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八旗之中,地位最低的是哪一旗?

2020-12-27 王府史話

清朝的八旗制度,起源於金代女真人時期的「猛安謀克」制度,通過此將所轄部眾的生產生活與軍事戰爭有效的組織結合起來,以此進行統一的領導,所有部眾同生活,共生產,拿起武器一起上戰場打仗,放下武器一同捕獵生活。這樣一套軍事和社會組織相結合的制度,被譽為清朝能夠定鼎中原、一統天下的重要基石,同時也為後來大清王朝從興盛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眾所周知,八旗包括了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和鑲藍旗。其中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被稱為「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統領,其餘的被稱為「下五旗」,由宗室王公統領,從這樣的稱謂以及統御關係上來,「上三旗」的地位高於「下五旗」成為了一種必然,而「上三旗」中的鑲黃旗一直以來又被稱為「頭旗」。至於「下五旗」之間,儘管沒有進行嚴格的地位高低的確認,但也可以根據其在左右翼排序的位置,進行地位上的區別與劃分。

而這樣的地位高低劃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統治者的更迭與領旗旗主的變更,各旗之間的地位也在發生著變化。

(圖片來源於網絡)

努爾哈赤時期,地位最低的便是兩白旗。

「八旗」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這也是經歷一個漫長而複雜的「從一到八」的過程。

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遺甲」起兵,其部隊以黑旗為幟,故稱「黑旗軍」,此為「一旗」階段。

到了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隨著勢力的壯大,努爾哈赤另設「紅旗軍」,由他自己親自統領,並將此前的「黑旗軍」交由自己的弟弟舒爾哈齊指揮,此為「兩旗」階段。

明萬曆二十一年(1601年)前後,努爾哈赤開始根據女真人傳統的「猛安謀克」制度,對所屬部眾進行大規模改造與重建,並以純色為辨,建立黃、白、紅、藍四旗,「軍民一體」的制度也就此形成,此為「四旗」階段。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勢力進一步壯大,並且基本統一了除葉赫部外的女真諸部,於是其對於部眾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的調整,在此前「四旗」的基礎上,劃分為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共計八個旗。

至此,「八旗」正式形成,並且在第二年,也就是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正式建立後金政權。

(圖片來源於網絡)

努爾哈赤時期的八旗,除了正黃旗(45個牛錄)和鑲黃旗(20個牛錄)為努爾哈赤親領外,其餘均為努爾哈赤的子、侄、孫統領,即:正紅旗(25牛錄)由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統領;鑲紅旗(26牛錄)由代善長子嶽託統領;正藍旗(21牛錄),由努爾哈赤五子莽古爾泰統領;鑲藍旗(33牛錄)由努爾哈赤的侄子,也就是舒爾哈齊的次子阿敏統領;正白旗(25牛錄)由努爾哈赤的八子皇太極統領;鑲白旗(15牛錄)努爾哈赤之孫,其長子褚英之子杜度統領。

滿洲人歷來是「以黃色為尊」,再加上兩黃旗是由最高統治者努爾哈赤親領,因而兩黃旗的地位是八旗中最高的。

而在努爾哈赤晚年的時候,其將親領的兩黃旗,分別授予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每人15牛錄,其餘的20個牛錄自己統帥做親軍,並且明確表示阿濟格統領鑲黃旗,多鐸統領正黃旗,自己去世後統帥的親軍全部交給多鐸。

由於這20個牛錄的親兵基本都來自於鑲黃旗,並且包括費英東、額亦都等「五大臣」在內的一眾努爾哈赤親信與起兵元勳皆隸屬於鑲黃旗,同時在此後的徵戰中,努爾哈赤依舊是直接統領鑲黃旗,所以從這一時期開始,鑲黃旗便成為了默認的「頭旗」,直至大清王朝滅亡,這一地位始終得以被保留。

(圖片來源於網絡)

