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皇帝的玉印,和氏璧就成了國璽,從而代代相傳

2021-02-13 每天閱讀吧

春秋時期,有一個楚國人名叫卞和,有一天,他在荊山採到一塊玉璞,為了表示自己對君主的忠心,他把這塊玉璞獻給了楚厲王。玉璞是一種天然玉料,如果不經鋸割,外表看起來和普通的石塊沒什麼區別。楚厲王找來相玉家進行鑑定,但是,玉工沒有識辨出來,認為它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沒有什麼價值。於是,楚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戲弄自己,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足,並把卞和驅逐出楚國。

楚厲王死後,楚武王繼位,卞和又去獻寶,玉工仍鑑定為石頭,楚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足。又過了幾十年,楚武王之子楚文王繼位。這時,卞和還想去獻寶,無奈自己已是風燭殘年,又被砍掉了雙腳,行動很不方便,眼看自己的願望無法實現,卞和便懷抱玉璞來到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淚都流盡了,眼睛直往外滴血。楚文王聽說了這件事,派人接來卞和問:「天下被砍足的人很多,你為何哭得如此悲傷呢?」卞和答道:「我並不是因為被砍掉雙腳而痛哭,而是因為明明是寶玉卻被誤認為石頭,忠貞之士被當作欺君之人,我是為大王哭泣,他是非顛倒,黑白不分啊!」 楚文王聽後,讓玉工進行打磨,果然得到一塊潔白無瑕、光潤晶瑩的寶玉。因為是卞和所獻,便取名「和氏璧」。後人遂用「楚玉、荊玉、卞玉、卞寶」等,泛指美玉或玉,用以稱譽人的才德之美,形容物的質地純真;用「獻玉、卞和三獻、美玉三獻」等表示奉獻才藝或傑作。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交往,往往以玉為使臣信物,而玉中極品和氏璧更是國家的象徵。就這樣,「和氏璧」被楚國奉為國寶收藏著,然而,「和氏璧」發現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各諸侯國,各諸侯國的國君都想親眼看看這件寶玉。公元前333年,楚國吞滅越國,楚威王因為宰相昭陽在消滅越國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於是將和氏璧賜給了昭陽。昭陽某日請客時,出壁讓各賓客觀賞,席散時,玉壁卻不翼而飛。雖多方搜查也毫無下落。國寶不翼而飛震驚了朝廷內外,楚威王下令,全國範圍內搜尋這件價值連城的寶物,但是,最終沒有結果。人們把懷疑的目光投向了張儀,因為張儀當時正在楚國遊說,曾與昭陽一起飲酒,人們認為他有機會偷竊了和氏璧。楚威王命人對張儀嚴刑拷打,張儀拒不承認,楚威王無奈,只好將張儀無罪釋放。張儀受辱後,輾轉到了秦國,後來成為秦國的相國,為秦國日後的強大立下了汗馬功勞。楚國為一件國寶損失了一個人才,這是他們所沒預料到的。

和氏璧就這樣銷聲匿跡了幾十年後,有一天,突然在趙國出現,至於和氏璧是怎樣流落到趙國的,至今仍是一個謎。趙惠文王時,一個名叫繆賢的宦官,從一名外人手中購買到這塊玉,經過鑑定後,才知道正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趙惠文王得知後,便下詔將這件寶物強行奪進宮中。趙國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傳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對這件稀世之寶產生了凱覷之心,於是,派人送信給趙惠文王,希望用十五座城來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明知秦國想強取豪奪,但懾於秦國勢力,怕得罪秦國招來滅國之災,只好派藺相如持璧出使秦國。

藺相如到秦國後,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看到玉璧,非常高興,將玉璧傳給左右嬪妃大臣觀看,眾人皆呼萬歲。藺相如見秦王根本無意割城給趙國,就走上前去說:「璧上有點瑕疵,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將璧遞還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持璧而立,大怒道:「大王您想得此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群臣商議時,群臣們認為秦國依勢欺人,拿十五座城換玉璧只不過是一種空話。可我認為,百姓之間交往都不會欺騙,何況秦國是一個大國呢!趙王採納了我的建議,為了表示對秦國的尊重,趙王齋戒五日後,才派我將璧送給您。可大王您在召見我時無禮傲慢,還將璧傳給眾人看,這是在戲弄趙國。我看大王您根本無意割城易璧,就取回此璧。您若再逼我獻出玉璧,我的頭就和這玉璧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秦王惟恐玉璧被撞碎,連忙道歉,並召人拿來地圖,指出給趙王割去十五座城。藺相如看出這不過是秦王的緩兵之計,就對秦王說:「趙王派我送璧之前曾齋戒五日,現在大王您也應齋戒五日,並設九賓之禮,這樣我才會獻出玉壁來」秦王沒有辦法,只好同意。藺相如回到賓舍,認為秦王根本不可能割城給趙國。於是便派手下人喬裝打扮,懷揣玉璧,連夜逃回了趙國。

