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原材料是和氏璧,環狀玉璧怎麼做成玉璽呢?

2020-12-23 朕蒂和卜搓

如果要說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國寶,恐怕很多人會想到傳國玉璽。相傳此玉璽乃秦始皇和氏璧所制,得自趙,刻有丞相李斯所寫「奉天之命,留永昌」八個篆字。

但是,當我們查「璧」字的時候,就會發現,璧是一種環形的玉,呈扁平狀,其厚度應該不是很大。不然氏璧會變成另一個圓柱形的玉石「玉琮」,那怎麼能做成玉璽呢?

在這方面,我們需要澄清兩個問題。第一,政令到底是什麼?第二,玉璽是彩做的,是哪裡來的?

首先,關於政令的出現。目前國內現存的御璽只有故宮博物院的清25寶印,材質大小不一。皇帝敬親最小的寶物,6.8釐米見方,6.1釐米高;最大的「廣韻之寶」19釐米見方,15.6釐米高,真的很壯觀。

但是,如果你認為政令一直這麼大,那就是大錯特錯了。法令本質上也是印章。古人的印章都是隨身攜帶的,所以紐扣上基本上都有大大小小的孔,用來佩戴印章(繩子),系在腰上。

而且秦漢時期沒有紙的時候,文書基本都是用竹簡,用繩子或者牛筋捲起來紮起來,放一塊泥,封上封條。乾燥後,結被密封,這是所謂的魯特琴。

這兩點也是決定的。第一,玉璽不會太重,否則會拽著褲子了;其次,在紙沒有被廣泛使用的秦漢時期,無論是玉器、金器還是青銅器,各種印章都比較少。

目前國內各大博物館考古發掘的秦漢印章都很少。按照秦朝的規定,官印叫「潼關印」,大小2.3釐米見方;漢代略增,為2.5釐米見方。這是一個標準系統。

玉璽大嗎?

會大一些,不然不能體現皇帝和一般官員的區別,但也不會特別誇張。只是想都別想影視劇裡那些蛋糕盒那麼大的玉璽。可惜目前沒有皇帝傳下來的御璽,無論是秦朝的御璽還是漢朝的「天子六印」,甚至是歷朝歷代。

原因很簡單。一個王朝一旦被推翻,後朝肯定會毀掉代表前朝的御璽。只有清朝的二十五寶印可以例外,因為當時的民國已經有了文物保護的意識。

總之,我們沒有秦漢的御璽可以參考,但天無絕人之路。1968年,陝西出土了一枚珍貴的西漢「皇后印」,舉世矚目。這個玉璽是白玉做的,2.8釐米見方,2釐米高。沒錯,玉璽這麼大。當然,漢朝皇帝的御璽可能更大,但長寬基本都在3釐米左右,高度不會超過2.5釐米。漢朝的玉璽是這樣的,秦朝一定不能太大。所以厚度不到3釐米,好像大一點的玉石也能滿足要求。

但是,近3釐米厚的玉石,你可以想像有多大,直徑至少有二三十釐米。彩,是秦答應與趙交換十五城的寶物,敲成三釐米玉璽,多浪費!

所以我們需要討論下一個問題。誰說是我和崔制定的國家法令?

也許有人不假思索地回答了,司馬遷在《史記》裡寫的。事實上,【史記】有完璧歸趙的故事,講的是彩和,卻沒有提到國令。在提到秦始皇的玉璽時,玉璽和皇帝印章的表達總是被使用。

出現「傳國」二字的是班固的《史記》,只提了「傳國璽」這個名字,根本沒有提它的材質,甚至沒有寫「傳國璽」是玉制的。

真正說到御璽材質的,是南朝葉凡的《漢書》。在《後漢書》中的印章譜中,有「國璽,其玉出自藍田山」之說。這個很清楚。

後世史書中也有記載,如《漢書》:「自秦始皇以後,藍田玉以為是印章,相傳為漢代」。

國家的法令是由彩喜和彩組成的說法是從哪裡來的?其實出自五代以前蜀國的道士杜光庭《明史·輿服志·皇帝寶璽》,寫的是和氏璧。最後還有一句話「始皇帝統一,斬為令璽,傈僳族封其文,傳世。」。

但是,《錄異記》本身不是歷史書,而是道教神仙的合集,怪力亂我就不多說了。而且「記錄不同」這個詞也告訴你這是一本八卦總結的書,不要當真!

