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記載司馬昭死於司馬炎之手,這種可能性有多大?

2020-12-14 子皓新說V

提起司馬昭的心思,眾人皆知,其野心蓬勃,不用猜想就能看得出來。那麼司馬昭之死,大家知道嗎?據正史記載,司馬昭篡位之前不幸因中風而死。但是在一些野史之中,卻記載著司馬昭是因中毒而死,下毒之人正是他的親生兒子司馬炎。

野史中的說法是胡編亂造,還是有一定的事實依據?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看一看司馬炎毒殺司馬昭一事是否可能成立。

圖片:司馬昭中風劇照

一、頂著虛名的皇帝

如今的歷史教科書統一認為,西晉的創建者是晉武帝司馬炎,不過,在傳統的歷史學界中,又認為西晉的開創是從司馬懿時期開始的。例如《晉書》中的《帝王本紀》,一開篇便是講述晉宣帝司馬懿的相關事跡。

眾所周知,從司馬懿到司馬師,再到司馬昭,經歷了三代人,雖然都沒正式稱帝,但他們都是西晉的奠基人,而最初的奠基者便是司馬懿。不過,到了司馬師和司馬昭時,他們已經成為實際上的曹魏皇帝,手上雖握有實權,但是名號上仍然是臣子。就事論事,司馬炎雖正式稱帝,但從事實出發,他只算是西晉王朝的第四位繼承人。

不過,司馬炎不僅手中握有實權,還有正式的名號,屬於實際意義上的正統皇帝,從這一點來看,司馬師和司馬昭是比不了的。

圖片:司馬炎稱帝劇照

二、動機假設

司馬懿去世之後,司馬師繼續帶領司馬家族推進霸業,司馬師繼承了司馬懿沉穩的性格,而且心思縝密,是一位很好的領導者。不過,這些條件司馬昭卻沒有繼承到。按理說,司馬家族的繼承人,不管是選賢還是選長,都沒有司馬昭的位置。

但司馬昭受上天眷顧,司馬師並沒有親生之子,所以,司馬師去世之後,司馬氏族的大權便落到了司馬昭手中。司馬昭的能力雖然比不上前兩位領導人,但應付當前的魏國局勢還是綽綽有餘。

後來,司馬昭在挑選繼承人上也產生過疑惑,司馬師雖然無親生子嗣,但是有一位繼子,就是司馬攸。司馬昭曾徘徊,自己去世後該選司馬攸作為繼承人,還是選擇自己的兒子司馬炎作為繼承人?這是一個難以抉擇的問題。

圖片:司馬師劇照

很多次司馬昭都曾表示,自己的天下乃是司馬師的,對於這樣的表態,有一種讓位的感覺,似乎司馬昭要把自己的天下讓給司馬攸。對於司馬昭來說,繼承人不管是選司馬攸還是選司馬炎,本質上是沒有差別的。司馬攸雖是司馬師繼子,更是他的親兒子!

選繼承人之事雖然對司馬昭沒什麼太大影響,但是對於司馬炎來說這關係到一生的命運!本來天下已唾手可得,現在卻出現轉機,到手的鴨子就要飛了,司馬炎能甘心嗎?按照他的性格自然不會,所以他要做的就是讓司馬昭永遠閉嘴,這樣自己就能順理成章的繼承大權。

所以說,出於這一動機,司馬炎毒殺司馬昭的可能性很大,畢竟,為了切身利益,哪還顧得上父子情義?那個時代,多數人以利益為重,壓根不注重倫理之情。

圖片:司馬昭劇照

三、假設成立可能性有多大?

其實,這一假設並沒有多大的可能性,司馬炎雖然有動機毒殺司馬昭,但是他完全不用這麼做,而且這麼做還會給他帶來更大的風險。

司馬昭曾明確立司馬炎為晉王世子,這是眾人有目共睹的,此外,朝中文武大臣都擁戴司馬炎,很顯然,司馬炎成為司馬氏族繼承人已成定局。所以,司馬炎只要安心等待即可,無需再冒更大的風險,萬一事情洩露,原先屬於他的一切通通會失去,他也落得難逃一死的下場!