五天之後,秦王在宮廷內設九賓之禮,命人宴請藺相如。藺相如進宮後對秦王說:「秦國從繆公以來二十餘位君主,沒有一位是信守誓約的。我擔心因您的失約而辜負趙王對我的重託,所以,已經派人把玉璧送回了趙國。秦國強盛而趙國弱小,如果您先割十五城給趙國,趙國怎麼會留璧而得罪您呢?我知道欺君之罪當殺,要殺要剮,您看著辦吧。」秦王和眾位大臣聽後面面相覷。秦王想即使殺了藺相如也得不到玉璧,而且還會使兩國的關係惡化,不如厚待藺相如,自己也可得一個明君的聲譽。於是,秦王在宮廷內以隆重的禮節款待藺相如,並將他送回趙國,這就是歷史上「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保住了和氏璧。

但是事隔六十多年以後的公元前228年,趙國還是被強大的秦國吞併,趙幽王投降,獻出了和氏璧。秦王贏政統一六國,建立了強大的秦王朝,和氏璧最終落到了秦王嬴政的手裡。從此以後,和氏璧便從歷史記載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有一種說法認為: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後,命玉工將宰相李斯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這樣,和氏璧就成了國璽。代代相傳。有人甚至還找到了用刻璽的邊角料所製作的玉塊。秦始皇死後,趙高利用和氏璧篡權。劉邦率兵攻入鹹陽時,國璽落到了他的手中。劉邦建立漢朝後,就把玉璧作為漢朝的國印,從此,和氏璧成為「傳國玉璽」。劉邦之後,傳了九代皇帝。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當時因小皇帝劉嬰年幼,傳國玉璽由皇太后代管。王莽讓弟弟到長樂宮去要玉璽,皇太后氣憤地把傳國玉璽摔到地上,罵道:得這塊亡國玉璽,看你兄弟有什麼好下場!傳國玉璽被摔缺了一角,後來,王莽用黃金鑲補,但無濟於事,還是留下了缺痕。

但是,歷史文獻中關於秦國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記載還比較詳細。《晉書.輿服志》、唐徐令信《玉璽譜》等記載「色綠如藍,溫潤而澤」,指明它是用藍田玉製成的,因此用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那麼,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處呢?目前有兩種推測:第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被作為隨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內,並沒有作為傳國玉璽流傳後世。如果這樣,將來有朝一日發掘秦始皇陵墓地宮,還有機會一睹和氏璧的風採。另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戰爭中丟失或者被項羽掠奪而去。秦末,項羽率兵進攻鹹陽,焚燒秦宮殿,挖掘秦陵墓,掠奪寶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隨後而來的楚漢戰爭中,項羽兵敗,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璽或許藏在項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或許遺落在項羽敗死的亥下(今安徽靈璧)。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一件非常著名的無價之寶,在它流傳的幾百年期間,多少人的命運、多少國家的命運都和它緊密地聯繫起來,而它神秘的失蹤,又成為中國兩千多年歷史上的一大懸案。

(本篇完)