至於其他六旗,並沒有明確排列名次順序,其主要區別也僅僅是在圍獵和駐防的位置上。而這個時候的兩白旗,分別是在左右翼之末,再加上此時的皇太極雖然已經奪下了鑲白旗,但在「四大貝勒」中,也只是排在最後一位,所以其統領的兩白旗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努爾哈赤時期名義上的「末旗」。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上三旗」、「下五旗」的序列確定後,鑲藍旗成為了默認的「末旗」。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登上了後金汗位。

皇太極登基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自己統領的兩白旗與由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統領的兩黃旗進行「黃白互換」,進而改由自己親領正黃旗,其長子豪格統領鑲黃旗,並且將這兩旗的位置由左右翼之末提升為左右翼之首,多爾袞三兄弟的統領的兩白旗則從此前的左右翼之首的位置改為左翼之中。

與此同時,代善統領的正紅旗及其長子嶽託統領的鑲紅旗也被安排在了右翼之中的位置,因而阿敏統領的鑲藍旗與莽古爾泰統領的正藍旗成為了排在左右翼之末的「末旗」。

到了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藉機對正藍旗進行清算的同時,就此吞併了正藍旗,「八旗」進入到了短暫的「七旗」時期。後皇太極又將兩黃旗進行重新的整合分配,並重建正藍旗,由他自己統領鑲黃旗、正黃旗,其長子豪格統領新的正藍旗。

至此,鑲黃旗、正黃旗、正藍旗的「上三旗」制度得以建立,同時鑲黃旗的「頭旗」地位也得到了最終的確認。

(圖片來源於網絡)

至於「下五旗」的地位高低以及排序區別並沒有進行劃分,這其中也有著皇太極為了政治平衡所作出的權衡。

在二貝勒阿敏和三貝勒莽古爾泰相繼被皇太極扳倒後,代善成為了皇太極樹立其政治威望的最大威脅,儘管這一時期的代善一再選擇退讓,甚至主動放棄「兄長貝勒」的身份讓皇太極「南面獨坐」,但依舊遭到了非常嚴厲的打擊,尤其是在代善最為欣賞的兩個兒子嶽託和薩哈廉去世後,整個代善家族陷入到了「青黃不接」的局面,空有兩紅旗的地位與實力,但卻缺乏足夠的影響力。

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掌握的兩白旗,儘管地位上受到了皇太極的打壓,但由於努爾哈赤的遺命安排,使得兩白旗始終是八旗中實力最為強大的存在。

至於濟爾哈朗的鑲藍旗,名義上應該處於「末旗」位置,當然這其中很大原因是在於濟爾哈朗並非努爾哈赤的子孫,而是出身於舒爾哈齊家族,可他與皇太極之間關係密切,是皇太極的「鐵桿」支持者,其在百官之中的地位也僅次於代善排名第二,所以鑲藍旗在這一時期也同樣成為一支不容小覷的政治勢力。

(圖片來源於網絡)

然而,「下五旗」內部的相對平衡伴隨著清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的去世而被打破,在多爾袞的主導下,八旗勢力開始進行重新排列。

首先,多爾袞對於自己的政敵力量進行了殘酷的打壓,尤其是對於豪格,多爾袞在順治五年(1648年)直接將其折磨致死,並且就此接管了豪格的正藍旗。後來,多爾袞重組兩白旗和正藍旗,改由其本人統領正白旗和鑲白旗,其弟多鐸統領正藍旗。

其次,多爾袞在皇太極去世,兩黃旗群龍無首的情況下,對於索尼、鰲拜、圖賴、圖爾格等一眾兩黃旗的高級將領進行了殘酷的迫害,打壓兩黃旗的勢力,並逐漸將兩黃旗的勢力排擠出了權力中心。

再次,就是極力抬高其統領的兩白旗的勢力,多爾袞不僅讓其所統領的正白旗取代正藍旗位列「上三旗」,同時還擅自讓正白旗圈換原本屬於鑲黃旗的京郊土地,所提拔任用的大臣也大部出自於兩白旗之中,例如蘇克薩哈等人。