可以說,司馬炎擁有天時(身為嫡長子)、地利(司馬氏族掌控國家大權)、人和(朝中大臣偏向),他作為司馬氏族繼承人已是板上釘釘之事,何苦再冒風險弒父?所以說,先前的假設很難站得住陣腳。

另一方面,當時的司馬昭雖有心篡位登基,但是他還沒有走到最終那一步,還沒當上皇帝。而司馬昭的身份也僅是晉王,所以,從這一角度來說司馬炎也沒有理由毒殺父親。

圖片:司馬炎被確立為晉王世子劇照

四、司馬昭之死

司馬昭並非死於中毒,而是中風,這一點就算在正史上也是可以找到證據的,此外,在影視劇《三國演義》中,司馬昭是因大笑而死。司馬昭滅掉蜀國之後,劉禪也成了曹魏的俘虜。司馬昭有心試探劉禪的心思,有無復國之思?而劉禪則不假思索地回答:「在這裡過得很快樂,不思念故國」。

試探出劉禪的真心之後,司馬昭看到了一個扶不起的形象,忍不住大笑起來。不料,這大笑卻要了他的性命。影視劇為什麼這麼設計呢?其實還是參考了史料「中風」的緣故。中風主要是因情緒激動所致,大喜大悲等情緒都可能引起中風,所以說,司馬昭很可能是因情緒激動引發中風而亡。

那麼為何一些野史認為司馬昭是死於司馬炎的毒手呢?其實,這還得從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說起。「司馬昭病危前,曾以手指向司馬炎,而後去世。」羅貫中將此事寫得撲朔迷離,其意圖就是要引起人們浮想,亂加猜測。

圖片:司馬昭手指司馬炎劇照

要知道,司馬昭如此狡猾,其子司馬炎根本鬥不過,不及半分,例如,司馬昭曾設下一計,達到一石三鳥的目的,徵西大將軍鍾會被殺,徵東將軍鄧艾被殺,還有蜀國大將姜維也沒能逃過。要知道,這三人都不是小人物,司馬昭一計卻全都搞定了。

另外,在權利爭奪方面,司馬昭更是無人能及,不管是同司馬師爭權,還是作為次子上位,都體現出了司馬昭的能力,在這一方面,他有著豐富的經驗。如果司馬炎想奪權,老狐狸司馬昭閉著眼就能察覺得出來。

所以說,出於忌憚,司馬炎就算是有這個想法也不敢實現,只能埋藏在心間。畢竟,父親在這方面可是遠遠超過他,他若硬要以身試險,最終只能是以卵擊石,自取滅亡。

那麼羅貫中為何還要在其作品《三國演義》中故布疑雲呢?可能這與他本人不喜司馬氏族有關,故意詆毀西晉的合法性。

當然,羅貫中雖有心誤導讀者,但也沒有直接說明司馬昭就是被司馬炎毒殺。他只是將這個謎留給了廣大讀者,至於讀者們怎麼想就是讀者的事情了,與他無關。

圖片:司馬昭被毒殺劇照

各位,對於此事你們怎麼看呢?你們認為司馬昭是死於中風還是被司馬炎毒殺?歡迎留言評論。

文章作者:子皓君

整篇圖文由子皓影視製作工作室原創製作!

