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與獨山玉的歷史淵源探微

2021-02-13 大美獨山玉

獨山玉為中國玉文化支撐起中原文明的一片天,獨山玉為南陽盆地及其周邊先民的生產生活提供巨大的物質保障,由此,獨山玉文化燦爛而輝煌。那麼,中華玉文化歷史中最重要的一塊玉——「驚天地泣鬼神」的和氏璧,與獨山玉有歷史淵源嗎?

「和氏璧」「價值連城」及「完璧歸趙」是我國家喻戶曉的故事,和氏璧在中國玉文化發展史中更是佔據著獨尊的地位。因為和氏璧之謎一直未被揭開,析寶、探寶者考證、論爭至今未定論。獨山玉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經過多年科學系統的論證,試圖解開這一千古謎團。早在1988年第一期《南都學壇》上,作者就提出了和氏璧可能是獨山玉的觀點。此後,在2007年的《中國寶玉石》及《獨山玉文化概論》分別進行了深入的闡述。

在長期對中國玉文化發展史及獨山玉歷史地位研究時,筆者試圖對獨山玉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發現其作為中國四大名玉之一的桂冠並非虛渺,有其深厚的玉文化底蘊,主要表現在新石器時代獨山玉採集利用歷史的獨特地位,夏(二里頭文化)、商(南陽十裡廟遺址)、周(春秋時期楚文化)以及漢代(特別是東漢張衡的《南都賦》、元代(忽必烈皇家御用的《瀆山大玉海》)等獨山玉的輝煌成就。獨山玉文化燦爛的歷史決非一般意義上「地方玉種」的名位,一定有其更深厚的文化內涵。在查閱研討「和氏璧」的出處問題及前人的討論,在了解楚文化的歷史脈絡與南陽的地位問題時,在探求獨山玉文化的發展史及獨山玉質特性時,三者問題的碰撞而產生了深深的思考:楚國、卞和、玉璞等一系列與和氏璧有關的歷史、政治、文化、考古、地質、寶石學等學術問題逐漸明晰起來,他們與獨山玉的歷史淵源有著緊密聯繫,想法由此而出。

1988年,筆者發表在《南都學壇》第一期《試論中原古玉業的產生與發展》一文中,提出了如下問題:「和氏璧可能是獨山玉」的觀點。此論文在南陽召開的「全國第二次寶玉石學術交流會」上進行了研討,選入其論文集,並獲得優秀論文獎。此後,又獲得南陽師範學院1988年度科技成果一等獎,河南省教育委員會科技成果三等獎

自此以後,在全國各類玉文化研討會上,筆者多次提出了「和氏璧可能是獨山玉」的觀點並加以闡述。在筆者發表的多篇玉文化論文中和出版的專著中,也都將此觀點論證推出,《南陽玉文化的歷史淵源與地位》,《南陽學壇》,2004年第4期;《中國玉文化論叢》,楊伯達主編,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9月;《和氏璧可能是獨山玉》,中國寶玉石,2007年第4期;《中國南陽玉文化》,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年9月;《中國獨山玉》,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獨山玉文化概論》,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等等。同時,2003年建成開放的「中華玉文化博物館」及2004年建成的「獨山玉博物館」都分別展示了筆者的觀點。2007年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走遍南陽》,以筆者提出的觀點拍攝播出了《探尋和氏璧》的專題片。2008年中央電視臺《科技博覽》拍攝播出的《羊玉奇緣》也引用了筆者的觀點。國內網際網路很多網站上也有不少帖子將筆者的觀點貼出。

我們的觀點有二:

首先,和氏璧可能是獨山玉,發現和氏璧的卞和可能是南陽人。

其次,和氏璧是玉石而不是玉器。璧有兩種含意,一是指玉,二是指古代呈扁平狀中空外圓的玉器。卞和所發現的「和氏璧」不是指加工形成的圓形璧,而是指和氏發現的璞玉原石。其緣由是:文獻記載卞和獻玉後,玉人理其璞,這說明和氏璧是塊玉料;卞和是卑微之人,不可能將加工了的玉器用其名字命名;由一般玉器常識可知,玉器璧是不可能再改制為玉璽的。因此,秦國將和氏璧琢成傳國璽,也只能是和氏璞玉才有可能做成傳國璽。

