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在豫東戰役中小試牛刀,戰略意圖完全實現,從此大放異彩

2020-12-12 小書童講歷史

粟裕大將從一名士兵逐漸成長,身經百戰,出身入死,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豫東戰役粟裕小試牛刀,取得了不俗戰績,是我軍從遊擊戰向運動戰,農村到城市,山地到平原的一次成功實踐。自此之後,粟裕在解放戰爭中大放異彩,奠定了共和國第一大將的地位。

豫東戰役,亦稱開封睢杞戰役,黃泛區會戰,是1948年6月至7月間我華東野戰軍和國民軍隊在河南省東部地區進行的一次大兵團作戰。

這次戰役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攻打省城開封的攻堅戰,後一階段則是殲敵於睢杞地區的運動戰。經過開封、睢杞兩個階段,共20個晝夜的連續作戰,我軍殲滅敵人「一個兵團部,兩個整編師部,四個正規旅,兩個保安旅、一個正規團和三個保安團,並殲滅其他援敵一部,共九萬餘人」。

豫東戰役的主要指揮者是粟裕同志。他憑藉中原戰場這個大舞臺,創造性地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導演了一幕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話劇。

1948年,我人民解放軍已經粉碎了敵人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整個戰爭形勢發生了有利於我不利於敵的變化。晉冀魯豫野戰軍千裡躍進大別山,揭開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序幕,陳賡、謝富治領導的太嶽兵團開僻了豫陝鄂邊區,陳毅、粟裕領導的華東野戰軍挺進豫皖蘇邊區。

以上各路大軍以品字形攻勢,猶如三把鋼刀插入國民黨反動派的腹部。他們互相配合,縱橫馳騁於江河淮漢之間,殲滅了大量的敵人,擊破了敵人在中原戰場的全面防禦體系。這些軍事行動,迫使國民黨反動派在中原戰場陷入被動地位,為以後舉行豫東戰役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這時,蔣介石為了改變其在戰略上的被動地位,採取「儘可能堅守東北,力爭華北,集中力量加強中原防禦」的措施,改全面防禦為分區防禦。在中原戰場,國民黨軍隊雖戰略上處於被動地位,但是由於能夠集中一定的兵力,在局部尚佔有一定的主動權。這種情況對於我軍在大別山區站穩腳跟,南渡長江或反進武漢都有很大的困難。

正是在這樣的軍事形勢下, 1948年1月27日,中央軍委電示粟裕同志率領華東野戰軍三個主力縱隊共十萬兵力渡過長江,以吸引敵人二十至三十個旅回防江南,渡江時間,可在二月或五月或秋季,要粟裕同志熟籌見復。

粟裕同志根據當時敵我雙方的政治、經濟軍事、自然等各方面情況,經反覆思考後認為:應可能更多地把敵人消滅在長江以北,要打大殲滅戰。他在四月十八日向軍委的報告中建議「劉鄧、陳、謝及華野主力依託後方作戰,以便得到足夠的炮彈炸藥、手榴彈之補給,發揮現有裝備之作用,而便大量消滅敵人。」

毛澤東對粟裕同志的意見極為重視,要粟裕去黨中央面談。

五月五日,在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粟裕大膽向中央軍委(四人小組,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任弼時)提出了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不要渡江,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區打幾個大殲滅仗的建議。由於這一正確性建議更能體現中央軍委的戰略意圖,中央軍委決定:在四個月至八個月以內暫不向江南出動,集中兵力在中原作戰。會後,決定陳毅去中原軍區任第一副司令(仍兼任作野司令員兼政委),由粟裕代理華野司令員兼政委。也就是說,豫東戰役是由粟裕指揮的。

1948年5月,中央軍委在採納粟裕同志建議後,給華東野戰軍及中原野戰軍下達的任務是「要求華野第一、三、四、六、八縱隊及中原野戰軍第十一共六個縱隊,全部集結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大仗,在隴海路開封至徐州段及其南北地區,以尋殲敵整編第五軍等部為作戰的主要目標,力爭在四至八個月內殲敵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旅。」

粟裕同志認真執行中央軍委的作戰指示,但並不為之所囿,而是靈活機動地尋殲敵人。粟裕同志經過反覆思考後認為,根據我軍主力尚未集中,打援兵力不足、地形不利等因素,尋殲敵整編第五軍的條件不成熟,應該積極捕捉有利戰機,尋殲有把握之敵,以求初戰的完全勝利。關於這一點,粟裕同志闡述道:

