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網
本報記者 劉會玲
9月9月,2020連鎖中式快餐精英私享會在上海舉行。便利蜂執行董事薛恩遠在會上分享了便利蜂如何通過「數位化」運營,用科技讓中餐實現標準化。
作為上海首家拿到熱餐經營許可證的便利店,便利蜂每天銷售十幾種中式熱菜,成為眾多白領的小食堂。
中餐「標準化」一直是行業難題。薛恩遠認為,要解決這一癥結,必須將原料、工藝、產品和售賣這四個環節標準化。「便利蜂奉行產品極致主義,通過投資鮮食工廠,從採購上把控食材質量,又通過應用各種傳感器,對食物烹飪溫度、火候、時間等參數精確量化,建立了高度量化的中餐烹飪流程。」
據介紹,為實現原料標準化,便利蜂在鮮食工廠設立專門的實驗室,配備多種工業化檢測儀器,用來測量食物的硬度、長度、甜度等,使之變成可視化的數據。
「公司還對所有食材建立源頭追溯機制和評估體系,工作人員不定期深入供應商原料產地,實地檢測相關產品生產狀況等,確保供應商資質和商品品質,源頭可追溯。」
在生產過程,便利蜂每道工序均嚴格按照標準進行,從浸泡到炒制,時間精確到秒。在便利蜂,沒有「少許」「適量」這些模糊的詞彙,只有反覆試驗之後的量化結果,比如菜品的顏色下調15%、鹽度降低10%、用量增加0.1克等。
「每道菜都有精確數據,而不是憑感覺。」薛恩遠解釋,「環環相扣,只有做到原料標準化、工藝標準化,才能實現產品標準化。」反過來,一道菜品定型之後,其用料、色澤、鹹度、甜度或辣度等又會被數量化,確保之後同款菜品做到標準化。
「售賣標準化實際上要分解成儲存、分量和廢棄三個環節。」薛恩遠指出,很多商家只關注門店環境,往往忽略了運輸過程,這才是便利店鮮食安全的「頭號風險」。
為此,便利蜂自主開發了TMS運輸監控系統,在冷鏈車上加裝藍牙溫度計和GPS,全程實時監控溫度,一旦出現異常,後臺會自動發出警報,並第一時間聯繫司機解決。「如果溫度持續異常且沒有解決,整車貨品會被判定作廢。」
門店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食物必須分批次加熱,並放入恆溫水保溫櫃中,保證菜品溫度維持在65℃以上,每天第一個和最後一個來買便利蜂熱餐的消費者,拿到的飯菜溫度都是一樣的。」薛恩遠說,如果有菜品在最佳賞味期還未售出,便利蜂自主研發的鮮度Pad就會提醒店員將菜品對著鏡頭進行廢棄。
「支持這一『標準化』流程的,是一套物聯網技術,詳細記錄、監控每一個生產流程,是追求產品的極致主義。」薛恩遠總結,「科技創新是便利蜂的『魂』,做乾淨衛生的食品,是便利蜂的初心。我們希望更多消費者能吃得更安全,希望便利蜂成為更懂中國胃口的『國民便利店』。」
(編輯 張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