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共和國十大大將之首,也是軍迷們公認的中國革命軍事五傑(林彪、粟裕、徐向前、彭德懷、劉伯承)之一。
粟裕將軍的主要軍事生涯
紅軍時期,1927年6月,不滿二十周歲的粟裕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8月就參加了標誌著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創建的南昌起義。1928年隨朱德進入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1930至1934年,粟裕參加了全部五次反圍剿作戰。
抗戰期間,粟裕歷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江南指揮部和蘇北指揮部副指揮。1941年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後兼第六師師長。曾先後組織指揮過1944年的春節攻勢作戰、車橋戰役、南坎戰役等對日軍和日偽軍的作戰。
解放戰爭期間,粟裕歷任華中野戰軍司令、華東野戰軍副司令、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等職,先後指揮了高郵戰役、隴海線徐海段戰役、蘇中戰役、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
從履歷看,可以說粟裕參加了我黨各個時期幾乎所有重要戰役,但粟裕真正的成名戰應該是在解放戰爭時期,其中,淮海戰役應該是其巔峰軍事代表作。
淮海戰役的大背景及戰前準備
淮海戰役從1948年11月6日開始,但要講清楚淮海戰役,至少需要從1947年初開始說起。1947年1月,粟裕率華野先後發起宿北、魯南、萊蕪、泰蒙、孟良崮等戰役等,先後殲滅包括有著國民黨「王牌軍」之稱的整編第74師在內的7個整編師和1個快速縱隊。
從此,解放軍由戰略防守轉入戰略進攻。在這種形勢下,中共中央將「東野南下北寧線作戰,陳毅粟裕組建渡江集團到蔣的敵佔區,迫使蔣在中原的集團回收,減輕解放區的壓力」作為1948年的戰略目標。在此目標指導下,粟裕著手組織華野的一縱、四縱和六縱開始為渡江作戰做準備,並致電黨中和毛澤東:將相關各縱調至隴海線附近繼續休整一個半月,至3 月下旬出動。
在部隊休整期間,粟裕反覆衡量渡江作戰的利弊,他認為:渡江後,一旦失去解放區大後方的支援,華野的強大火力優勢將不復存在;一旦渡江,非但優勢全無,陷入敵人包圍之中的華野將被迫轉入遊擊戰,不得不拋棄重裝備;而且過江是要付出代價的,初步估算至少也要損失5萬人。基於以上考慮,3月初,粟裕向陳毅提出不渡江的想法。
陳毅建議他「鼓足勇氣大膽向黨中央和毛主席報告。」為了得到中央的支持,粟裕同時向中野的劉鄧發電報徵求意見。劉鄧復電並抄送中央,大致意思說:如果粟裕認為沒準備好,還是不要冒進,留下來穩妥,黨中央和毛澤東經過研究,最終同意了粟裕的請求,並將陳毅調到中野,而讓粟裕代陳毅指揮華野留在中原以消滅國民黨「王牌軍搖籃」邱清泉的第五軍。
就這樣,從1948年6月開始,粟裕率領華野在江北先後發起開封戰役,殲敵4萬;睢杞戰役,殲敵5萬;兗州戰役,殲敵6.3萬。將王耀武困在濟南。隨後於9月16日發起濟南戰役,用時不到9天,全殲濟南守敵10.4萬,生俘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將領23名。
攻佔濟南後,由於指揮得當,華野損失並不大。因此,在「殲敵於長江以北」戰略指導下,粟裕於9月24日以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的名義向中央提出了以「殲滅黃百韜第7兵團、李延年第9綏靖區,為奪取徐州做準備」的戰略設想。10月11日,毛澤東復電華野,提出了中共中央對淮海戰役的初步設想:由華野殲滅黃百韜兵團,佔領新安鎮,棗莊,臨沂等地;同時,中原野戰軍應攻擊鄭徐線,牽制孫元良兵團,以減輕華野阻援的壓力。
與此相對應,在濟南失守後,國軍的部署整體成戰略收縮的防禦態勢,1948年10月,徐州剿匪總司令部集結第2、第13、第7、第16兵團和第3、第4、第1、第9綏靖區,共計25個軍約60萬人,以徐州為中心,利用津浦、隴海兩條鐵路線,組成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臨城、南達蚌埠之「一點兩線」防禦陣線,加強中原和華東地區的戰略守勢。
淮海戰役有小變大的過程及戰果
華野按計劃,於1948年11月6日夜間發起淮海戰役,各部隊向預定目標開進,而國軍正在收縮,當即轉入追擊。中野以極小代價佔領鄭州開封,同時,劉伯承李達部全力牽制華中國軍張淦三兵團、黃維十二兵團向徐州東調。戰事發展到這個階段,已經超出「由中野打配合,華野殲敵」的原設想,而是朝著華野、中野共同配合,不分主次的方向發展。所以,粟裕向中央提出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毛澤東回電應允「整個戰役統一受陳鄧指揮」。
整個淮海戰役,解放軍處於攻勢,目標是消滅徐州一代國軍主力;國民黨軍隊處於防守態勢,目標是守住南京江北門戶,淮河流域。雙方都把這一場戰役看作是決定未來命運的決戰。看雙方參戰力量,就知道這場戰役的重要性,解放軍把華野的十六個縱隊加四個旅,共計40多萬人,以及中野的七個縱隊加三個旅,近20萬人,全部投入戰鬥。這還不包括民兵,據粗略估算,投入戰鬥的民兵部隊也達到了40萬人以上。國民黨軍隊則投入了包括徐州剿總為主力的黃百韜兵團、黃維兵團、劉汝明兵團、李延年兵團、邱清泉兵團在內的大約80萬人參加戰鬥。可以說,雙方都是傾其所有,幾乎把能調動的力量都動員了一遍。
到1949年1月10日拂曉,華野向陳官莊發起總攻。整個淮海戰役,華野16個縱隊、中野7個縱隊,共60餘萬人連同40萬民兵力量,與國民黨徐州剿總7個兵團、2個綏靖區、34個軍約80萬人戰鬥66天,在付出13.6人傷亡的代價後,殲敵5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共55.5萬人。
淮海戰役的意義
淮海戰役之所以偉大,在於它的意義重大,從此長江以北再無戰事。
而這場偉大的戰役,主要的指揮者包括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對於粟裕的功勞有多大?毛澤東主席在戰後給出了極高的評價:粟裕立了淮海戰役第一功!也正是淮海戰役讓粟裕的聲名鵲起,直追林彪。1950年,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毛澤東主席特意穿過眾人拉起粟裕的手,與周恩來總理(南昌起義策劃人)、朱德總司令(保留南昌起義火種)、賀龍(南昌起義總指揮)共同為紀念碑鏟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