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作來自公眾號:SME科技故事,只做了極少部分改寫。原作者如認為侵權,請告知,本人將刪除。
水俁病與汞中毒
1953~1956年間,在日本一個叫水俁灣的地方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病。這種病症最初出現在貓身上,被稱為「貓舞蹈症」。病貓步態不穩、抽搐、麻痺,一個個著了魔似的往海裡跳,被稱為「自殺貓」。隨後不久,此地也發現了患這種病症的人。患者中症狀輕者口齒不清、步履蹣跚、面部痴呆、手足麻痺變形、感覺障礙、視覺喪失、震顫,重者精神失常,或酣睡,或興奮,身體彎弓高叫,直至死亡。這個地方有四萬居民,幾年中先後有一萬人不同程度地患上了此種不明原因的怪病;後來,附近其它地方也發現有此類症狀的病人。
人們百思不得其解。有人懷疑是工業汙染所致。經數年調查研究,1956年8月,日本熊本國立大學醫學院研究報告證實,這是由於居民長期食用水俁灣中含汞海產品所致。這種「怪病」就是日後轟動世界的有名的「水俁病」,是最早出現的由於工業廢水排放汙染造成的公害病。
食物鏈對於汞有著極強的富集能力。淡水魚和浮遊植物對汞的富集倍數為一千,淡水無脊椎動物為十萬,海洋動物為二十萬。而在日本人的食物中,海產品的比例是很大的。這樣,汞就隨著食物進入到人體。還有那些饞嘴的貓兒,吃了魚,也就吃進了汞。汞在人和哺乳動物體內是會不斷累積的,換句話說,就是只要吃進去了,就很難再代謝出來。這樣日積月累,人和貓就發病了。需要明確,這裡指的是汞化合物。吃進水銀的話,除了極少被吸收之外,其餘的都會隨糞便排除體外。
那麼,水俁灣為什麼會有含汞的海產品呢?這還要從水俁鎮的一家工廠談起。日本氮肥公司在水俁鎮有一個合成醋酸工廠,在生產中採用氯化汞和硫酸汞兩種汞化合物作催化劑。催化劑在生產過程中僅僅起促進化學反應的作用,最後全部隨廢水排入臨近的水俁灣內,並且大部分沉澱在灣底的泥裡。氯化汞和硫酸汞本身雖然也有毒,但毒性不是很強。然而它們在海底的泥裡通過一種細菌的作用,變成毒性十分強烈的甲基汞。甲基汞每年以1%的速率釋放出來,對上層海水形成二次汙染,生活在這裡的魚蝦貝類最容易被甲基汞汙染。據測定水俁灣裡的海產品含汞量已超過可食用標準五十倍,居民長期食用這種含汞的海產品,自然就成為甲基汞的受害者。一旦甲基汞進入人體就會迅速溶解在人的脂肪裡,並且大部分聚集在腦部,粘著在神經細胞上,引起細胞死亡。
在1956年確認日本氮肥公司的排汙為病源之後,日本政府毫無作為,以至於該公司肆無忌憚地繼續排汙十二年,直到1968年為止。後來,四十六名受害者聯合向日本最高法院起訴日本政府在「水俁病」事件中的無作為,並在2004年獲得勝訴。法院判決認為,日本政府應當對未能及時做出決定而導致「水俁病」傷害範圍擴大承擔行政責任。
早在「水俁病」爆發之前,人們便已經深受汞中毒的危害了,只不過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人們對此並不是很了解罷了。
看過《愛麗絲夢遊仙境》嗎?知道「瘋帽子」為什麼會變瘋嗎? 在書中,他呈現出一種易激動、難以控制情緒的神經質。但事實上,路易斯·卡羅爾筆下的「瘋帽子」,並不是第一個瘋掉的制帽匠。
在十八到十九世紀,制帽工人經常會出現口齒不清、渾身顫動、易怒、多疑、沮喪等各種奇怪症狀。而這一切,均為慢性汞中毒的體現。那時甚至還有一句人盡皆知的諺語「As mad as a hatter」——瘋如帽匠。
在那個年代,想要獲得一頂溜光水滑的帽子,就得用到硝酸汞來處理皮毛。這種橙色液體能使皮子和軟毛分離,並使軟毛變得平滑光亮。在封閉的工廠內,因常年接觸揮發出的汞蒸氣,工人很容易出現「瘋帽病」。除了精神紊亂外,他們還會不由自主地全身顫動,這也被稱為「瘋帽顫」(hatter's shakes)。雖說已無法從作者口中求證「瘋帽子」先生是否患有汞中毒,但其症狀都是能跟汞中毒對得上的。
