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媽媽,抱抱」,不管什麼情況,請一定伸出手好嗎?

2020-12-26 慢成長mcz

端午前一天,我陪朋友去銀行,看到了特別心碎的一幕。

當時我們在靠銀行大門的這邊。大廳經理正跟朋友說話,我就在一旁等著。忽然看到一個三歲左右的男孩,從大廳裡的櫃檯那邊跑出來,一臉興奮。

一名年輕女性跟在後面,好不容易追上了,一把抓住孩子兩隻胳膊,有點兒氣急敗壞,匆忙帶著孩子轉身:「你怎麼這樣呢!我辦點兒事你就到處跑!快跟我回去!」

估計媽媽獨自帶娃出來,忙著在櫃檯辦手續,孩子無聊就在大廳到處跑。媽媽怕孩子跑丟了、撞到人之類的,趕緊追出來帶回去。

我挺理解的,心裡還想著:「真是當媽的日常啊!」沒想到意外就在這時候發生了。

往回走的時候,孩子在前,媽媽在後,依然抓著孩子兩隻手臂。可能推得太急,孩子的步子小,一個重心沒穩住,五體投地摔到了地上

男孩帶著口罩的下巴撞在銀行的瓷磚地上,發出「咚」地一聲。我不由自主跟著小聲「哎呦」了出來。

不只是我,當時大廳裡還坐著三個理財經理,都嚇了一跳,側目看過去。

男孩竟然沒有哭。我正想:「看來沒什麼大礙,小孩兒還挺堅強。」

沒想到,過了差不多三秒,孩子忽然「哇」地一聲大哭起來。看來剛才可能是摔懵了,還是很疼的

接下來,我以為男孩的媽媽會把孩子扶起來,趕緊哄幾句。讓我意外的是,原本彎腰推著孩子往前走的媽媽,這時候徹底站直了腰,繞過孩子回櫃檯接著辦業務去了!

小男孩自己爬起來,一邊大哭,一邊跌跌撞撞跑過去找媽媽

接下來,就是讓我和幾位銀行理財經理持續矚目的一幕:

這位媽媽淡定地在坐在櫃檯前,毫無波瀾地隔著玻璃和裡面的職員交流;男孩站在媽媽旁邊,哭著喊:「媽媽、媽媽……媽媽抱抱、媽媽抱抱……」但媽媽始終沒有看過他一眼

後來孩子哭得把自己的口罩也拉下來了,雙手去抓媽媽的胳膊,想讓媽媽理自己一下。

媽媽就反覆把手臂抽出來、甩開、抽出來、甩開,拒絕任何眼神和語言交流,更別提問一句孩子疼不疼,看一下磕得重不重。

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就這樣迴響在營業大廳裡,得不到任何安慰。

作為一個媽媽的本能,我有點兒想上前哄哄孩子,又擔心同為年輕女性,對方覺得是冒犯。

坐得離我最近的一個女理財經理,也一直很關切地看著,我們交換眼神,都沒敢起身。

直到十幾分鐘後,這位媽媽的業務差不多了,站起來聽櫃檯職員最後幾句囑咐,孩子就抱著媽媽的大腿,還哭著說:「媽媽,抱抱。」媽媽還是沒理他。

後來是一個銀行的男職員,拿了一個小玩具,估計是銀行抽獎的小禮品,走過去哄那孩子:「不哭了,叔叔送你這個好不好?喜歡嗎?拿著吧!

作為一個旁觀者,我們可能都以為孩子看到玩具,能獲得一些安慰吧。

但實際上,孩子連看都沒看玩具一眼,只顧繼續抱著媽媽的大腿抬頭哭:「媽媽,抱抱。」

媽媽則在和銀行職員客氣:「謝謝,不用,不用,真不用!」

推了一會兒,銀行職員還是堅持送。她這才低下頭,跟孩子說:「你要嗎?要就拿著吧。」聽她的語氣平和,氣頭應該是過去了。

可我心裡還是很想說:孩子摔倒的當下先哄哄他不行嗎?孩子哭著喊「抱抱」的時候,就抱一下,不行嗎?有什麼想教育的,晚點兒說,不可以嗎?

我能理解這個媽媽的焦躁,她遇到的是我們許多獨自帶娃的母親都熟悉的狀況:

到銀行辦趟手續沒多久時間,她都不得不帶著年幼的孩子,可見是實在脫不開身了,肯定身心疲憊;自己正忙著,孩子不聽話、滿地亂跑,讓人擔心,難免心裡越來越煩;把孩子領回去,大庭廣眾下還摔倒了,心中懊悔又心疼,無處發洩,就變成生孩子的氣——到處亂跑結果摔倒了吧!