相關焦點

  • 司馬昭究竟是死於中風還是司馬炎的暗算?我們一起來探討分析一下
    提到司馬昭的思想,眾人皆知,其雄心壯志,不必猜也能看出。所以司馬昭死了,大家都知道原因嗎?根據正史記載,司馬昭在篡位前,不幸中風去世。但在一些野史中,卻有記載司馬昭是死於中毒,而下毒的人就是他的兒子司馬炎。野史話是胡說八道,還是有一定的事實根據?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來探討這個問題,看看司馬炎毒殺司馬昭的事情是否有可能成立。
  • 司馬炎為何要毒死自己的父親
    司馬炎的父親是司馬昭。司馬炎毒死自己的父親,主要來自野史之說,其主要依據有兩個,一是在繼承人問題上司馬昭傾向於小兒子司馬攸,遭司馬炎忌恨。
  • 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
    在表面上看,司馬炎跟曹丕一樣,取代舊王朝都是和平演變。曹丕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政權的宣傳是漢獻帝禪讓,司馬炎取代曹魏建立晉王朝的宣傳也是曹魏禪讓,但是司馬炎取代曹魏與曹丕取代漢王朝有本質上的區別,根本就不能相提並論,如果以此認定是曹丕的「篡逆」給了司馬家做了榜樣,那就大錯特錯了。
  • 都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司馬昭到底有多囂張?
    其實從某個角度去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說法是有誤的,應該把司馬昭中的昭去掉,改成「司馬之心,路人皆知」,只有這樣才符合當時司馬一族專攬曹魏政權的境況,而司馬昭只不過是曹髦樹立給天下人看的專權的司馬一家的代表。
  • 讀三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儘管司馬家建立晉王朝的方式跟曹丕建立曹魏政權的方式是相同的,但其實完全不是一回事。從表面上來看,司馬炎跟曹丕一樣,取代舊王朝都是和平演變。曹丕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政權的宣傳是漢獻帝禪讓,司馬炎取代曹魏建立晉王朝的宣傳也是曹魏禪讓,但是司馬炎取代曹魏與曹丕取代漢王朝有本質上的區別,根本就不能相提並論。如果以此認定是曹丕的「篡逆」給司馬家做了榜樣,那就大錯特錯了!
  • 《三國隨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從表面上來看,司馬炎跟曹丕一樣,取代舊王朝都是和平演變。曹丕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政權的宣傳是漢獻帝禪讓,司馬炎取代曹魏建立晉王朝的宣傳也是曹魏禪讓,但是司馬炎取代曹魏與曹丕取代漢王朝有本質上的區別,根本就不能相提並論。如果以此認定是曹丕的「篡逆」給司馬家做了榜樣,那就大錯特錯了!
  • 司馬攸比司馬炎更適合當國家領導人,為什麼最終司馬炎卻上位了?
    為了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監國只是「無奈之舉」,司馬昭不止一次地申明一個事實:「天下者,景王之天下也,吾攝居相位,百年之後,大業宜歸攸。」「國家,是我大哥的,我只是暫時幫助侄子管理江山。我過世以後,自然要將權力還給侄子司馬攸。」  可以說,在司馬師託孤之後,司馬昭說出的這番話還是頗有誠意的。因為,他自己心知肚明,他能成為國家的掌權人,全都是運氣使然。
  • 興風布雨的司馬炎
    因為老爸和伯父及祖父給建立了良好的一切成長環境,所以,司馬炎人生機會自然是很早就有了很多,只需要稍微露兩手,就能成為別人眼裡的青年才俊和前途無量。這種成長築基對一個人的人生影響力是非常巨大的,只是看這個人是藉此登峰,還是以此跳淵罷了。
  • 司馬炎統一了中國,卻把中國帶入了長達三百年的萬劫不復悲慘世界
    這種侮辱先人的暴行,令人髮指。幸好,他的父親司馬昭是一個比較仁慈的人,替司馬炎阻擋了部分孽障。然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不會中途退縮。司馬炎的命運在司馬昭的庇護下看起來有了一點轉折,但是,上天通過司馬昭的手,給司馬炎送來了一個人,一個把他繼續往災星位置上推的人。
  • 西晉滅吳之戰:劉備、曹操都鎩羽而歸,為何司馬炎能成功?
    司馬昭滅了蜀國之後就把矛頭轉向了東吳,打算在三年內滅掉吳國。然而,司馬昭沒來得及滅掉吳,他先死了,權力移交給司馬炎。由於受當時許多情況的影響,司馬炎推遲了滅吳的計劃。司馬炎滅吳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必須明白,因為這就是晉國為什麼得勝的原因。
  • 確定立司馬炎為世子
