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鑄的經典作品《青玉案》他因這首詞被稱作賀梅子

2021-01-11 白丁讀對聯

以前讀一些「閨怨詞」,看詞評時,常有一些專家把其解讀為作者的政治失意,雖然明知道大概真的是這樣,卻總忍不住會想或許就真的只是一首閨怨詞。賀鑄有這麼一首詞《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以春景抒發閒愁,表達相思。概因賀鑄面目鐵青,形容醜陋,所以有人就認為這首詞是因為不得心上人青睞而作。賀鑄除了長的醜以外,仕途相當坎坷,他性格耿介豪爽,不屈權貴,不進讒言,所以為人不喜,一生都沉於下僚,所以就個人而言,他的這首詞應該是要表達懷才不遇的官場失意。全詞如下: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飛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閒情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上半闕,前三句,「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凌波大概最能讓人想起的就是《天空八部》中的凌波微步了。這個詞出自《洛神賦》比喻女子步履輕盈,如乘波而行。芳塵:指芳蹤所引起的輕塵。這三句是說,她那輕盈如凌波的腳步從來不過橫塘路,但我依然目送她芳蹤遠去。第四句,「錦瑟華年誰與度?」:錦瑟華年必須美好的青春時代。這句是說,美好的年華她和誰一起度過呢?四五六句,「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這三句都是想像的環境描寫,意思是,彎月似的拱橋,花木環繞的庭院,刻著花紋的窗戶,朱漆的大門,她住在只有春天知道的地方。

下半闕,前兩句,「飛雲冉冉蘅皋(heng gao)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蘅皋,長著草的水邊高地。這兩句意思是,飛雲緩緩的移動,水邊的高地也到了日暮時分,我用彩色的筆新踢了一首使人柔腸寸斷的詩詞。第四句,「試問閒情都幾許?」:閒情這裡指男女之情,這句是說,試問我為她所承受的傷心之情有多少呢?最後三句,「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三句還是環境描寫,這三句意思是,我的傷心就如同那一片被煙霧籠罩的青草,那滿城被風吹落的棉絮,更像那梅子將熟時的連綿煙雨。

