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山玉為中國玉文化支撐起中原文明的一片天,獨山玉為南陽盆地及其周邊先民的生產生活提供巨大的物質保障,由此,獨山玉文化燦爛而輝煌。那麼,中華玉文化歷史中最重要的一塊玉——「驚天地泣鬼神」的和氏璧,與獨山玉有歷史淵源嗎?
「和氏璧」「價值連城」及「完璧歸趙」是我國家喻戶曉的故事,和氏璧在中國玉文化發展史中更是佔據著獨尊的地位。因為和氏璧之謎一直未被揭開,析寶、探寶者考證、論爭至今未定論。獨山玉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經過多年科學系統的論證,試圖解開這一千古謎團。早在1988年第一期《南都學壇》上,作者就提出了和氏璧可能是獨山玉的觀點。此後,在2007年的《中國寶玉石》及《獨山玉文化概論》分別進行了深入的闡述。
在長期對中國玉文化發展史及獨山玉歷史地位研究時,筆者試圖對獨山玉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發現其作為中國四大名玉之一的桂冠並非虛渺,有其深厚的玉文化底蘊,主要表現在新石器時代獨山玉採集利用歷史的獨特地位,夏(二里頭文化)、商(南陽十裡廟遺址)、周(春秋時期楚文化)以及漢代(特別是東漢張衡的《南都賦》、元代(忽必烈皇家御用的《瀆山大玉海》)等獨山玉的輝煌成就。獨山玉文化燦爛的歷史決非一般意義上「地方玉種」的名位,一定有其更深厚的文化內涵。在查閱研討「和氏璧」的出處問題及前人的討論,在了解楚文化的歷史脈絡與南陽的地位問題時,在探求獨山玉文化的發展史及獨山玉質特性時,三者問題的碰撞而產生了深深的思考:楚國、卞和、玉璞等一系列與和氏璧有關的歷史、政治、文化、考古、地質、寶石學等學術問題逐漸明晰起來,他們與獨山玉的歷史淵源有著緊密聯繫,想法由此而出。
1988年,筆者發表在《南都學壇》第一期《試論中原古玉業的產生與發展》一文中,提出了如下問題:「和氏璧可能是獨山玉」的觀點。此論文在南陽召開的「全國第二次寶玉石學術交流會」上進行了研討,選入其論文集,並獲得優秀論文獎。此後,又獲得南陽師範學院1988年度科技成果一等獎,河南省教育委員會科技成果三等獎
自此以後,在全國各類玉文化研討會上,筆者多次提出了「和氏璧可能是獨山玉」的觀點並加以闡述。在筆者發表的多篇玉文化論文中和出版的專著中,也都將此觀點論證推出,《南陽玉文化的歷史淵源與地位》,《南陽學壇》,2004年第4期;《中國玉文化論叢》,楊伯達主編,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9月;《和氏璧可能是獨山玉》,中國寶玉石,2007年第4期;《中國南陽玉文化》,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年9月;《中國獨山玉》,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獨山玉文化概論》,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等等。同時,2003年建成開放的「中華玉文化博物館」及2004年建成的「獨山玉博物館」都分別展示了筆者的觀點。2007年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走遍南陽》,以筆者提出的觀點拍攝播出了《探尋和氏璧》的專題片。2008年中央電視臺《科技博覽》拍攝播出的《羊玉奇緣》也引用了筆者的觀點。國內網際網路很多網站上也有不少帖子將筆者的觀點貼出。
我們的觀點有二:
首先,和氏璧可能是獨山玉,發現和氏璧的卞和可能是南陽人。
其次,和氏璧是玉石而不是玉器。璧有兩種含意,一是指玉,二是指古代呈扁平狀中空外圓的玉器。卞和所發現的「和氏璧」不是指加工形成的圓形璧,而是指和氏發現的璞玉原石。其緣由是:文獻記載卞和獻玉後,玉人理其璞,這說明和氏璧是塊玉料;卞和是卑微之人,不可能將加工了的玉器用其名字命名;由一般玉器常識可知,玉器璧是不可能再改制為玉璽的。因此,秦國將和氏璧琢成傳國璽,也只能是和氏璞玉才有可能做成傳國璽。
我們認為,和氏璧可能是獨山玉,其主要觀點與論據如下:第一,《說文解字》曰:「楚,木也。」荊又叫楚,是一種灌木。王筠《句讀》:「謂荊一名楚也」。以字從艸,故云木。蓋此物不大,故從艸。好野生,故楚從木。」
《說文解字》又曰:「楚,野木。從林,疋聲。」一名荊也。即:楚,野生的樹木。另一名稱是荊樹。《段注》作「曰」。段氏曰:「艸部『荊』下曰:『楚木也。』此云:『荊也'。則異名同實。」
顯然,漢語中的楚,為形聲。從林。木名。即牡荊。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枝幹堅勁,可以作杖,編制籮筐。《詩·周南·漢廣》:「言刈其楚。」
