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好吃好問題,需要對我國目前農產品的產供銷進行綜合性系統性的改革。在新一輪農村改革中黨中央提出質量興農的戰略,對於如何通過深化改革,讓質量興農成為新一輪改革的主力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與此同時,本文還主要總結了日本農村振興及發展六次產業的規律和經驗,以期為中國鄉村振興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參考。
深化改革,走好新時代質量興農之路(第一部分)
質量興農的戰略調整
在戰略上要實現從溫飽型農業到小康型農業的轉變。堅持質量興農,把農業從過去單純的數量型生產逐步向質量型生產轉變。長期以來,由於13億多人口的巨大高壓,我國的農業生產戰略基本上都是以數量最大化作為主要目標,每年的多少連增,也基本上是統計數量。這種發展戰略,在溫飽階段確有必要。但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國還沒有發生過因為吃不飽而餓死人的問題,也可以說我國的溫飽問題早已解決,目前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如何解決百姓吃好的問題。在新時代,解決百姓吃好的問題需要堅持質量興農,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標準體系,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同時,還要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強化風險分級管理和屬地責任,加大抽檢監測力度,不斷深入開展農獸藥殘留超標特別是養殖業濫用抗生素的專項治理,嚴厲打擊違禁超限量使用農獸藥、非法添加和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等行為。
源頭戰略的調整
過去的育種主要是追求產量最大化,未來要重視品質的提升。以水稻為例,過去我國對超級稻進行了諸多宣傳。但超級稻的高產目標與目前國人對稻米的實際需求目標漸行漸遠,超級稻的超高產量其實滿足不了消費者吃好的需求,過去片面追求產量的戰略已進入死胡同。因為從育種學來講,如果追求產量最大化,就難免要犧牲掉一部分品質、抗性,再加上高產量往往是通過化肥給催起來的,其口感、品質相對正常普通的水稻而言就差了不少。
在日本,近些年來每畝產量600斤以下的稻穀才讓人吃,超過600斤的就當作餵豬養雞的飼料,這種做法雖然看似奢侈了些,但卻不無道理。這也是日本大米雖然價格奇高,國人還是去追逐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國已有相當一批消費者對高品質的大米有需求,但現階段的市場滿足不了消費者對稻米品質的要求,再加上目前市場上的認證魚目混珠,使消費者對於究竟什麼農產品是安全的、什麼是不安全的難以進行有效的判斷。
加強市場監管
多年來,我國的農業生產一直是數量導向,每年的統計上報指標也基本上是糧食生產總量,優質的農產品雖然存在,但數量極為有限。 以優質五常大米為例,按黑龍江五常大米協會會長的估計,目前市場上真正的優質五常大米不足1%,也就是說市場上99%標示的優質五常大米實際上是「假貨」。消費者雖然支付高價,但卻買不到真貨,劣幣驅逐良幣,長此以往,農產品市場會開始劣質化。由此看來,中國農產品優質化的道路還很漫長,短期內難以扭轉。
目前市場上出售著各種有機農產品,但真正的有機產品微乎其微,大量產品可能只是拿到了一個商標,發證單位又沒有力量持續追蹤。這些不規範的行為應該成為未來食品安全治理的重點。應該加強市場監管,杜絕各種假冒偽劣產品橫行市場,對作假的產品進行懲罰,有利於市場提供更多的安全優質農產品。
重塑產業鏈
通過產業鏈整合,著眼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收益,努力「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中國近年來開始提出一二三產業融合,實際上20世紀90年代日韓就已經提出。東亞小農的規模都很小,過去主要集中在生產上,但是實際上在從田頭到餐桌的產業鏈中生產是最弱的,在整個產業鏈中收益率也是最低的。
如何實現產業融合、重塑產業鏈對於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產品質量來說至關重要。可以通過打造全產業鏈,塑造品牌,快速提升產品質量。以小麥為例,通過實現小麥產業鏈的上下遊貫通,可以提高種植、流通、加工各個環節的產業化程度;以鄉鎮或村為單位,通過實施「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甚至「一縣一業」建設優質小麥生產基地,進而優化我國優質小麥生產區域的布局;統一品種、栽培措施和收儲等各環節,同時推進產銷銜接、訂單收購,提高農業種植、流通、加工、銷售各個環節的組織化、產業化水平;推廣優質專用小麥配套生產技術,通過專用小麥的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開發,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
推行綠色生產