相關焦點

  • 和氏璧不是傳國璽
    兩部書的成書年代都去秦不遠,許慎又是當時公認的大學者,必然會知道「和氏璧」或者「和氏玉」的大名,但是詞典中沒有收錄,兩千年來也沒有人質疑,因此這種解釋實屬牽強附會,不值得採信。其實,《完璧歸趙》的原文中,有一個細節可以品讀:「……『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看到了吧,藺相如想抱著玉璧撞柱子,與頭顱同碎,用於脅迫秦王。
  • 傳國璽與和氏璧的半毛錢關係…
    如果按成書年代先後看,「傳國璽」在史書上第一次出現是在哪裡?這個問題,筆者認為答案應該是西漢司馬遷著的《史記》。在《高祖本紀》中,劉邦入鹹陽時,秦王子嬰投降,「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在此文中,子嬰封存的皇帝玉璽中就包括了「傳國璽」。但是這塊玉璽在當時還不叫做「傳國璽」。
  • 戰國和氏璧下落之謎:失傳後為何至今下落不明
    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後,命玉工將宰相李斯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這樣,和氏璧就成了國璽。代代相傳。
  • 中國歷史第一瑰寶——和氏璧下落之謎
    英明神武如秦皇漢武一代梟雄似王莽曹劉更有乞丐皇帝、十全老人這等好手窺探然而,千古逐流英雄去璽是璽,玉還是玉也可能在某處聽風沐雨石以人貴,人以石顯。為代代相傳,號曰"漢傳國璽"。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小皇帝劉嬰僅兩歲,國璽由王莽姑母漢孝元太后代管。王莽令其弟北陽侯王舜進長樂宮索要。太后氣憤異常,痛斥後摔璽於地,可惜天下至寶被摔缺一角。後以黃金鑲補,但畢竟天衣難補,留下疵瑕。   後光武中興,莽敗,國璽於兵亂之中幾經展轉,終落劉秀之手。東漢末,十常侍作亂,漢少帝夜間倉皇出宮避難,慌亂中傳國璽丟失。亂定回宮,查無下落。
  • 讀書|傳國璽的故事
    要講傳國璽的故事,先從和氏璧說起。     傳說傳國璽是用和氏璧製成的。根據《韓非子》記載:楚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塊天然玉料,認為其內有美玉,於是將之獻給厲王。玉工鑑定後認為那就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腳。後來武王即位,卞和再次將玉料獻給武王,結果玉工仍認為是石頭。武王大怒,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右腳。
  • 中華民國「國璽」之謎,緬甸買玉,名家雕刻,最後卻成了擺設!
    這顆始由秦始皇,用和氏璧所制,上面雕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玉璽,就是皇帝的象徵、君權的代表,以及「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換句更明白一點的話說,不管哪個「貓三狗四」之輩,只要你得到了傳國玉璽,便可以名正言順地當皇帝,反之,沒有了那枚「權力無邊」的玉璽,誰當皇帝都是「白版」帝王,名不正則言不順,缺少應有的公信力。
  • 和氏璧究竟流落何處?
    但歷史文獻中關於秦國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記載還比較詳細,指明它是用藍田玉製成的,因此用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那麼,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處呢?目前有兩種推測: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被作為隨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內,如果這樣,將來有朝一日發掘秦始皇陵墓地宮,我們還有機會一睹和氏璧的風採;另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戰爭中遺失或被項羽掠奪去。
  • 文物 千古名玉「和氏璧」 究竟下落何處?
    和氏璧銷聲匿跡幾十年後,突然有一天在趙國出現了,至於和氏璧是怎樣流落到趙國的,已成為歷史上的一個謎。趙惠文王時,一個名叫繆賢的宦官從一外人手中購買到這塊玉,經玉工鑑定後,方知正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趙王得知後,便將這件珍貴寶玉強奪去了。趙國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傳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對這件稀世之寶產生了凱覦之心,就派人送信給趙王,希望用15座城來換取和氏璧。
  • 揭秘古代價值連城的和氏璧下落之謎
    「卞和獻玉」、「完璧歸趙」是關於春秋戰國的故事,而各諸侯國為將玉璧據為己有,想盡辦法來互相爭奪,從而使無辜性命搭在這玉璧上
  •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璽始末
