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將帥成名戰,粟裕將軍與淮海戰役

2020-12-15 西門吹灰2020

粟裕,共和國十大大將之首,也是軍迷們公認的中國革命軍事五傑(林彪、粟裕、徐向前、彭德懷、劉伯承)之一。

粟裕 在指揮戰鬥

粟裕將軍的主要軍事生涯

紅軍時期,1927年6月,不滿二十周歲的粟裕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8月就參加了標誌著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創建的南昌起義。1928年隨朱德進入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1930至1934年,粟裕參加了全部五次反圍剿作戰。

南昌起義的主要領導人

抗戰期間,粟裕歷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江南指揮部和蘇北指揮部副指揮。1941年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後兼第六師師長。曾先後組織指揮過1944年的春節攻勢作戰、車橋戰役、南坎戰役等對日軍和日偽軍的作戰。

解放戰爭期間,粟裕歷任華中野戰軍司令、華東野戰軍副司令、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等職,先後指揮了高郵戰役、隴海線徐海段戰役、蘇中戰役、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

從履歷看,可以說粟裕參加了我黨各個時期幾乎所有重要戰役,但粟裕真正的成名戰應該是在解放戰爭時期,其中,淮海戰役應該是其巔峰軍事代表作。

淮海戰役的大背景及戰前準備

淮海戰役從1948年11月6日開始,但要講清楚淮海戰役,至少需要從1947年初開始說起。1947年1月,粟裕率華野先後發起宿北、魯南、萊蕪、泰蒙、孟良崮等戰役等,先後殲滅包括有著國民黨「王牌軍」之稱的整編第74師在內的7個整編師和1個快速縱隊。

從此,解放軍由戰略防守轉入戰略進攻。在這種形勢下,中共中央將「東野南下北寧線作戰,陳毅粟裕組建渡江集團到蔣的敵佔區,迫使蔣在中原的集團回收,減輕解放區的壓力」作為1948年的戰略目標。在此目標指導下,粟裕著手組織華野的一縱、四縱和六縱開始為渡江作戰做準備,並致電黨中和毛澤東:將相關各縱調至隴海線附近繼續休整一個半月,至3 月下旬出動。

在部隊休整期間,粟裕反覆衡量渡江作戰的利弊,他認為:渡江後,一旦失去解放區大後方的支援,華野的強大火力優勢將不復存在;一旦渡江,非但優勢全無,陷入敵人包圍之中的華野將被迫轉入遊擊戰,不得不拋棄重裝備;而且過江是要付出代價的,初步估算至少也要損失5萬人。基於以上考慮,3月初,粟裕向陳毅提出不渡江的想法。

陳毅和粟裕

陳毅建議他「鼓足勇氣大膽向黨中央和毛主席報告。」為了得到中央的支持,粟裕同時向中野的劉鄧發電報徵求意見。劉鄧復電並抄送中央,大致意思說:如果粟裕認為沒準備好,還是不要冒進,留下來穩妥,黨中央和毛澤東經過研究,最終同意了粟裕的請求,並將陳毅調到中野,而讓粟裕代陳毅指揮華野留在中原以消滅國民黨「王牌軍搖籃」邱清泉的第五軍。

就這樣,從1948年6月開始,粟裕率領華野在江北先後發起開封戰役,殲敵4萬;睢杞戰役,殲敵5萬;兗州戰役,殲敵6.3萬。將王耀武困在濟南。隨後於9月16日發起濟南戰役,用時不到9天,全殲濟南守敵10.4萬,生俘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將領23名。

攻佔濟南後,由於指揮得當,華野損失並不大。因此,在「殲敵於長江以北」戰略指導下,粟裕於9月24日以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的名義向中央提出了以「殲滅黃百韜第7兵團、李延年第9綏靖區,為奪取徐州做準備」的戰略設想。10月11日,毛澤東復電華野,提出了中共中央對淮海戰役的初步設想:由華野殲滅黃百韜兵團,佔領新安鎮,棗莊,臨沂等地;同時,中原野戰軍應攻擊鄭徐線,牽制孫元良兵團,以減輕華野阻援的壓力。

與此相對應,在濟南失守後,國軍的部署整體成戰略收縮的防禦態勢,1948年10月,徐州剿匪總司令部集結第2、第13、第7、第16兵團和第3、第4、第1、第9綏靖區,共計25個軍約60萬人,以徐州為中心,利用津浦、隴海兩條鐵路線,組成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臨城、南達蚌埠之「一點兩線」防禦陣線,加強中原和華東地區的戰略守勢。

