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韓信,今有粟裕」。
中國幾千年來戰事不斷,因此也英雄輩出,不過,有資格與韓信相提並論者卻寥若晨星。
韓信的前半生可用一連串成語來歸納。
他出身平民,家境貧寒,既不會經商,又不願意種地,在建立軍功之前,韓信備受歧視,甚至遭受「胯下之辱」。
但是,韓信卻天賦秉異,極具軍事天賦,一出道就「獨當一面、戰無不勝。」
「十面埋伏、置之死地而後生、背水一戰」都是他的經典戰例。
因為戰功赫赫,立下「不賞之功」,韓信「勳冠三傑」,贏得「國士無雙、兵仙神帥、略不世出」之美譽。
與韓信一樣,解放軍第一大將粟裕將軍也不是「科班出身」。
他少年時代就讀的是師範學校,沒有進過正規的軍事院校。
但是,這個因素並沒有妨礙他日後成為我軍最出色的軍事家之一。
從南昌起義時的警衛班長開始,粟裕將軍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實實在在,在一場接一場戰鬥中逐漸成長為新中國開國大將。
他深通韜略,多謀善斷,用兵不拘一格,忽奇忽正,大開大合,行動果敢,判斷準確,常常令人拍案叫絕!
解放戰爭是粟裕將軍大放異彩的時期,解放軍四大野戰軍之中,粟裕將軍的身份非常特殊。
他是野戰軍副司令員,卻代行司令員職責,實際負責戰役指揮。
解放軍幾個方面軍級的軍事主官大都被尊稱為「老總」或「某總」。
只有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是個例外,出於低調、謙遜,劉伯承明確要求部下不要稱自己為「老總」。
另外一個例外就是擔任「副職」的粟裕將軍了。
人們普遍尊稱粟裕將軍為「粟總」,而更多的華野老部下則習慣尊稱其為「粟老總」。
有意思的是,葉劍英元帥也習慣稱粟裕將軍為「粟總」。
1958年9月,粟裕調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葉劍英元帥一直稱他的這位副手為「粟總」,從來沒有稱其為「粟裕同志」或「粟副院長」。
粟裕將軍究竟怎麼獲得如此殊榮的?
讓我們看看來自各個方面的評價吧。
岡村寧次曾特設了一個小組,專門研究粟裕的作戰特點和規律,結論是:「此人打仗經常破常規、出奇招,毫無規律可尋」;
國民黨軍中悍將胡璉用六個字評價粟裕-土木不及一粟;
朱老總曾經說過這樣的話:「革命就像接力跑,一棒一棒傳下去,我老了,有粟裕!」;
劉伯承說:「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優秀,百戰百勝,有古名將之風,是我軍最優秀的將領,是中國的戰略家」;
渡江戰役時,劉伯承再次提到粟裕將軍:「將來過了江,我就不帶兵了,把部隊都交給粟裕吧。」;
林總說他「盡打神仙仗」;
陳老總說「華東軍事主要靠他」,「粟裕將軍的戰役指揮一貫保持其常勝記錄,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葉參座說「他的軍事才華令我們大家欽佩」;
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和《人民日報》都曾絕無僅有地公開稱他為「常勝將軍」;
民間評價粟裕將軍「智如張良,才如韓信,義如關羽」;
蘇中老百姓在民謠中這樣唱: 「毛主席當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勝」;
更有人把粟裕將軍的一生歸納為:
「一生為民,兩讓司令,三次先遣,四渡長江,五虎戰將,六次負傷,七戰七捷,八省徵塵,九死一生,十大戰役,百戰百勝,千將之首,萬古流芳。」
再看看領袖對粟裕將軍的評價。
據總理的衛士韓福裕回憶,建國初期,韓福裕跟著總理來到中南海,偶遇主席。
主席問他的姓名。
韓福裕說:「我叫韓福裕,韓信的韓,幸福的福,粟裕的裕。」
主席幽默地說:「你這個名字好呀,包含了中國兩個大軍事家韓信和粟裕,你還比他們都幸福。」
主席不經意地將粟裕將軍與韓信相提並論,透露出粟裕在他心中的地位。
1953年2月,主席乘坐專列前往南京,途經徐州時,他遙望當年的淮海戰役戰場,又一次提到粟裕將軍。
「粟裕能打仗,會帶兵,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粟裕是個人才、將才、帥才。」
據主席身邊的工作人員回憶,主席曾經先後三次同時提及韓信與粟裕。
1958年8月15日,主席第三次提及這個話題。
當時,有人在主席那裡進言,給粟裕安上了一頂「裡通外國」的大帽子。
這一次,主席說了一番耐人尋味的話:
「粟裕比較驕傲些……韓信也是這樣,說我帶兵多多益善……你粟裕是不是這樣呢?我看是有一點……淮海解決了三個兵團,老子天下第一……」。
主席又說:「現在,主要危險是經驗主義」 。
主席的話雖然嚴厲,不過,在我看來,主席是以這樣的方式肯定了粟裕的歷史功績,給問題定了性,是保護粟裕將軍的一種策略。
那麼,粟裕將軍有哪些經典之戰呢?
