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和氏璧,今有寸家玉。
在中國,「古有和氏璧,今有寸家玉」的說法流傳已久。
和氏璧,最早見於《韓非子》、《新序》等書,傳為琢玉能手卞和在湖北荊山發現,初不為人知,後由楚文王賞識,琢磨成器,命名為和氏璧。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傳的數百年間,被奉為「無價之寶」的「天下所共傳之寶」。
「古有和氏璧,今有寸家玉」的說法是怎麼來的呢?
自明朝開始,雲南騰衝人尋玉、識玉、琢玉、售玉,前赴後繼,逐步形成了一套獨特、完整的翡翠文化。騰衝翡翠因深厚的文化積澱有了靈魂,湧現出寸尊福等多位「翡翠大王」,寸家玉也作為美玉名玉名傳四海,「福盛隆」等主要經營翡翠的外貿商號記載著騰衝翡翠歷來的輝煌。
著名翡翠大王寸尊福對翡翠有過人眼力。民國時期,他在曼德勒(瓦城)創辦商號福盛隆,以玉石業為主,集開採、加工、銷售為一體,兼營其他。現今位於雲南省騰衝縣和順古鎮的寸尊福故居,就是當時著名商號「福盛隆」所在地。因寸尊福姓寸,故世人將寸尊福締造之玉稱為寸家玉。
寸家玉因品質非凡、做工考究、氣韻高雅,美譽傳遍中國和東南亞諸國,更是位居雲南騰衝五大名玉之首。
寸家玉的開創者寸尊福本人不僅是玉石行業的絕世奇才,被譽為中國近代翡翠大王,更是一個愛國華商、著名革命先驅、教育家,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卓越貢獻。
光緒十一年,緬甸淪為英屬殖民地,昏庸的清政府無力保護華僑,寸尊福北走於緬甸南北,聯絡廣東、福建、雲南各地華僑一起會見英方統帥,強烈要求保障華僑生命財產安全,英方被迫答應公開做出聲明約束自己的軍隊。由於寸尊福的據理力爭和慷慨陳詞,英軍文武官員也為之欽佩,從此名聲大振,在緬華人推舉他為中華會館會長。印度、緬甸、中國商人一致推他為商董。連英國政府也因寸尊福極高的威望而不得不推選他為立法會議員,最後連英女王也派人來看望他並為其頒發皇家勳章!
光緒末年,寸尊福由呂志伊,黃興等人介紹加入同盟會,他利用自身影響四處奔走宣傳,幫助孫中山先生在緬甸發展了1000多名同盟會員。為了宣傳新思想、新科學,他捐資創辦了仰光的《光華報》、東京的《雲南》雜誌,又創辦了同盟會的外圍組織振漢社、書報社等。
寸尊福六十大壽時,國民政府和孫中山、黃興、呂志伊等人懷著巨大的感激之情向這位老人贈送了「金絲壽幛——八仙拜壽圖」,孫中山先生為其親筆題詞 「華僑領袖,民族光輝」,並贈送了親筆籤名照,孫中山先生還同時還為其贈匾「中外名垂」。民國軍政府主任總裁岑春煊為其贈匾,上題「民國策勳」。
寸尊福一生誠信正義,保護僑民、愛國愛鄉,他將辛苦賺來的錢竭力捐贈給國家和人民,名垂中外。當時東南亞各國富商巨賈、政界名流都以能佩戴一塊福盛隆出品的「寸家玉」倍感自豪!自此,這塊具有愛國、愛民情懷的傳奇美玉便被世人賦予了「古有和氏璧,今有寸家玉」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