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究竟流落何處?

2021-02-13 歷史故事

  這件珍貴玉器的來歷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春秋時期,有一個楚國人名叫卞和,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一座山下發現了一件貌似普通的玉璞,為了表示自己對君主的忠心,他把這塊玉璞獻給了楚厲王。玉璞是一種天然玉料,如果不經鋸割,外表看來和普通的石塊沒什麼區別。楚厲王找來相玉家進行鑑定,玉工認為這就是一塊普通的石塊,沒有什麼價值。厲王非常生氣,認為卞和有意欺騙他,就下令砍掉卞和的左腳,並把卞和驅逐出楚國。

  楚厲王死後,楚武王繼位,卞和趕回楚國,又把這塊玉璞獻給了楚武王,玉工仍鑑定為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腳。

  又過了幾十年,武王之子文王繼位。這時的卞和又想把玉璞獻給楚文王,無奈自己已是風燭殘年,又被砍掉了雙腳,行動很不方便,眼看自己的願望無法實現,卞和便懷抱玉璞來到楚山下痛苦三天三夜不止,眼淚都流盡了,眼睛直往外滴血。這件事傳到了楚文王那裡,文王派人問卞和:「天下被砍足的人很多,你為何哭得如此悲傷呢?」卞和答道:「我並不是因為被砍掉雙腳而痛哭,而是因為明明是寶玉卻被誤認為石頭,忠貞之士被當作欺君之臣,我是為大王哭泣,他是非顛倒,黑白不分啊!」文王聽後,命人把卞和帶到宮殿,並使玉工當面剖開玉璞,果然得到一塊無瑕的美玉。為了嘉獎卞和的忠君之心,文王將此玉命名為「和氏之璧」,並把它奉為國寶而珍藏起來。

  「和氏璧」發現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各諸侯國,各諸侯國國君都想親眼看看這件寶玉。公元前333年,楚國吞滅越國,楚威王因相國昭陽滅越有功,將和氏璧賜給了昭陽。可就在這時,和氏璧竟失竊了,國寶的不翼而飛震驚了朝廷內外,人們紛紛尋找這件價值連城的寶玉,但終無結果。人們把懷疑的目光投向了張儀,因為張儀當時正在楚國遊說,曾與昭陽一起飲酒,人們認為他有條件、有機會偷竊了和氏璧。楚國人對張儀嚴刑拷打,張儀拒不承認,楚人無奈,只好將張儀釋放了。張儀受辱後輾轉到了秦國,後來成為秦國的宰相,為秦國日後的強大立下了汗馬功勞。楚國為一件國寶損失了一個人才,這是他們所沒預料到的。 

  和氏璧銷聲匿跡幾十年後,突然有一天在趙國出現了,至於和氏璧是怎樣流落到趙國的,已成為歷史上的一個謎。趙惠文王時,一個名叫繆賢的宦官從一外人手中購買到這塊玉,經玉工鑑定後,方知正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趙王得知後,便將這件珍貴寶玉強奪去了。趙國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傳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對這件稀世之寶產生了凱覦之心,就派人送信給趙王,希望用15座城來換取和氏璧。趙王明知秦國想強取豪奪,但秦國勢力強大,怕得罪秦國招來滅國之災,只好派藺相如奉璧出使秦國。

