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價值連城的和氏璧下落之謎

2021-03-02 長陽在線網



「卞和獻玉」、「完璧歸趙」是關於春秋戰國的故事,而各諸侯國為將玉璧據為己有,想盡辦法來互相爭奪,從而使無辜性命搭在這玉璧上,最後這件珍貴玉器也不知落於何方,和氏璧下落成了歷史上疑案。

  

最早記錄和氏璧的是《韓非子和氏篇》,春秋時期,有一個楚國人名叫卞和,一天他在荊山採到一塊玉璞,為了表示自己對君主的忠心,他把這塊玉璞獻給了楚厲王。

  

玉璞是一種天然玉料,如果不經鋸割,外表看來和普通的石塊沒什麼區別。楚厲王找來相玉家進行鑑定,但是玉工沒有識辨出來,認為它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沒有什麼價值。

  

於是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戲弄自己,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足,並把卞和驅逐出楚國。

  

楚厲王死後,楚武王繼位,卞和又去獻寶,玉工仍鑑定為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足,又過了幾十年,武王之子文王繼位。

  

這時的卞和還想去獻寶,無奈自己已是風燭殘年,又被砍掉了雙腳,行動很不方便,眼看自己的願望無法實現,卞和便懷抱玉璞來到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不止,眼淚都流盡了,眼睛直往外滴血。

  

楚文王聽說了這件事,派人接來卞和問:「天下被砍足的人很多,你為何哭得如此悲傷呢?」卞和答道:「我並不是因為被砍掉雙腳而痛哭,而是因為明明是寶玉卻被誤認為石頭,忠貞之士被當作欺君之臣,我是為大王哭泣,他是非顛倒,黑白不分啊!」

  

文王聽後,讓玉工進行打磨,果然得到一塊潔白無瑕、光潤晶瑩的寶玉。因為是卞和所獻,便取名「和氏璧」。

  

後人遂用「楚玉、荊玉、卞玉、卞寶」等,泛指美玉或玉,用以稱譽人的才德之美,形容物的質地純真;用「獻玉、卞和三獻、美玉三獻」等表示奉獻才藝或傑作。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交往,往往以玉為使臣信物,而玉中極品和氏璧更是國家的象徵。就這樣,「和氏璧」被楚國奉為國寶收藏著,然而「和氏璧」發現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各諸侯國,各諸侯國的國君都想親眼看看這件寶玉。

  

公元前333年,楚國吞滅越國,楚威王因為宰相昭陽在消滅越國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於是將和氏璧賜給了昭陽。昭陽某日請客時,出壁讓各賓客觀賞,席散時卻不翼而飛。雖多方嫂查也毫無下落。

  

國寶的不翼而飛震驚了朝廷內外,楚王下令全國範圍內搜尋這件價值連城的寶物,但是最終沒有結果。人們把懷疑的目光投向了張儀,因為張儀當時正在楚國遊說,曾與昭陽一起飲酒,人們認為他有機會偷竊了和氏璧。

  

楚王命人對張儀嚴刑拷打,張儀拒不承認,楚王無奈,只好將張儀無罪釋放。張儀受辱後輾轉到了秦國,後來成為秦國的宰相,為秦國日後的強大立下了汗馬功勞。楚國為一件國寶損失了一個人才,這是他們所沒預料到的。

  

和氏璧就這樣銷聲匿跡了幾十年後,有一天突然在趙國出現,至於和氏璧是怎樣流落到趙國的,至今仍是一個謎。趙惠文王時,一個名叫繆賢的宦官從一名外人手中購買到這塊玉,經過鑑定後,才知道正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

 

趙王得知後,便下詔將這件寶物強行奪進宮中。趙國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傳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對這件稀世之寶產生了凱覷之心,於是派人送信給趙王,希望用15座城來換取和氏璧。

  

趙王明知秦國想強取豪奪,但懾於秦國勢力,怕得罪秦國招來滅國之災,只好派藺相如持璧出使秦國。

  

藺相如到秦國後,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看到玉璧,非常高興,將玉璧傳給左右殯妃大臣觀看,眾人皆呼萬歲。藺相如見秦王根本無意割城給趙國,就走上前去說:「璧上有點瑕疵,讓我指給大王看」。

  

秦王將璧遞還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持璧而立,大怒道:「大王您想得此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群臣商議時,群臣們認為秦國依勢欺人,拿巧座城換玉璧只不過是一種空話。

  

可我認為百姓之間交往都不會欺騙,何況秦國是一個大國呢!趙王採納了我的建議,為了表示對秦國的尊重,趙王齋戒五日後,才派我將璧送給您。

  