那一刻,她心裡有氣頂著,所以就用「不理孩子」、「冷淡處理」,作為「亂跑」、「不聽話」的懲罰。

可孩子不理解這些啊!

在孩子看來,媽媽在他摔倒了、磕疼了時,對他不聞不問,他怎麼哭喊、求助都沒有用——「媽媽一定不愛我了!」、「媽媽要拋棄我了!」這才是孩子的想法。

而這樣的想法,是最讓孩子覺得恐怖的,所以他只能繼續拼命地哭,希望媽媽能回心轉意,用溫暖的「抱抱」,給他一個自己依然被愛的信號。

遺憾的是,在我這次目睹的整個過程中,這個「抱抱」沒能發生。

我總在文章裡寫:咱們父母要給孩子安全感,要把小家建設成為孩子的港灣。

因為當有了這樣一個地方,他們以後在外面遭遇了挫折、受到了傷害,才能有一個安心的地方可以回來,才能修整後重新出發。

那所謂安全感從哪裡來?這個親子依戀怎麼建造?

除了日常的愛和鼓勵,就是當孩子一次次遭遇困難、痛苦,向我們伸出雙手乞求溫暖時,我們給予肯定的答覆啊。

別只把孩子伸手要「抱抱」當成依賴,很多時候是孩子向我們釋放「不安全感」的信號。

我發覺果果就經常在她覺得自己理虧,或者闖禍的時候,來找我要「抱抱」。對她來說,媽媽的「抱抱」是愛的表現,「媽媽抱我」就是「不會生我的氣,原諒我了」。

不管當下我是不是有情緒,聽到她說「抱抱」我的心都會迅速柔軟下來,伸出手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讓她感受到我的體溫和心跳。

在我看來,孩子想要和我們擁抱,都或多或少和安全感相關。

我總結了六種原因,把孩子的肢體語言給大家翻譯了出來,也寫了那個場景可以怎麼回應。

1. 思念:孩子想我們了,用擁抱的方式和我們打招呼,意思是「我很高興看到你」、「我好想你」。這時候請回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讓她知道你也很想她。

2. 安慰:孩子遇到了不開心或者害怕的事,心情低落或者在哭泣。這時候他可能需要一個擁抱,意思是「媽媽我很難過,你安慰我一下好嗎?」,或者「媽媽我害怕,告訴我你會陪著我。」這時候可以多抱孩子一會兒,給他長久的溫暖。

3. 擔心或恐懼:孩子做錯了事情,或者受到了批評,擔心爸爸媽媽生自己的氣,意味著不再那麼愛自己了,這時候想要抱抱是在說:「媽媽你還愛我嗎?」及時抱回去,告訴孩子:「媽媽愛你,沒關係。」

4. 需要勇氣:小寶寶在嘗試探索世界時,大孩子嘗試獨立去挑戰一些新事物時,有時都已經出去玩兒了,還會跑回來要抱一下,這是在說:「媽媽你會看著我的,對吧?」或者「媽媽,我需要力量」。這時可以抱抱孩子,跟她說:「加油,我一直在這裡。」

如果我們真的能給孩子足夠多溫暖的「抱抱」,能建立好我們和孩子的依戀關係,那麼我們還可以解鎖下面這兩種抱抱

5. 純真的愛:孩子抱你,只是因為她想抱你,這個擁抱的意思是「媽媽,我愛你。」

6. 提供治癒:在足夠的愛與安全中長大的孩子,也會更懂得關心他人。他也會看到我們的疲憊,我們的難過,並伸出雙臂擁抱我們,意思是「我希望幫助你」、「我愛你,希望你能好起來」。

面對這兩種抱抱,我們回抱孩子,說「謝謝,媽媽也很愛你」就好了。我相信那是非常讓我們安心、享受的時刻,可以好好享受自己澆灌出的花朵。

今天寫這篇文章,並不是想要批評誰。

人無完人,我知道每個人都可能會有情緒爆發的時刻。當媽之後,要面對的事情又多又雜,有時難以自控是難免的。

我也是個普通媽媽,不想受苛責。所以我更想和大家分享這些孩子的視角,讓多一些人能看到。或許就會有某個媽媽讀了之後,在怒髮衝冠時能讓心回歸柔軟,回給孩子一個擁抱。

那麼這個媽媽會漸漸更快樂,因為她面對孩子的情緒越來越好,愧疚心也越來越少,自己就更通透;這個孩子也會更快樂,因為確認了媽媽的愛,而成長得更堅定。

我給大家找到了一個英文原版兒歌,叫做《Hugs and Kisses for Mommy》,曲子是「兩隻老虎」,朗朗上口,很容易學會。大家可以一邊教孩子唱,一邊做擁抱的動作。讓孩子學會表達「愛」。