    目前最常見的說法是,在秦始皇的命令下,李斯將這塊璧改成傳國璽,刻上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此後這方傳國璽被歷代王朝視為權力正統的象徵物,一直傳至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然後不知所終。但是,和氏璧與傳國璽,說的是同一件東西嗎?史書稱和氏璧出自荊山,但此後千餘年中,荊山再無產玉的記錄。
  • 秦始皇傳國璽的破解(一)
    我是如何成功鑑證了世界最著名國璽秦始皇·和氏璧·傳國璽   (甲)秦始皇·和氏璧·傳國璽之歷史簡介  中國成語「價值連城」及「完璧最趙」均始於「和氏璧」。由於「和氏璧」典故乃中小學教材,因此一般中國人對「和氏璧」多有所聞,但對其「完璧最趙」後之際遇知悉者不多。
  • 皇帝玉璽有多少個?
    中國人用印信來表示信用,始於周朝。到了秦朝,才有璽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璽,臣民所用只能稱為印。
  •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原材料是和氏璧,環狀玉璧怎麼做成玉璽呢?
    按照秦朝的規定,官印叫「潼關印」,大小2.3釐米見方;漢代略增,為2.5釐米見方。這是一個標準系統。玉璽大嗎?會大一些,不然不能體現皇帝和一般官員的區別,但也不會特別誇張。只是想都別想影視劇裡那些蛋糕盒那麼大的玉璽。可惜目前沒有皇帝傳下來的御璽,無論是秦朝的御璽還是漢朝的「天子六印」,甚至是歷朝歷代。
  • 國學小講(20)· 和氏璧
    今天已經消失的古代國寶中,文化信息載量最大的,恐怕非「和氏璧」莫屬了。和氏璧甫一出世便自帶光環。「卞和泣玉」的傳說讓它先天帶了一份悲劇色彩;四百多年後,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又增加了一份壯懷激烈;再過幾十年後,六王畢四海一,和氏璧終落入秦人之手。據說,秦始皇令人將和氏璧雕琢為國璽,上面刻有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
  • 和氏璧與獨山玉的歷史淵源探微
    獨山玉為中國玉文化支撐起中原文明的一片天,獨山玉為南陽盆地及其周邊先民的生產生活提供巨大的物質保障,由此,獨山玉文化燦爛而輝煌。那麼,中華玉文化歷史中最重要的一塊玉——「驚天地泣鬼神」的和氏璧,與獨山玉有歷史淵源嗎?「和氏璧」「價值連城」及「完璧歸趙」是我國家喻戶曉的故事,和氏璧在中國玉文化發展史中更是佔據著獨尊的地位。
  • 被歷代皇帝珍若己出的玉璽,究竟代表著什麼?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朝始皇帝實現中國大一統之後,書同文,車同軌,中國的封建王朝形成了較為穩定的規矩和形制,秦始皇為體現自己的身份和統領全國的權力,以和氏璧鑄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枚玉璽——傳國玉璽!傳國玉璽印文「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體現著秦始皇出身正統、受天命治國的身份象徵,並規定「天子之印獨稱璽,又獨以玉制,其餘皆用銅稱印」,揭開了中國玉璽的歷史。
  • 為什麼古代玉印格外珍貴?原因是這個......
    同時,結合現代考古發掘的諸多玉印實物,還可以印證歷代史籍關於古代璽印的另一則記載。按照先秦慣例,帶有私人姓氏的印章往往講究「生佩死殉」,意思是璽印主人生前會隨身佩戴璽印,去世之後璽印則會作為逝者的重要印信被隨葬。
  • 「東方紅」·毛澤東金身白玉國璽」盛大發行
    玉璽收藏連年升值,奧運玉璽4年漲到150萬,東方紅印·金身玉璽收藏價值更大!「玉璽」如今已經成為連年狂漲的收藏品類,2011年一方乾隆玉璽拍到了1.6億,奧運玉璽更是漲到100多萬。從古至今,歷朝歷代都有玉璽流傳,今天我們每逢盛事也是發行玉璽以作盛事銘記!而作為緬懷偉人國家指定發行的玉璽,「東方紅印·金身玉璽」開天闢地頭一次,價值無法估量!
  • 司馬遷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提到值15座城的和氏璧,是何寶物?
    楚文王識貨,感覺是塊稀罕珍寶,便命人做了一番鑑別和加工,並以卞和的姓氏在前,命名為「和氏璧「。那麼,話又說回來,在秦朝統一天下後,價值連城的和氏璧哪去了呢?和氏璧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是石是玉?如果是玉,是碧玉、軟玉、藍田玉、瑪瑙、翡翠還是獨山玉?如果是石,是月光石、拉長石、綠松石還是蛋白石呢?
  • 2200多年傳承至今,被歷代皇帝珍若己出的玉璽,究竟代表著什麼?
    秦朝始皇帝實現中國大一統之後,書同文,車同軌,中國的封建王朝形成了較為穩定的規矩和形制,秦始皇為體現自己的身份和統領全國的權力,以和氏璧鑄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枚玉璽——傳國玉璽!傳國玉璽印文「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體現著秦始皇出身正統、受天命治國的身份象徵,並規定「天子之印獨稱璽,又獨以玉制,其餘皆用銅稱印」,揭開了中國玉璽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