汞毒性的猛烈程度,取決於汞的存在形式,毒性由弱到強分別是金屬汞、無機汞和有機汞。這其中,有機汞要比無機汞的毒性要強得多。因為具有很強的脂溶性,它們能輕易透過細胞膜和通過血腦屏障。當大量積蓄在腦組織中,就會引起嚴重的腦功能受損。而甲基汞作為有機汞中最出名的一種,其對人體的危害也是最大的。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日本爆發的水俁病事件,甲基汞就是罪魁禍首。
雖說液態金屬汞的毒性最小,但其揮發出來的汞蒸氣也同樣不容小覷。因為汞蒸氣一旦進入人體,就極易與胺基酸中的硫結合。它一旦碰上由胺基酸組成的酶蛋白,就可能導致酶失效。其中對中樞神經系統運作極其重要的一種酶就對汞特別敏感,受破壞後,症狀就是「震顫」,就是開頭提到的「瘋帽顫」。
雖然身處現代的我們能接觸到汞的機會已不多,就連水銀溫度計,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退出市場。但在歷史上,其用途是滲進了所有人的生活,如補牙、入藥、油漆、洗滌、日光燈、電池、起爆劑等等。與此同時,這種毒物也一路威脅著大眾的健康,更是苦了那些常年與汞打交道的工人。
除了制帽匠外,已有幾百年歷史的鍍金行業就常暴露於汞汙染的環境中。因為大部分金屬都能溶於汞形成汞齊,這些汞齊過去一直被用來為紐扣、鏡子甚至屋頂鍍金、鍍銀或鍍錫。在操作不規範的過去,工匠極易暴露在汞蒸氣下,患上「鍍金工癱瘓症」。在十九世紀初,就有60名工匠因汞中毒直接喪生。當時,他們的工作任務就是用金汞齊為聖彼得堡的聖艾薩克天主教堂的圓頂鍍金。
此外,鍊金術士作為一種職業,同樣也受到了汞元素的侵害。
在過去,無論是西方的鍊金還是中國的煉丹,都不約而同地認為水銀是必不可少的物質。
這種流動的銀色液體讓古人隱隱覺得有種神秘力量。畢竟在那個科學不發達的年代,汞的性質確實是眾多金屬中最神奇迷人的。
被稱為「西方最後一位鍊金術士」的艾薩克·牛頓,就被懷疑曾受汞中毒所害。是的,沒有弄錯,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把太陽光分解成七色光、發明了微積分的著名物理學家、數學家艾薩克·牛頓。
眾所周知,牛頓一生雖以脾性古怪著稱,但在1692年至1693年間他卻表現出了一種病態的精神失常。在公開的牛頓通信記錄中,1693年裡就曾出現過四個多月的不尋常的間斷。據後來的信件顯示,他在這一年裡一直受失眠困擾,並表示自己「得了一種精神紊亂的疾病」。有歷史學家指出,他的神經衰弱原因可能是長期與汞的接觸。
那時的牛頓深信古代鍊金術士是知道如何製得黃金的,只是這一秘方失傳了。於是,痴迷於鍊金的牛頓,經常通宵達旦地做著各種無意義的實驗。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與地位,牛頓只能把自己鎖在實驗室,以秘密的方式來研究鍊金術。例如先將汞溶解於硝酸中,再將這種溶液加入到其他物質中;又或是將汞與其他各種金屬一起,放在爐子上加熱。在其中一個實驗裡,他甚至聲稱製造出了一種能使黃金膨脹的「活」汞。此外,他也曾開玩笑提到過,自己32歲就灰白的頭髮是水銀造成的。
是的,他知道汞威脅著生命,卻仍願意冒著風險,去尋找那可望不可即的黃金。
雖然水銀並不會真的造成頭髮變白,但通過分析頭髮,確實能知道他與汞千絲萬縷的關係。因為汞特別容易與頭髮角蛋白中的硫原子結合,只要一縷頭髮,就能知道牛頓生前是否受過大劑量汞的毒害。
後來,研究人員果真在牛頓的頭髮中找到了證據。通過中子活化和原子吸收的分析,結果顯示牛頓頭髮中汞的含量超過正常值的15倍。此外,這些頭髮還是在牛頓死後(1727年),從他頭上剪下來的。所以他在最關鍵的1693年這段時間內,攝入體內的汞含量肯定要比這高得多。不過,即使汞含量超標嚴重,也無法證實牛頓奇怪的行為與汞中毒有關。畢竟汞中毒並未給他造成永久性損傷,他甚至還活到了84歲高齡。
如果說牛頓是幸運的,那麼英國國王查爾斯二世則是不幸的代表。這位對化學有濃厚興趣的君主,也在自己的地下實驗室嘗試著把賤金屬轉化為黃金。不過他這並非不務正業,因為當時的王室財政困難,身為國王的他乾脆研究起鍊金術來。如果成功,他將獲得源源不斷的黃金,就再不用受財政預算的制約了。只是沒過多久,他就在汞蒸氣瀰漫的實驗室中離奇死亡。當時他的死還被認為是中風,直到1950年才被證實為急性汞中毒。