在化肥農藥的猛烈轟炸下,很多果蔬上的農藥殘留很難清洗乾淨,食品安全難以得到保障。同時,農藥、化肥、地膜等大量使用和濫用導致農業生態環境惡化,土壤退化和水體汙染嚴重。但是為了新一輪的種植生產,菜農又必須加大對化肥農藥的投入,這無疑陷入了「鴉片式治療」的困境。現階段的農產品供應情況與公眾的消費需求並不匹配。怎麼生產出數量上滿足,質量上也滿足的農產品?農業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從過去片面利用化學農藥提高糧食產量,過渡到重視品種、重視品質,少施化肥農藥,保持土壤肥力,追求可持續的發展方式,這是核心內容。
一方面,加大對綠色化肥農藥的補貼,鼓勵農民加入專業合作社,指導農民正確進行農業生產。目前我國有2億多小農戶,而大多數農戶缺乏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的專業指導,為了追求成本便宜、見效快,對果蔬噴灑高毒農藥,這無疑是不利於食品安全的。因此,國家需要對綠色的化肥農藥加以補貼,激勵農戶採用綠色的生產方式。 另一方面,小農戶純靠追施化肥獲得產量的思想誤區嚴重,由此導致過量施肥產生嚴重汙染和浪費。應該通過專業合作社對其進行配方施肥的培訓或指導,根據作物生長需要科學施肥,儘量減少對土壤與地下水的氮磷汙染。此外,在產後銷售方面,專業合作社本身的品牌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農產品質量的「檸檬市場」效應,從而激勵農戶安全生產。
他山之石,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域外經驗(第二部分)
日本農村振興及發展六次產業的經驗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在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鑑於日本已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之一,同時經歷了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再加上日本與中國同處東亞,在資源配置和人口密集度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因此,其經驗對中國促進鄉村振興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會具有更直接的借鑑意義。日本農業及其關聯產業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體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鄉村振興與農業及其關聯產業融合發展的「兩輪並重」,突出產業融合在農業產業發展中的地位和核心作用。六次產業是日本農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其中,以休憩、展示、商業、組織文化活動等功能為核心的鄉村驛站和鄉村文化節成為了日本鄉村振興和產業融合發展的亮點,有效促進了特色農產品的批發交易和地產地銷。2010至2015年間,六次產業銷售額在農業總產出中的比重維持在16%—19%之間。但是不可忽視的是,雖然在發展和振興,但其六次產業銷售額在國民總產出中的份額尚不足0.2%。
其次,以鄉村振興與農業關聯流通業為紐帶和「路由器」,把鄉村資源和不同城市需求有機匹配是其有效機制,也是日本農業及其關聯產業成功發展的核心亮點。一方面,以農產品直銷所為代表的農業流通業是六次產業發展的核心推動力。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的相關數據, 2010至2015年間銷售額的佔比接近50%,吸納的就業數佔比也維持在46%左右,位居榜首。另一方面,日本農業物流網絡發展具有效率高、環節少、速度快、成本低、組織化程度高等主要特點,依託道路交通而建成的鄉村驛站、「地產地銷青空市場」(集市市場)以及批發市場成為了農產品物流集散的重要場所。在這裡需要特別進行對比說明的是,前述世界投入產出資料庫的數據顯示,2014年日本的關聯流通業的比重高達58%,其中零售業為24%,相比,中國的該比重僅為33%,零售業更是不足6%。可見,與日本相比,以零售業為代表的農業關聯流通業是中國現階段農業產業發展的短板。
最後,政府支撐是日本農業及其關聯產業發展的「頂梁柱」。日本雖然國土面積狹小,但其南北長度較長,這也導致其區域差異明顯,鄉村振興和六次產業發展存在顯著差異。六次產業發展水平高的地區,主要集中在耕地資源相對充足且交通發達的大城市周圍地區。這一現象的產生主要與滿足城市的細化需求有關,也與當地政府財政資金較為充裕、有力量進行財政支持有關。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和總務省的數據,從地理分布來看,六次產業銷售額較高的區域主要為東京、大阪和熊本等大城市及其周圍區域,這些區域的農業生產資源較豐富、農產品需求較高且多樣,同時,便捷的交通使農產品流通分銷體系更為發達。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東京都,也沒有通過六次產業完全解決交通不發達的農村地區「過疏化」問題。
綜上所述,日本在鄉村振興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方面,已積累一定的經驗和教訓,對於我國一些鄉村地區,在鄉村振興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加快鄉村振興和產業融合步伐。
啟示與建議
