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大將從一名士兵逐漸成長,身經百戰,出身入死,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豫東戰役粟裕小試牛刀,取得了不俗戰績,是我軍從遊擊戰向運動戰,農村到城市,山地到平原的一次成功實踐。自此之後,粟裕在解放戰爭中大放異彩,奠定了共和國第一大將的地位。
豫東戰役,亦稱開封睢杞戰役,黃泛區會戰,是1948年6月至7月間我華東野戰軍和國民軍隊在河南省東部地區進行的一次大兵團作戰。
這次戰役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攻打省城開封的攻堅戰,後一階段則是殲敵於睢杞地區的運動戰。經過開封、睢杞兩個階段,共20個晝夜的連續作戰,我軍殲滅敵人「一個兵團部,兩個整編師部,四個正規旅,兩個保安旅、一個正規團和三個保安團,並殲滅其他援敵一部,共九萬餘人」。
豫東戰役的主要指揮者是粟裕同志。他憑藉中原戰場這個大舞臺,創造性地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導演了一幕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話劇。
1948年,我人民解放軍已經粉碎了敵人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整個戰爭形勢發生了有利於我不利於敵的變化。晉冀魯豫野戰軍千裡躍進大別山,揭開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序幕,陳賡、謝富治領導的太嶽兵團開僻了豫陝鄂邊區,陳毅、粟裕領導的華東野戰軍挺進豫皖蘇邊區。
以上各路大軍以品字形攻勢,猶如三把鋼刀插入國民黨反動派的腹部。他們互相配合,縱橫馳騁於江河淮漢之間,殲滅了大量的敵人,擊破了敵人在中原戰場的全面防禦體系。這些軍事行動,迫使國民黨反動派在中原戰場陷入被動地位,為以後舉行豫東戰役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這時,蔣介石為了改變其在戰略上的被動地位,採取「儘可能堅守東北,力爭華北,集中力量加強中原防禦」的措施,改全面防禦為分區防禦。在中原戰場,國民黨軍隊雖戰略上處於被動地位,但是由於能夠集中一定的兵力,在局部尚佔有一定的主動權。這種情況對於我軍在大別山區站穩腳跟,南渡長江或反進武漢都有很大的困難。
正是在這樣的軍事形勢下, 1948年1月27日,中央軍委電示粟裕同志率領華東野戰軍三個主力縱隊共十萬兵力渡過長江,以吸引敵人二十至三十個旅回防江南,渡江時間,可在二月或五月或秋季,要粟裕同志熟籌見復。
粟裕同志根據當時敵我雙方的政治、經濟軍事、自然等各方面情況,經反覆思考後認為:應可能更多地把敵人消滅在長江以北,要打大殲滅戰。他在四月十八日向軍委的報告中建議「劉鄧、陳、謝及華野主力依託後方作戰,以便得到足夠的炮彈炸藥、手榴彈之補給,發揮現有裝備之作用,而便大量消滅敵人。」
毛澤東對粟裕同志的意見極為重視,要粟裕去黨中央面談。
五月五日,在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粟裕大膽向中央軍委(四人小組,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任弼時)提出了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不要渡江,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區打幾個大殲滅仗的建議。由於這一正確性建議更能體現中央軍委的戰略意圖,中央軍委決定:在四個月至八個月以內暫不向江南出動,集中兵力在中原作戰。會後,決定陳毅去中原軍區任第一副司令(仍兼任作野司令員兼政委),由粟裕代理華野司令員兼政委。也就是說,豫東戰役是由粟裕指揮的。