    司馬昭一方面很高興諸位大臣對司馬炎的推崇,另一方面也明白司馬炎是有這個能力的,雖然還是很想立司馬攸為世子,但必須要考慮大臣們的意見,最重要的是,要防範為了爭奪繼承權而發生兄弟相殘的事情。思來想去,最終確定立司馬炎為世子。等司馬昭開國拜晉王,司馬炎為太子。奪嫡之爭,在歷史的發展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權勢的誘惑,往往大於對死亡的恐懼。成則一步登天,敗則屍骨無存。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歷史評判 ‖楊森武
    司馬懿和司馬師死後,司馬昭總攬朝政,對待皇帝和政敵們手段更加殘忍,不斷翦除異己,以達到殺死魏帝取而代之的目的。司馬師暴死於許昌時,司馬昭去處理後事,皇帝曹髦想利用這個機會,奪取司馬昭的兵權,便下詔給司馬昭,要他駐守許昌,以便自己掌控都城洛陽。但司馬昭的黨羽鍾會獻策說,當今的皇帝,文比曹植,武賽曹操,不可輕視,應該馬上返回京都,不能讓皇帝掌權。司馬昭便立刻率軍回到了洛陽。從此,便策劃弒殺皇帝。
  • 冷血皇帝司馬炎:他為何不顧父母臨終遺言,將親弟害死?
    今天咱們說說司馬家族另外一位冷血的人物,他就是司馬懿的孫子、晉武帝司馬炎!司馬炎是司馬昭的兒子,也是司馬師的侄子,他堪稱是一位冷血的皇帝,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話說司馬昭的妻子是司徒王朗的孫女王元姬,夫妻倆的感情很好,先後生下五子一女。不過五個兒子中,有三個尚未成年就夭折了,只剩下長子司馬炎、次子司馬攸。
  • 為什麼曹髦會評價「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可能沒那個心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流傳甚廣的成語出自魏武帝曹操的曾孫,魏國的第四任皇帝曹髦的口中,這句話是用來形容司馬昭想要篡國的野心已經到了人盡皆知的地步。按說司馬昭最後也沒能當上皇帝,他的帝王封號還是自己兒子晉武帝司馬炎改朝換代後給追封的,那麼為什麼會得到曹髦這樣一句評語呢?
  • 司馬炎不做錯這事,西晉不會滅亡,更不會有八王之亂
    司馬懿死後,司馬師廢曹芳,司馬昭殺曹髦,司馬炎逼曹奐禪位,完成篡國。司馬炎字安世,出生在河南溫縣(溫縣老鄉們出來認親戚),幸運兒,殘局收割者。不過他家篡位的過程實在是太敗好感了。事情還得從他爸司馬昭說起,當時司馬昭飛揚跋扈,身為丞相,卻把天子冷落一幫大權獨攬。還時不時的敲打一下天子曹髦。意思是你老實點,別一天天知道總搞小動作,你的那兩把刷子都在我手裡,老實點對你有好處,起碼沒有性命之憂。
  • 中醫品三國:司馬昭中風而亡,皇帝夢斷洛陽城
    有句成語叫「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什麼意思
    臨終之前,司馬師把朝中一切權力都交給了弟弟司馬昭。司馬氏父子三人,一個比一個厲害,一個比一個專橫。司馬昭總攬大權後,野心更大。他不斷剷除異己,並總想取代曹髦。曹髦知道自己只是個傀儡,遲早會被司馬昭除掉,就打算鋌而走險,幹掉司馬昭。有一天,曹髦把跟隨自己的幾個心腹大臣召進宮裡,氣憤地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思是說,司馬昭的野心,連過路人都知道了)。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背後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魏文帝曹丕之長孫,東海定王曹霖之子,即位前為高貴鄉公。     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耳熟能詳的歇後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至於這句話的來歷,則未必能說得上來。          這個寒假,我耐著性子把84集94年版《三國演義》重新看了一遍。雖然時過境遷,但此時此際,看來仍是讓人唏噓不已,感慨萬千並獲益匪淺。
  • 娶了一萬多個老婆的司馬炎是如何「性福」的生活?
    (圖)西晉地圖前人栽樹,他吃果子
  • 竹林七賢的分崩離析:有三人拒不配合司馬昭,為何只有嵇康被殺?
    阮籍雖然加入司馬昭陣營有了公職,但是面對政治聯姻和司馬昭安排的多項事務,阮籍總是藉口喝酒或大醉等展示出非暴力不合作的狀態。只有嵇康,他被司馬昭命令當眾殺死。嵇康做錯了什麼?為什么姓嵇?嵇康字叔夜,根據史料記載,嵇康的父親叫嵇昭,曾經擔任督軍糧治書侍御史。嵇康的哥哥叫嵇喜,後來在晉朝官至揚州刺史、宗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