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和氏璧 今有寸家玉

2021-01-08 輿情頻道

古有和氏璧,今有寸家玉。

  在中國,「古有和氏璧,今有寸家玉」的說法流傳已久。

  和氏璧,最早見於《韓非子》、《新序》等書,傳為琢玉能手卞和在湖北荊山發現,初不為人知,後由楚文王賞識,琢磨成器,命名為和氏璧。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傳的數百年間,被奉為「無價之寶」的「天下所共傳之寶」。

  「古有和氏璧,今有寸家玉」的說法是怎麼來的呢?

  自明朝開始,雲南騰衝人尋玉、識玉、琢玉、售玉,前赴後繼,逐步形成了一套獨特、完整的翡翠文化。騰衝翡翠因深厚的文化積澱有了靈魂,湧現出寸尊福等多位「翡翠大王」,寸家玉也作為美玉名玉名傳四海,「福盛隆」等主要經營翡翠的外貿商號記載著騰衝翡翠歷來的輝煌。

  著名翡翠大王寸尊福對翡翠有過人眼力。民國時期,他在曼德勒(瓦城)創辦商號福盛隆,以玉石業為主,集開採、加工、銷售為一體,兼營其他。現今位於雲南省騰衝縣和順古鎮的寸尊福故居,就是當時著名商號「福盛隆」所在地。因寸尊福姓寸,故世人將寸尊福締造之玉稱為寸家玉。

  寸家玉因品質非凡、做工考究、氣韻高雅,美譽傳遍中國和東南亞諸國,更是位居雲南騰衝五大名玉之首。

  寸家玉的開創者寸尊福本人不僅是玉石行業的絕世奇才,被譽為中國近代翡翠大王,更是一個愛國華商、著名革命先驅、教育家,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卓越貢獻。

  光緒十一年,緬甸淪為英屬殖民地,昏庸的清政府無力保護華僑,寸尊福北走於緬甸南北,聯絡廣東、福建、雲南各地華僑一起會見英方統帥,強烈要求保障華僑生命財產安全,英方被迫答應公開做出聲明約束自己的軍隊。由於寸尊福的據理力爭和慷慨陳詞,英軍文武官員也為之欽佩,從此名聲大振,在緬華人推舉他為中華會館會長。印度、緬甸、中國商人一致推他為商董。連英國政府也因寸尊福極高的威望而不得不推選他為立法會議員,最後連英女王也派人來看望他並為其頒發皇家勳章!

  光緒末年,寸尊福由呂志伊,黃興等人介紹加入同盟會,他利用自身影響四處奔走宣傳,幫助孫中山先生在緬甸發展了1000多名同盟會員。為了宣傳新思想、新科學,他捐資創辦了仰光的《光華報》、東京的《雲南》雜誌,又創辦了同盟會的外圍組織振漢社、書報社等。

  寸尊福六十大壽時,國民政府和孫中山、黃興、呂志伊等人懷著巨大的感激之情向這位老人贈送了「金絲壽幛——八仙拜壽圖」,孫中山先生為其親筆題詞 「華僑領袖,民族光輝」,並贈送了親筆籤名照,孫中山先生還同時還為其贈匾「中外名垂」。民國軍政府主任總裁岑春煊為其贈匾,上題「民國策勳」。

  寸尊福一生誠信正義,保護僑民、愛國愛鄉,他將辛苦賺來的錢竭力捐贈給國家和人民,名垂中外。當時東南亞各國富商巨賈、政界名流都以能佩戴一塊福盛隆出品的「寸家玉」倍感自豪!自此,這塊具有愛國、愛民情懷的傳奇美玉便被世人賦予了「古有和氏璧,今有寸家玉」的美譽。

