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曾經在《進雕賦表》中自稱其詩「沉鬱頓挫,隨時敏捷」,後人即以「沉鬱頓挫」為杜甫詩的風格。但,何為沉鬱頓挫?王和尚以為,此有兩層含義:其一曰「沉鬱」,即厚重鬱勃之意,杜甫的詩多工整厚重,內含一股鬱勃之氣,故而讀起來既豪壯闊大又沉重內斂。其二曰「頓挫」,即詩情跌宕,氣多婉轉,雖不能一瀉千裡倒也洶湧澎湃,所謂「一起一跌,欲飛還斂」之意。考察杜甫的經歷,更能明白杜甫既有胸涵宇宙氣魄,又有欲申而不得的壓抑。
今天,王和尚就以杜甫律詩名篇《九日藍田崔氏莊》一詩,來分析其「沉鬱頓挫」的筆法與詩心。
九日藍田崔氏莊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子細看。
01:背景解析,杜甫為何在藍田寫出此詩?
公元758年,即唐肅宗乾元元年六月,杜甫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華州位於今陝西省渭南市華州趨,因轄區內有華山而得名。此地前有華山聳峙,後有涇渭二水,右扼守潼關,左則有藍田關,地位險要,歷史上多為軍事重鎮。而詩題的「藍田」即藍田關,距離華州八十裡。
「九日」即重陽節之謂也。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據稱在戰國時期,重陽節就已形成,在西漢《西京雜記》中曾記載宮廷過重陽節的習俗是「九月九日佩朱玉,食蓬耳,飲菊酒,令長壽。」延及後來,重陽節的習俗多為:登高遊覽、佩茱萸、飲菊酒,希冀健康長壽。此習俗,在杜甫這首詩中均有涉及。
需要指出的是,杜甫的母親為清河崔氏,在當時也是一個世家大族,杜甫曾有詩說「舅氏多人物」,「賢良歸盛族,吾舅盡知名」。而詩題中的「崔氏」是否為杜甫母舅一族的人物,已似不可考,然其為杜甫的朋友,似毋庸置疑的。
了解這首詩的背景,再來讀這首詩,就能明白其中的含義了。
02:杜甫為何又喜又悲?文情波瀾值得細思
杜甫被貶華州時,已經47歲,青春年華早已逝去,他有崇高的理想,但是屈居下僚,遠離長安,其內心的鬱悶可想而知。因此,詩的起句即言「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這一聯內容很豐富,細讀可明白「沉鬱頓挫」的奧義。
自從宋玉在《九辯》中寫道「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後代詩人就形成了「登高悲秋」的傳統。其「悲」既為秋氣肅殺,萬物蕭條而悲;也為時光流逝,青春不在而悲;更為壯志難酬,孤獨漂泊而悲。因此,杜甫之悲也暗有此三種含義。
作者先點出「老去悲秋」,此為一跌,但緊接著寫「強自寬」,雖悲秋而近日勉強自我開解,此為一起。尺寸之間,作者內心已堆積壓抑蕭索而勉強自樂之氣。
故而,下句順筆直下,寫道「興來今日盡君歡」。此日為重陽佳節,正是登高飲酒,縱覽開懷之時,自然豪興勃發,故稱「盡君歡」。而此「歡」只屬於今日,故「盡」雖豪放也有壓抑之意,不脫上句悲秋嘆老之意。
03:反用典故,杜甫寫出即豪放又壓抑的複雜情感
首聯已點出「強自寬」,「盡君歡」,故而二聯緊接寫其疏狂之態,這一聯既豪壯又暗含悲愁。「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屬於流水對,其中也反用孟嘉落帽的典故。
據《晉書》記載:孟嘉為桓溫參軍,桓溫在重陽節與眾文士遊龍山,飲酒為樂。孟嘉心懷舒暢,豪飲而醉,風吹落帽子而不自知。古人講究「正衣冠」,脫帽為失禮不雅之舉,故而孟嘉引來一陣嘲笑。但是孟嘉以詩應答,文辭俱美,一時成為樂事。後人也多以「孟嘉落帽」來形容文士的疏狂豪興,並多用於重陽節詩作中。
杜甫詩第二聯暗中其典故,用得卻非常巧妙。佳節豪飲,杜甫也顯露出疏狂不羈的情態,所以「笑倩旁人為正冠」,含笑讓別人幫他扶正歪斜的帽子,可見其醉態可掬,瀟灑不羈。這一聯反用「落帽」之典,寫出與朋友相聚的和諧知心。
但是,作者為何要「正冠」呢?原來他害怕自己蕭疏的頭髮被風吹掉。「羞」和「短髮」其實暗寫出杜甫內心的鬱悶。年將半百,一事無成,而頭髮早已花白蕭疏,此時與友相聚,雖豪興不淺,但也內心壓抑悲涼。因此,這一聯雖豪放而仍緊扣「悲秋」之旨。並且這一聯豪放中暗含壓抑,瀟灑中也有憂慮,很能體現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04:千古名句,一句寫出杜甫廣闊的胸懷
若這首詩僅僅停留在悲秋的傷感和壯志難酬的壓抑,卻不能體現杜甫胸懷廣闊的豪情。故而,杜甫在第三聯筆勢鬥轉,以雄傑挺拔之句提振一篇精神。這一聯也是千古名句,寫得闊大凌厲,雄壯有力,「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
這一聯之妙,首先在於寫出秋天特有的景色。秋天雖萬物蕭條,百草肅殺,但是天高氣朗,自有一種冷冽爽達的氣度,所謂「萬壑樹聲滿,千崖秋氣高」,比春夏更有宏闊之意。故而此聯寫出河水澎湃,洶湧而至;山峰聳峙,挺拔不屈的秋景,而作者的胸懷與氣度也盡在其中。
其二,從章法上看,這一聯也足以扭轉首二聯低沉頹喪的文脈,以闊大爽朗之景,既提振詩之精深,也提振作者內心的情感,並且千澗匯流,兩峰遙峙之壯觀景象足以引發詩人豪興。這也與「興來今日」,做照應,章法上更加嚴謹。
這一聯正可暗示杜甫的心胸氣度,故而在詩中有異樣神採,難怪陳後山說:詩非學力可致,而須作者胸懷氣魄作內襯。
05:回歸主題,杜甫悲秋,更悲嘆自己的命運
但是,首聯說「興來今日」才可「盡君歡」,那麼明年明日呢?須知,九日重陽多以希冀長壽而聚飲,但是作者身處華州,遠離廟堂,年將半百,前途未卜,明年時候還能與友聚會呢,明年是否還有此豪興呢?作者不得而知,故而在尾聯發出浩嘆「明年此日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這一聯詩意與蘇軾之「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句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杜甫雖未知明年是否健康,轉而沉溺於此刻的盡興歡樂之中,所謂「醉把茱萸仔細看」即此意。
這一聯與第三聯也是緊密相連,因為,雖山水無恙而人事難知,雖秋色壯觀但人情似水,故而才從壯闊之景中迅速落回悲秋嘆老的情緒之中。但是,雖然悲,但是杜甫仍然堅持「仔細看」,也可見杜甫性格中的倔強與不羈之情。
因此,最後一聯,既回歸主題也照應了前文「盡君歡」,並且由景入情,毫無痕跡,寫得自然流暢,並且暗有「沉鬱頓挫」之慨。
因此,沉鬱在其氣度心胸,在其思想經歷;頓挫在其筆法文情,在其醞釀布局,人事與詩情在杜甫心中才能融為一爐,相得益彰。因此,學杜詩,要深刻了解其內心,才可知其詩筆老練,詩情之波瀾壯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