鍊金術士患汞中毒,在那個年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詭異的是,像福爾摩斯般的偵探也會罹患與汞有關的職業病。在二十世紀初,那些專門尋找案發現場指紋,並為其拍攝記錄的偵探,就經常出現慢性汞中毒的症狀,如流口水、腹瀉、失眠、震顫、易怒和抑鬱等。原因是那時的偵探,愛用一種含汞的灰色藥粉來顯現物體表面的指紋。長年累月下,這些偵探不知吸入了多少這種灰色粉塵。同樣由於歷史限制,長時間內人們並沒有將這些病症與汞聯繫起來。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人們才意識到他們是慢性汞中毒。
此外,以職業病著稱的汞,也曾偷偷地潛地入了消費者的生活,且大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意識不到它的危害。在歷史上,汞及其化合物就以藥品的形式流行過,因為含汞藥物消炎殺菌的功效,在抗生素誕生之前,含汞藥物甚至曾是使用最廣泛的治療梅毒的藥物。
汞化合物之所以能夠有效治療梅毒,是因為它能殺死導致疾病的梅毒螺旋體。病人只需要用這種藥物的稀釋液來清洗性病導致的潰瘍,就能獲得暫時的緩解。但是高劑量的汞治療,有時比梅毒本身還要可怕。有的患者為了追求效率,他們甚至會整個人鑽進一個大盒子裡,只留腦袋在外面。在這個大盒子內,還有一個裝滿水銀藥物的小盒子。治療時,小盒子底部會被點火加熱,使水銀揮發。這樣效率確實大增,因為這些梅毒患者很快就會死於汞中毒。
但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從十五世紀到十九世紀初,汞及其化合物一直用於治療梅毒。直到醫生們發現被汞毒死的人要比病死的還多時,這種危險的方法才被放棄。
不過,這梅毒的汞治療也有一個好處,就是名人與世長辭,我們還是能窺得其生前的「風流」。當某些名人的頭髮得以保存下來,用現代的方法就能分析出其生前異乎尋常的汞攝入量。
除了梅毒治療,由汞引起的還有這麼一樁藥害事件。為人父母的可能知道,孩子在長牙這一階段是最讓人頭疼的。這也使許多人需求所謂的「出牙粉」,以緩解嬰兒的症狀。而汞對牙床的作用,就一度被認為對出牙時期的嬰兒是有利的。在1953年,這種含有甘汞(氯化亞汞)的「出牙粉」賣出了七百萬份。
雖然使用了「出牙粉」的嬰兒會大量流口水,但這始終未能引起大人們的注意,因為出牙期嬰兒也會口水變多。對汞敏感的嬰兒,更是出現可怕的「粉紅病」,肢體端呈粉紅色並疼痛難耐,還伴隨著口腔發炎、牙齒脫落、脫髮、震顫等症狀。這些粉紅色的嬰兒,死亡率高達10%。直到二十世紀末,醫生才將這種嬰兒「粉紅病」與「出牙粉」聯繫在一起。
除了這些藥害事件,日光燈、溫度計、電池、起爆劑中的汞也偶爾出來鬧事。
但經歷了那麼多,這些毒物也漸漸地隱匿於歷史的舞臺。特別是經過日本的水俁事件,人們更是見識到慢性汞中毒的驚人破壞力。
隨著人類對汞的大量使用和排放,汞汙染問題日益嚴重,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為保護人類健康與環境免受汞及其化合物人為排放和釋放的危害,2013年10月國際社會就具有全球法律約束力的汞文書文本內容達成一致,並將其命名為《關於汞的水俁公約》。公約自2017年8月16日起生效。目前,國際上共有包括我國在內的128個締約方。條約明令各國從2020年起,禁止生產及進出口含有水銀的製品。
水俁就以這樣一種形式被全人類永遠記住了。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日常生活中的汞威脅就完全消失了。畢竟像水俁事件的原罪就已經不屬無知的範疇,更不是所謂時代的局限。這種為了利益而蒙蔽良心的案例,依然會不斷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