所以這一時期,多爾袞統領的兩白旗和多鐸統領的正藍旗,儘管名義上排序並不佔優勢,但實際上權勢、地位遠超其他五旗,包括鑲黃旗與正黃旗。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可伴隨著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去世,此前八旗間的政治勢力劃分再度被打破重組。

順治皇帝剝奪了多爾袞統領的兩白旗,將正白旗改由順治皇帝本人親領,至於鑲白旗則重新賞賜給了豪格家族,同時順治還將「下五旗」旗主的任免權收歸在手中。

至此,清朝時期八旗的「上三旗」與「下五旗」的格局勢力劃分與家族勢力分布正式確定,分別為:

「上三旗」: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由皇帝本人親領。

「下五旗」:鑲白旗,隸屬於肅親王豪格家族世系;正紅旗,禮親王代善世系;鑲紅旗,克勤郡王嶽託世系;正藍旗,豫親王多鐸世系,鑲藍旗,鄭親王濟爾哈朗世系。

(圖片來源於網絡)

與此同時,自努爾哈赤時期就已經形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即在執行「滿洲貴族議會制度」,各旗旗主以及王公貴胄的座次,也按照所屬旗在圍獵和駐防的位置上進行確認與安排,即:

左翼四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

右翼四旗:正黃旗、正紅旗、鑲黃旗、鑲藍旗。

按照清朝時期「左高右低」、「左尊右卑」的傳統,鑲黃旗無論是位置上還是歷史沿革上,其「頭旗」的位置都是無可撼動的。而「鑲藍旗」,除了其位置上排名末位外,也因為旗主並不出自於努爾哈赤家族而是出自於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家族,因而鑲藍旗也就此成為了八旗之中的「末旗」。

(圖片來源於網絡)

然而,即便是在「下五旗」之中,有著名義上的座次先後劃分,但實際上,「下五旗」各旗旗民與部眾,所享有的權力以及所承擔的義務是一樣的,有的是駐防地域與方位的不同,而沒有高低尊卑之分。

只不過,「下五旗」與「上三旗」相比,地位上與待遇上的差別還是顯而易見的。例如紫禁城內的侍衛,全部由「上三旗」子弟擔任,這些侍衛的首領,即領侍衛內大臣也均出自「上三旗」。而這些侍衛所承擔的不僅僅是拱衛皇宮的職能,此後也會得到更多和更快晉升的機會,成為朝中大員,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乾隆朝時期的軍機大臣傅恆了。