我們認為,和氏璧可能是獨山玉,其主要觀點與論據如下:第一,《說文解字》曰:「楚,木也。」荊又叫楚,是一種灌木。王筠《句讀》:「謂荊一名楚也」。以字從艸,故云木。蓋此物不大,故從艸。好野生,故楚從木。」

《說文解字》又曰:「楚,野木。從林,疋聲。」一名荊也。即:楚,野生的樹木。另一名稱是荊樹。《段注》作「曰」。段氏曰:「艸部『荊』下曰:『楚木也。』此云:『荊也'。則異名同實。」

顯然,漢語中的楚,為形聲。從林。木名。即牡荊。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枝幹堅勁,可以作杖,編制籮筐。《詩·周南·漢廣》:「言刈其楚。」

也就是說,春秋時期的楚地,也即荊地,楚國也即荊國,楚山也即荊山。因此,楚人(荊人)卞和所發現的璞玉也就只能是指楚國(荊國)所產之玉了。

第二,我們知道,發現和氏璧的人是卞和,而卞和是楚國人,這是沒有任何爭議的實事。無論是史書記載還是現代勘查都表明,當時卞和生活的楚國疆域,除南陽獨山玉外,尚無發現任何地方產玉,特別是有名玉產出。那麼楚人卞和的璞玉和氏璧可能性最大的應是他居住之地,因而得到獨山玉也就順理成章了。

第三,卞和生活的春秋時期,天下紛爭,疆界森嚴,卞和是普通的老百姓,他怎能有本事跑到疆域之外而得和氏璧呢?怎能千裡迢迢跑到新疆尋到和田白玉,或到遼寧岫巖尋到岫玉呢?唯有疆域之內的獨山玉是卞和可得之寶。

第四,卞和兩次獻寶都被「玉人」識為石,因欺君之罪而被先後刖去左右腳。連「玉人」都未識別的寶玉,卞和如何會是識寶之人呢?想必卞和是一個開採玉石的人或是一個加工玉器的人,要不一定是一個生活在玉山附近的人。而南陽市特別是鎮平縣自古以來就是開採、加工玉器的中心之一,卞和就是一個經常與玉打交道的南陽或鎮平人,所以可以識玉得寶。

第五,南陽師範學院獨山玉文化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的科研成果表明,早在7000年前生活於南陽黃山的先民們就開發利用獨山玉,之後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屈家嶺文化時期「黃山人」都在應用獨山玉於生產生活之中。在南陽十裡廟遺址也出土了商代的獨山玉器,同時,早在夏代的鎮平先民也開始利用了。安國城遺址出土了獨山玉鏟;鎮平趙河所產紅砂(石榴子石、鉀長石等)自古就成為當地人們理玉的解玉砂,甚至還供給揚州的玉工們使用。這一切都說明,南陽有悠久的用玉制玉歷史,獨山玉具有悠久的開發利用歷史,早在春秋以前,獨山玉就已經成為古人心目中的美玉了,卞和得到獨山玉就是情理之中的事。

第六,卞和將發現的寶玉先後獻給兩位楚王兩次未被「玉人」(識玉之人)認出,說明和氏璧外表有「璞」(玉皮)在作怪。從科學角度來講,獨山玉在成礦過程中的蝕變作用,可形成高嶺石化或方解石化,由此而形成一層包裹在獨山玉外表一層石皮——玉璞。而今,我們可以在獨山玉礦中尋找到帶「璞」的玉石。這種有「璞」的獨山玉料外皮被一層高嶺石的物質所包裹,大多呈白、褐色等。因而,不識玉或稍不太懂獨山玉的人很容易將帶有玉璞的獨山玉誤認為是石。卞和慘遭刖去雙腳之悲就可能是所謂的「玉人」走了眼,而將獨山玉識為石的結果。

第七,史書及地質學前輩所言:和氏璧「正而視之色白,側面視之色碧」,這在獨山玉中也可見到。獨山玉的產出形態往往是以色帶(即不同顏色的玉脈)出現,綠色、白色獨山玉可呈帶狀平行接觸產出,這與獨山玉的地質成因有關。因而正面看獨山玉為綠色時,而側面看時則出現綠色和白色。「正綠、側白」問題則迎刃而解。