最後給大家準備了免費塗色畫資源,可以列印下來。除了在家給孩子玩兒,需要帶孩子出門辦事時也可以帶著,孩子就能打發無聊時間了。這樣,今天文中我目睹的場景,就有可能避免了吧~

按下面的步驟就能獲取資源哈。昨天我們第一次發布了「招聘信息」,慢成長期待著志同道合小夥伴的加入,大家一定記得去看看哦!

關注微信公眾號「慢成長」,後臺回復「塗色」,即可活動免費資源哦!

文末留言,說說你覺得帶娃時很容易生氣的時刻吧,大家可以交流下怎麼平復情緒、回應孩子。除了抱抱,還有什麼好方法給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信心呢?一起聊聊吧!

—End—

作者:花時間。微信公眾號「慢成長」創始人,國際新聞碩士,四語媽媽,童書譯作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美國PET父母效能訓練講師,美國加州PAU心理學研究生。創立公眾號慢成長,分享具有國際視野的早教發育、兒童心理、親子教育知識。

相關焦點

  • 「3歲孩子大哭張手要抱抱」,父母好的態度,能改變孩子一生
    昨天我到附近的公園散步,看到了一個畫面,一個3歲大的孩子,站在公園的椅子上,她不停地哭,兩手張開朝向站在她對面的媽媽,大聲哭著:「抱抱,抱抱,媽媽抱抱……」站在對面媽媽看起來非常生氣,撥開孩子的手大聲地說:「不抱,你哭什麼,做錯事還哭,你給我閉嘴。」
  • 孩子明明被媽媽兇哭,為什麼還伸手要抱抱?背後原因令人動容
    被媽媽嚇到的寶寶卻邊哭邊小心翼翼地靠近你,伸出稚嫩的小手,索求你的抱抱。很多媽媽都很疑惑,寶寶明明被兇哭了,怎麼還靠近自己並且求抱呢?難道寶寶有受虐傾向?寶爸寶媽在發脾氣的時候,表情都非常的憤怒,語氣激烈帶有指責,因為情緒衝動會說一些不好的話語,寶寶雖然小不懂事,但依舊能敏感的感覺到媽媽的情緒變化。這時的寶貝,內心會非常的沒有安全感,非常恐懼爸爸媽媽不要自己,不理自己,為了讓自己感覺好受一些,寶寶會主動尋求媽媽的原諒,表現出抱抱的行為方式。
  • 【詩語戰疫】媽媽,抱抱我(第十四期)
    媽媽,抱抱我作者:羅佑華  朗誦:鄭雅容媽媽,你很久很久沒有回家爸爸說,你在打妖怪可是媽媽,我想讓你抱抱昨天,我正在做夢夢見你的微笑你象以前一樣衝進家門對我親了又親,抱了又抱今天,爸爸對我說丫丫,夢想要成真了我們看媽媽去可是,媽媽你穿著防護服戴著護目鏡和口罩和我隔著一條馬路卻不肯過來和我抱抱我怕你聽不見我大聲的喊:「媽媽媽媽——」你拼命的揮著手大聲的喊著我的名字卻不肯走過來和我抱抱
  • 為啥孩子被「吼」還要求抱抱?不記仇的原因讓人心疼,你還捨得嗎
    看著女兒不懂事的樣子,媽媽越說越生氣,伸手打了孩子一下說道:「你這麼不聽話,以後再也不帶你來了,媽媽也不喜歡你了」。聽到媽媽這樣說,小女孩放下玩具,大哭著走到媽媽面前,求著讓媽媽抱:「媽媽,玩具我不要了,抱抱我吧,我以後聽話」。
  • 孩子問「我被打了可以還手嗎」,媽媽的回答高情商,挽救孩子的一生
    孩子問"我被打了可以還手嗎",媽媽的回答高情商,挽救孩子的一生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孩子是最大的期待,孩子的出生就像是小天使一般降臨到父母的身邊,帶來希望和歡樂的同時,也給父母帶來了很多的擔憂。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傷害,有的有心,有的無意,但不管有意無意,父母都無法不擔心。娜娜的兒子五歲了,孩子的性格比較內向,他們夫妻倆一直都覺得兒子性格那麼好,一定不會跟別的小朋友鬧矛盾。
  • 孩子喊「媽媽」和「媽」有什麼區別嗎?只是為了省事嗎?
    朋友前幾天衝我抱怨:「我們家那個小沒良心的,這兩天對我的態度是我越來越冷淡了,以前放學回家都是圍著我身邊左一口媽媽,右一口地叫著,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要和我說一說。最近像是變了一個人一樣,有話也不願和我說了,甚至連稱呼都從媽媽變成了媽。」說完還要裝作傷心的樣子擦一擦根本沒有的眼淚。
