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經典重陽節詩,揭秘何為沉鬱頓挫的詩風,既豪放又壓抑的杜甫

2020-12-23 六不和尚

杜甫曾經在《進雕賦表》中自稱其詩「沉鬱頓挫,隨時敏捷」,後人即以「沉鬱頓挫」為杜甫詩的風格。但,何為沉鬱頓挫?王和尚以為,此有兩層含義:其一曰「沉鬱」,即厚重鬱勃之意,杜甫的詩多工整厚重,內含一股鬱勃之氣,故而讀起來既豪壯闊大又沉重內斂。其二曰「頓挫」,即詩情跌宕,氣多婉轉,雖不能一瀉千裡倒也洶湧澎湃,所謂「一起一跌,欲飛還斂」之意。考察杜甫的經歷,更能明白杜甫既有胸涵宇宙氣魄,又有欲申而不得的壓抑。

今天,王和尚就以杜甫律詩名篇《九日藍田崔氏莊》一詩,來分析其「沉鬱頓挫」的筆法與詩心。

△ 王和尚細說何為杜甫詩的沉鬱頓挫

九日藍田崔氏莊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子細看。

01:背景解析,杜甫為何在藍田寫出此詩?

公元758年,即唐肅宗乾元元年六月,杜甫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華州位於今陝西省渭南市華州趨,因轄區內有華山而得名。此地前有華山聳峙,後有涇渭二水,右扼守潼關,左則有藍田關,地位險要,歷史上多為軍事重鎮。而詩題的「藍田」即藍田關,距離華州八十裡。

△ 杜甫筆下的巍峨華山

「九日」即重陽節之謂也。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據稱在戰國時期,重陽節就已形成,在西漢《西京雜記》中曾記載宮廷過重陽節的習俗是「九月九日佩朱玉,食蓬耳,飲菊酒,令長壽。」延及後來,重陽節的習俗多為:登高遊覽、佩茱萸、飲菊酒,希冀健康長壽。此習俗,在杜甫這首詩中均有涉及。

需要指出的是,杜甫的母親為清河崔氏,在當時也是一個世家大族,杜甫曾有詩說「舅氏多人物」,「賢良歸盛族,吾舅盡知名」。而詩題中的「崔氏」是否為杜甫母舅一族的人物,已似不可考,然其為杜甫的朋友,似毋庸置疑的。

△ 杜甫被貶華州,內心非常鬱悶

了解這首詩的背景,再來讀這首詩,就能明白其中的含義了。

02:杜甫為何又喜又悲?文情波瀾值得細思

杜甫被貶華州時,已經47歲,青春年華早已逝去,他有崇高的理想,但是屈居下僚,遠離長安,其內心的鬱悶可想而知。因此,詩的起句即言「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這一聯內容很豐富,細讀可明白「沉鬱頓挫」的奧義。

自從宋玉在《九辯》中寫道「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後代詩人就形成了「登高悲秋」的傳統。其「悲」既為秋氣肅殺,萬物蕭條而悲;也為時光流逝,青春不在而悲;更為壯志難酬,孤獨漂泊而悲。因此,杜甫之悲也暗有此三種含義。

△ 美男子宋玉開啟「悲秋」傳統

作者先點出「老去悲秋」,此為一跌,但緊接著寫「強自寬」,雖悲秋而近日勉強自我開解,此為一起。尺寸之間,作者內心已堆積壓抑蕭索而勉強自樂之氣。

故而,下句順筆直下,寫道「興來今日盡君歡」。此日為重陽佳節,正是登高飲酒,縱覽開懷之時,自然豪興勃發,故稱「盡君歡」。而此「歡」只屬於今日,故「盡」雖豪放也有壓抑之意,不脫上句悲秋嘆老之意。

△ 杜甫即將豪飲大醉

03:反用典故,杜甫寫出即豪放又壓抑的複雜情感

首聯已點出「強自寬」,「盡君歡」,故而二聯緊接寫其疏狂之態,這一聯既豪壯又暗含悲愁。「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屬於流水對,其中也反用孟嘉落帽的典故。

據《晉書》記載:孟嘉為桓溫參軍,桓溫在重陽節與眾文士遊龍山,飲酒為樂。孟嘉心懷舒暢,豪飲而醉,風吹落帽子而不自知。古人講究「正衣冠」,脫帽為失禮不雅之舉,故而孟嘉引來一陣嘲笑。但是孟嘉以詩應答,文辭俱美,一時成為樂事。後人也多以「孟嘉落帽」來形容文士的疏狂豪興,並多用於重陽節詩作中。