第八,有很多人認為和氏璧的玉質是白玉,而獨山玉中就有白如凝脂的白玉,它一直是被視為獨山玉中上品之一;也有很多人認為和氏璧的玉質是綠玉或綠白相間的玉,獨山玉中的天藍玉有質地非常細膩的透水白玉和高檔的翠綠玉組合而成,它被視為獨山玉中的極品。上述兩種獨山玉與史書記載的玉質都極為吻合。

第九,我們認為,發現和氏璧的卞和可能是南陽人,其論據有四:(1)南陽是楚國重鎮,卞和又為楚人,有居南陽之可能;(2)卞和可能得璞玉和氏壁,定是識玉之人,而南陽自古以來就是加工銷售玉器之地,卞和可能就是經常與玉打交道的南陽人;(3)目前所知,楚國產玉之地只有獨山,南陽人卞和到獨山得玉有近便之利;(4)卞和姓卞,得寶玉被命名為和氏璧,至今,在獨山附近仍有和莊、邊莊(可能與「卞」有緊密聯繫)兩個自然村,卞和可能是現今南陽獨山附近卞氏、和氏村民的先祖。

1.筆者提出的「和氏璧可能是獨山玉」的觀點屬學術問題爭鳴範疇。此觀點有理論體系,有論點、論據和支撐的現實存在的證據,或許能自圓其說吧,命題是否成立,請各位專家不吝賜教。

2.筆者提出的觀點,仍在繼續探討之中,而且筆者也一直強調和氏璧可能是獨山玉,並非給出確定的答案,再探索再完善也是今後要努力的方向。

3.無論是筆者的論文、論著,還是中央電視臺的節目內容,大家都是圍繞著中國玉文化的千古之謎——「和氏璧」為何物而展開的有益的學術探討。既然是問題,就應該允許大家發表不同的意見,這既是科學研究有益的指導性原則,也是學術爭鳴所必需的。筆者在這裡重申:真誠希望玉文化、文博考古、歷史、地質、寶玉石以及其他文化界的同仁們,積極開展學術探究,努力倡導百家爭鳴,打造良好的學術交流氛圍,使得科學研究的成果進一步豐富中國玉文化學的博深內涵。■