淮海戰役有小變大的過程及戰果

淮海戰役總前指

華野按計劃,於1948年11月6日夜間發起淮海戰役,各部隊向預定目標開進,而國軍正在收縮,當即轉入追擊。中野以極小代價佔領鄭州開封,同時,劉伯承李達部全力牽制華中國軍張淦三兵團、黃維十二兵團向徐州東調。戰事發展到這個階段,已經超出「由中野打配合,華野殲敵」的原設想,而是朝著華野、中野共同配合,不分主次的方向發展。所以,粟裕向中央提出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毛澤東回電應允「整個戰役統一受陳鄧指揮」。

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經過要圖

整個淮海戰役,解放軍處於攻勢,目標是消滅徐州一代國軍主力;國民黨軍隊處於防守態勢,目標是守住南京江北門戶,淮河流域。雙方都把這一場戰役看作是決定未來命運的決戰。看雙方參戰力量,就知道這場戰役的重要性,解放軍把華野的十六個縱隊加四個旅,共計40多萬人,以及中野的七個縱隊加三個旅,近20萬人,全部投入戰鬥。這還不包括民兵,據粗略估算,投入戰鬥的民兵部隊也達到了40萬人以上。國民黨軍隊則投入了包括徐州剿總為主力的黃百韜兵團、黃維兵團、劉汝明兵團、李延年兵團、邱清泉兵團在內的大約80萬人參加戰鬥。可以說,雙方都是傾其所有,幾乎把能調動的力量都動員了一遍。

淮海戰役戰場模擬畫面

到1949年1月10日拂曉,華野向陳官莊發起總攻。整個淮海戰役,華野16個縱隊、中野7個縱隊,共60餘萬人連同40萬民兵力量,與國民黨徐州剿總7個兵團、2個綏靖區、34個軍約80萬人戰鬥66天,在付出13.6人傷亡的代價後,殲敵5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共55.5萬人。

淮海戰役的意義

淮海戰役之所以偉大,在於它的意義重大,從此長江以北再無戰事。

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

而這場偉大的戰役,主要的指揮者包括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對於粟裕的功勞有多大?毛澤東主席在戰後給出了極高的評價:粟裕立了淮海戰役第一功!也正是淮海戰役讓粟裕的聲名鵲起,直追林彪。1950年,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毛澤東主席特意穿過眾人拉起粟裕的手,與周恩來總理(南昌起義策劃人)、朱德總司令(保留南昌起義火種)、賀龍(南昌起義總指揮)共同為紀念碑鏟土奠基。