相關焦點

  • 和氏璧背後的血淚史
    和氏璧和氏璧,亦稱和氏之璧,別稱荊玉、荊璧、和璧等,春秋時期著名的美玉之一,被世人譽為「天下所共傳之寶」,最初是楚國人卞和在荊山(今屬安徽蚌埠)中發現。某一天,卞和到荊山砍柴,看到一隻鳳凰落在青石板上,他覺得鳳凰不落無寶之地,認定此山中一定有寶物,於是仔細尋找,終於找到一塊玉璞。
  • 和氏璧究竟流落何處?
    「和氏璧」發現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各諸侯國,各諸侯國國君都想親眼看看這件寶玉。公元前333年,楚國吞滅越國,楚威王因相國昭陽滅越有功,將和氏璧賜給了昭陽。可就在這時,和氏璧竟失竊了,國寶的不翼而飛震驚了朝廷內外,人們紛紛尋找這件價值連城的寶玉,但終無結果。人們把懷疑的目光投向了張儀,因為張儀當時正在楚國遊說,曾與昭陽一起飲酒,人們認為他有條件、有機會偷竊了和氏璧。
  • 和氏璧不是傳國璽
    他的傳奇身世有幾分真假呢?他究竟有沒有被改成傳國璽?而最終又去了哪裡?筆者寫下這篇小文,也許會為大家略作啟迪。一,關於和氏璧先秦文獻中有兩篇文章記錄了和氏璧:《墨子·耕柱》篇中有「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異,此諸侯之所謂良寶也……」的句子。《韓非子·和氏》篇中講到了卞和三次獻玉的故事。(圖一)僅此而已。
  • 戰國和氏璧下落之謎:失傳後為何至今下落不明
    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後,命玉工將宰相李斯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這樣,和氏璧就成了國璽。代代相傳。
  • 關於完璧歸趙中的「和氏璧」最後去了哪裡呢?
    和氏璧確實不見了麼?實際上,相關和氏璧的動向,歷史實踐中的一些文本之中是做過記載的。完璧歸趙這一小故事在過去六十年後,在公元228年,曾今得到和氏璧的趙國被那時候戰鬥力強勁的秦國所擊敗,趙幽王后來向秦國繳械,並取悅的奉上了那顆完美無瑕、稀世珍寶的和氏璧。秦國在秦始皇手上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強大,秦始皇后來統一了六國,並封自身為秦始皇,以突顯自身的巍然成就。
  • 揭秘古代價值連城的和氏璧下落之謎
    最早記錄和氏璧的是《韓非子和氏篇》,春秋時期,有一個楚國人名叫卞和,一天他在荊山採到一塊玉璞,為了表示自己對君主的忠心,他把這塊玉璞獻給了楚厲王。  和氏璧就這樣銷聲匿跡了幾十年後,有一天突然在趙國出現,至於和氏璧是怎樣流落到趙國的,至今仍是一個謎。趙惠文王時,一個名叫繆賢的宦官從一名外人手中購買到這塊玉,經過鑑定後,才知道正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 趙王得知後,便下詔將這件寶物強行奪進宮中。
  • 《茅山後裔》:大力金剛掌,這裡有蘭亭序的秘密,也有和氏璧下落
    《茅山後裔》:大力金剛掌,這裡有蘭亭序的秘密,也有和氏璧下落提起茅山,我們的第一念頭,就是聊齋裡的茅山道士,茅山道派,是中國道教中的上清派,在聊齋故事裡,神乎其神的茅山老道,指箸為女,畫餅成月,穿牆入雲,如履平地,確實神妙無比,說起中國古文化,玄學是躲不過去的,風水,八卦,鬼怪,
  • 文物 千古名玉「和氏璧」 究竟下落何處?
    和氏璧的來歷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春秋時期,有一個楚國人名叫卞和,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一座山下發現了一件貌似普通的玉璞,為了表示自己對君主的忠心,他把這塊玉璞獻給了楚厲王
  • 作為皇帝的玉印,和氏璧就成了國璽,從而代代相傳
    公元前333年,楚國吞滅越國,楚威王因為宰相昭陽在消滅越國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於是將和氏璧賜給了昭陽。昭陽某日請客時,出壁讓各賓客觀賞,席散時,玉壁卻不翼而飛。雖多方搜查也毫無下落。國寶不翼而飛震驚了朝廷內外,楚威王下令,全國範圍內搜尋這件價值連城的寶物,但是,最終沒有結果。人們把懷疑的目光投向了張儀,因為張儀當時正在楚國遊說,曾與昭陽一起飲酒,人們認為他有機會偷竊了和氏璧。
  • 和氏璧其實是「和氏碧」——「璧」指的是色彩,而非形狀
    按照和氏璧的傳承,大約有這樣幾件事情與和氏璧的形狀有關。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趙,得和氏璧。第一,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諫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隨、和之寶」,即指「隨侯之珠」與「和氏之璧」兩件當時著名的寶物。看來在完璧歸趙之後,秦國後來還是得到了和氏璧。
