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國寶,恐怕很多人會想到傳國玉璽。相傳此玉璽乃秦始皇和氏璧所制,得自趙,刻有丞相李斯所寫「奉天之命,留永昌」八個篆字。
但是,當我們查「璧」字的時候,就會發現,璧是一種環形的玉,呈扁平狀,其厚度應該不是很大。不然氏璧會變成另一個圓柱形的玉石「玉琮」,那怎麼能做成玉璽呢?
在這方面,我們需要澄清兩個問題。第一,政令到底是什麼?第二,玉璽是彩做的,是哪裡來的?
首先,關於政令的出現。目前國內現存的御璽只有故宮博物院的清25寶印,材質大小不一。皇帝敬親最小的寶物,6.8釐米見方,6.1釐米高;最大的「廣韻之寶」19釐米見方,15.6釐米高,真的很壯觀。
但是,如果你認為政令一直這麼大,那就是大錯特錯了。法令本質上也是印章。古人的印章都是隨身攜帶的,所以紐扣上基本上都有大大小小的孔,用來佩戴印章(繩子),系在腰上。
而且秦漢時期沒有紙的時候,文書基本都是用竹簡,用繩子或者牛筋捲起來紮起來,放一塊泥,封上封條。乾燥後,結被密封,這是所謂的魯特琴。
這兩點也是決定的。第一,玉璽不會太重,否則會拽著褲子了;其次,在紙沒有被廣泛使用的秦漢時期,無論是玉器、金器還是青銅器,各種印章都比較少。
目前國內各大博物館考古發掘的秦漢印章都很少。按照秦朝的規定,官印叫「潼關印」,大小2.3釐米見方;漢代略增,為2.5釐米見方。這是一個標準系統。
玉璽大嗎?
會大一些,不然不能體現皇帝和一般官員的區別,但也不會特別誇張。只是想都別想影視劇裡那些蛋糕盒那麼大的玉璽。可惜目前沒有皇帝傳下來的御璽,無論是秦朝的御璽還是漢朝的「天子六印」,甚至是歷朝歷代。
原因很簡單。一個王朝一旦被推翻,後朝肯定會毀掉代表前朝的御璽。只有清朝的二十五寶印可以例外,因為當時的民國已經有了文物保護的意識。
總之,我們沒有秦漢的御璽可以參考,但天無絕人之路。1968年,陝西出土了一枚珍貴的西漢「皇后印」,舉世矚目。這個玉璽是白玉做的,2.8釐米見方,2釐米高。沒錯,玉璽這麼大。當然,漢朝皇帝的御璽可能更大,但長寬基本都在3釐米左右,高度不會超過2.5釐米。漢朝的玉璽是這樣的,秦朝一定不能太大。所以厚度不到3釐米,好像大一點的玉石也能滿足要求。
但是,近3釐米厚的玉石,你可以想像有多大,直徑至少有二三十釐米。彩,是秦答應與趙交換十五城的寶物,敲成三釐米玉璽,多浪費!
所以我們需要討論下一個問題。誰說是我和崔制定的國家法令?
也許有人不假思索地回答了,司馬遷在《史記》裡寫的。事實上,【史記】有完璧歸趙的故事,講的是彩和,卻沒有提到國令。在提到秦始皇的玉璽時,玉璽和皇帝印章的表達總是被使用。
出現「傳國」二字的是班固的《史記》,只提了「傳國璽」這個名字,根本沒有提它的材質,甚至沒有寫「傳國璽」是玉制的。
真正說到御璽材質的,是南朝葉凡的《漢書》。在《後漢書》中的印章譜中,有「國璽,其玉出自藍田山」之說。這個很清楚。
後世史書中也有記載,如《漢書》:「自秦始皇以後,藍田玉以為是印章,相傳為漢代」。
國家的法令是由彩喜和彩組成的說法是從哪裡來的?其實出自五代以前蜀國的道士杜光庭《明史·輿服志·皇帝寶璽》,寫的是和氏璧。最後還有一句話「始皇帝統一,斬為令璽,傈僳族封其文,傳世。」。
但是,《錄異記》本身不是歷史書,而是道教神仙的合集,怪力亂我就不多說了。而且「記錄不同」這個詞也告訴你這是一本八卦總結的書,不要當真!
和氏璧的名氣太大了,確實有記載說秦始皇滅六國後得了彩,所以可能有人會認為像國家玉璽這樣的寶貝一定是用最好的材料做的,但是玉的合適形狀卻完全被忽略了。
和氏璧,並製成版本的國家法令,這是不斷的傳言和點綴,使它面目全非。所以說歷史,要從史料出發,是藍田玉制定了傳國玉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