1948年5月,中央軍委在採納粟裕同志建議後,給華東野戰軍及中原野戰軍下達的任務是「要求華野第一、三、四、六、八縱隊及中原野戰軍第十一共六個縱隊,全部集結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大仗,在隴海路開封至徐州段及其南北地區,以尋殲敵整編第五軍等部為作戰的主要目標,力爭在四至八個月內殲敵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旅。」
粟裕同志認真執行中央軍委的作戰指示,但並不為之所囿,而是靈活機動地尋殲敵人。粟裕同志經過反覆思考後認為,根據我軍主力尚未集中,打援兵力不足、地形不利等因素,尋殲敵整編第五軍的條件不成熟,應該積極捕捉有利戰機,尋殲有把握之敵,以求初戰的完全勝利。關於這一點,粟裕同志闡述道:
「我想,中央軍委作出三個縱隊暫不渡江,集中力量在中原黃淮地區小量殲敵的決策,我第一個戰役必須旗開得勝,只能打好,不能打壞,既然尋殲敵整編第五軍不能穩操勝券,作為戰役指揮員,就應當在部署尋殲整編第五軍的同時,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考慮更有把握的作戰方案。」
為此,粟裕同志在部署尋殲敵整編五軍的同時,制定了更符合當時實際的先打開封,後殲援敵的作戰方案,而且更側重於後者。
首攻開封,再殲援敵方案的合理性是:
第一,當時我軍參加豫東戰役的軍隊(指華野第三、八縱隊)具有定的攻堅能力,炮兵有一定的作戰經驗,並且根據炮兵作戰的特點,能夠發揮炮兵支援步兵作戰的作用,再一點,當時守衛省城開封的軍隊指揮不統一,互有矛盾,戰鬥力不強,因此,攻克開封是有把握的。
第二,如果我華東野戰軍攻下省城開封,以其重要的政治、軍事、地理位置,必然能夠吸引大量敵人援救開封,從而為戰役的第二階段,我軍在運動中殲滅援助敵人創造極為有利的條件。兩個月以後,我軍便攻克開封,殲滅援敵6萬餘人於睢杞地區,證明了粟裕同志的這一戰略布署是完全正確的。
先打開封,再殲援敵的作戰方案確定後,如何創造有利戰機,就提到軍事指揮員的議事日程上來了。作為豫東戰役的主要指揮者,粟裕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密切注意,細心分析戰場形勢,審時度勢,創造和捕捉了有利戰機。
為了實施首攻開封再殲援敵的作戰方針,華野第三和第八縱隊「向淮陽方向前進,敵邱清泉兵團果然被我軍吸引南下。5月30日、31日,黃河以北我各縱隊南渡黃河,我軍的這一突然行動,使敵人大為震驚。敵急令邱兵團主力和整編第七十五師北返,迎擊我渡河部隊,同時,又向魯西奮增調整編第八十三師、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二師和第六十三師一個旅,企圖與我渡河部隊在魯西奮決戰」。
「由於魯西南當面之敵蝟集一團,敵援兵又多路趕來,且我陳唐(陳毅、唐亮)兵團六月十八日能趕到參戰,依現有兵力難以實現割裂殲敵一部的要求(指尋殲敵整編第五軍)」。這時,「華東野戰軍第三和第八縱隊已到達通許、睢縣、杞縣之間,距開封只有一日行程,如果就勢轉用來突然攻取開封,可打敵措手不及」。所以粟裕「即改變既定決心,決乘敵未到達前,以該兵團(華野)包圍開封而攻佔之」。
從敵人方面來說,當時敵軍對於我軍先打開封再殲援敵的作戰方針一概不知。剛一開始,開封守敵認為我軍是吸引國民黨主力至魯西地區作戰:「在開封無真正戰鬥。」以為我軍是「流竄性質」, 國防部和徐州剿總雖曾覺察到華野有圍攻開封的意圖,但見我軍兩大集團南北對進,既認為我軍企圖夾擊邱清泉兵團,因而十萬火急地向魯西南調集兵力,要與我軍進行決戰。