  藺相如到了秦國,把和氏璧獻給了秦王,秦王看到玉璧,認為果真是名不虛傳,非常高興,將玉璧傳給左右嬪妃大臣觀看,眾人皆呼萬歲。藺相如見秦王根本無意割城給趙國,就走上前去說:「璧上有點瑕疵,讓我指給大王看看。」秦王將璧遞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持璧而立,大怒道:「大王您想得此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群臣商議時,群臣們認為秦國依勢欺人,拿15座城換玉璧只不過是一種空話。可我認為百姓之間交往都不會欺騙,何況秦國是一個大國呢!況且因一璧而得罪秦國,實在不值。趙王採納了我的建議,為了表示對秦國的尊重,趙王還齋戎五日後,才派我將璧送給您。可大王您在召見我時無禮傲慢,還將璧傳給眾人看,這是在戲弄我和趙國。我看大王您根本無意割城易璧,就取回此璧。您若再逼我獻出玉璧,我的頭就和這玉璧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藺相如說罷,高舉玉璧,做出撞擊柱子的樣子。秦王惟恐玉璧被撞碎,連忙道歉,並召人拿來地圖,指出給趙王割去15座城。藺相如看出這不過是秦王的緩兵之計,就對秦王說:「趙王派我送璧之前曾齋戒五日,現在大王您也應齋戒五日,並設九賓之禮,這樣我才會獻出玉壁來。」秦王見無法強奪,只好同意了。藺相如回到賓舍,想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但秦王的一舉一動表明他根本不可能割城給趙國。於是便派手下人喬裝打扮,懷揣玉璧,連夜逃回了趙國。

  五日後,秦王在宮廷內設九賓之禮,命人請藺相如。藺相如進宮後對秦王說:「秦國從繆公以來20餘位君主,沒有一位是恪守信約的。我擔心因您的失約而辜負趙王對我的重託,所以已派人把玉璧送回了趙國。秦國強盛而趙國弱小,如果大王先割15城給趙國,趙國怎麼會留璧而得罪您呢?我知道欺君之罪當殺,我願下湯鍋,您看著辦吧。」秦王和眾臣聽後面面相覷。有大臣建議將藺相如囚禁起來,再攻打趙國。秦王想即使殺了藺相如也得不到玉璧,而且還會使兩國的關係惡化,不如厚待藺相如,自己也可得一個明君的聲譽。於是秦王在宮廷內以隆重的禮節款待藺相如,並將他送回趙國。這就是歷史上「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保住了和氏璧。

  公元前228年,秦國大軍攻佔趙國,趙幽王投降,獻出了和氏璧。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了強大的秦王朝,和氏璧最終落到了秦國的寶庫之中。但從此以後,和氏璧便從歷史記載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有一種說法認為: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用和氏璧製成了傳國的玉璽,代代相傳。有人甚至還找到了用刻璽的邊角料所製作的玉塊。但歷史文獻中關於秦國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記載還比較詳細,指明它是用藍田玉製成的,因此用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那麼,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處呢?目前有兩種推測: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被作為隨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內,如果這樣,將來有朝一日發掘秦始皇陵墓地宮,我們還有機會一睹和氏璧的風採;另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戰爭中遺失或被項羽掠奪去。秦末,項羽率兵進攻鹹陽,焚燒秦宮殿,挖掘秦陵墓,掠奪寶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隨後而來的楚漢戰爭中,項羽兵敗,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它或許藏在項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或許遺落在項羽敗死的垓下(今安徽靈璧)。

  璽是中國古代封理帝王的寶印。而傳國玉璽在所有的寶璽當中無疑是最為寶貴的,有關它的傳說幾千年來也無不充滿了神秘的色彩。這枚玉璽之所以稱為傳國玉璽,與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秦始皇有關。

  自卞和發現和氏璧後,它一直是楚國王室的重器,後來楚王將它賞賜給了大臣。之後,和氏璧下落不明。後來,和氏璧流傳到了趙國。這塊和氏璧在趙國時還引出了一場著名的歷史劇並留下了一個成語「完璧歸趙」。後來秦滅趙國,和氏璧最終還是落到了秦王手裡。

  秦始皇把和氏璧定為傳國璽,令丞相李斯在玉上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希望代代相傳,沒想到在秦二世手裡就亡了國。劉邦進鹹陽後。子嬰獻上和氏璧交給劉邦。到了西漢未年,外戚王莽奪位。當時的皇帝劉嬰才兩歲,傳國璽由漢孝元太后代管。 

  據《漢書·元後傳》記載,當王莽讓弟弟王舜向漢孝元太后索要時,漢孝元太后破口大罵,說著漢孝元太后憤怒地將傳國玉璽摔在地上,國寶被摔得缺了一個角。後來雖然後來用黃金鑲補著,但自此留下瑕痕。