可大王您在召見我時無禮傲慢,還將璧傳給眾人看,這是在戲弄趙國。我看大王您根本無意割城易璧,就取回此璧。您若再逼我獻出玉璧,我的頭就和這玉璧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

  

秦王惟恐玉璧被撞碎,連忙道歉,並召人拿來地圖,指出給趙王割去15座城。藺相如看出這不過是秦王的緩兵之計,就對秦王說:「趙王派我送璧之前曾齋戒五日,現在大王您也應齋戒五日,並設九賓之禮,這樣我才會獻出玉壁來」

  

秦王沒有辦法,只好同意。藺相如回到賓舍,認為秦王根本不可能割城給趙國。於是便派手下人喬裝打扮,懷揣玉璧,連夜逃回了趙國。

  

五天之後,秦王在宮廷內設九賓之禮,命人宴請藺相如。藺相如進宮後對秦王說:「秦國從繆公以來20餘位君主,沒有一位是信守誓約的。我擔心因您的失約而辜負趙王對我的重託,所以已經派人把玉璧送回了趙國。

  

秦國強盛而趙國弱小,如果大幹先割巧城給趙國,趙國怎麼會留璧而得罪您呢?我知道欺君之罪當殺,要殺要剮,您看著辦吧。」

  

秦王和眾位大臣聽後面面相覷。秦王想即使殺了藺相如也得不到玉璧,而且還會使兩國的關係惡化,不如厚待藺相如,自己也可得一個明君的聲譽。

  

於是秦王在宮廷內以隆重的禮節款待藺相如,並將他送回趙國,這就是歷史上「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保住了和氏璧。

  

但是事隔六十多年以後,即公元前228年,趙國還是被強大的秦國吞併,趙幽王投降,獻出了和氏璧。秦王贏政統一六國,建立了強大的秦王朝,和氏璧最終落到了秦王嬴政的手裡。

  

但從此以後,和氏璧便從歷史記載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有一種說法認為: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後,命玉工將宰相李斯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

  

這樣,和氏璧就成了國璽。代代相傳。有人甚至還找到了用刻璽的邊角料所製作的玉塊。秦始皇死後,趙高利用和氏璧篡權。劉邦率兵攻入鹹陽時,國璽落到了他的手中。

  

劉邦建立漢朝後就把玉璧作為漢朝的國印,從此和氏璧成為「傳國璽」。劉邦之後,傳了九代皇帝。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當時因小皇帝劉嬰年幼,傳國璽由皇太后代管。王莽讓弟弟到長樂宮去要玉璽,皇太后氣憤地把傳國璽摔到地上,罵道:得這塊亡國璽,看你兄弟有什麼好下場!傳國璽被摔缺了一角,後來王莽用黃金鑲補,但無濟於事,還是留下了缺痕。

  

但是,歷史文獻中關於秦國傳國玉璽的來龍去脈記載還比較詳細。《晉書;輿服志》、唐徐令信《玉璽譜》等記載「色綠如藍,溫潤而澤」,指明它是用藍田玉製成的,因此用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那麼,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處呢?目前有兩種推測:第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被作為隨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內,並沒有作為傳國玉璽流傳後世。如果這樣,將來有朝一日發掘秦始皇陵墓地宮,我們還有機會一睹和氏璧的風採。

  

另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戰爭中丟失或者被項羽掠奪而去。秦末,項羽率兵進攻鹹陽,焚燒秦宮殿,挖掘秦陵墓,掠奪寶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

  

但隨後而來的楚漢戰爭中,項羽兵敗,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璽或許藏在項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或許遺落在項羽敗死的亥下(今安徽靈璧)。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一件非常著名的無價之寶,在它流傳的幾百年期間,多少人的命運、多少國家的命運都和它緊密地聯繫起來,而它神秘的失蹤,又成為中國兩千多年歷史上的一大懸案。


親,您是否添加了長陽在線網微信平臺cyccoo,

點擊上方藍色長陽在線網關注即可!?

身邊有什麼新鮮事歡迎爆料給我們哦!