「我想,中央軍委作出三個縱隊暫不渡江,集中力量在中原黃淮地區小量殲敵的決策,我第一個戰役必須旗開得勝,只能打好,不能打壞,既然尋殲敵整編第五軍不能穩操勝券,作為戰役指揮員,就應當在部署尋殲整編第五軍的同時,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考慮更有把握的作戰方案。」

為此,粟裕同志在部署尋殲敵整編五軍的同時,制定了更符合當時實際的先打開封,後殲援敵的作戰方案,而且更側重於後者。

首攻開封,再殲援敵方案的合理性是:

第一,當時我軍參加豫東戰役的軍隊(指華野第三、八縱隊)具有定的攻堅能力,炮兵有一定的作戰經驗,並且根據炮兵作戰的特點,能夠發揮炮兵支援步兵作戰的作用,再一點,當時守衛省城開封的軍隊指揮不統一,互有矛盾,戰鬥力不強,因此,攻克開封是有把握的。

第二,如果我華東野戰軍攻下省城開封,以其重要的政治、軍事、地理位置,必然能夠吸引大量敵人援救開封,從而為戰役的第二階段,我軍在運動中殲滅援助敵人創造極為有利的條件。兩個月以後,我軍便攻克開封,殲滅援敵6萬餘人於睢杞地區,證明了粟裕同志的這一戰略布署是完全正確的。

先打開封,再殲援敵的作戰方案確定後,如何創造有利戰機,就提到軍事指揮員的議事日程上來了。作為豫東戰役的主要指揮者,粟裕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密切注意,細心分析戰場形勢,審時度勢,創造和捕捉了有利戰機。

為了實施首攻開封再殲援敵的作戰方針,華野第三和第八縱隊「向淮陽方向前進,敵邱清泉兵團果然被我軍吸引南下。5月30日、31日,黃河以北我各縱隊南渡黃河,我軍的這一突然行動,使敵人大為震驚。敵急令邱兵團主力和整編第七十五師北返,迎擊我渡河部隊,同時,又向魯西奮增調整編第八十三師、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二師和第六十三師一個旅,企圖與我渡河部隊在魯西奮決戰」。

「由於魯西南當面之敵蝟集一團,敵援兵又多路趕來,且我陳唐(陳毅、唐亮)兵團六月十八日能趕到參戰,依現有兵力難以實現割裂殲敵一部的要求(指尋殲敵整編第五軍)」。這時,「華東野戰軍第三和第八縱隊已到達通許、睢縣、杞縣之間,距開封只有一日行程,如果就勢轉用來突然攻取開封,可打敵措手不及」。所以粟裕「即改變既定決心,決乘敵未到達前,以該兵團(華野)包圍開封而攻佔之」。

從敵人方面來說,當時敵軍對於我軍先打開封再殲援敵的作戰方針一概不知。剛一開始,開封守敵認為我軍是吸引國民黨主力至魯西地區作戰:「在開封無真正戰鬥。」以為我軍是「流竄性質」, 國防部和徐州剿總雖曾覺察到華野有圍攻開封的意圖,但見我軍兩大集團南北對進,既認為我軍企圖夾擊邱清泉兵團,因而十萬火急地向魯西南調集兵力,要與我軍進行決戰。

粟裕利用當時敵人的錯覺,發揮主觀能動性,吸引敵人大部至魯西南地區。為我軍攻打開封贏得了時間,提供了有利的戰機。

開封戰役「從17日開始,至20日夜攻城部隊就突破了敵城垣主陣地,繼而將城西之敵肅清,這時雖然敵核心陣地龍亭尚未被我軍攻下」。但戰役第一階段已勝利結束。這個突如其來的打擊,完全擊破了蔣介石在四月國民大會上所作的「保證六個月內肅清黃河以南之共軍」的囈語。「南京政府內部,表現出驚慌、混亂、埋怨和分崩離析。」河南國民大會代表們,闖進總統府吵鬧不休。當時美國合眾社曾這樣報導:

「二十一日,河南省代表團在蔣介石官邸中,舉行了前所未見的七小時靜坐,要求蔣介石親赴河南,指揮開封的防禦。他們在晚上看出來不會有好的結果時,方才離開。」

當時加拿大記者評論說:「開封攻克,象徵著蔣介石不能防守中國任何部分。」在這樣的情況下,蔣介石被迫親赴前線指揮,調集邱清泉、區壽年兩個兵團,分路馳援開封。這正好中了我們的「動敵」之計。因為我軍實施開封戰役的目的,除攻佔城市全殲守敵外,更重要的是引誘敵人來援,以便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