△ 名士風流

杜甫詩第二聯暗中其典故,用得卻非常巧妙。佳節豪飲,杜甫也顯露出疏狂不羈的情態,所以「笑倩旁人為正冠」,含笑讓別人幫他扶正歪斜的帽子,可見其醉態可掬,瀟灑不羈。這一聯反用「落帽」之典,寫出與朋友相聚的和諧知心。

但是,作者為何要「正冠」呢?原來他害怕自己蕭疏的頭髮被風吹掉。「羞」和「短髮」其實暗寫出杜甫內心的鬱悶。年將半百,一事無成,而頭髮早已花白蕭疏,此時與友相聚,雖豪興不淺,但也內心壓抑悲涼。因此,這一聯雖豪放而仍緊扣「悲秋」之旨。並且這一聯豪放中暗含壓抑,瀟灑中也有憂慮,很能體現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 杜甫內心複雜矛盾

04:千古名句,一句寫出杜甫廣闊的胸懷

若這首詩僅僅停留在悲秋的傷感和壯志難酬的壓抑,卻不能體現杜甫胸懷廣闊的豪情。故而,杜甫在第三聯筆勢鬥轉,以雄傑挺拔之句提振一篇精神。這一聯也是千古名句,寫得闊大凌厲,雄壯有力,「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

這一聯之妙,首先在於寫出秋天特有的景色。秋天雖萬物蕭條,百草肅殺,但是天高氣朗,自有一種冷冽爽達的氣度,所謂「萬壑樹聲滿,千崖秋氣高」,比春夏更有宏闊之意。故而此聯寫出河水澎湃,洶湧而至;山峰聳峙,挺拔不屈的秋景,而作者的胸懷與氣度也盡在其中。

△ 秋天更有一種雄壯之美

其二,從章法上看,這一聯也足以扭轉首二聯低沉頹喪的文脈,以闊大爽朗之景,既提振詩之精深,也提振作者內心的情感,並且千澗匯流,兩峰遙峙之壯觀景象足以引發詩人豪興。這也與「興來今日」,做照應,章法上更加嚴謹。

這一聯正可暗示杜甫的心胸氣度,故而在詩中有異樣神採,難怪陳後山說:詩非學力可致,而須作者胸懷氣魄作內襯。

△ 杜甫的胸懷更值得敬仰和學習

05:回歸主題,杜甫悲秋,更悲嘆自己的命運

但是,首聯說「興來今日」才可「盡君歡」,那麼明年明日呢?須知,九日重陽多以希冀長壽而聚飲,但是作者身處華州,遠離廟堂,年將半百,前途未卜,明年時候還能與友聚會呢,明年是否還有此豪興呢?作者不得而知,故而在尾聯發出浩嘆「明年此日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這一聯詩意與蘇軾之「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句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杜甫雖未知明年是否健康,轉而沉溺於此刻的盡興歡樂之中,所謂「醉把茱萸仔細看」即此意。

△ 大文豪蘇東坡

這一聯與第三聯也是緊密相連,因為,雖山水無恙而人事難知,雖秋色壯觀但人情似水,故而才從壯闊之景中迅速落回悲秋嘆老的情緒之中。但是,雖然悲,但是杜甫仍然堅持「仔細看」,也可見杜甫性格中的倔強與不羈之情。

因此,最後一聯,既回歸主題也照應了前文「盡君歡」,並且由景入情,毫無痕跡,寫得自然流暢,並且暗有「沉鬱頓挫」之慨。

△ 悲秋悲的是自己

因此,沉鬱在其氣度心胸,在其思想經歷;頓挫在其筆法文情,在其醞釀布局,人事與詩情在杜甫心中才能融為一爐,相得益彰。因此,學杜詩,要深刻了解其內心,才可知其詩筆老練,詩情之波瀾壯闊。