和氏璧的名氣太大了,確實有記載說秦始皇滅六國後得了彩,所以可能有人會認為像國家玉璽這樣的寶貝一定是用最好的材料做的,但是玉的合適形狀卻完全被忽略了。

和氏璧,並製成版本的國家法令,這是不斷的傳言和點綴,使它面目全非。所以說歷史,要從史料出發,是藍田玉制定了傳國玉璽。

相關焦點

  • 和氏璧是扁平環狀的,為什麼能做成傳國玉璽?
    公元前229年,秦國大將王翦攻破邯鄲,俘虜了趙王遷,趙國就此滅亡,趙國宮中珍寶也盡為秦國所得,其中就包括那塊曾經讓秦昭襄王魂牽夢繞的和氏璧。8年之後公元前221年,秦國滅亡齊國,秦國就此統一天下,秦王政稱皇帝,後世傳說秦始皇將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螭虎鈕,有李斯以大篆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傳國玉璽自問世之後,就開始了它極具傳奇色彩的經歷。
  •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
    秦朝末期,劉邦殺入鹹陽,子嬰在舉行了投誠典禮後將傳國玉璽獻給了劉邦。東漢末年,十常侍作亂,漢少帝夜出北宮,卻把傳國玉璽遺失了。後來孫堅攻入長沙,在城南甄官井撈出一宮女屍體,從其項下錦囊中的一個金鎖鎖著的小匣子內發現了玉璽。孫堅死後,袁術逮捕了孫堅妻子而奪得玉璽。袁術兵敗身亡後,傳國玉璽落入曹操之手。
  • 秦始皇那枚「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傳國玉璽現在在哪?
    傳國玉璽的原石就是和氏璧,秦王想拿十五座城池交換,才有了「完璧歸趙」的故事。而和氏璧最初由楚國人卞和發現。由於寶玉藏於石中,卞和在把這塊璞玉獻給楚厲王和楚武王這兩代楚王時,被認為拿石頭來欺騙楚王,於是被砍下了左腳和右腳。等到下一任王楚文王繼位時,卞和大哭三天三夜,為楚文王所知。楚文王派人剖開璞玉,發現了其中的寶玉,製成了一塊玉璧,即為「和氏璧」。
  • 歷代帝王爭奪的「傳國玉璽」:最終下落 傳國玉璽,國之重寶
    「傳國玉璽」是什麼樣子的?它從何而來,現在又在什麼地方呢?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什麼是「傳國玉璽」?通俗來講,就是那個能證明皇帝身份和權威的巨大的印章。歷史上的「傳國玉璽」是秦朝以後,歷代帝王相傳的印璽。
  • 歷代帝王苦苦尋找的傳國玉璽流落何處?
    如果有哪個皇帝登基的時候沒有傳國玉璽捧在手裡,就被譏為"白版皇帝"。意思是說你這個皇帝是自己封的,根本沒有辦法證明。他們發出去的沒有玉璽印章的詔書自然也不那麼令人信服了。傳國玉璽據說是用著名的"和氏璧"製作的。這"和氏璧"可是古今罕有的絕世寶玉。傳國玉璽的傳奇要從這塊和氏璧說起。據說春秋時的楚國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認定是稀世珍寶,就獻給楚厲王。
  • 傳國玉璽消失,它的「兩兄弟」還在,它使用的玉料竟是這模樣
    「渥窪駒有種,和氏璧無瑕。」價值連城的和氏璧被秦王製作成傳國玉璽之後,在多位帝王手中輾轉,最後在一場大火中,消失不見了。傳國玉璽是什麼材料製作成的?通過保留下來的它的兩個「兄弟」,我們可以破解此謎團。您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玉璽的千年傳奇
    於是把這美玉雕琢成一塊精美的玉璧,以卞和的名字命名為「和氏璧」,並封卞和為零陽侯。這就是和氏璧的由來。(具體故事,見《韓非子.和氏》、《史記、卷八十一》所載。)和氏璧雕琢成品後,被楚文王所珍愛,收藏於楚國王宮。
  • 傳國玉璽的詛咒與迷局
    無奈,玉璽命途多舛,輾轉流失,歷經了失而復得,得而復失的多重過程,最後消失的無影無蹤,一直到現在也沒能尋得任何蛛絲馬跡。傳國玉璽屬於玉石類堅硬無比的材質,就算流傳萬年也不會壞的,那它究竟去了哪裡呢?一,卞和獻玉:傳國玉璽的來歷這個還得從戰國時期的楚國說起。楚國有人,名曰卞和。
  • 秦始皇傳國玉璽在荷蘭現世!未來有望在秦鹹陽博物院展出!
    現將有關情況答覆如下:鹹陽博物院新館位於秦鹹陽宮遺址保護區以南,佔地面積497畝,總建築面積37170平方米,由張錦秋院士設計,總投資約8億元人民幣。鹹陽博物院建設以秦漢新城管委會為主體,建成後使用權歸鹹陽市人民政府。
  • 秦始皇死後玉璽去了哪?至尊玉璽的千年傳奇,朝代更迭的血雨腥風
    至尊玉璽的千年傳奇,見證了朝代更迭的血雨腥風始皇帝之前的各國國君,在發布命令時都要用自己專有的玉璽來蓋章,表明該命令確實出自君王之手,而非他人假冒。久而久之,玉璽也就成為了國君的象徵。統一了天下的秦始皇,為了與自己的身份相匹配,自然不能用普通的玉璽來表明自己至尊無上的身份,他的璽,一定要用最好的玉來雕刻,這塊玉,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無價之寶——和氏璧!
  • 歷代帝王視如命根的傳國玉璽,為何突然神秘消失了?