  傳國璽再一次失蹤是在東漢末期。那時政局動亂,漢少帝連夜出逃把傳國璽落在宮中,等他回來時,傳國璽已經不見了。不久,長沙太守孫堅徵討董卓時。在洛陽城南甄官並中找到了這枚傳國璽。

  從這以後一直到唐代,隨著政局的動蕩和少數民族的南下,傳國璽不斷易主。唐高祖李淵得到傳國璽後,把璽改稱為寶。傳國璽最終在歷史上失蹤是在五代。從宋太祖時,就再也沒有人見到過這塊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傳國玉璽。

  不過,有關發現傳國璽的記載卻不絕於書。如北宋紹聖三年,鹹陽段義在河南鄉挖地基蓋房時,竟挖出一玉印。經十多名翰林學士鑑定,為秦制傳國璽。明弘治十三年,有人又發現傳國玉璽,不過,皇帝認為這不是真的,清朝初期。據說宮中藏有一枚刻祖「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玉璽。

  這枚玉璽卻遭到了乾隆皇帝的冷落。皇帝都認為是假的,看來這枚傳國玉璽也應該是偽造出來的。並不是真正的創國玉璽,那麼真正的傳國璽流落何方?直到現在也沒有發掘出來。

相關焦點

  • 文物 千古名玉「和氏璧」 究竟下落何處?
    和氏璧銷聲匿跡幾十年後,突然有一天在趙國出現了,至於和氏璧是怎樣流落到趙國的,已成為歷史上的一個謎。趙惠文王時,一個名叫繆賢的宦官從一外人手中購買到這塊玉,經玉工鑑定後,方知正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趙王得知後,便將這件珍貴寶玉強奪去了。趙國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傳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對這件稀世之寶產生了凱覦之心,就派人送信給趙王,希望用15座城來換取和氏璧。
  • 和氏璧不是傳國璽
    那麼,這件珍貴的玉器究竟是什麼樣子?他的傳奇身世有幾分真假呢?他究竟有沒有被改成傳國璽?而最終又去了哪裡?筆者寫下這篇小文,也許會為大家略作啟迪。一,關於和氏璧先秦文獻中有兩篇文章記錄了和氏璧:《墨子·耕柱》篇中有「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異,此諸侯之所謂良寶也……」的句子。《韓非子·和氏》篇中講到了卞和三次獻玉的故事。
  • 和氏璧的傳奇之旅
    而這枚傳國玉璽,和傳說中的和氏璧有一定關聯。我們現在把時間往前面倒放,從徐達北徵大漠回溯到近八十年前的1294年,也就是元朝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死後不久,忽然民間有人大聲吆喝:「賣玉璽啦,賣貨真價實的傳國玉璽啦」,所謂的貨真價實,就是說這枚玉璽就是當年的和氏璧,這事靠譜嗎?一個路邊攤居然能倒騰出一個流傳千年,半路失蹤的傳國玉璽來?
  • 和氏璧背後的血淚史
    和氏璧和氏璧,亦稱和氏之璧,別稱荊玉、荊璧、和璧等,春秋時期著名的美玉之一,被世人譽為「天下所共傳之寶」,最初是楚國人卞和在荊山(今屬安徽蚌埠)中發現。某一天,卞和到荊山砍柴,看到一隻鳳凰落在青石板上,他覺得鳳凰不落無寶之地,認定此山中一定有寶物,於是仔細尋找,終於找到一塊玉璞。
  • 中國歷史第一瑰寶——和氏璧下落之謎
    當年若不是和氏之璧,絕不會演繹一出"完壁歸趙"故事而使藺相如青史留名,他極有可能如草木之人廁身繆賢之門而老於戶牖之下;若不是有膽有識攜璧使秦的藺相如,和氏璧也許不會從此身價陡漲而價值連城,充其量也不過是諸侯或帝王手中玩物而已。如今藺相如早已荒冢草沒,但那塊曾經留下藺相如手上溫熱的和氏璧今在何方呢?
  • 歷代帝王苦苦尋找的傳國玉璽流落何處?
    傳國玉璽據說是用著名的"和氏璧"製作的。這"和氏璧"可是古今罕有的絕世寶玉。傳國玉璽的傳奇要從這塊和氏璧說起。據說春秋時的楚國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認定是稀世珍寶,就獻給楚厲王。楚厲王難以判斷,就叫玉工來辨識一下。恰好這寶玉屬於深藏不露的那種類型。楚國的玉工看不到它的寶貝之處,就說是一塊普通石頭。這下可害慘了卞和。卞和以欺君罪被砍去左腳,落下了終身殘疾。