相關焦點

  • 杜甫的詩為何會落選?
    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的高自標置,反而不如高適、薛據、岑參、儲光羲等人的即景寫實、淡定優雅,杜詩「沉鬱頓挫」風格不太符合殷璠氣象高華、「風骨」與「聲律」兼備的要求。另外,殷璠所謂「風骨」不僅是對詩歌內容的要求,也是對作家人格、氣質的要求,杜甫為出仕所逼迫到處幹謁,奔競權門,甚至不惜巴結權奸,且其自述「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 詩讀杜甫沉鬱頓挫之情懷!
    但是今天我們說一說其中小編感覺很特別很喜歡的一個詩人---杜甫。在賞讀杜甫的詩文時,很多學者覺得杜甫的詩歌就是「沉鬱頓挫」,什麼是「沉鬱頓挫」?今天小編就拿杜甫的經典五言詩文《春望》來分析一番什麼是「沉鬱頓挫」,以及他詩文是怎麼樣體現的。但是先要對詩文深刻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夠具體分析,所以我們先來通透的解釋一下《春望》。
  • 杜甫詩風最像李白的一首詩,誕生了一千古名句,還誕生了一個成語
    在唐代詩壇上,一向流行後輩對前輩的敬仰和崇拜,李白崇拜比自己大十幾歲的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孟浩然卻一首詩都沒有回給李白。杜甫崇拜比自己大十幾歲的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對誰都深情的杜甫一連給李白寫下了十多首詩,每一篇都是經典力作,但李白回給杜甫的詩歌卻是寥寥無幾。
  • 鄰居常來偷棗,杜甫寫一首詩,因為這首詩太失水準反而流傳千年
    杜甫與李白被稱之為李、杜,但他們的詩風卻截然不同,李白詩風飄逸、豪邁,而杜甫卻是沉鬱頓挫、鍊字對仗、內容深遠,用現在的話來說那叫有深度。杜甫一生創作出了許多著名的詩句,甚至有很多千古絕唱式的詩。除了《登高》杜甫"三吏"、"三別"等作品,在中華詩詞文化史上也是具有非常高的地位。杜甫大失水準的一首詩然而,強如杜甫也有"水文"的時候,杜甫曾經寫過一首名為《又呈吳郎》的詩,曾經引來一片罵聲,甚至有些人認為這就是一首打油詩。
  • 杜甫經典律詩十二首,堪稱古典律詩的最高成就
    ,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律詩是唐代的新型詩體,唐詩的成熟是以律詩的確立與完成為標誌的,而這個歷史任務正是由杜甫最終完成的,杜甫以其精湛的藝術修養和驚人的藝術才能在這方面作了重大的探索和努力,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五律名篇和七律佳作。《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 44歲杜甫被俘虜,含淚望長安城,寫下一首大作,成國破山河之經典
    杜甫自稱「晚節漸於詩律細」,這首《春望》整首詩跌宕起伏,沉鬱頓挫,邏輯清晰,結構嚴謹,抒發了他對國家破亡的無限憤恨和悲傷之情,被後世稱為極品佳作。下面這套《飛花令》推薦給你。裡面包含了杜甫的詩詞,還有唐宋以來很多名家的傳世經典。安史之亂帶給當時很多文人說不盡的苦難,平民之口沒有機會將這些苦楚訴說,他們或許也沒有這樣的思想境界來總結一個時代。
  • 影響李白和杜甫的詩人,欣賞陳子昂 10首詩,感受蒼勁有力的詩風
    陳子昂是唐代文學家、詩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他的詩蒼勁有力,寓意深遠,不僅發展了「初唐四傑」所追求的充實,剛健詩風,還對盛唐張九齡,李白,杜甫產生巨大影響。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陳子昂的十首詩,感受其蒼勁有力的詩風。陳子昂與李白、孟浩然、王維等其他九位詩人並稱仙宗十友,在初唐到盛唐詩風發展轉變過程中,陳子昂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影響諸多盛唐詩人。
  • 李白和杜甫之間為何如此相惜,這首詩來告訴你
    #李白#的詩,李白在小編的眼中,是最灑脫豪放的詩人,就連豪放派鼻祖蘇軾得讓其三分,李白被人們稱為詩仙,他的身上真有一種仙俠劍客之氣,他的詩更是狂放。從『』君不見黃河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奔騰之勢到『』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氣勢,無一不透漏著他狂放不羈的個性。這樣的人不乏有狂熱的粉絲,在眾多鐵粉中有一位非常鐵的粉絲那便是詩聖杜甫。
  • 杜甫兩首詩寫雪,為何風格截然不同
    杜甫的詩歌沉鬱頓挫,重在關注社會現實和民生疾苦。因而他純粹寫景,寫風花雪月的詩作不多。這也和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大環境大氣候有關。杜甫是有遠大抱負的。然而他一生最美好的時光,他寶貴的青春年華卻遇上了安史之亂。戰火紛飛,政局動蕩,仕途不順,這樣對他整個的人生造成了重大的影響。
  • 杜甫在這首詩中寫絕了,還讓一個成語火了千年
    在中國歷史的詩壇上,李白和杜甫是一對閃耀千古的雙子星座。李詩的豪放瑰麗,杜詩的沉鬱頓挫,是唐詩最華麗的篇章,也讓無數後人如醉如痴。然而,他們在世的時候,雖然都懷才不遇,但兩人的影響力卻是完全不同的。李白在當時就是全民偶像,唐玄宗親自宣召他入京,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汪倫對他敬仰萬分,從皇帝到平民,各個階層都膜拜他的身影,傳頌著他的作品。杜甫則不同,他的詩歌流傳並不廣泛,也不是眾星捧月的偶像,他沒有「鬥酒詩百篇」的天賦,只能以勤能補拙,終成大器。杜甫的地位,那還是在他去世幾十年後,被元稹、白居易不斷推崇之下才樹立起來的。