也就是說,春秋時期的楚地,也即荊地,楚國也即荊國,楚山也即荊山。因此,楚人(荊人)卞和所發現的璞玉也就只能是指楚國(荊國)所產之玉了。
第二,我們知道,發現和氏璧的人是卞和,而卞和是楚國人,這是沒有任何爭議的實事。無論是史書記載還是現代勘查都表明,當時卞和生活的楚國疆域,除南陽獨山玉外,尚無發現任何地方產玉,特別是有名玉產出。那麼楚人卞和的璞玉和氏璧可能性最大的應是他居住之地,因而得到獨山玉也就順理成章了。
第三,卞和生活的春秋時期,天下紛爭,疆界森嚴,卞和是普通的老百姓,他怎能有本事跑到疆域之外而得和氏璧呢?怎能千裡迢迢跑到新疆尋到和田白玉,或到遼寧岫巖尋到岫玉呢?唯有疆域之內的獨山玉是卞和可得之寶。
第四,卞和兩次獻寶都被「玉人」識為石,因欺君之罪而被先後刖去左右腳。連「玉人」都未識別的寶玉,卞和如何會是識寶之人呢?想必卞和是一個開採玉石的人或是一個加工玉器的人,要不一定是一個生活在玉山附近的人。而南陽市特別是鎮平縣自古以來就是開採、加工玉器的中心之一,卞和就是一個經常與玉打交道的南陽或鎮平人,所以可以識玉得寶。
第五,南陽師範學院獨山玉文化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的科研成果表明,早在7000年前生活於南陽黃山的先民們就開發利用獨山玉,之後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屈家嶺文化時期「黃山人」都在應用獨山玉於生產生活之中。在南陽十裡廟遺址也出土了商代的獨山玉器,同時,早在夏代的鎮平先民也開始利用了。安國城遺址出土了獨山玉鏟;鎮平趙河所產紅砂(石榴子石、鉀長石等)自古就成為當地人們理玉的解玉砂,甚至還供給揚州的玉工們使用。這一切都說明,南陽有悠久的用玉制玉歷史,獨山玉具有悠久的開發利用歷史,早在春秋以前,獨山玉就已經成為古人心目中的美玉了,卞和得到獨山玉就是情理之中的事。
第六,卞和將發現的寶玉先後獻給兩位楚王兩次未被「玉人」(識玉之人)認出,說明和氏璧外表有「璞」(玉皮)在作怪。從科學角度來講,獨山玉在成礦過程中的蝕變作用,可形成高嶺石化或方解石化,由此而形成一層包裹在獨山玉外表一層石皮——玉璞。而今,我們可以在獨山玉礦中尋找到帶「璞」的玉石。這種有「璞」的獨山玉料外皮被一層高嶺石的物質所包裹,大多呈白、褐色等。因而,不識玉或稍不太懂獨山玉的人很容易將帶有玉璞的獨山玉誤認為是石。卞和慘遭刖去雙腳之悲就可能是所謂的「玉人」走了眼,而將獨山玉識為石的結果。
第七,史書及地質學前輩所言:和氏璧「正而視之色白,側面視之色碧」,這在獨山玉中也可見到。獨山玉的產出形態往往是以色帶(即不同顏色的玉脈)出現,綠色、白色獨山玉可呈帶狀平行接觸產出,這與獨山玉的地質成因有關。因而正面看獨山玉為綠色時,而側面看時則出現綠色和白色。「正綠、側白」問題則迎刃而解。
第八,有很多人認為和氏璧的玉質是白玉,而獨山玉中就有白如凝脂的白玉,它一直是被視為獨山玉中上品之一;也有很多人認為和氏璧的玉質是綠玉或綠白相間的玉,獨山玉中的天藍玉有質地非常細膩的透水白玉和高檔的翠綠玉組合而成,它被視為獨山玉中的極品。上述兩種獨山玉與史書記載的玉質都極為吻合。
第九,我們認為,發現和氏璧的卞和可能是南陽人,其論據有四:(1)南陽是楚國重鎮,卞和又為楚人,有居南陽之可能;(2)卞和可能得璞玉和氏壁,定是識玉之人,而南陽自古以來就是加工銷售玉器之地,卞和可能就是經常與玉打交道的南陽人;(3)目前所知,楚國產玉之地只有獨山,南陽人卞和到獨山得玉有近便之利;(4)卞和姓卞,得寶玉被命名為和氏璧,至今,在獨山附近仍有和莊、邊莊(可能與「卞」有緊密聯繫)兩個自然村,卞和可能是現今南陽獨山附近卞氏、和氏村民的先祖。
1.筆者提出的「和氏璧可能是獨山玉」的觀點屬學術問題爭鳴範疇。此觀點有理論體系,有論點、論據和支撐的現實存在的證據,或許能自圓其說吧,命題是否成立,請各位專家不吝賜教。
2.筆者提出的觀點,仍在繼續探討之中,而且筆者也一直強調和氏璧可能是獨山玉,並非給出確定的答案,再探索再完善也是今後要努力的方向。
3.無論是筆者的論文、論著,還是中央電視臺的節目內容,大家都是圍繞著中國玉文化的千古之謎——「和氏璧」為何物而展開的有益的學術探討。既然是問題,就應該允許大家發表不同的意見,這既是科學研究有益的指導性原則,也是學術爭鳴所必需的。筆者在這裡重申:真誠希望玉文化、文博考古、歷史、地質、寶玉石以及其他文化界的同仁們,積極開展學術探究,努力倡導百家爭鳴,打造良好的學術交流氛圍,使得科學研究的成果進一步豐富中國玉文化學的博深內涵。■
▲1958年發掘出土於南陽的獨山玉鏟,距今約7000年左右,被稱為「中華第一鏟」, 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文章轉自南陽師範學院江富建教授《宛玉春秋》一書,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