  • 成語故事 | 什麼是和氏璧?—《完璧歸趙》
    趙國的惠文王在統治趙國的時候,意外得到了楚國人卞和發現的一塊世上罕見的寶玉,名叫和氏璧。秦國的昭襄王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就立刻派使臣送來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取這塊稀有的和氏璧。趙王和大臣們仔細商議後認為,如果把和氏璧交給秦國,恐怕不僅失去了和氏璧,也拿不到秦國的城池;如果不給秦國的話,秦國肯定會派兵來攻打我們。
  • 國學小講(20)· 和氏璧
    今天已經消失的古代國寶中,文化信息載量最大的,恐怕非「和氏璧」莫屬了。和氏璧甫一出世便自帶光環。「卞和泣玉」的傳說讓它先天帶了一份悲劇色彩;四百多年後,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又增加了一份壯懷激烈;再過幾十年後,六王畢四海一,和氏璧終落入秦人之手。據說,秦始皇令人將和氏璧雕琢為國璽,上面刻有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
  • 和氏璧與獨山玉的歷史淵源探微
    那麼,中華玉文化歷史中最重要的一塊玉——「驚天地泣鬼神」的和氏璧,與獨山玉有歷史淵源嗎?「和氏璧」「價值連城」及「完璧歸趙」是我國家喻戶曉的故事,和氏璧在中國玉文化發展史中更是佔據著獨尊的地位。因為和氏璧之謎一直未被揭開,析寶、探寶者考證、論爭至今未定論。獨山玉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經過多年科學系統的論證,試圖解開這一千古謎團。
  • 揭秘古代價值連城的和氏璧下落之謎
    就這樣,「和氏璧」被楚國奉為國寶收藏著,然而「和氏璧」發現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各諸侯國,各諸侯國的國君都想親眼看看這件寶玉。  公元前333年,楚國吞滅越國,楚威王因為宰相昭陽在消滅越國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於是將和氏璧賜給了昭陽。昭陽某日請客時,出壁讓各賓客觀賞,席散時卻不翼而飛。雖多方嫂查也毫無下落。
  • 關於完璧歸趙中的「和氏璧」最後去了哪裡呢?
    勢力的頂峰代表管轄國土全部老百姓的順從,更代表秦始皇能夠擁有他要想的基本上一切,和氏璧當然也是如此。秦始皇擁有和氏璧是之後,有關和氏璧的記載確實就斷掉。先時興較為深得人心的一種叫法就是說,和氏璧被秦始皇用來雕刻變成代表著強大支配權的傳國玉璽。而秦始皇在去山東泰山祭祀的途中病逝後,那時候權傾朝野的太監趙高運用和氏璧(傳國玉璽)篡權。
  • 和氏璧原來只是天然綠瑪瑙?
    通過對《韓非子·和氏》一文中的記載分析,和氏璧共有四項特徵:1、產於荊楚:楚國即今天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部分地方。符合出產地條件的準和氏璧,只有獨山玉、拉長石、綠松石和荊楚瑪瑙。
  • 古有和氏璧 今有寸家玉
    古有和氏璧,今有寸家玉。   在中國,「古有和氏璧,今有寸家玉」的說法流傳已久。   和氏璧,最早見於《韓非子》、《新序》等書,傳為琢玉能手卞和在湖北荊山發現,初不為人知,後由楚文王賞識,琢磨成器,命名為和氏璧。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傳的數百年間,被奉為「無價之寶」的「天下所共傳之寶」。   「古有和氏璧,今有寸家玉」的說法是怎麼來的呢?
  • 和氏璧是扁平環狀的,為什麼能做成傳國玉璽?