  • 關於重陽節的古詩句有哪些?九九重陽節詩詞句子與重陽有關的詩
    關於重陽節的古詩句有哪些?九九重陽節詩詞句子與重陽有關的詩時間:2020-10-25 21:4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關於重陽節的古詩句有哪些?九九重陽節詩詞句子與重陽有關的詩 10月25日就是2020年重陽節了,在中國富有歷史的九九重陽節是眾多詩人寫詩的意象,古代的重陽節也是一個相聚的日子,登高賞菊,不可缺少,那麼古人寫下了多少令人難忘的詩詞呢?下面一起來看看把. 東南網記   原標題:關於重陽節的古詩句有哪些?
  • 杜甫 |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深深無奈與慨嘆!杜甫生活在公元712年—770年間,經歷了安史之亂(755年—763年),見證了大唐王朝的由盛轉衰。他用詩歌記錄了唐朝的衰亡史,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如果有時間仔細讀讀杜甫的詩,你會發現,不管你處在哪一個人生階段,哪一種心境之下,都能在他的詩中找到一種默契。你說它是安慰也好,激勵也罷,總之開卷有益。
  • 56歲的杜甫獨自登高,異鄉漂泊中作下一首詩,成「古今律詩第一」
    「詩聖」杜甫有一首經典七律《登高》,久負盛名。公元767年秋,五十六歲的杜甫輾轉流離於夔州,年華老去,身體又多疾病,天涯漂泊,早已心生厭倦。誰成想,此種抑鬱心情又時值重陽佳節,詩人無法排解心中煩悶,獨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臺。
  • 從《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歌曲,看李白詩風的多樣性
    仔細體會這幾首詩詞的風格,既有充滿豪氣的《俠客行》,有富於浪漫色彩的《短歌行》,有沉鬱頓挫的《憶秦娥·簫聲咽》,有女性視角的《清平樂·禁庭春晝》、也有描寫男女相思之苦的《長相思》,真是各有特色、不拘一格。在人們的印象中,李白的詩風灑脫飄逸、狂傲不羈,比如大家熟悉的《望廬山瀑布》、《將進酒》、《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等等。
  • 每日一詩:《登高杜甫》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曆二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
  • 杜甫為諸葛亮寫的一首詩後成千古名句,年年入選中學課本
    晚年漂泊蜀地杜甫仍心系蒼生胸懷國事,為此他特地為諸葛亮寫了一首詩,其詩最後14字更是成千古名句,年年入選中學課本! 但是最著名的,也是最經典的就是這首《蜀相》,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文中,堪稱絕唱。而縱觀全詩,杜甫之所以格外推崇諸葛亮,根本原因在於杜甫自己身上也流淌著一腔熱血,也有一顆「致君堯舜」輔佐之心,但他仕途坎坷,終其一生都未能如願。因此這首詩就更加顯得沉鬱頓挫,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是無限仰慕,備加敬重。
  • 走進「三吏」、「三別」,看「憂國憂民」的仁愛杜甫
    的確,作為唐代詩歌史上的兩座高峰,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和杜甫的現實主義詩風,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面對詩仙和詩聖,可能許多人更喜歡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而對杜甫的現實主義詩風敬而遠之。但我認為,比起李白天馬行空,自信奔放的浪漫,「憂國憂民、沉鬱頓挫」的杜甫,其詩中體現的現實關懷精神,更值得人們頌揚和傳承。因為他不是為自己寫詩,更多是為國家和人民寫詩。
  • 杜甫半生悽涼,顛沛流離,「詩聖」經歷過了什麼?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我國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聖」的杜甫,他的詩被譽為「詩史」。02杜甫詩歌的影響杜甫的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他所作的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 詩聖、詩仙、詩魔、詩神、詩狂、詩佛、詩鬼都是誰?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詩魔
  • 從杜甫的四首詩能看出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啊
    杜甫,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雖然杜甫是個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豪邁勇毅的一面,從下面四首詩中可以感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