與此同時,皇帝對於品階較高的后妃以及有過突出貢獻的在旗朝臣,也會通過「抬旗」的方式進行褒獎,這在當時也被認為是對其本人乃至其家族的最高榮譽,而這也可見「上三旗」與「下五旗」之間的地位差距。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清朝的八旗之中,地位高的是上三旗,地位最低的又是哪一旗?
    而貴族和平民有著地位之分,同樣的在貴族之中也有著地位之分。換句話來說,就是八旗貴族也是分層次的。自從1601年起,清太祖努爾哈赤創立了八旗制度,直到清王朝土崩瓦解,八旗貴族便一直過著上等人的生活。旗人''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被視為清王朝統治的核心與根本。最初的時候,只有正黃、正白、正紅、正藍4旗。到了1615年,增設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制度得以完備。
  • 滿洲八旗之中,地位最高的是哪一旗?慈禧此舉給出答案
    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帝國,清朝的建立是一個非常「勵志」的過程,從努爾哈赤13副盔甲起兵,到順治入關、康熙統一全國,絕對是史詩級的過程。清朝能夠發家,「八旗制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早期努爾哈赤建旗時,只設立了正黃、正紅、正白和正藍四旗,而鑲黃、鑲紅、鑲白和鑲藍四旗是時隔15年之後才增設的。
  • 清朝八旗中哪個旗地位最高?並不是正黃旗
    1601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創立了八旗制度。最初,只有正黃、正白、正紅、正藍4旗。到1615年,增設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制度得以完備。後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按照滿八旗制度,建立了八旗蒙古、八旗漢軍。他們與八旗滿洲一起,構成了八旗軍的整體。
  • 清朝八旗中,哪一旗的地位最高,為何有上三旗與下五旗之分
    ▲八旗旗幟在清朝入關之前,努爾哈赤直管兩黃旗,其他六旗由努爾哈赤的子侄兄弟擔任旗主。此時地位最高的自然是兩黃旗。這時的鑲黃旗成為八旗之首,並迅速發展壯大,與其他各旗拉開差距。這一頓操作猛如虎之後,皇太極控制的兩黃旗地位最高。控制了兩白旗,100多個牛錄的多爾袞集團緊隨其後,也是人丁興旺,兵強馬壯。兩白論戰力,可與皇太極的兩黃一戰。不過,皇太極駕崩得也很突然,誰繼承皇位成為大問題。
  • 清朝八旗是哪八個旗?地位排序如何?
    清朝的八旗制度,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所創立起來的,是清朝時期的根本制度。
  • 清朝八旗之中, 哪個才是真正的老大?
    清朝八旗之中, 哪個才是真正的老大?
  • 清朝八旗子弟的八旗是怎麼形成的?哪個旗等級最高?
    恰巧和珅是正紅旗,金大菸袋也是正紅旗,和珅立刻下跪給老主子請安,而這正紅旗就為清朝八旗之一,和珅怕金大大菸袋也說明在八旗裡等級很分明清朝八旗除了正紅旗還有哪幾旗?先說八旗的「旗」的由來,這要從清朝入關前說起,清朝前身後金建立者努爾哈赤是(滿族)女真人,本是遊獵民族。
  • 八旗之中哪個旗的地位最高?
    可是,次序並不等於地位的高低,八旗地位的高低,簡單而言要根據其「旗專主貝勒(gvsa ejelehe beise)」,也就是旗主的身份地位而定。因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八旗的地位並非一成不變的,我們大約可以將其分為四個時間段加以討論,即努爾哈赤時期、皇太極時期、多爾袞時期和順治親政後的「上三旗、下五旗」時期。
  • 清朝八旗是哪八旗?
    八旗制度是滿清的一項根本制度,貫穿於清朝始終。硬邦邦的八旗,其實也是極有趣有料的。皇帝最早打黑旗黃色向來是皇家的御用顏色,是九五至尊的標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滿清王室最初卻是扛著黑旗起家的。1589年,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滿族)經過一系列的戰爭,實力及人口大幅攀升,一旗顯然不夠了,於是又組建了紅旗軍,努爾哈赤這一次由黑轉紅,但還沒有黃。後來努爾哈赤所率領的建州女真逐漸統一了遼東女真各部。作為眾女真部落大汗的努爾哈赤家族還統領過白旗。
  • 清朝八旗制度之下,各旗的地位高低是怎樣界定的?
