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前幾天衝我抱怨:「我們家那個小沒良心的,這兩天對我的態度是我越來越冷淡了,以前放學回家都是圍著我身邊左一口媽媽,右一口地叫著,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要和我說一說。最近像是變了一個人一樣,有話也不願和我說了,甚至連稱呼都從媽媽變成了媽。」說完還要裝作傷心的樣子擦一擦根本沒有的眼淚。
我被朋友的樣子逗笑,不得不說,孩子是每一個家長的軟肋,聽著他們軟萌的聲音甜甜地叫著「媽媽」,這簡直是世界上最動聽的聲音,但是很多家長都表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越來越「省事」,連「媽媽」都能簡化成「媽」。說出來好像覺得自己矯情,但是自己就是不舒服。
很大一部分家長都會覺得稱呼一變,自己和孩子之間就有了距離感,但其實,這正是寶寶成長的體現。
首先,家長要知道孩子為什麼會改變稱呼。
孩子剛剛學說話的時候,家長都會教孩子喊媽媽,懵懂的孩子自然是教什麼就學什麼。並且,年紀較小的孩子更喜歡用疊詞說話:吃飯飯、要抱抱、汽車車,這樣的詞語符合寶寶的心境和年齡特點。但是慢慢地,孩子的語言系統開始發育完善,救護選用更言簡意賅的方式說話,只不過家長感受最明顯的就是稱呼上。
除此之外,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心境開始成熟,會覺得自己這樣說話是在「裝可愛」,從而感到害羞,便不願這樣說話。
當孩子的稱呼發生改變,就說明孩子的自覺意識開始覺醒,一旦寶寶出現這樣的情況,孩子對媽媽的依賴感就會慢慢減弱。所以,儘管家長心中會覺得不舒服,但是孩子開始長大、獨立還是值得高興地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改變稱呼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親子之間的關係出現問題,一般來說「媽媽」會更加親暱,但是如果孩子對家長產生不滿的情緒,也會通過改變稱呼的方式表達出來。
儘管最後一種可能出現的機率很小,家長也要注意是不是自己的做事方法,或是對孩子的態度出現了問題,及時的改變,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關心,除此之外,家長也要在孩子出現變化之後做出改變,比如:
給孩子更多的私人空間
前面我們說過,孩子之所以會出現在這種情況,是因為孩子有了獨立自主的意識,不願被父母當作小孩一樣看待。所以,家長要儘量減少對孩子的掌控,儘可能地給其更多的私人空間,更不要對他們的一舉一動做出監視,以免孩子產生叛逆心理。
改變做事方式
家長要根據孩子的行為隨機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用自己覺得對的處理方式對待孩子。尤其是不要用自己的固性思維要求孩子做自己不願做的事情,一味地要求他們,只會讓親子之間的感情更加生疏。所以,家長不妨試著和孩子做朋友,用他們的角度進行交流,傾聽其內心的想法。
以平常心來對待孩子的改變
可能有些細心的父母一時間不能接受孩子稱呼上的改變,但是家長要知道,這恰恰是孩子成長的表現。所以,不妨放鬆下來,調整好自己的心境,同時關注孩子的心理改變,用輕鬆的氛圍一步步解決孩子的成長問題,將其往正確的方向引導。
很多家長都沒想到,一個稱呼的改變,竟會有這麼大的不同,值得高興地是,這並不是一件壞事,而是說明孩子正在成長的道路上前行,身為父母要多關注孩子的變化,讓孩子在你外圍的關愛下獨立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