▲1958年發掘出土於南陽的獨山玉鏟,距今約7000年左右,被稱為「中華第一鏟」, 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文章轉自南陽師範學院江富建教授《宛玉春秋》一書,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已經消失了幾千年了,和氏璧到底是什麼玉種?
    和氏璧是什麼玉種?前兩天抖音上有個博主說和氏璧是翡翠,他的立論的依據是什麼?因為翡翠它的外面有一層原皮,神仙難斷寸玉,所以看不進去,所以幾代楚王都看錯了,所以它才會是翡翠,我說你真能扯,也真敢扯。咱們先看地理位置,首先卞和是哪裡人?卞和是春秋時期的楚國人,翡翠產在哪裡?
  • 傳國玉璽和氏璧,到底是什麼石頭?
    故事說的是,趙國有一塊叫和氏璧的美玉,這個秦王呢,非常想要想得到它,於是開出用15座池城換玉的條件。趙王知道秦王只是貪婪的想要得到它,但又不敢抗拒,左右為難時,一位叫藺相如的勇士站了出來。於是他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最後完璧歸趙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對這塊和氏璧很感興趣,最後這塊和氏璧流向何方呢?據說是被秦王製作了傳國玉璽。
  • 獨山玉
    紅、綠、白、紫、黃、黑等名稱由來因其主要產於南陽獨山而得其名 目錄1簡介2基本信息3發展趨勢4品種介紹5化學成分6開採歷史7如何鑑別8清洗保養9品質分級10化學分析的結果是:二氧化矽41~45%,氧化鋁30.71~34.14%,氧化鎂0.28~1.73%,氧化鉀0.02~2.64%,三氧化二鐵0~0.8%,氧化亞鐵0.27~0.88%,氧化錳0.02~0.1%,三氧化二鉻0.01~0.34%,結晶水0.23~0.74%,二氧化碳0.06~0.52%。
  • 獨山玉為什麼具有收藏價值?
    獨山玉以其豐富多姿的色彩、溫潤細膩的玉質在市場上深受到不少人的追捧,獨山玉的價格飛速上漲,這與獨山玉獨有的特點和優勢有很大的關聯。獨山玉的產量並不多,具有很大的收藏價值。那麼,獨山玉為什麼具有收藏價值?同一塊獨山玉有二種或者二種以上的顏色,並且顏色亮麗,硬度比起其他玉石要高很多,性質與翡翠相近,所以獨山玉有「南陽翡翠」的稱號。
  • 獨山玉的魅力與收藏所在
    獨山玉玉質堅韌微密,細膩柔潤,色澤斑駁陸離,溫潤,有綠、藍、黃、紫、紅、白六種色素,77個色彩類型,是工藝美術雕件的重要玉石原料,成為南陽著名特產,是中國四大名玉之一。獨山玉雕,歷史悠久,考古推算,早在5000多年前先民們就已認識和使用了獨山玉。在舊中國,南陽玉雕已形成一大行業,城內有作坊80餘家。獨山玉是指以基性斜長石、黝簾石、白雲母(含鉻)和纖閃石為主組成的、具工藝價值的多礦物集合體。
  • 獨山玉值錢嗎,教你獨山玉鑑別迅速入門
    玉石行業裡的老油條時常會提到「南陽翡翠」獨山玉,那獨山玉到底是翡翠嗎?今天就來和大家嘮一嘮獨山玉的收藏價值。獨山玉的本質是蝕變斜長巖或黝簾石化斜長巖,產於河南南陽市的獨山,看到這裡想必大家就能明白它為什麼會有「河南玉」「南陽玉」「獨山玉」「獨玉」這幾個暱稱了。
  • 作為皇帝的玉印,和氏璧就成了國璽,從而代代相傳
    楚文王聽後,讓玉工進行打磨,果然得到一塊潔白無瑕、光潤晶瑩的寶玉。因為是卞和所獻,便取名「和氏璧」。後人遂用「楚玉、荊玉、卞玉、卞寶」等,泛指美玉或玉,用以稱譽人的才德之美,形容物的質地純真;用「獻玉、卞和三獻、美玉三獻」等表示奉獻才藝或傑作。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交往,往往以玉為使臣信物,而玉中極品和氏璧更是國家的象徵。
  • 和氏璧原來只是天然綠瑪瑙?
    通過對《韓非子·和氏》一文中的記載分析,和氏璧共有四項特徵:1、產於荊楚:楚國即今天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部分地方。符合出產地條件的準和氏璧,只有獨山玉、拉長石、綠松石和荊楚瑪瑙。
  • 司馬遷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提到值15座城的和氏璧,是何寶物?
    楚文王識貨,感覺是塊稀罕珍寶,便命人做了一番鑑別和加工,並以卞和的姓氏在前,命名為「和氏璧「。那麼,話又說回來,在秦朝統一天下後,價值連城的和氏璧哪去了呢?和氏璧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是石是玉?如果是玉,是碧玉、軟玉、藍田玉、瑪瑙、翡翠還是獨山玉?如果是石,是月光石、拉長石、綠松石還是蛋白石呢?
  • 中國歷史第一瑰寶——和氏璧下落之謎