而對兩路援救開封的敵人,粟裕同志大膽、沉著、果斷地指揮我攻克開封之第三、第八縱隊首先撒出開封,然後又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選擇戰鬥力較弱的區壽年兵團作為首先殲擊的目標。但是,要達到圍殲區兵團的目的,必須創造有利的戰機,因為「當時兩路援敵相距較近,我軍必須先誘其拉開距離。」

為此,我第三和第八縱隊按預定計劃,由開封城郊向通許方向轉移,誘邱兵團西進開封,而多疑的區壽年卻認為我軍有向平漢路進攻模樣,但也摸不清我軍行動的企圖,因而在進抵睢杞地區後舉棋不定。」

這樣,邱、區兩大兵團在一夜之間便拉開了四十公裡的距離。這時粟裕抓住了這一有利的戰機。「不待查明區兵團的具體部署就下達了圍殲區的命令。」

經過五天激戰,我軍「將區兵團部整編第七十五師及第十六旅一個團全部殲滅,活捉了敵兵團司令區壽年和師長沈登年。」隨後又立即轉兵抓住剛剛組建,所屬各軍相互不屬、戰鬥力不強的黃伯韜兵團進行殲滅,從而贏得了豫東戰役第二個階段的偉大勝利。

粟裕在豫東戰役複雜緊張的情況下,巧妙地運用「什麼敵人好消滅,就打那部分敵人」的作戰方法,創造了以一部分兵力擔負攻堅任務,以大部分兵力擔任阻援任務的新戰法,為以後的濟南戰役與淮海戰役提供了先例。毛主席在1948年10月11日《關於淮海戰役作戰部署的指示》中曾兩次提到要運用「攻濟打援部署的那個原則。」 這一原則淵源於豫東戰役的實踐經驗。

當時華東野戰軍軍事觀察家是這樣評價豫東戰役的:

「我軍在雌杞地區的連續攻勢,行動神趣、打得勇猛,使進到睢杞地區的區壽年兵團來不及收縮,也等不及東西對進的援救,便迅速被包圍分割而殲滅了。……連續性戰鬥(進行戰役速決戰)乃是贏得這次豫東大捷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豫東大戰的全過程, 集中體現了粟裕組織大兵團作戰的卓越的軍事才能。

如果說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區打大仗的四月建議,反映了粟裕高瞻遠矚、會戰中原的戰略決策思想的話,那麼,靈活運用初戰原則,創造捕捉有利戰機,爭取全戰役轉折點早日到來;巧妙運用什麼敵人好打就先消滅那部分敵人的作戰方法,進行速戰速決;知人善任,用其所長等方面則顯示了他用兵靈活,不拘一格的戰役指揮能力。

參考資料:

1. 《開封戰役資料選編》

2. 《名將粟裕》

3. 《毛澤東選集》之《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

相關焦點

  • 豫東戰役前,主席為何電令「已調中原局的陳毅不參與戰役指揮」?
    粟裕任華野代司令員、代政委,華野前委書記。5月21日,中央軍委來電明確:粟裕全權指揮第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縱隊之作戰,並指揮許、譚在津浦線上之配合作戰。豫東戰役前又明確:粟裕為華野前線總指揮。 豫東戰役前,中央專門電令明確:陳毅不參與豫東戰役指揮。實際上,電告華野上下:華野全軍必須服從粟裕指揮。
  • 粟裕大將在解放戰爭中的三次重大建議,深謀遠慮,居功至偉
    但如何實現中央的意圖,改變中原戰局,進而協同全國其他戰區徹底打敗敵人,粟裕認為應儘可能在黃淮地區打幾個大殲滅戰,把敵軍主力消滅在長江以北。與此同時,還決定劉鄧野戰軍和陳(賡)謝(富治)兵團改為中原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委,陳毅任第一副司令員,粟裕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委。一個多月後,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主力8個縱隊和中原野戰軍2個主力縱隊,在中原、山東、蘇北部隊的策應下,發起豫東戰役,攻下了關內國民黨軍固守的河南省會開封。
  • 豫東戰役:為什麼毛澤東說「我們過山坳了」
    豫東戰役為何得到毛澤東如此高的評價? 1、1948年的戰爭局勢不明朗1948年6月,沒人會認為1年後國民黨就徹底完蛋。當時國民黨在東北戰場處於守勢,50多萬人守著長春、瀋陽和錦州,這些都是城防堅固的大城市,特別是1年前林彪大軍在四平攻堅戰中還吃了大虧。
  • 共和國將帥成名戰,粟裕將軍與淮海戰役
    從履歷看,可以說粟裕參加了我黨各個時期幾乎所有重要戰役,但粟裕真正的成名戰應該是在解放戰爭時期,其中,淮海戰役應該是其巔峰軍事代表作。淮海戰役的大背景及戰前準備淮海戰役從1948年11月6日開始,但要講清楚淮海戰役,至少需要從1947年初開始說起。
  • 粟裕說,他一生最緊張的有三次戰役,結果每一次都刷新殲敵紀錄
    然而,戰役的結果是,粟裕一次次刷新了自己的殲敵紀錄,取得的勝利一次比一次大。第一次是在宿北戰役的時候,時間在1946年底。這次戰役粟裕為什麼緊張呢?有三大主要原因,粟裕之前統領華中野戰軍戰鬥在華中地區,而陳老總領導的山東野戰軍戰鬥在山東。如今,兩支部隊要協同作戰,由粟裕來指揮。
  • 解放戰爭期間,林帥和粟裕在殲敵數量上為什麼會有這麼大差距?
    答案是林總林林總總殲敵4萬,相比較而言,華東粟裕在1947年2月的萊蕪戰役一戰殲敵5.6萬。 3月到9月,由於陳誠下課,衛立煌赴任,敵在東北採取龜縮避戰策略,101除了圍困長春基本無仗可打;而此時間的粟裕卻發揮了善打大仗的長處,首戰豫東殲敵9萬,再戰濟南殲敵10萬。
  • 粟裕使詐騙薛嶽,痛殲其部3萬人,薛嶽卻反說:敵人被我們打敗了
    然而,強中自有強中手,一山還比一山高,薛嶽雖然厲害,可他遇到了一位比他更厲害的人物,這位人物就是我軍有著戰神之稱的粟裕大將。粟裕大將善於審時度勢,創造、捕捉戰機,尤以敢於打大仗、硬仗和連續作戰聞名於世。
  • 解放戰爭中,為何林帥和粟裕在殲敵數量上,差距這麼大?
    完全免費!本文精彩之處還在後面,您一定要耐心讀完,絕對會有收穫!熟悉中國近代軍事戰爭史的人都知道,林彪和粟裕都是我軍頂級的軍事人才。雖然粟裕在建國後落選十大元帥,成為十大上將之首,但是林彪元帥對他的軍事才能亦是稱讚不已。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林彪在解放戰爭時期的殲敵數量竟然遠遠少於粟裕,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下文就將展開分析。
  • 粟裕婉拒渡江作戰,五大書記集體商議,毛主席從諫如流:按他的辦
    文│任微言卿解放戰爭期間,派華東野戰軍主力南下渡江,挺進江南,是毛主席考慮已久的一個戰略設想。但粟裕從戰局和部隊實際出發,多次向黨中央和毛主席直抒己見,提出不同的戰略構想。一、毛主席一提華野渡江毛主席第一次提出派華野渡江,是在1947年7月起草《一年作戰總結及今後計劃中》時,他最早提出了這一構想。
  • 毛主席同意粟裕暫不渡江,為其定下軍令狀:8個月殲敵10萬人
    但粟裕在領銜指揮打出濟南戰役之前,就已經提前策劃在江淮兩岸集中兵力大打殲滅戰的構想,所以早在4月中旬,粟裕就多次向陝北延安總部鬥膽直陳,建議我軍暫緩渡江,應該集中兵力在江北攻城略地,在中原大地上打出大型殲滅戰。
