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巍巍 鄒亞琴 科技日報記者 劉志偉
5月22日中午,39歲的新疆克拉瑪依石油工人谷明(化名),走出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器官移植科病房,順利出院。從去年12月中旬至今,5個多月來他走過了一條極其艱難的重生之路:從來漢等待腎移植,到不幸罹患重症新冠肺炎,再到新冠痊癒後接受腎移植重獲新生。
據文獻檢索,谷明也是世界上首位重症新冠肺炎痊癒後接受腎移植的病例。
患者康復出院 劉瑜 攝
赴漢求生,不幸罹患新冠
谷明是彝族人,患慢性腎小球腎炎十多年,2016年開始進展為尿毒症,需要依靠每周2-3次的血液透析維持生命。去年12月15日,在病友的推薦下,他不遠千裡慕名來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器官移植科,報名登記器官移植。
谷明的母親、妻子和兒子都跟隨他一起來到武漢,租住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附近的小區。來漢後,他一邊接受一周三次的透析治療,一邊等待著可供移植的珍貴腎源。但沒有想到,今年1月25日,谷明突然開始發熱。醫院器官移植科主任周江橋教授高度警惕,迅速對他進行新冠排查。雙肺重度感染、核酸陽性:1月29日,他被確診感染新冠肺炎。
高熱、喘息,說話都感覺費勁,谷明被收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感染科緊急救治。入院後,他原本羸弱不堪的多個器官出現早期衰竭症狀,進展為新冠肺炎重症。感染科龔作炯教授團隊和周江橋教授密切溝通,為他實施「一人一策」精準治療,在高流量吸氧、抗病毒、抗感染的基礎上,加大透析治療力度。1個月後,谷明奇蹟般地從新冠重症中康復過來。
龔作炯教授分析,新冠肺炎患者體內發生的「炎症風暴」是重症、危重症患者重要的致死原因。谷明本身因為尿毒症需要接受頻繁的血液淨化治療,能有效清除他體內的各種毒性介質和炎症因子,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病情進一步加重。
柳暗花明,移植重獲新生
3月初,在兩次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CT提示肺部病變已明顯吸收好轉後,谷明從出院到武漢紫荊醫院隔離。14天隔離期滿,因為需要繼續透析治療,他又回到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在醫院透析緩衝病區繼續接受透析治療。
從新冠肺炎中痊癒後,谷明一度擔心自己還能不能接受腎移植。鑑於新冠肺炎痊癒者接受腎移植全世界都沒有先例,周江橋帶領團隊一邊密切監測他的免疫功能狀況,一邊聯合多學科專家研討腎移植的可能性及風險,包括術後免疫抑制劑的應用是否可能導致新冠肺炎復發等。4月底,團隊研究認為,谷明符合接受腎移植標準。
5月2日,在來到武漢的第140天,谷明收到了一個好消息。一位湖北本地腦死亡患者捐獻的腎臟,通過全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進行自動分配,與他配型成功。
腎移植手術進行中 劉瑜 攝
5月3日,周江橋教授帶領邱濤、陳忠寶等團隊,在三級防護下為谷明進行了腎移植手術。這場常規在2小時內即可完成的手術,在三級防護下耗時3個半小時。令所有人高興的是,腎移植手術剛剛完成,黃色的尿液就從輸尿管流出,這意味著移植腎已開始發揮作用。進入ICU觀察了5個小時後,谷明就順利拔除了氣管插管。
周江橋介紹,器官移植科團隊術後對谷明的細胞免疫功能嚴密監測,個體化地實施精準免疫抑制治療。康復期間,他既沒有發生急性排斥,也沒有新冠肺炎復發及其他病原體引起的感染,腎功能完全恢復正常,重獲新生。
幸運重生,感恩所有人
5月22日上午,在器官移植科病房,等待出院的谷明,一口氣喝下了半瓶礦泉水。「這在移植前,我想都不敢想。」
谷明介紹,移植手術前為避免加重腎臟負擔,自己得嚴格控制水的攝入量。「平時根本沒大口喝過水。實在喝得不行了,就抿一小口潤一潤嘴唇。」
術後康復中 劉瑜 攝
出院後,谷明還得繼續在武漢待兩個月,定期到醫院接受複查。「我要感謝的人很多。人民醫院的醫生護士救了我,但到現在為止我都不知道防護服下面的感染科和透析病區的醫生護士,是什麼模樣。」讓谷明欣慰的是,自己的3個家人都沒有感染。「當然,最感謝的還是不知名的器官捐獻者。我會帶著這份大愛,好好替他(她)活下去。」
「國家對我的新冠治療是免費的,腎移植手術回去後也可以報銷一大部分費用。」谷明很感謝國家的醫療救治政策。克拉瑪依是石油城,也是戈壁灘上的「沙漠美人」。「回新疆後,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我要申請到一線去,為開發石油、建設新疆、建設國家多做貢獻。」
周江橋介紹,新冠疫情控制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器官移植科從4月14日開展疫情後第一臺腎移植,至5月21日共開展16臺。所有器官受者均恢復良好。
編輯:張爽
審核:王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