也可以在下方回複評論,參與我們互動哦!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第一瑰寶——和氏璧下落之謎
    當年若不是和氏之璧,絕不會演繹一出"完壁歸趙"故事而使藺相如青史留名,他極有可能如草木之人廁身繆賢之門而老於戶牖之下;若不是有膽有識攜璧使秦的藺相如,和氏璧也許不會從此身價陡漲而價值連城,充其量也不過是諸侯或帝王手中玩物而已。如今藺相如早已荒冢草沒,但那塊曾經留下藺相如手上溫熱的和氏璧今在何方呢?
  • 從價值連城到價值連國,出人頭地,連和氏璧也得付出血的代價!
    說是戰國時,趙國得了一塊超級值錢的美玉,叫和氏璧。和氏璧到底有多值錢?真是無法用黃金來估算,標不出一個準確的價格來,只能說是「無價之寶」了,所以秦國要用15座城來換。「價值連城」的典故就是這麼來的。藺相如這三樣都佔了,以死相拼這才守住和氏璧沒被「黑吃」,留下「完璧歸趙」的佳話。可惜,趙國最終還是被秦國滅了,和氏璧還是落到了秦國手裡。秦始皇用和氏璧製作了傳國玉璽,和氏璧又升值了,原來是價值連城,現在是「價值連國」啦!
  • 文物 千古名玉「和氏璧」 究竟下落何處?
    卞和答道:「我並不是因為被砍掉雙腳而痛哭,而是因為明明是寶玉卻被誤認為石頭,忠貞之士被當作欺君之臣,我是為大王哭泣,他是非顛倒,黑白不分啊!」文王聽後,命人把卞和帶到宮殿,並使玉工當面剖開玉璞,果然得到一塊無瑕的美玉。為了嘉獎卞和的忠君之心,文王將此玉命名為「和氏之璧」,並把它奉為國寶而珍藏起來。
  • 戰國和氏璧下落之謎:失傳後為何至今下落不明
    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後,命玉工將宰相李斯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這樣,和氏璧就成了國璽。代代相傳。
  • 和氏璧的傳奇之旅
    《和氏璧之謎》和氏璧的傳奇之旅————————和氏璧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傳奇的一塊玉璧,且不說價值連城,其本身還附著了很多的政治、軍事、外交和文化意義,甚至可以說是凝聚了戰國末期的精華歷史,體現了秦趙兩國此消彼長的戰略走勢。
  • 古人所說的「價值連城」,到底價值多少?
    在一些古裝電視劇、電影中,常常見到「價值連城」的寶物。就連典故「完璧歸趙」中也有記載,秦王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那麼,古代所說的「價值連城」,究竟價值多少呢?首先我們排除其中誇大的成分。如果一件寶物被古人認為「價值連城」的話,那麼只從這件寶物的價值來衡量,這些所謂「價值連城」的寶物是否真的能夠有「價值連城」的價值?古代的城池在戰爭年代,以軍事功能為主,這時候城池所體現的是國家安全,一個國家的安全問題不應該用寶物來判斷。如果在和平年代的話,古代的城池(都城、邊疆除外),所體現的是經濟和文化功能。
  • 和氏璧究竟流落何處?
    卞和答道:「我並不是因為被砍掉雙腳而痛哭,而是因為明明是寶玉卻被誤認為石頭,忠貞之士被當作欺君之臣,我是為大王哭泣,他是非顛倒,黑白不分啊!」文王聽後,命人把卞和帶到宮殿,並使玉工當面剖開玉璞,果然得到一塊無瑕的美玉。為了嘉獎卞和的忠君之心,文王將此玉命名為「和氏之璧」,並把它奉為國寶而珍藏起來。  「和氏璧」發現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各諸侯國,各諸侯國國君都想親眼看看這件寶玉。
  • 跟著成語遊邯鄲(十) 價值連城
    這明明是塊寶玉,卻被認為是石頭;我本來是一心為國的忠貞之士,卻被認為是欺君罔上的無知狂徒——這是最使我傷心的啊!」文王讓匠人剖開玉璞,果然得到一塊上等的美玉,為了表彰卞和獻玉的功績,就將這塊美玉命名為「和氏之璧」。從此,和氏璧成為稀世之寶。後來到了戰國時期,和氏璧被趙惠文王得到了,秦昭王聽說後非常羨慕和嫉妒,派人給趙惠文王送去一封信,信上說:願意以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
  • 拿破崙寶藏的下落之謎
    其中包括莫斯科收藏的古代武器、伊凡大帝紀念塔上的十字架等絕世珍品,至於克裡姆林宮中的珍貴物品、教堂的裝飾品,以及珍貴的繪畫和雕像,則不計其數。拿破崙下令將這批戰利品裝滿了25輛馬車,隨軍一起撤退。在拿破崙戰敗退位後,俄國一直想尋回這批珍寶,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率軍進入巴黎時特意找了當時入侵過俄國的法軍軍官詢問這批珍寶的下落,但是似乎毫無頭緒,在拿破崙去世後,這批珍寶的下落就更加撲朔迷離。
  • 作為皇帝的玉印,和氏璧就成了國璽,從而代代相傳
    卞和答道:「我並不是因為被砍掉雙腳而痛哭,而是因為明明是寶玉卻被誤認為石頭,忠貞之士被當作欺君之人,我是為大王哭泣,他是非顛倒,黑白不分啊!」 楚文王聽後,讓玉工進行打磨,果然得到一塊潔白無瑕、光潤晶瑩的寶玉。因為是卞和所獻,便取名「和氏璧」。後人遂用「楚玉、荊玉、卞玉、卞寶」等,泛指美玉或玉,用以稱譽人的才德之美,形容物的質地純真;用「獻玉、卞和三獻、美玉三獻」等表示奉獻才藝或傑作。