相關焦點

  • 粟裕與元帥軍銜擦肩而過,三戰封「神」,成就共和國第一大將
    原因就是粟裕的戰功很大,尤其是解放戰爭開始以後,從蘇中戰役的「七戰七捷」到孟良崮全殲國民黨王牌整編74師,再到淮海戰役以60萬對敵80萬,粟裕更是如戰神般存在。先說蘇中戰役的「七戰七捷」。該戰役自1946年7月13日起,至8月31日結束。
  • 懷化市開國將軍英姿雄發,功標青史!
    這塊紅色的土地不僅有見證中國革命走向偉大勝利轉折的「通道轉兵」舊址——恭城書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舊址,也有開國元勳共和國十大將軍之首粟裕故居及紀念館,被譽為「我國婦女運動先驅」的向警予紀念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領導者之一、中國人民鐵路事業的奠基人滕代遠故居等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 粟裕大將——我軍唯一從士兵成長為統帥近百萬大軍的人
    解放戰爭開始後,粟裕指揮的蘇中、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戰役,一個比一個胃口大,也一個比一個驚世駭俗。同時期被杜聿明追著屁股打趕到松花江北的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林彪特地讓人把蘇中戰役七戰七捷的資料都收集找來,一個人關在屋裡研究了整整兩天,最後對參謀長劉亞樓說:「粟裕打仗可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決心。」
  • 「小淮海」如何打成了「大淮海」?毛主席為何說粟裕立了第一功?
    (二戰中,蘇聯人在兩個重大戰役——莫斯科會戰和庫爾斯克會戰中,總共殲滅了50萬德國士兵)所以,當我軍取得淮海戰役勝利的時候,史達林尤為吃驚,後來專門囑咐蘇聯駐華大使尤金,要好好研究一下淮海戰役我軍是怎麼打贏的。當然除此外,關於淮海戰役,還有一個很有名的話題,就是關於「小淮海」戰役與「大淮海」戰役。
  • 「古有韓信,今有粟裕」,你怎麼看?
    」;更有人把粟裕將軍的一生歸納為:「一生為民,兩讓司令,三次先遣,四渡長江,五虎戰將,六次負傷,七戰七捷,八省徵塵,九死一生,十大戰役,百戰百勝,千將之首,萬古流芳。」主席幽默地說:「你這個名字好呀,包含了中國兩個大軍事家韓信和粟裕,你還比他們都幸福。」主席不經意地將粟裕將軍與韓信相提並論,透露出粟裕在他心中的地位。1953年2月,主席乘坐專列前往南京,途經徐州時,他遙望當年的淮海戰役戰場,又一次提到粟裕將軍。
  • 戰神粟裕麾下的「華野三虎」,若是沒他們,粟裕很難做到百戰百勝
    他的輝煌戰績甚至不下林、彭兩位老總,尤其是在解放戰爭中,華東野戰軍在山東的表現尤為驚人,昔日國民黨的名將王耀武就是敗在粟裕手上。但所謂強將手下無弱兵,粟裕大將能夠百戰百勝,與他手下野戰部隊過人的軍事實力不無關係,當時粟裕手下有不少優秀將領,其中最厲害的莫過於華野三虎,他們分別是葉飛、王必成、陶勇。粟裕所指揮的經典戰役,大多都有他們的身影。
  • 被閒置36年,王必成為老首長粟裕抱不平:粟總是被浪費的人才!
    今天的我們大都知道粟裕大將卓越的軍事才能,知道他是「淮海戰役第一功」,知道他「兩讓司令」,知道他在大兵團指揮方面的造詣在全軍將帥中首屈一指,就算和林彪、劉伯承相比都完全不落下風……但是,在90年代之前,粟裕這個名字和他的功績一度是被有意無意地淡化了的,這一點在官方修訂的《粟裕年譜》(當代中國出版社
  • 粟裕沒能成為十帥的真實原因,根本不是謙虛,是資歷不夠
    1955年,我國舉行了授銜儀式,對那些有突出貢獻的將領們進行了授銜,在授銜時,有一個人的軍銜尤為令人惋惜,那就是粟裕將軍。粟裕將軍在戰爭年代,立下了赫赫戰功,尤其是在解放戰爭期間,更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那麼以粟裕的戰功,為什麼不是十帥之一呢?
  • 戰神粟裕成名之戰,主席對秘書說:此人了不得,必成大器
    在黃橋戰役中,粟裕將軍領導軍隊指揮作戰,贏得了「戰神」一稱。縱觀粟裕的一生,雖然沒有在正規的軍校參與學習,但是他的作戰能力和軍事才能是十分的突出的。就連主席都說:「此人了不得,必成大器。」這一戰,粟裕將軍究竟做了什麼讓主席如此的誇讚呢?1940年10月黃橋戰役爆發了。熟悉近代史的人都知道,黃橋戰役是一場關鍵的戰爭,是為保衛蘇中抗日革命根據地,對國民黨的力量實施反擊的戰役,它的勝敗決定著我黨是否能成功的奪取蘇北抗日的領導權。
  • 為什麼說粟裕打仗最厲害?粟裕擊敗國軍十大名將:誰做得到?
    為什麼說粟裕將軍厲害?因為他打敗過十大名將。在蘇中七戰七捷,以3萬人擊敗李默庵12萬大軍。李默庵號稱能文能武,忻口會戰李默庵任左翼軍總指揮,忻口會戰堅持了20多天,共擊斃、擊傷日軍上萬人,勇挫日軍銳氣一戰成名。1942年調任第32集團軍總司令,駐防浙江,開展遊擊戰。
  • 熟諳地圖與地形的粟裕