「次要戰場」變「主戰場」,偏師變主力,以少勝多,創造奇蹟。
粟裕將軍的軍事經歷與韓信有不少相似之處。
以韓信的「背水一戰」和粟裕的「淮海戰役」為例:
他們的作戰區域都不是預設的主戰場;
他們所率領的軍隊都屬於「偏師」,且兵力遠遠少於對手;
但是,他們都在次要戰場上取得了空前的勝利,無形中把次要戰場導成了主戰場,直接改變了戰爭形勢。
當年,韓信在井陘背水一戰,率三萬漢軍大戰二十萬趙軍,結果斬陳餘,擒趙王,滅了趙國。
然而楚漢相爭的主戰場並不在井陘,這場角逐真正的主角也不是韓信與趙王,而是漢王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
但是,韓信背水一戰,大勝趙國,這個結果最終改變了戰爭態勢,成為劉邦戰勝項羽的關鍵之戰。
與此相似,淮海戰役是粟裕爭取來的一場大戰,結果,「小淮海」打成「大淮海」,次要戰場變成了主戰場。
淮海戰役中,60萬解放軍對陣80萬國民黨大軍,粟裕以小博大,以少勝多。
在此之前,在「全國一盤棋」中,活躍在華東戰場的粟裕所部始終都是一支「偏師」。
部隊主要執行外圍牽制敵人,或者主動出擊,給根據地減壓這一類的任務。
比如:中央曾經命令粟裕先遣江南,威脅國民黨的大後方,牽制國軍,以策應全國戰局。
是粟裕三次「鬥膽直陳」,力主在淮海與國民黨軍展開決戰,並最終得到了最高統帥的首肯,因此才有了淮海戰役這場大戲。
他要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對手?
胡璉,張靈甫,王耀武,杜聿明,邱清泉,黃百韜,以及他們率領的國民黨精銳部隊,還有遠比解放軍先進的武器裝備。
即便如此,倔強的粟裕還是逆天改命,歷時66天,一舉殲滅國民黨軍55萬人,創下了三大戰役中殲敵數最多的紀錄。
這樣的結果讓蔣介石大吃一驚,也讓主席擊節嘆賞:「你們硬是啃下了一鍋夾生飯!」
粟裕不僅啃下了這鍋夾生飯,還愣是把一支「偏師」打造成為主力,硬是讓一個「偏師」發揮了主力都達不到的作用。
與韓信「背水一戰」的效果相同,淮海戰役這場世紀對決直接加快了全國解放的進程。
韓信雖然能徵善戰,功勳卓著,但是,他自身的缺陷也非常明顯。
這裡還是用幾個成語來描述他的後半生。
一句「多多益善」,顯現了韓信持才傲物、自負且咄咄逼人的另一面,因而被指「伐功矜能」。
最終,韓信因「功高震主」而「鳥盡弓藏」,還惹來「鍾室之禍」,古人只能哀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相比之下,在同樣驕人的戰績面前,粟裕竟不曾流露一星半點驕狂之氣。
粟裕其人,一生低調,不事張揚,除了打仗,對「身外之物」沒有太多的欲望。
在他那裡,「戰」是「戰」,「績」是「績」,二者是可以分開的。
當戰塵落定,論功行賞之際,粟裕一如既往地保持了低調、謙遜。
因此,粟裕成為唯一一位「具大將之名,卻有元帥之功」的共和國開國元勳。
那麼,粟裕將軍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有人這麼說:
粟裕就是一個永不退役的老兵,他註定就是為戰爭而生,除了戰爭,他別無所慮,除了勝利,他別無所求。
他似乎只會打仗,人與人之間也只有工作往來。
他一貫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原則大於人情世故。
這是一種令人仰止的美德,也是一種令人惋嘆的缺陷。
他有過委屈,卻從未沉淪;他有過寂寞,卻從未放棄;他並非十全十美,卻始終在追求完美。
「將來一旦打起仗來,我還要重上前線。」這是粟裕將軍晚年的願望。
「將來解放臺灣,他是最好的指揮員」,在主席那裡,粟裕始終是一把隨時可以出鞘的利劍,雖然將其冷藏,卻不會被拋棄。
1984年2月,粟裕將軍悄然離去,他的骨灰被撒在了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蘇、上海、山東、河南等八個省市。
在這裡,粟裕將軍與長眠在這裡的戰友們重逢,在這裡,將軍終於可以重披戰袍,「虎帳夜談兵,沙場秋點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