對關押的2300餘名日本戰犯中的800餘人進行了審判,這是中國第一次獨立進行的國際審判。為了審判日本戰犯,中方是怎樣收集證據的?遇到了哪些難以想像的困難?進行了哪些艱苦的工作?
  • 東京審判:「九一八事變」策劃者石原莞爾,自認戰犯卻沒有被審判
    抗戰勝利後,對日本戰犯的審判相繼展開。有部電影叫《東京審判》,講的就是這一段歷史。不過,電影畢竟是電影,有限的時間裡沒有辦法全景展現當時的實際情況。比如今天話題中的這個人——石原莞爾,就遺憾的沒有出現在劇情中。而更加遺憾的是,這個「九·一八事變」的策劃者,居然在東京審判中沒有被定為戰犯,連他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 東京審判時,溥儀和天皇對罵,將七名日本戰犯送上了絞刑架
    1946年,為了審判日本的侵略行為,由美國、中國、英國等11個國家指派法官組成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正式成立,決定在日本東京審判日本戰犯。這次的審判被稱為東京審判,在此次審判中,中國法官梅汝璈代表中國參加審判。
  • 東京審判時,溥儀直接和日本天皇對罵,還讓7戰犯被判處死刑
    後來溥儀又被日本人所利用,出任了偽滿洲國的皇帝,受盡了世人的唾罵。當日本人宣布投降之際,得知風聲的溥儀迅速想逃,不過隨即他又被蘇聯人所控制,後來還出席了1946年的東京大審判。那麼,溥儀在東京審判時都做了什麼?和日本天皇對罵,還讓7戰犯處死!由於在東京大審判上採取的是對抗式訴說,國際法官保持著中立的態度來聽從雙方的相互攻擊,並最終得出自己的結論。
  • 東京審判時,溥儀讓7戰犯被判處死刑,還直接和日本天皇對罵
    之後溥儀又被日本人利用,當上了偽滿洲國的皇帝,遭到了世人的唾棄。在日本宣布投降之際,得知風聲的溥儀很快想逃,但隨即又被蘇聯人控制,隨後還參加了1946年東京審判。在東京的審判中溥儀都做了些什麼?與日本天皇對峙,還讓7個戰犯被處死!
  • 83歲老人憶審判日本戰犯:日本戰犯泣不成聲(圖)
    當年,我親眼看見被審判的戰犯全都承認了自己的罪行。當聽到寬宏大量的判決時,有幾個日本戰犯泣不成聲,當場下跪認罪。」今年83歲的權德源老人,向記者一說起當年在瀋陽審判日本戰犯的事,仍感到十分興奮。當時24歲的他,在中央政法幹部學校東北分校做教員。他被領導派到法庭上做材料整理等工作,並見證了整個審判過程。
  • 東京審判之時,溥儀的一句話,讓日本戰犯辯護律師啞口無言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之後,國際賠償和戰犯審判,成為國際的焦點。遠東國際法庭,由11個國家組成,總部設在日本東京,因此也被大家俗稱為「東京審判」。澳大利亞人——韋伯,擔任軍事法庭庭長,美國人——季南,擔任首席檢察官。
  • 犯下南京大屠殺的日本戰犯,最後結果怎麼樣了?
    ,戰犯眾多,故將日本戰犯按罪行輕重程度分為甲、乙、丙三類,分級審判。甲級戰犯是從整體和全局策劃發動侵略的罪犯,乙級戰犯是違反戰爭法規的現地責任者,丙級戰犯是戰爭罪行的直接執行者。甲級戰犯交由九國代表組成的國際軍事法庭(即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乙級、丙級戰犯交由罪行發生所在國家的軍事法庭審判。那些在南京大屠殺中的直接行兇,雙手沾滿中國人鮮血的魔鬼,將被押到中國,捉回南京,在他們犯下滔天罪行的地方,接受正義的審判,並為罪行付出代價。
  • 又是誰的縱容使那14名甲級戰犯...
    而它之所以臭名昭著的主要原因,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負有戰爭罪行的14名甲級戰犯的牌位,被日本人冠冕堂皇的稱為「英雄」而移入裡面供奉祭拜。公然不顧歷史上各受害國人民的感情,為日本的軍國主義招魂。而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也僅僅是判處了14名甲級戰犯。
  • 解放前南京審判日本戰犯,被行刑前緊張恐懼,大聲喊中日和平萬歲
    1946年田中軍吉在日本吃霸王餐時,被國際憲兵隊抓獲,隨後在田中軍吉的供認下,抓獲擺地攤的野田毅和販賣山貨的向井敏明。圖為日本戰犯向井敏明、野田毅、田中軍吉三人。1937年11月30日,《東京日日新聞》跟蹤報導了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在江蘇進行殺人競賽的消息。
  • 中國最後一位東京審判見證者高文彬去世,審判期間找到「百人斬殺人...
    1946年5月至1948年8月期間,高文彬參加東京審判,先後任國際檢察局翻譯、中國檢察官辦事處秘書職務,是全程參與東京審判的親歷者。庭審大廳國際軍事法庭審訊從1946年5月3日開始,之前的4月29日,東京審判檢察長、美國人季楠正式向法庭遞交起訴書。一天後,起訴書被送到28名被告人手中。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的是日本甲級戰犯,乙級和丙級戰犯則由戰勝國在各自國內審判。
  • 第一位出庭主審日本戰犯的開國少將是誰?
    第一位出庭主審日本戰犯的開國少將就是軍法少將。1955年我軍首次授銜時,軍法軍銜的肩牌是白色的,格外引人注目。當時唯一的全軍軍法上將是軍事法院院長陳奇涵,軍法中將也只有一人,是軍事法院副院長鍾漢華。1950年7月,蘇聯向我國政府移交了100多名(史料記載969名)日本籍重要戰犯。當時,審理日本戰犯的是一位軍法少將,那麼他是誰呢?軍法少將也不到十人,袁光少將是其中之一。
  • ...土肥原賢二|甲級戰犯|東條英機|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板垣徵四郎|...
    判決一個月以後,12月21日東條英機等七名甲級戰犯在東京巢鴨監獄被執行絞刑。行刑的時間從東京時間00時01分開始,到00時35分全部結束。在行刑之前,對執行時間一直嚴格保密,當時蹲守在東京巢鴨監獄外的新聞媒體此前一直沒法發現任何行刑跡象。12月21日,行刑前一個小時,美國第八軍電話通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即將對七名甲級戰犯執行絞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