    在他筆下,無論是彭德懷、劉伯承、粟裕等軍事將領的傳記,還是關東軍與蘇聯紅軍在二戰的鬥爭,或是正面戰場上抗日戰爭的激烈,都有了生動、立體而又深刻的呈現。他的每一部作品,可以說是一部敘事生動、求證嚴謹的歷史教科書,同時又是一部語言鮮活、發人深思的文學著作。圖君是從讀《謀帥劉伯承》《戰神粟裕》《大授銜》認識關河五十州的。
  • 1950年中央點將統兵入朝作戰,為何首選粟裕,次選才是林彪?
    導言林彪和粟裕是我軍兩位最能徵善戰的將軍,他們的指揮水平難分高下,但為什麼1950年中央點將統兵入朝作戰,首選粟裕,次選才是林彪?但是,這種人事上的調動,顯然有其無奈之處,因為蕭勁光是共和國第一任海軍司令員,當時他正忙著籌備發展海軍機關和海軍力量,為了給粟裕配一套趁手的班子,他只能放下手頭繁忙的工作。其次,對戰場情況的熟悉程度。
  • 軍神劉伯承,戰神粟裕,17年沒見面,見面就是一場驚世大戰
    毛主席和中央軍委審時度勢,決定在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一帶打一場大規模的殲滅戰,這場戰役規模巨大,雙方投入兵力超百萬,必須強強聯手,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聯合承擔了這一重任。其時,劉伯承任中原野戰軍司令員,粟裕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兼代政委。「軍神」劉伯承、「戰神」粟裕,兩神聯手,極大增強了戰役勝利的砝碼。
  • 粟裕使詐騙薛嶽,痛殲其部3萬人,薛嶽卻反說:敵人被我們打敗了
    譬如,蘇中戰役以3萬多人殲敵5.3萬餘人;萊蕪戰役以19萬兵力對陣24萬敵軍時,在63個小時裡就斃俘10萬敵軍;豫東戰役一舉殲敵9萬餘人;淮海戰役更是創造了殲敵44.3萬餘人的驚人紀錄,以至於整個淮海戰役粟裕集團殲敵總人數佔據了整場戰爭殲敵總人數的80%。從他的赫赫戰功來看,說粟裕不愧是一代戰神絲毫不為過。
  • 敵彈盡糧絕,也無援軍,淮海戰役為何不長期圍困,而要速戰速決?
    在淮海戰役中,杜聿明20多萬大軍被圍困在陳官莊一帶,解放軍更是佔據絕對優勢,並且具有長期圍困敵軍不戰而勝的條件。一,蔣介石已經沒有援軍可派,包圍圈內的杜聿明大軍只能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自己突圍。而杜聿明大軍依靠自身的力量突圍,已經被證明完全不可能。二,天降大雪,包圍圈內天寒地凍,官兵們連取暖的柴火都已幾乎燒光。三,困軍已是彈盡糧絕。
  • 逐鹿中原的淮海大戰,看雙方指揮官,就知道蔣介石輸得一點都不冤
    解放戰爭期間,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一場戰役,當屬淮海戰役,這是三大戰役中的一場中原之爭,無論輸贏,都屬於一戰定乾坤。因此,淮海戰役爆發後,敵我雙方的最高長官都非常重視這場戰爭。我們的毛爺爺為了不耽誤戰機,成立了淮海總前委,其中有鄧公、陳老總、劉伯承元帥、粟裕將軍、譚震林,這五個人應該是淮海戰役的最高指揮官。關於淮海大戰的重大事件都由這五個人來決定。毛爺爺成立淮海總前委,目的是為了不耽擱時間,戰場上暫時發生的事情,都由這五個人商量,不用打報告,除非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向上級報告。
  • 粟裕說,他一生最緊張的有三次戰役,結果每一次都刷新殲敵紀錄
    粟裕是戰神,劉亞樓說他盡打神仙仗。可是,戰神也是人,再傳奇的勝仗也是人打出來的。常勝將軍粟裕後來說,在解放戰爭時期,有三次戰役,讓他最緊張。何謂緊張?那就是不知道結果會不會打勝?有一點軍事冒險主義,心內有點忐忑。
  • 粟裕在豫東戰役中小試牛刀,戰略意圖完全實現,從此大放異彩
    粟裕大將從一名士兵逐漸成長,身經百戰,出身入死,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豫東戰役粟裕小試牛刀,取得了不俗戰績,是我軍從遊擊戰向運動戰,農村到城市,山地到平原的一次成功實踐。自此之後,粟裕在解放戰爭中大放異彩,奠定了共和國第一大將的地位。
  • 千萬人廝殺的淮海戰役,為什麼是中國命運的轉折點?
    毛澤東感覺可以,便給粟裕回電:「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但是粟裕必須殲滅黃百韜兵團。「小淮海戰役」正式登場。這次戰役的野心其實不大,無非是奪取蘇北地區,把蘇北和山東解放區連起來,為下一次戰役做準備。以後走向何處,他們也不知道。
  • 真實的淮海戰役震驚史達林:60萬滅80萬的奇蹟
    絕望之中,蔣介石眼中的「常勝將軍」黃百韜,把腰間那支冰冷的小手槍對準了自己的腦門……至此,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結束,人民解放軍已經取得兵力優勢,牢牢掌握了戰役主動權。蔣介石五虎上將之一、國民黨徐州「剿共總司令部」總司令劉峙承認:「黃(伯韜)兵團覆沒,所謂徐蚌會戰的命運已經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