    努爾哈赤依仗著這組織嚴密、戰鬥力極強的八旗制度,經過四十年的徵討,最終在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自立為汗、建國號「金」,改元天命,這就是後來清朝的前身——遼東後金政權。而正黃旗之下,實力排名第二的,就是領三十三牛錄的鑲藍旗,那是不是鑲藍旗在八旗中的排名就是第二呢?實際情況不是這樣的。八旗起源中,其餘七旗都是由努爾哈赤本人或者兒孫輩統領,所謂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彼此之間的關係密切,而鑲藍旗卻並非努爾哈赤後裔朔統領,只是由他弟弟舒爾哈齊的兒子阿敏、濟爾哈朗管理,這在血緣紐帶上就遠了一層。
  • 如果給清朝時期的八旗做個比較,那麼哪個旗是最厲害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要從八旗中,選擇出最厲害的一旗,是無法從具體實力和實際戰績上來衡量的,因為每一個旗下的每一個牛錄,甚至是每一位士兵,都有著很強的戰鬥力,也同樣都是貢獻突出。所以,評價一個旗是否厲害過其他旗,只能從旗規模,也就是所包含的牛錄數量來進行比較。
  • 如果給清朝時期的八旗做個比較,哪個旗最厲害?
    如果按照這樣的標準,那麼每個旗都應該有25個牛錄,共計7500人。 然而,從「八旗制度」建立之時開始,便沒有按照這一標準執行,這也使得每個旗所坐擁的牛錄數量也各不相同。
  • 清朝八旗之中,為何多爾袞的正白旗能與兩黃旗並列成為上三旗?
    說起八旗制度,可謂是清朝的一大特色,很多人認為這是清朝的一種獨特兵制,其實綜合來說,八旗制度是清朝獨有的軍國民制度,最大特色在於「
  • 清朝八旗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排名第一的不是正黃旗
    八旗共分為: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清朝的最高統治者是滿人,但八旗旗人和滿人並不能劃等號。清朝的旗人共有三種,分別為: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其中,八旗滿洲的旗人都是滿人,八旗蒙古的旗人都是蒙古人,八旗漢軍的旗人都是漢人。因此,八旗實際上共有二十四旗,比如正紅旗分為滿洲正紅旗、蒙古正紅旗、漢軍正紅旗。
  • 滿洲八旗,對清朝統治做出巨大貢獻的制度之一
    就這樣形成了滿洲八旗的雛形,每個旗都是對應的軍隊,因此努爾哈赤將這八個旗的軍隊組合在一起出徵,稱為八旗兵,這些最開始的八旗兵都是陪努爾哈赤打下天下的功臣,因此在後來八旗子弟們通常都能夠憑藉自己所在旗地位的高低獲得相應的禮遇。
  • 清朝的滿洲八旗旗主是幾品官?地位如何?
    努爾哈赤為了統御女真各部,建立了一種軍政合一的制度,將麾下的女真各部分為4個大的建制單元,也就是旗。起初,努爾哈赤只設立了黃、白、紅、藍4旗,而後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清朝的八旗制度初步形成。後來,努爾哈赤又設立了蒙古八旗,皇太極設立了漢軍八旗,八旗制度日趨完善。
  • 清朝八旗旗主是幾品官,在朝中有怎樣的地位?
    清朝八旗旗主是幾品官,在朝中有怎樣的地位?八旗是清朝的主要編制,清朝靠八旗起家。努爾哈赤通過不停的徵戰,逐步擴充而建立八旗。為了保證八旗的戰鬥力,努爾哈赤便採取了「分封制」的辦法,給予了旗主很大的權力。
  • 清朝八旗中,哪一條高?為什麼上面有三旗,下面有五旗
    努爾哈赤正式推出,創造是八旗制度的前身。隨著女真煉鐵過程的順利進行,四旗分別鑲邊、成正黃、正白、香柏、正紅、香紅、正蘭、香蘭,形成了後來完整的八旗體系。清朝入關前,兩條黃旗直接歸努爾哈赤控制,其他六條橫幅由努爾哈赤的侄子兄弟領導。此時,自然界的最高狀態是兩黃旗。
  • 清朝八旗誰是老大?
    清朝八旗誰是老大●葉桂郴八旗制度是清朝獨創的兵民合一的政治行政與軍事組織,出徵時用正黃此後,由皇帝控制的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稱為上三旗;由諸王、貝勒統轄的正紅、鑲紅、正藍、鑲藍、鑲白五旗,稱為下五旗,有清一代,始終未變。清朝明確了上三旗比下五旗地位高,上三旗是皇帝的親兵,擔任禁衛皇宮等任務,下五旗駐守京師及各地。但是上三旗的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地位誰最高,就眾說紛紜了。要討論誰是老大——誰的地位最高,不妨跳出八旗本身,自能撥雲見日。
  • 為何清朝旗人官員見到八旗旗主後非常害怕呢?
    八旗制度由努爾哈赤建立,起初八旗只有四旗,可由於努爾哈赤不斷的擴張,不得已又建立了四旗。八旗的旗色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制度是女真族能夠一統天下的根本。八旗制度的建立是最皇帝獎勵有功之臣的一個手段,清朝是沒有分封土地給功臣或是皇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