  • 和氏璧的傳奇之旅
    而這枚傳國玉璽,和傳說中的和氏璧有一定關聯。我們現在把時間往前面倒放,從徐達北徵大漠回溯到近八十年前的1294年,也就是元朝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死後不久,忽然民間有人大聲吆喝:「賣玉璽啦,賣貨真價實的傳國玉璽啦」,所謂的貨真價實,就是說這枚玉璽就是當年的和氏璧,這事靠譜嗎?一個路邊攤居然能倒騰出一個流傳千年,半路失蹤的傳國玉璽來?
  • 古有哮天犬,今有哮天豬
    古有哮天犬,今有哮天豬 有沒有萌到你 1、一農夫明天準備殺雞,晚上餵雞時,對雞說:「快吃吧,這是你最後一頓!」第二日,農夫發現雞已倒地身亡。
  • 和氏璧原來只是天然綠瑪瑙?
    4、鄂西北的荊山山脈自古就是綠松石主要產地;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國人廣泛用綠松石作玉器,遍布全國的古文化遺址中都有綠松石隨葬品,荊楚之地的玉人對綠松石和獨山玉,不可能不認識。 前所未有:和氏璧被整理出來時,就是一件楚王都不曾擁有過的寶物。
  • 成語故事 | 什麼是和氏璧?—《完璧歸趙》
    趙國的惠文王在統治趙國的時候,意外得到了楚國人卞和發現的一塊世上罕見的寶玉,名叫和氏璧。秦國的昭襄王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就立刻派使臣送來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取這塊稀有的和氏璧。趙王和大臣們仔細商議後認為,如果把和氏璧交給秦國,恐怕不僅失去了和氏璧,也拿不到秦國的城池;如果不給秦國的話,秦國肯定會派兵來攻打我們。
  • 中國歷史第一瑰寶——和氏璧下落之謎
    當年若不是和氏之璧,絕不會演繹一出"完壁歸趙"故事而使藺相如青史留名,他極有可能如草木之人廁身繆賢之門而老於戶牖之下;若不是有膽有識攜璧使秦的藺相如,和氏璧也許不會從此身價陡漲而價值連城,充其量也不過是諸侯或帝王手中玩物而已。如今藺相如早已荒冢草沒,但那塊曾經留下藺相如手上溫熱的和氏璧今在何方呢?
  • 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
    其章草書法藝術「博取古澤,冶之於章草之中,所作恢弘丕變,蔚為大觀」。日本書法界則更稱頌為「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推崇備至。他於80歲後為泰山、禹廟、黃鶴樓所書的匾額,獲得千萬人讚賞。特別是為杭州嶽廟撰寫的抱柱長聯,人譽為「神州之冠」。
  • 古有大禹治水,今有梨鄉水城,魏縣這些事兒你知道嗎?
    魏縣古域位於黃河之東,濟水之西,屬古黃河衝積而成的下遊平原地帶。根據文獻記載,再結合實地考查,大禹不僅在魏縣治過水,而且魏縣還是其治水的重點區域之一。      再據《黃河志》及《邯鄲大事記》載:周定王五年(前602),黃河因長期泥沙壅塞河道,自宿胥(淇河、衛河合流處,今河南濬縣境)決口,釀成改道東徙,經濮陽、清豐、南樂、內黃,又由南樂縣英滿城向北人大名境,再過館陶,沿今衛運河北流,最終由天津入海。黃河由此移出魏縣。此謂黃河第一次改道東遷。
  • 國學小講(20)· 和氏璧
    今天已經消失的古代國寶中,文化信息載量最大的,恐怕非「和氏璧」莫屬了。和氏璧甫一出世便自帶光環。「卞和泣玉」的傳說讓它先天帶了一份悲劇色彩;四百多年後,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又增加了一份壯懷激烈;再過幾十年後,六王畢四海一,和氏璧終落入秦人之手。據說,秦始皇令人將和氏璧雕琢為國璽,上面刻有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
  • 和氏璧與獨山玉的歷史淵源探微
    那麼,中華玉文化歷史中最重要的一塊玉——「驚天地泣鬼神」的和氏璧,與獨山玉有歷史淵源嗎?「和氏璧」「價值連城」及「完璧歸趙」是我國家喻戶曉的故事,和氏璧在中國玉文化發展史中更是佔據著獨尊的地位。因為和氏璧之謎一直未被揭開,析寶、探寶者考證、論爭至今未定論。獨山玉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經過多年科學系統的論證,試圖解開這一千古謎團。
  • 安徽:古有黃河奪淮,今有長江洩洪,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
    安徽:古有黃河奪淮,今有長江洩洪,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一種觀點認為,在宋朝,大運河兩岸,尤其是宿州,商丘,那都是一時的繁華大郡,現在落後了,為什麼?根子就在黃奪淮道上,和今天安徽洩洪一樣,就是為了保下遊,保江浙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