  • 如何幫助孩子養成助人為樂的好習慣,媽媽一定要這樣告訴孩子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教育孩子,好東西,先給老人留著。一個星期天,我帶著女兒到商場買回來一床羽絨被。女兒高興地跳上跳下,嘴裡不停地說著:「媽媽真好,媽媽真好!」可是,我卻對她說:「這床羽絨被是給奶奶買的。」女兒有點不樂意了,嘀咕著:「我蓋的被子已經舊了,這被子我不要。」
  • 哭得厲害的孩子,為何會馬上抱著你求安慰?媽媽看懂這些就明白了
    楚楚媽媽讓楚楚道歉,可是楚楚死活不張口,然後就開始哭。回家之後,媽媽在訓楚楚的時候,楚楚抱著媽媽的腿開始撒嬌,說自己以後不會再這樣了。媽媽頓時就心軟了,覺得楚楚是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就沒在追究。可是,之後楚楚依舊好幾次因為搶滑梯的事,和別的小朋友發生了衝突。
  • 孩子問「我被打了可以還手嗎?」媽媽高情商的回答,能影響孩子一生
    也會很多情況就是有的孩子喜歡欺負弱小,對誰都是盛氣凌人的態度,可是對於欺負的孩子,回到家就會問家長「媽媽,我被打了可以還手嗎?」當孩子問你這個問題時,家長高情商的回答,能影響孩子一生。孩子問"我被打了可以還手嗎",媽媽的回答高情商,影響孩子的一生鄰居家的孩子浩浩是一個內向的孩子,見到生人就躲在了大人身後,也不喜歡和別人打招呼。一次在學校受到了同桌的欺負也不敢還手,回家問媽媽:「今天在學校有人欺負我,我能打回去嗎?」
  • 孩子做錯了事,你不吼不叫地講道理給他聽,就一定是好媽媽?
    他的媽媽看著小男孩的表情,發覺到小男孩想要離開,就繼續拽著他的手:「你還沒有給媽媽承認錯誤啊!」小男孩掙脫不開,繼續低頭不語。他的媽媽聲音略高了一些:「你看,你看,這就是你的態度問題了。明明是自己錯了,還不趕緊認錯?媽媽已經給過你機會了,難道非要媽媽吵一頓、打一頓才肯認錯嗎?」
  • 「猴急寶寶」降世,剛出生就跟媽媽求「抱抱」,網友:畫面太有愛
    這組圖片的由來是一位準媽媽要臨產的時候,要求老公進去陪產,而這組照片就是老公在陪產的過程中拍攝的,為孩子和媽媽記錄下了這個精彩的瞬間。好不容易寶寶出生了,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奇蹟的一幕出現了,只見寶寶被醫生的手託著,頭朝著媽媽,寶寶好像有感知一樣,直直地伸出小手,好像不想跟媽媽離開要和媽媽握手一樣。後來護士給寶寶清理乾淨,進行了檢查,寶寶的體重有6斤,並且眼睛非常大,一看將來就是一個小帥哥。
  • 伸出你溫暖的雙手,好嗎?
    現在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創傷大樓,十樓,骨科142床、醫生說,若不及時進行手術,接受化療,癌細胞一旦擴散,截肢將只能是她唯一的選擇。  噩耗傳來,如千斤巨石壓著她的母親和家人的心。這是他們深愛著的唯一的女兒,10年來含辛茹苦養大的女兒,孩子就是他們的一切。為了挽救他們可愛的女兒的生命,他們拿出了所有的積蓄,四處籌措手術費,可第一期治療費就需要40萬元。
  • 「最心酸男孩」火了,爸爸去世媽媽出走,奶奶:想母親就抱抱姑姑
    什麼樣的孩子是最幸福的?當然是有爸爸疼有媽媽愛,在父母家人的呵護下成長的孩子。不管家裡有錢沒錢,不管是吃山珍海味還是粗茶淡飯,只要一家人整整齊齊,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不管他怎麼哭怎麼鬧,媽媽也不會來到身邊哄哄她,抱抱他。有的時候奶奶看孫子想媽媽想得可憐,就讓孩子的姑姑抱抱孩子,希望能夠給孩子哪怕一點點的溫暖。視頻中男孩的眼神在許多網友心中揮之不去,雖然眼睛大大的但是卻沒有一點的神採,小小的年紀似乎對生活就已經心如止水。