    了解一些中國歷史的朋友,傳國玉璽是個耳熟能詳的名字了。玉璽最早來自於秦始皇定鼎天下之後創立的玉璽制度。不過您可別以為秦始皇只有一塊玉璽,玉璽也就是古人的印章,根據辦不同事的需要有不同的章,就跟現在的公章一樣。
  • 傳國玉璽,一個屢屢靈驗的詭異詛咒…
    ,還要從世人耳熟能詳的和氏璧說起。 連遭不幸,卞和天天抱著玉石嚎啕痛哭,心裡一個勁地罵:這幫傻叉君王,咋就不長眼呢? 劉邦稱帝,授玉璽「漢傳國寶」榮譽稱號。這個玉璽,於漢室前後傳承三百餘年。
  • 三國時期,魏、蜀、吳的玉璽,究竟是哪國是「傳國玉璽」?
    按史書上面的記載,無疑是魏國的玉璽是「傳國玉璽」的可能性最大了。當然,這個玉璽也有一段兜兜輾轉的歷史,並非是一直「躺」在皇宮裡等著傳承的。一、玉璽」出宮「玉璽,原本應該是叫做御璽的,是專屬於皇帝的印章,只不過因為它是秦始皇命人用和氏璧製成的,為玉質,便有了玉璽這個俗稱。當初,劉邦先進鹹陽,秦三世子嬰捧著傳國玉璽投降,算是把這份皇權的象徵傳到了劉邦的手上。後來,這個傳國玉璽一直保管在漢室最高領導人的手上,只不過王莽篡漢之時,才被短暫搶走。
  • 傳國玉璽 | 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
    傳國玉璽:簡稱「傳國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鐫刻而成,為中國歷代正統皇帝的證憑。
  • 和氏璧的傳奇之旅
    而這枚傳國玉璽,和傳說中的和氏璧有一定關聯。我們現在把時間往前面倒放,從徐達北徵大漠回溯到近八十年前的1294年,也就是元朝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死後不久,忽然民間有人大聲吆喝:「賣玉璽啦,賣貨真價實的傳國玉璽啦」,所謂的貨真價實,就是說這枚玉璽就是當年的和氏璧,這事靠譜嗎?一個路邊攤居然能倒騰出一個流傳千年,半路失蹤的傳國玉璽來?
  • 和氏璧究竟流落何處?
    這就是歷史上「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保住了和氏璧。  公元前228年,秦國大軍攻佔趙國,趙幽王投降,獻出了和氏璧。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了強大的秦王朝,和氏璧最終落到了秦國的寶庫之中。但從此以後,和氏璧便從歷史記載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有一種說法認為: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用和氏璧製成了傳國的玉璽,代代相傳。
  • 皇帝玉璽有多少個?
    五十多年後,這和氏璧不知怎麼的竟流到了趙國,出現在趙國太監纓賢的手中,趙惠文王便據為己有。此時,秦國勢力已十分強大,當時在位的秦昭襄王得知和氏璧在趙國,便說要用十五城來交換璧。趙王孱弱,只好派藺相如出使秦國,上演了完璧歸趙的故事。 六十一年後秦滅趙。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和氏璧自然也就歸秦始皇所有了。
  • 戰國和氏璧下落之謎:失傳後為何至今下落不明
    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後,命玉工將宰相李斯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這樣,和氏璧就成了國璽。代代相傳。
  • 「傳國玉璽」驚現歐洲 華人藏家願將送回國家紫金閣
    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裡,玉璽是皇帝印章的專用名詞,代表的是最高統治者的旨意,是封建社會最具權威的印鑑。成為檢驗一個「帝王」是否正統的唯一標準。    「傳國玉璽」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最初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的鳥蟲篆。由於歷代統治者極力宣揚獲得傳國璽是「天命所歸」、「祥瑞之兆」。歷代帝王皆以傳國玉璽為符應,將其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
  • 文物 千古名玉「和氏璧」 究竟下落何處?
    於是便派手下人喬裝打扮,懷揣玉璧,連夜逃回了趙國。五日後,秦王在宮廷內設九賓之禮,命人請藺相如。藺相如進宮後對秦王說:「秦國從繆公以來20餘位君主,沒有一位是恪守信約的。我擔心因您的失約而辜負趙王對我的重託,所以已派人把玉璧送回了趙國。秦國強盛而趙國弱小,如果大王先割15城給趙國,趙國怎麼會留璧而得罪您呢?我知道欺君之罪當殺,我願下湯鍋,您看著辦吧。」秦王和眾臣聽後面面相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