粟裕利用當時敵人的錯覺,發揮主觀能動性,吸引敵人大部至魯西南地區。為我軍攻打開封贏得了時間,提供了有利的戰機。
開封戰役「從17日開始,至20日夜攻城部隊就突破了敵城垣主陣地,繼而將城西之敵肅清,這時雖然敵核心陣地龍亭尚未被我軍攻下」。但戰役第一階段已勝利結束。這個突如其來的打擊,完全擊破了蔣介石在四月國民大會上所作的「保證六個月內肅清黃河以南之共軍」的囈語。「南京政府內部,表現出驚慌、混亂、埋怨和分崩離析。」河南國民大會代表們,闖進總統府吵鬧不休。當時美國合眾社曾這樣報導:
「二十一日,河南省代表團在蔣介石官邸中,舉行了前所未見的七小時靜坐,要求蔣介石親赴河南,指揮開封的防禦。他們在晚上看出來不會有好的結果時,方才離開。」
當時加拿大記者評論說:「開封攻克,象徵著蔣介石不能防守中國任何部分。」在這樣的情況下,蔣介石被迫親赴前線指揮,調集邱清泉、區壽年兩個兵團,分路馳援開封。這正好中了我們的「動敵」之計。因為我軍實施開封戰役的目的,除攻佔城市全殲守敵外,更重要的是引誘敵人來援,以便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
而對兩路援救開封的敵人,粟裕同志大膽、沉著、果斷地指揮我攻克開封之第三、第八縱隊首先撒出開封,然後又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選擇戰鬥力較弱的區壽年兵團作為首先殲擊的目標。但是,要達到圍殲區兵團的目的,必須創造有利的戰機,因為「當時兩路援敵相距較近,我軍必須先誘其拉開距離。」
為此,我第三和第八縱隊按預定計劃,由開封城郊向通許方向轉移,誘邱兵團西進開封,而多疑的區壽年卻認為我軍有向平漢路進攻模樣,但也摸不清我軍行動的企圖,因而在進抵睢杞地區後舉棋不定。」
這樣,邱、區兩大兵團在一夜之間便拉開了四十公裡的距離。這時粟裕抓住了這一有利的戰機。「不待查明區兵團的具體部署就下達了圍殲區的命令。」
經過五天激戰,我軍「將區兵團部整編第七十五師及第十六旅一個團全部殲滅,活捉了敵兵團司令區壽年和師長沈登年。」隨後又立即轉兵抓住剛剛組建,所屬各軍相互不屬、戰鬥力不強的黃伯韜兵團進行殲滅,從而贏得了豫東戰役第二個階段的偉大勝利。
粟裕在豫東戰役複雜緊張的情況下,巧妙地運用「什麼敵人好消滅,就打那部分敵人」的作戰方法,創造了以一部分兵力擔負攻堅任務,以大部分兵力擔任阻援任務的新戰法,為以後的濟南戰役與淮海戰役提供了先例。毛主席在1948年10月11日《關於淮海戰役作戰部署的指示》中曾兩次提到要運用「攻濟打援部署的那個原則。」 這一原則淵源於豫東戰役的實踐經驗。
當時華東野戰軍軍事觀察家是這樣評價豫東戰役的:
「我軍在雌杞地區的連續攻勢,行動神趣、打得勇猛,使進到睢杞地區的區壽年兵團來不及收縮,也等不及東西對進的援救,便迅速被包圍分割而殲滅了。……連續性戰鬥(進行戰役速決戰)乃是贏得這次豫東大捷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豫東大戰的全過程, 集中體現了粟裕組織大兵團作戰的卓越的軍事才能。
如果說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區打大仗的四月建議,反映了粟裕高瞻遠矚、會戰中原的戰略決策思想的話,那麼,靈活運用初戰原則,創造捕捉有利戰機,爭取全戰役轉折點早日到來;巧妙運用什麼敵人好打就先消滅那部分敵人的作戰方法,進行速戰速決;知人善任,用其所長等方面則顯示了他用兵靈活,不拘一格的戰役指揮能力。
參考資料:
1. 《開封戰役資料選編》
2. 《名將粟裕》
3. 《毛澤東選集》之《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