  • 孩子一不滿足就瞬間大哭無法溝通,一定是被慣壞了嗎?
    這位媽媽說,其實這個東西也不是非不能買,如果孩子好好和她商量,還是有可能會買,但是孩子這樣什麼解釋都不聽,突然崩潰的樣子,真是接受不了,也很頭痛。因為平時都是就一哭就滿足,所以孩子形成了這樣的邏輯:想要什麼東西,就一定要用哭鬧的方式,如果沒要到,那就是哭的強度不夠,得加把勁兒哭,哭到天崩地裂,鬧到雞犬不寧,那就什麼都有了。這種以哭鬧當武器,被慣壞的熊孩子固然是有很多,但未必可以概括所有情況。
  • 孩子問「別人打我,我可以還手嗎」,媽媽的回答,影響孩子的一生
    玲姐問兒子「哥哥打你,你還手了嗎」,兒子怯懦的說「媽媽不是教我不可以還手嗎」。是呀,玲姐教導兒子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是想為孩子爭一個好人緣,沒想到卻讓孩子懦弱受傷。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人際關係中,每個人都渴望被愛和擁有好人緣,孩子也不例外。
  • 「你是壞媽媽」,孩子總說狠話,或許和「無力感」有關
    早上,她給孩子端了一碗粥,可是孩子不好好喝,總是到處亂跑,朋友說了幾遍也不聽,朋友只好跟在後面餵她,後來孩子沒注意,一轉身就把粥給打翻了,這下子朋友更生氣了,本來孩子不好好吃飯就夠讓她頭疼、生氣,現在這碗撞翻的粥,更是火上澆油,朋友一下子就打了孩子幾下,結果孩子就哇哇大哭起來,邊哭還邊像受了多大的委屈似地說:「你是壞媽媽,我討厭你!」
  • 「媽媽,在學校有人打我!」你的回答,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媽媽,在學校有人打我!嗚嗚嗚~ 」 什麼情況?這個孩子怎麼老打我家娃呀?這個老師怎麼不管管呀?養成正確社交習慣 跟孩子說明有要求、有想法時應該用嘴說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用手打人,打人是錯誤的行為,做錯事就需要承擔後果。 3. 家長以身作則,營造良好氛圍 一位美國兒童諮詢師曾說:「最需要愛的孩子,往往會用最不可愛的方式來討要愛。」
  • 生完孩子手腕疼?當心得了「媽媽手」!這幾個動作幫你緩解
    陳小姐剛生完寶寶,但她最近特別的煩惱,原來,生完孩子後不久,她便開始出現右手腕疼痛,一開始只是做某個動作時手腕部感覺刺痛了一下,後來慢慢地發展到拇指不能握拳,甚至連擰乾孩子的衣服、毛巾也無法做到,之後更是連睡覺都會痛醒,實在沒轍了只能來到疼痛門診向醫生求助。
  • 媽媽,孩子的呼喊你感應到了嗎?媽媽的態度決定孩子的性格
    很多時候,因為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或者是一些困難,哪怕是孩子跌倒了要爬起來的時候,孩子總是下意識的會呼喊媽媽。是很多時候就是這樣的,即使幫助孩子及時,當孩子遇到困難向媽媽求救,父母幫助孩子的態度也要有分寸,不要什麼都要幫孩子,或者說把事情給孩子做到底,很多時候也要讓孩子適當的分擔,只有這樣才能鍛鍊孩子的責任心和孩子面對困難的信心,否則孩子會養成一種習慣,什麼都習慣性讓父母去做,或者是讓父母去幫自己做,更多的時候又演變成了現在的包辦一切,
  • 孩子知道誰是媽媽時,會有這3種表現,全中說明媽媽的努力沒白費
    小寶寶們究竟到什麼時候才能認識媽媽呢?其實寶寶知道誰是媽媽時,通常會有以下三種表現,而如果你家寶寶全中則說明媽媽的努力沒白費。表現1,一見你就笑套用一句歌詞,如果寶寶知道誰是媽媽時,肯定會一見你就笑,因為,養育寶寶的階段,媽媽們和寶寶待的時間最長,而且照顧寶寶的方面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