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古裝電視劇、電影中,常常見到「價值連城」的寶物。就連典故「完璧歸趙」中也有記載,秦王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那麼,古代所說的「價值連城」,究竟價值多少呢?
首先我們排除其中誇大的成分。如果一件寶物被古人認為「價值連城」的話,那麼只從這件寶物的價值來衡量,這些所謂「價值連城」的寶物是否真的能夠有「價值連城」的價值?
古代的城池在戰爭年代,以軍事功能為主,這時候城池所體現的是國家安全,一個國家的安全問題不應該用寶物來判斷。如果在和平年代的話,古代的城池(都城、邊疆除外),所體現的是經濟和文化功能。那麼有沒有寶物能夠比城池本身、城市裡所有的財富、人口等加起來的價值總量還要大?答案是不可能,沒有一件寶物能夠比得上一座城池裡面所有的一切。
那麼在古代為什麼會出現「價值連城」的寶物呢?這些其實是個人認為。一件稀世珍寶對於一個喜歡收集寶物的人來說,無疑是「價值連城」,對於君王以寶物的稀有程度來彰顯自身地位來說,這件寶物也是「價值連城」。
在「完璧歸趙」中,秦王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其實也只是秦王想要霸佔和氏璧的託詞而已。歷史上並沒有一件能比城池貴重的寶物。城池所代表的是領土,領土代表的是君王的統治,也就是說,君王的統治不可能因為寶物而選擇放掉一部分。
因此,古人所說的「價值連城」其實只是個人的判斷,至於價值多少,完全看個人對寶物的喜好程度罷了。「價值連城」也只是當時的人對於寶物價值的一種誇張描述而已。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有別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