第一,以連接城鎮和鄉村紐帶的流通業發展作為推動鄉村振興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主要突破口,建立「三高驛站」網絡,促進城市和農村的交流和對流。從日本「六次產業化」的經驗來看,流通業是聯繫生產、加工和消費的關鍵環節和紐帶,也是農業及其關聯產業價值鏈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由於流通業的牽引帶動作用強,政府會通過建設公共設施、人力資源、政策性貸款、補貼、稅費減免、提供用地等多種方式予以支持。同時,圍繞道路交通建立的鄉村驛站成為了日本發展產業融合的重要手段。而中國農業及其關聯產業內部結構層次明顯較低,並突出體現在流通業發展不夠充分上,而零售業發展滯後是農業及關聯產業這一短腿中的短腿,建立健全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分銷體系是中國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最迫切最需要加快發展的領域。此外,在中國主要基礎設施條件已具備的條件下,依託航空高新園區、高鐵新區和高速公路建立鄉村驛站和農產品物流園區,打造以人為核心的集農產品生產、運輸、儲藏、批發、零售和鄉村旅遊為一體的網絡式鄉村集群,也是突破流通業發展瓶頸的重要一環。
第二,將大力發展農業關聯產業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著力點。從發達國家的情況來看,農業具有相當強的延展性和增值力,之所以高度重視農業,持續加大對農業發展的支持保護力度,不僅僅是農業與糧食安全有關,更為重要的是,只有農業發展好了,農業及其關聯產業的發展才具有好的基礎,勞動力就業才有更多的機會,鄉村振興才有「定海神針」。近年來,中國農業及其關聯產業的發展雖然也取得長足進展,但中國的工業化採取的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式,一二三產業內部結構不協調和供需脫節的問題至今仍舊存在,農業及其關聯產業發展不充分是其中重要的表現。因此,加快發展農業及其關聯產業,不僅能夠在延伸農業價值鏈、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而且還是補工業化發展短板、實現「四化同步」的重要途徑。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動農業及其關聯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既要遵循不同經濟發展階段農業及其關聯產業的發展規律,又要借鑑和中國農業特點相似的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教訓,不能盲目冒進。
第三,把加強對農村地區的金融政策支持作為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手段。日本農業及其關聯產業發展水平高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周圍等交通發達的地區,而交通閉塞的偏遠農村地區發展水平並不高,六次產業化的繁榮並沒有實質性的解決日本農村的「過疏化」問題。中國目前還處於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初級階段,農村發展相對落後,缺乏發展農業及其關聯產業的基礎。因此,要吸取日本六次產業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加強對農村地區的金融政策支持。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村地區三產融合發展的基礎設施的資金融資力度,尤其是邊疆和少數民族聚集的偏遠地區,促進交通、網絡、倉儲、物流等農產品分銷體系立體化發展;另一方面要加強農村地區三產融合發展的優惠金融和稅收政策支持,給予新型業態、新型商業模式充足的融資力度和稅收減免,避免走日本的「彎路」。
第四,以建立農民參與分享機製作為產業價值鏈構建的基本出發點,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一方面要運用財政支持政策,支持鼓勵農民自己直接興辦產業經濟實體,與工商資本形成要素互補、成果共享、和諧發展的利益共同體;另一方面要為農民興辦產業經濟實體提供財政金融優惠政策支持,尤其是要向農民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技術協會、大戶等依託農產品、農村特色資源而興辦發展起來的農業關聯產業提供傾斜性政策支持。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尚處於中等偏上收入的經濟發展階段,要根據國情找到適合本國和當地產業的發展規律,因地制宜,制定有效措施,避免遵循規律的片面化。
註: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來源:
1、鄭風田:深化改革,走好新時代質量興農之路(《國家治理》周刊2019年1月丁);
2、陳永福: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域外經驗(《國家治理》周刊2019年1月丁)。
編輯:浦天龍
視覺:王 洋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國家治理》周刊及人民論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