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應該由所有家庭成員共同維護的,只靠一個兩個人支撐,那麼也維持不了多久。
所有人都不可能隨心所欲的生活,我們總會受到很多的限制,這也讓我們學會了忍讓,收起自己的性子。但是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當觸碰到我們的底線時,我們就會不顧一切的想要撕破這層束縛,我們想做回原來的自己。
家庭是由一群人聚在一起生活,而生活就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摩擦,需要彼此互相忍讓,彼此遷就。但是如果有一方做得太過,那麼這時候就會打破平靜,讓忍讓的那一方不再遷就。
謝藝出身貧寒,自小懂事,一放學回家就幫媽媽做家務事,洗碗、做飯、掃地……樣樣都會,而且做得很好,媽媽也時常誇她做的比自己都好。
鄧波家住城鎮,從小過得不算富有,至少算不上貧困。在鄧波開始工作後,母親就催著他給自己找個兒媳婦,好讓自己享享福,讓兒媳婦伺候自己。
鄧波和謝藝經朋友介紹認識,開始處起對象,鄧波的母親看到謝藝勤勞能幹的,對她比較滿意,加上謝藝術的性格溫順,母親覺得容易制服。
兩人在不久之後就結婚了,婚後母親就拿出婆婆的身份,對謝藝的進行教導,叫她做這做那兒的母親沒有再做過家務,連飯都不曾做過一頓。好在謝藝做家務能力強,母親叫她做的事,她都完成得好好的。
兩個月後,謝藝覺得身體不舒服,鄧波就陪著她去醫院檢查,謝藝被查出懷孕了,回到家就把這個喜訊告訴父母。
母親高興得合不攏嘴,沒有再讓謝藝幹很多活,只是飯照常是謝藝做。鄧波給母親說過,別讓謝藝做家務活了,母親回復到:「這都不算什麼,當初我懷你的時候,啥都幹,又要上班又要做家務的,還要照顧你生病的奶奶,現在謝藝做這點活不礙事的。」謝藝也覺得沒有什麼問題,就讓老公別和母親爭論了。
謝藝對母親是處處忍讓著,她覺得如果自己累一點,能換來家庭的和諧的話,她完全可以接受。現在她就每天做一日三餐,簡單打掃衛生,對於她來說也不是難事。
但是這只是剛開始,到後來她的肚子一天天大了起來,連走路都費勁她還是忍著伺候婆婆,絲毫沒有抱怨。
終於盼來了孩子的降臨,一家人在手術室外等著謝藝生產,醫生抱著孩子出來,生了個大胖小子,母親一門心思都撲在孩子身上。
過了幾天謝藝術出院回家,鄧波和母親商量,要不要請個月嫂,母親一口回絕,說自己會照顧好孩子的,不用請,外人沒有家裡人照顧得放心。
鄧波也就放棄這個念頭,原來他想著自己的工作忙,沒有辦法照顧老婆孩子,怕母親忙不過來,不過現在好像用不著。
鄧波白天出去工作,謝藝身體虛弱一直在床上躺著,母親一直抱著孩子哄。快到中午時,母親抱著孩子問謝藝:「兒媳,起來做飯了。」
謝藝睜眼問道:「為什麼是我做啊?我不做。」母親就說:「你不做飯,我吃什麼,不是一直都是你做的嗎,以前也沒見你說什麼啊。」
謝藝做起來看著母親的眼睛說:「不好意思,從今天開始,我以後都不會做了。」說完接過母親手中的孩子,繼續躺下。
以前她以為忍一忍就好了。沒有想到母親越來越過分,她挺著大肚子叫她做飯就算了,如今還在坐月子就讓她起來做飯,既然母親不體諒她,不會換位思考,那她也沒有必要一直忍讓,反正到頭來也沒人記得自己的好。她決定了,等孩子大一點,就出去工作,不要在家裡幹這些事,唯唯諾諾的聽母親的命令。
時代在進步,母親總愛說自己做兒媳婦時期有多苦,把自己當兒媳那套用到現在兒媳身上,這是行不通的,總想著要兒媳伺候自己。
她沒有想過,兒媳為什麼就一定要伺候她呢?僅僅靠她是老公的母親嗎?更重要的是要自己把兒媳當作親生女兒看待,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相互關心,彼此體會到真心。
連親生的兒女有時都會和自己吵架,都不願意伺候自己,為什麼一定讓兒媳心甘情願地伺候自己呢?沒有付出過,就想要得到回報,這往往是不合情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