    公元前229年,秦國大將王翦攻破邯鄲,俘虜了趙王遷,趙國就此滅亡,趙國宮中珍寶也盡為秦國所得,其中就包括那塊曾經讓秦昭襄王魂牽夢繞的和氏璧。8年之後公元前221年,秦國滅亡齊國,秦國就此統一天下,秦王政稱皇帝,後世傳說秦始皇將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螭虎鈕,有李斯以大篆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傳國玉璽自問世之後,就開始了它極具傳奇色彩的經歷。
  • 從價值連城到價值連國,出人頭地,連和氏璧也得付出血的代價!
    說是戰國時,趙國得了一塊超級值錢的美玉,叫和氏璧。和氏璧到底有多值錢?真是無法用黃金來估算,標不出一個準確的價格來,只能說是「無價之寶」了,所以秦國要用15座城來換。「價值連城」的典故就是這麼來的。當然,和氏璧價值能抵15座城池,還是誇張了些。畢竟與「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國土相比,和氏璧並沒有那麼重要了。所以,趙國已經看穿了秦國的小伎倆,視鯨吞天下為己任的秦國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拿15座城來換和氏璧的,秦國不過是用一張空頭支票來騙取和氏璧罷了!
  • 作為皇帝的玉印,和氏璧就成了國璽,從而代代相傳
    因為是卞和所獻,便取名「和氏璧」。後人遂用「楚玉、荊玉、卞玉、卞寶」等,泛指美玉或玉,用以稱譽人的才德之美,形容物的質地純真;用「獻玉、卞和三獻、美玉三獻」等表示奉獻才藝或傑作。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交往,往往以玉為使臣信物,而玉中極品和氏璧更是國家的象徵。就這樣,「和氏璧」被楚國奉為國寶收藏著,然而,「和氏璧」發現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各諸侯國,各諸侯國的國君都想親眼看看這件寶玉。
  • 傳國玉璽和氏璧,到底是什麼石頭?
    故事說的是,趙國有一塊叫和氏璧的美玉,這個秦王呢,非常想要想得到它,於是開出用15座池城換玉的條件。趙王知道秦王只是貪婪的想要得到它,但又不敢抗拒,左右為難時,一位叫藺相如的勇士站了出來。於是他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最後完璧歸趙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對這塊和氏璧很感興趣,最後這塊和氏璧流向何方呢?據說是被秦王製作了傳國玉璽。
  • 和氏璧其實是「和氏碧」——「璧」指的是色彩,而非形狀
    按照和氏璧的傳承,大約有這樣幾件事情與和氏璧的形狀有關。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趙,得和氏璧。這說明和氏璧並非薄薄一片。這可以從側面表明,和氏璧不是一片,而是一塊。第二、王莽受禪時,命安陽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璽,遭太后怒斥,太后怒擲玉璽於地時,玉璽被摔掉一角,後以金補之,從此留下瑕痕。
  • 戰國和氏璧下落之謎:失傳後為何至今下落不明
    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後,命玉工將宰相李斯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這樣,和氏璧就成了國璽。代代相傳。
  • 已經消失了幾千年了,和氏璧到底是什麼玉種?
    和氏璧是什麼玉種?前兩天抖音上有個博主說和氏璧是翡翠,他的立論的依據是什麼?因為翡翠它的外面有一層原皮,神仙難斷寸玉,所以看不進去,所以幾代楚王都看錯了,所以它才會是翡翠,我說你真能扯,也真敢扯。咱們先看地理位置,首先卞和是哪裡人?卞和是春秋時期的楚國人,翡翠產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