最後三句獨絕,是因為將那種不可捉摸的愁緒具象化了。賀鑄還因這首詞被人稱作「賀梅子」。

圖片源自網絡,歡迎點讚、關注、評論。

相關焦點

  • 這是賀鑄極其有名的一首詞,因最後一句寫得極好,人送外號賀梅子
    北宋詞壇上可謂群星璀璨,李煜、柳永、歐陽修、秦觀、蘇軾、李清照、辛棄疾、陸遊、晏幾道、晏殊均榜上有名,名詞佳句更是比比皆是,有一個人因詞作未嘗收錄在語文課本中而鮮為人知,他就是宋太祖的結髮妻子賀貞的族孫賀鑄。
  • 史上最經典的兩首《青玉案》,一首前無古人,一首後無來者
    兩宋詞人以《青玉案》詞牌填詞者不少,但歷數兩宋詞作,最為經典的《青玉案》則只有兩首,一首便是北宋賀鑄所作:青玉案北宋·賀鑄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飛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閒情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 「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
    北宋詞人大多是兒女情長,英雄氣短,唯有賀鑄是英雄豪氣與兒女柔情並存。賀鑄的人生具有傳奇色彩。他生在舊時王謝之家,太祖的原配賀皇后是賀鑄的祖姑,賀家世代為武將,賀鑄從小就羨慕義薄雲天、慷慨大義之士。他想馳騁疆場建功立業,但現實中他只是一名低級武官,一生沉淪於下僚。
  • 當溫庭筠遇到賀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像溫庭筠這樣的文人,很多時候,命運就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且又他極富個性,想要在這樣的亂流中博得一席之位,和賀鑄一樣,真的是同是天涯淪落人啊。 溫八叉VS賀梅子 溫庭筠和賀知章除了長相、經歷相似之外,兩人還有一個相同的地方,兩個各自有一個別樣的稱號——溫八叉和賀梅子。
  • 「只今唯有賀方回」,黃庭堅寫給賀鑄的這首詩,字字真情
    蘇軾和賀鑄差不多是同一時期的詞人,賀鑄比蘇軾小十五歲,但是他們之間為什麼沒有過多交集,唯一可知的是,元祐三年,蘇軾曾為賀鑄推薦官職。但是二人並無詩詞上的往來唱和,這背後的原因,你們不好奇嗎?反正十二是挺好奇的,查閱了一些資料,沒有找到答案。
  • 賀鑄一首詞融入美女、花絮、梅雨,來表達自己虛負才華與年華
    上面這首《青玉案》是北宋詞人賀方回的得意之作。賀方回外號「賀梅子」,就是因為這首詞的最後一句「梅子黃時雨」而被人加上這外號的。他非常擅長運用前人的詩句,化用其中的詩意組成自己嶄新的意境。比如說在這首詞的前三句他先化用了曹植的《洛神賦》裡的句子「凌波微步,羅襪生成塵。
  • 堪與蘇軾《江城子》媲美,賀鑄一首《鷓鴣天》,令人心碎的悼亡詞
    另一首就是因「梅子黃時雨(《青玉案》)」一句而贏得「賀梅子」雅號,又因長相奇醜而有了「賀鬼頭」綽號的賀鑄,在妻子趙氏去世之後所寫下的一首《鷓鴣天》。這也就決定了,《鷓鴣天》詞寫得好與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所內蘊的情感所決定的,無論是柳永、晏殊還是晏幾道、蘇軾,在這一詞牌的作品上,辭藻雕琢也都是為了抒情做準備。然而,賀鑄的這一首《鷓鴣天》卻絲毫沒有去雕琢辭藻,完全是一種平鋪直敘的語氣,卻將其與亡妻的感情刻畫得非常感人。
  • 賀鑄:道理我都懂,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賀鑄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賀鑄(1052~1125),字方回,號慶湖遺老。作為宋太祖賀皇后族孫,又是唐賀知章的後裔,以知章居鏡湖,賀鑄常把自己喚為慶湖遺老。而寫這首詞時,詞人已近晚年,退隱蘇州,不問世事了。既然是暮年,作者顯然不會對路上遇到的美人太過在意。而那步態輕盈的女子,不過是闖入他眼前的景色罷了,和其他美景並無不同。之所以會好奇她會去往何處,也不過是好奇罷了。
  • 賀鑄很經典的一首詞,最後13字鬼斧神工,令人讚不絕口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便與眾多情緒裡的閒愁有關。它出自於北宋著名詞人賀鑄之手,是賀鑄晚年退隱蘇州期間創作的一首千古名作。說到描寫閒愁,它其實是古典詩詞中的主要題材之一。如唐代著名詩人李白便在《將進酒》說:「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 賀鑄到底是個什麼詞人?
    ——賀鑄《青玉案》 有些詞讀起來很容易,甚至不用想就知道詞人表達了什麼,比如「剪不斷,理還亂」。但「滿城飛絮」就需要仔細體會,因為這份閒愁不再那麼直白。 賀鑄《青玉案》結尾三句歷來為人稱道,就是因為所用比喻的巧妙。類似的情況也有,「無邊絲雨細如愁」便是個最好的例子。
  • 賀鑄這首悼亡詞情意綿綿,完全可以比肩蘇軾《江城子》,同樣傷感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情感細膩可以算得上是蘇軾最經典的作品,現在只要提起蘇軾的詞,人們立馬都會想到這首,其實除了這一首之外,我個人認為,還有賀鑄的《鷓鴣天·重過閶門萬事非》,也是不容忽略,同樣情意綿,寫得也是很感人,儘管沒有蘇軾的那首名氣大,但是那份深情,還有對於妻子的懷念是一樣,完全可以比肩蘇軾那一首,只不過是蘇軾的名氣太大,再加上的確寫得好,以至於人們往往忽略了其它的作品
  • 7首經典《青玉案》:半窗殘月,總是離人淚
    這首詞上片似乎純然寫景,而一一從行旅者眼中見出,便覺景中寓情,貌似明麗而實已伏下突變的契機。過片承轉十分自然,而神光一注到底;寫來吞吐曲折,虛實錯綜,極盡鋪染之能事。一結盤空作勢,又復回盼前文,更覺精神飛動,情韻無盡。
  • 宋祁最經典的一首詞,因一句話獲得了一個風雅的外號
    比如賀鑄曾因一句「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而獲得了「賀梅子」的外號;張先因為一句「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而獲得了張三中的稱號。可見他們寫的是有多好!在北宋,有一位官員,善於文史詩詞之外,做官也非常成功,做到了工部尚書的高位。
  • 北宋詞人賀鑄,他的詞集名很特別,「寓聲樂府」四個字是什麼意思
    在他編撰的《花庵詞選》一書中,記錄北宋的詞人賀鑄有小詞二卷,賀鑄的詞集名字叫《東山寓聲樂府》。南宋著名學者陳振孫(1183——1261,號直齋),編著的《直齋書錄解題》一書中,選錄了當時長沙坊刻本《百家詞》,其中有賀鑄的《東山寓聲樂府三卷》。這是最早出現的關於「寓聲樂府」的記載。
  • 賀鑄《憶秦娥》:去年今日東門東,鮮妝輝映桃花紅
    一曲《青玉案》使賀鑄聲名鵲起,為他贏得了「賀梅子」的雅號,「黃梅時雨憶方回」,此後宋金詞人步其韻唱和仿效者多達25人28首。一首詞而吸引眾多不同時期的詞人來,可見此詞影響之大。而橫塘,一個普通的蘇州小鎮,也因著詞中這句「凌波不過橫塘路」成了後人為之魂牽夢縈的地方。   賀鑄一直被視為婉約詞的正宗。
  • 賀鑄寫給亡妻的一首詞,句句血淚,讓人不忍卒讀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詞《半死桐》,便十分動人,甚至可以說是句句血淚,讓人不忍卒讀。它出自於北宋詞人賀鑄之手,是賀鑄寫給亡妻趙氏的一首悼亡詞。賀鑄,字方回,自號慶湖遺老,能詩文,尤長於詞,風格多種多樣,兼有豪放、婉約二派之長。像我們所熟悉的「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便出自於賀鑄的代表作《青玉案》。
  • 溫柔繾綣的賀鑄:他是其貌不揚的賀鬼頭,他也是才華橫溢的賀三愁
    賀鑄,字方回,又名賀三愁,人稱賀梅子,自號慶湖遺老。出身貴族,宋太祖賀皇后族孫,是賀知章後裔。曾任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蘇州,杜門校書。不附權貴,喜論天下事。賀鑄的一生仕途坎坷,雖出身顯赫卻早年喪父,縱然才華橫溢,卻以武職進入仕途,在重文輕武的宋朝,賀鑄這個起點可以說有點低了,直到他四十歲才改任文官,也不過是個不起眼的小官罷了。
  • 醜石賀鑄
    這一首《行路難》,僅僅默誦,已然鏗鏘,若是讀出大聲來,其高亢剛健,跌宕頓挫,只要稍微有一些語感樂感的人都能體會得到。       為什麼會產生如是藝術效果?這又是賀鑄的過人之處——他開創性的將歌行體引入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