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聘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其一)
多情卻是總無情,惟覺罇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其二)唐朝杜牧《贈別》
詩文漫讀:嫋嫋婷婷的樣子,是十三歲的女孩子呀。像豆蔻梢頭,二月花清清爽爽的樣子。所有揚州城裡繁華爛漫,那些珠簾下的女孩,都趕不上你清純。
我自己有很多感慨,卻裝作無所謂。只是在離別的酒宴上,忽然覺得開心不起來。只有蠟燭能夠懂我離別的惆悵,流了一晚上的淚水。
初衣解詩:這題為《贈別》的,其實是兩首絕句。第一首是寫的一個13歲少女的清純氣質。第二首寫的是面對離別的惆悵心情。
尤其是第一首,因為清麗清純,流傳甚廣。裡面說的是什麼呢?寫的是13歲的少女,如同豆蔻花一樣的清純嬌嫩,出現在2月的春風裡,讓揚州一城的女子,都黯然失色。
豆蔻分紅豆蔻和白豆蔻,這兩種不同植物的名稱。在中國的古代,被人熟知的是紅豆蔻。並不是因為紅豆蔻,開紅色的花,因為紅豆蔻的果實是紅色的。而紅豆蔻的花,特別的纖巧清秀,是一種白中帶綠的花朵,花朵緊簇向上。
而白豆蔻花朵較大,潔白帶粉,花苞緊促下垂,也非常的好看。
我們通常認為杜牧時代的豆蔻花應該是用作藥物的紅豆蔻花,因為花枝是向上的。
二月的紅豆蔻開花,是植物春天的開始,用來形容青春期十三四歲的女孩,很是恰當。
詩人杜牧的審美,卻非常欣賞女孩子單純清純的那一面,這裡用珠簾,是形容揚州的富庶和女性的華美,來襯託著,這個女孩的清純,原本就比珠玉高貴。
所以後世用「豆蔻年華」來形容尚在天真的,十三四歲青春少女,既貼切又恰當,又惹人喜愛。
第二首是談惜別的。這可以說是作者自己心境的自述。第二首是得好在哪裡呢?它是將一個人內心的惆悵,用不動聲色的方式表現出來。尤其是「唯覺罇前笑不成」。杜牧最後用蠟燭來點明了是不肯離別的惆悵。
但是初衣告訴你,這兩首詩,寫的是《贈別》,卻一定要分開解讀。為什麼呢?因為第一首寫了清純女孩子的青春美好,是回憶,第二首才是現實。否則這首組詩最不通的地方在於,詩人如何會對一個13歲的少女,有著痛哭離別的感情?
這首組詩,是杜牧寫給一個故人女性的。杜牧見證過她十三歲,清純向上的樣子,所以在回憶裡格外動人。第二首,是多年以後遇見這個女子,這個女孩子身世跌宕,但卻善良開朗,詩人離開揚州的時候,用詩寫下了自己的惆悵的心情。
詩人杜牧,雖然曾經有過愛冶遊的名聲,但是在唐朝,我們也要分清楚,杜牧是針對誰,是在哪些場所?
作為《贈別》,能夠寫在杜牧的詩裡,並且在他死前也沒有刪掉的,一定是可以公之於眾的。那麼我們就要好好研究一下,這個女孩的背景。
因為不斷有人說,這首組詩是送給歌妓張好好的。
在唐朝,有歌舞天分的女孩子,是可以入選高檔的教坊行業的。這個通常是有著皇家或者政府的薪水,從事著歌舞藝術表演,為皇家或者王府或者地方政府的一些宴會進行演出,地位肯定是比普通人要高的。這個不屬於低端的賣笑職業。
那麼杜牧所見到的張好好,是一個13歲的有著歌舞天分的清純女孩。在作者的第一首詩裡,回憶了這個女孩十三歲清新向上的樣子。非常的流利生動,寫出了她與眾不同的美和氣質。全詩沒有一點點怠慢。因為那個13歲的女孩,是不可以使人輕慢的。
多年以後,詩人見到張好好,這個張好好,不但嫁了人,還為人所拋棄,在街上為生活賣酒。但這個張好好,有著與眾不同的月亮,一樣的氣質。她沒有感懷自己的身世,反而十分關切的詢問杜牧為什麼,這麼年少就白了頭髮,你的那些朋友哪裡去了?詩人非常的感動。詩人寫下了《張好好詩》來記錄這段交往,這個中間沒有一點點輕薄豔冶,有的只是一種知心的溫暖和惆悵。了解了這個故事,我們就能讀懂第2首詩真正的含義。
那不是一般的男女情愛,更飽含了歲月的滄桑與惆悵。因為作為尚未得志的杜牧,和這個已經落魄的歌女,有著心理上的相惜,也就非常惆悵短暫的相逢。而唯覺樽前笑不成,正是這種惆悵的極致。端起酒杯來,卻口裡無味。而這根蠟燭替人垂淚,不僅僅是有離別的傷感,更是含著身世的憂傷。因為自己的將來又在何處呢?
看見美,就是看見了最好的自己。作者用濃墨重彩的來寫下了一個女孩子的13歲。其實也是緬懷著自己的青春。用心情寫下的飽滿的麗句,自然也就打動了所有的人。
春風十裡,不如的永遠是逝去的年華。
讓我們重讀這首小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多情卻似總無情,惟覺罇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歡迎留言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