    現在我們還津津樂道於我國歷史上曾經有塊寶玉,和由此產生的撲朔迷離的神奇故事,從根本上要歸功於韓非。他在《韓非子.和氏篇》中敘述了卞和獻寶的經過:春秋時的卞和,在荊山得璞玉,先後獻給楚厲王和楚武王,皆以其誑而刖其足。後文王即位,卞和抱璞而痛哭三天三夜,淚盡而繼之泣血。終以誠而打動文王。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寶玉。經良匠雕琢成璧,遂稱"和氏璧"。
  • 原來獨山玉可以這麼做……
    ,將在展覽期間為廣大玉友奉獻一場精彩的藝術盛宴「小雅集韻——玉神獨山玉精緻小品清賞Ⅱ」展覽活動,一百多件獨山玉精緻小品在七彩紛呈的材質基礎上強化了玉雕的藝術性,使得作品工藝和思想能夠得到完美結合,體現了當代獨山玉雕最高工藝水平。
  • 和氏璧究竟流落何處?
    文王聽後,命人把卞和帶到宮殿,並使玉工當面剖開玉璞,果然得到一塊無瑕的美玉。為了嘉獎卞和的忠君之心,文王將此玉命名為「和氏之璧」,並把它奉為國寶而珍藏起來。  「和氏璧」發現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各諸侯國,各諸侯國國君都想親眼看看這件寶玉。公元前333年,楚國吞滅越國,楚威王因相國昭陽滅越有功,將和氏璧賜給了昭陽。
  • 和氏璧背後的血淚史
    和氏璧和氏璧,亦稱和氏之璧,別稱荊玉、荊璧、和璧等,春秋時期著名的美玉之一,被世人譽為「天下所共傳之寶」,最初是楚國人卞和在荊山(今屬安徽蚌埠)中發現。某一天,卞和到荊山砍柴,看到一隻鳳凰落在青石板上,他覺得鳳凰不落無寶之地,認定此山中一定有寶物,於是仔細尋找,終於找到一塊玉璞。
  • 揭秘古代價值連城的和氏璧下落之謎
    ,最後這件珍貴玉器也不知落於何方,和氏璧下落成了歷史上疑案。  文王聽後,讓玉工進行打磨,果然得到一塊潔白無瑕、光潤晶瑩的寶玉。因為是卞和所獻,便取名「和氏璧」。  後人遂用「楚玉、荊玉、卞玉、卞寶」等,泛指美玉或玉,用以稱譽人的才德之美,形容物的質地純真;用「獻玉、卞和三獻、美玉三獻」等表示奉獻才藝或傑作。
  • 國學小講(20)· 和氏璧
    今天已經消失的古代國寶中,文化信息載量最大的,恐怕非「和氏璧」莫屬了。和氏璧甫一出世便自帶光環。「卞和泣玉」的傳說讓它先天帶了一份悲劇色彩;四百多年後,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又增加了一份壯懷激烈;再過幾十年後,六王畢四海一,和氏璧終落入秦人之手。據說,秦始皇令人將和氏璧雕琢為國璽,上面刻有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
  • 一塊獨山玉,一個假承諾,一個貪婪的鄉長
    他記得小時候,爸爸曾經講過「馬上升猴」這塊玉,是正宗的獨山玉。獨山玉是中國四大名玉之一,有南陽翡翠之稱,是一種珍貴的玉雕材料。當年,祖上去河南南陽做生意,見當地盛產的獨山玉色澤鮮豔,質地細膩,透明度、光澤度好,硬度高,而且,顏色分布不均勻,同一玉石中有多種顏色共存的現象,很喜歡,就購買了一塊,並高價請了玉雕大師,在玉雕大師的精雕細琢下,才成就了這栩栩如生、顏色分明的玉雕精品。
  • 鄉村愛情12:王木生買的「河磨玉」是什麼玉?真的值幾千萬?
    有的人可能是頭一次聽,有的人可能之前就聽過,網上賭石比較火的一般都是翡翠,那麼這個「河磨玉」是什麼呢?河磨玉,其實也就是岫巖玉,它與和田玉,陝西藍田玉,河南獨山玉共為「中國四大名玉」。因產於遼寧岫巖而得名。
  • 古有和氏璧 今有寸家玉
    古有和氏璧,今有寸家玉。   在中國,「古有和氏璧,今有寸家玉」的說法流傳已久。   和氏璧,最早見於《韓非子》、《新序》等書,傳為琢玉能手卞和在湖北荊山發現,初不為人知,後由楚文王賞識,琢磨成器,命名為和氏璧。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傳的數百年間,被奉為「無價之寶」的「天下所共傳之寶」。   「古有和氏璧,今有寸家玉」的說法是怎麼來的呢?
  • 文物 千古名玉「和氏璧」 究竟下落何處?
    文王聽後,命人把卞和帶到宮殿,並使玉工當面剖開玉璞,果然得到一塊無瑕的美玉。為了嘉獎卞和的忠君之心,文王將此玉命名為「和氏之璧」,並把它奉為國寶而珍藏起來。和氏璧銷聲匿跡幾十年後,突然有一天在趙國出現了,至於和氏璧是怎樣流落到趙國的,已成為歷史上的一個謎。趙惠文王時,一個名叫繆賢的宦官從一外人手中購買到這塊玉,經玉工鑑定後,方知正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趙王得知後,便將這件珍貴寶玉強奪去了。趙國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傳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對這件稀世之寶產生了凱覦之心,就派人送信給趙王,希望用15座城來換取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