  • 中國古代真實存在的三大未解之謎,謎團重重,專家至今無法解釋
    中國古代真實存在的三大未解之謎,謎團重重,專家至今無法解釋引言:令人驚訝的不是這個世界為什麼存在,而是這個世界竟然存在>眾所周知,現如今的世界,是經歷了數千年時光打磨而成,在這期間,曾出現很多故事,有些事情,由於古人認知問題,導致無法解釋,而就在數千年之後,雖然科學技術不斷提升,但依舊無法揭秘真相,今天筆者就來講述,中國古代真實存在的三大未解之謎,謎團重重,專家至今無法解釋值得一說的是,從四大發明能夠看出,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一直都是領先全世界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 和氏璧與獨山玉的歷史淵源探微
    那麼,中華玉文化歷史中最重要的一塊玉——「驚天地泣鬼神」的和氏璧,與獨山玉有歷史淵源嗎?「和氏璧」「價值連城」及「完璧歸趙」是我國家喻戶曉的故事,和氏璧在中國玉文化發展史中更是佔據著獨尊的地位。因為和氏璧之謎一直未被揭開,析寶、探寶者考證、論爭至今未定論。獨山玉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經過多年科學系統的論證,試圖解開這一千古謎團。
  • 古代未解之謎—西周「九鼎」
    古代的九鼎代表的就是九州,象徵著古代君主的王權天命所歸。其中成語「問鼎中原」便是出自《左傳·宣公三年》。杜牧有「始皇東遊出周鼎」之說,但《漢書》卻說,九鼎沉沒於彭城泗水之中,一直未能找到。如果司馬遷所說屬實,九鼎應該落入秦始皇手中,何況杜牧有「始皇東遊出周鼎」之說!
  • 《茅山後裔》:大力金剛掌,這裡有蘭亭序的秘密,也有和氏璧下落
    《茅山後裔》:大力金剛掌,這裡有蘭亭序的秘密,也有和氏璧下落提起茅山,我們的第一念頭,就是聊齋裡的茅山道士,茅山道派,是中國道教中的上清派,在聊齋故事裡,神乎其神的茅山老道,指箸為女,畫餅成月,穿牆入雲,如履平地,確實神妙無比,說起中國古文化,玄學是躲不過去的,風水,八卦,鬼怪,
  • 此物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珍貴」國寶,傳承一千多年後卻下落成謎
    此物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珍貴」國寶,傳承一千多年後卻下落成謎作為擁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 族的先祖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同時也留下了許多珍貴無比的文物,其中很多都被稱之為國寶,像司母戊大方鼎、越王勾踐劍、金縷玉衣等等,它們無不充分展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與才智
  • 國學小講(20)· 和氏璧
    今天已經消失的古代國寶中,文化信息載量最大的,恐怕非「和氏璧」莫屬了。和氏璧甫一出世便自帶光環。「卞和泣玉」的傳說讓它先天帶了一份悲劇色彩;四百多年後,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又增加了一份壯懷激烈;再過幾十年後,六王畢四海一,和氏璧終落入秦人之手。據說,秦始皇令人將和氏璧雕琢為國璽,上面刻有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
  • 司馬遷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提到值15座城的和氏璧,是何寶物?
    明眼人都知道,無論這塊和氏璧多值錢,哪怕真值秦國那15座城,秦國得到和氏璧後,也不會真的把15座城割讓給趙國。那麼趙國出使秦國的使者持璧到秦國後,會是一個什麼結果呢?對於趙國來說,最好的結果是,在換不回那15座城池的情況下,把和氏璧帶回趙國,而又不引起秦國的憤怒,不至於讓秦國發兵擊趙。
  • 和氏璧不是傳國璽
    中國的古代文物中,名氣最大、婦孺皆知的一件恐怕非和氏璧莫屬。從卞和獻玉到傳國玉璽,浩如煙海的古籍文獻中,時時能發現它的身影。
  • 歷史上4件無價之寶,全都下落不明,專家:實在可惜
    大禹九鼎據《史記·封禪書》所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大禹治水後成為了堯舜之後的新一任領袖,他將當時的統治區域劃分為九州,並且令各地上貢青銅鑄造為九鼎以象徵天下九州。在古代社會,九鼎的象徵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問鼎之輕重便是在問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