  • 1946年,粟裕打了「大敗仗」,林帥卻驚呼:粟裕真乃一代「戰神」
    我華中野戰軍在粟裕大將的指揮下,先發制人給予了敵人狠狠一擊,首戰即殲滅敵人兩個團的主力,並趁勢拿下敵人的戰略要地宣家堡和泰興。儘管第一次蘇中戰役,我軍取得了不錯的戰績,但並沒有打疼敵人。李默庵在吃了悶虧後,決定給我軍來招「黑虎掏心」。
  • 粟裕與洪江的故事
    粟裕第一次從會同縣城關到洪江時還不到17歲。那是1924年初,年少有為的粟裕決心實現到外面闖關的願望,自行離家出走。他步行110多華裡,到達洪江的犁頭嘴碼頭,準備從那裡乘船去常德讀書。沿途兩岸懸崖峭壁儘是風景名勝,什麼孔明放燈的地方啊,孔明放兵書的地方啊,我極目遠望,盡情欣賞,覺得心曠神怡,有一種衝出樊籠的快意。」沅江,又稱沅水,系長江流域洞庭湖支流。幹流全長1133公裡,流域面積8.9163萬平方公裡,流域則跨貴州、四川、湖南、湖北四省。屬洞庭湖湘、沅、資、澧四水中的第二大水系。
  • 「示形於南,擊敵於北」,為了迷惑敵軍,粟裕在魯南大擺迷魂陣
    截止到1947年,華東戰場形勢發生巨大變化,在過去半年多的時間裡,華東解放軍從蘇中打到蘇北、再打到魯中南,戰爭從前沿陣地不斷向解放區縱深擴展解;戰爭的規模是越打越大,從最初的華野獨立作戰到魯南戰役兩大野戰軍聯合作戰,不同解放區實現了從戰略協同向戰役協同作戰的轉變,參戰人數越來越多,從最初2萬多人的運動戰到十幾萬人的大殲滅戰,殲敵人數越來越多,僅魯南戰役一役,便殲敵
  • 葉飛受粟裕重用,32年後記憶猶新
    1979年2月20日,他對河南派來收集豫東戰役資料的睢縣文化館長孫連科等人回憶說:「睢杞戰役時,我任華野第一縱隊司令員,戰役打響前四天,也就是1948年6月23日的華野軍事會議上,華野代司令、代政委粟裕同志,宣布我為睢杞戰役前線指揮。」他還談到自己的指揮位置:「我的指揮部開始設在睢縣東關回族清真寺,在那裡3天,後又靠前轉到睢縣縣城城西南約15華裡的碼頭。」
  • 解放戰爭時粟裕三次鬥膽直陳為將來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此時的黨中央還對和平建國有一定的期待,認為「大打後,估計6個月內外時間,如我軍大勝,必可 議和;如勝負相當,亦可能議和;如蔣軍大勝,則不能議和。」根據這個分析,確定了「 我軍必須戰勝蔣軍進攻,爭取和平前途」的解放戰爭初期戰略方針:蔣介石著重向北,我軍反其道而行之著重向南,以外線出擊的勝利迫蔣議和。
  • 王耀武特赦出獄,除親人外最想見的為何是粟裕?
    上兵伐謀,粟裕「攻濟打援」的部署在謀戰上便已先勝一招,切合了孫子「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的兵法精髓。但多年後有人將攻濟與打援割裂,認為「濟南戰役就是攻濟,打援則是另一個未能實現的戰役計劃」,晚年粟裕駁斥說:「這種看法既不符合當年的實際情況,也缺乏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全面理解。」
  • 這次戰役,粟裕僅用7000人打敗了30000敵人,不得不服
    能否消滅頑固派擺在了他的面前為了儘快的從全局上了解敵人,做到知己知彼,粟裕充分發揮了他的軍事指揮才能:1.研究地圖面的敵人,粟裕立馬就進入了戰鬥狀態,對於軍人來說,地圖就是他們的戰役模擬圖,粟裕面對戰役,總是喜歡站在地圖面前,從戰略上進行了全局觀摩,對於參謀們來說
  • 讓彭德懷無奈,讓粟裕歡喜的防炮利器,越戰中讓士兵吃盡苦頭
    日軍的防炮擊工事(那時還不叫貓耳洞),就這樣流傳開來,並在今後的戰爭中被我軍不斷因地制宜改進,在戰爭中大放異彩! 1948年,正是解放戰爭打的最激烈的時候,華東野戰軍發動了豫東戰役,給國民黨軍以巨大的殺傷。但是由於國民黨軍裝備了相當數量的美式重炮,我軍本身的傷亡也非常地大。
  • 名將未能成行的最後一戰:粟裕籌劃的臺灣戰役
    從1949年6月到1950年6月,整整一年間,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對這一戰役進行了認真而緊張的戰略籌劃,並把具體的攻臺任務交給第三野戰軍,由粟裕負責解放臺灣戰役的作戰指揮…… 渡江戰役前後,毛澤東即著手籌劃臺灣戰役 1949年夏,隨著渡江戰役的勝利,人民解放軍開始了全方位的大進軍。
  • 「小淮海」如何打成了「大淮海」?毛主席為何說粟裕立了第一功?
    簡單來說就是,我軍原先設想的淮海戰役,並沒有後來那麼氣勢磅礴,而是規模比較小的,作戰範圍大概就是從江蘇淮安、淮陰,到江蘇連雲港一代,就是所謂的「小淮海」戰役。只不過「小淮海」戰役剛打了兩天,戰場形勢發生了變化,粟裕果斷「順水推舟」,將「小淮海」調整到了「大淮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