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紀的歐洲,一場鼠疫在這片土地上無盡的蔓延,讓人看不到盡頭。
這場鼠疫,反反覆覆,多次發生,折磨了歐洲人民整整4個世紀,禍害殺死了約2500萬人。人們苦不堪言。
阿斯拉特罕,當時還在海岸邊,如今海岸線已經退後了200多米,也是伏爾加河流經的最後一個大城市,15世紀,它是一個國家,後被俄羅斯徵服,現為俄羅斯的一個州。
當時的阿斯拉特罕,街道上布滿灰塵,各種各樣拉著商品的馬車和牛車,還有駱駝馱著貨物通過,整個城市顯得很舊,但又不失繁華。
這裡是個商品集散中心,來自各地的商人們在次聚集,整個街道充斥著不同的語言:印度語、俄語、漢語。。。。。。
伴隨著的還有各種味道:香料味、奶酪味、酒味等這些好聞的味道與駝糞味、汗味、甚至臭腳丫味等難聞的味道夾雜在一起,五味雜陳。
各種吆喝聲、叫嚷聲、動物的嘶叫聲、工廠裡的錘子、斧頭的敲打聲,聲聲入耳。
好不熱鬧。這裡的伏爾加河也是俄國的南北分界線,就相當於我國的淮河。河流上的港口,是人們的必經之路。
1727年的一天,舟車勞頓,在外數月漂泊的東方商隊,抵達了這裡的港口,跟隨他們一起的當然還有他們帶來的各種商品:香料、大米、咖啡、葡萄酒等等。而在此前的兩個禮拜,從大西洋過來的歐洲輪船上卸下的香皂、糖、黃油、奶酪、五金、鐘錶等等也被貨車裝走,轉運至黑海的克裡米亞港口離開。這裡是不同國家貨物的集散地,熱鬧非凡,這樣也是絲綢之路古老中心的阿斯特拉罕非常普通的一天。
夜晚,當人群退去,貨車離開,貨船駛出,一個個灰色斑塊在河面出現,寬度可達上百米,沒有固定,隨著波浪而起伏。
這些漂浮的島嶼上滿滿的都是老鼠,數量可以達數百萬隻。
它們在掙扎著向對岸遊,任憑波浪衝刷,當它們抵達歐洲的西海岸後,隨即便消失了,然後它們繼續往南,距離幾千米的地方,是河流的拐彎處,然而那些沒能抵達的老鼠,在這裡全軍覆沒,數千隻老鼠淹死了。
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連續好幾天,人們都能看到老鼠遊過河流,穿過伏爾加河。
來看看它們的旅程吧!
剛開始,第一次涉水,老鼠群是遊過第聶伯河(這條河是歐洲第四大河,起源於俄羅斯瓦爾代丘陵南麓,途徑白俄羅斯、烏克蘭,流入黑海,綿延2200公裡)。
第二次涉水是布格河(該河起源於烏克蘭西南部沃倫-波多爾高地,從東南-西北流向,是烏克蘭、白俄羅斯與波蘭三國的分界線,注入維斯瓦河,長831公裡)。
第三次涉水是德涅斯特河(流經烏克蘭、摩爾多瓦,入黑海,長1352公裡)。
冬天的時候,這裡的人們經常可以看到老鼠在結冰的河面前行,試圖穿過河流。
你肯定會很奇怪,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老鼠。它們來自哪?
根源在於幾年前印度的一場地震,這場地震災害,導致了老鼠的大幅度增長,最終引起了老鼠的遷徙。
根據記載,這場發生在印度的地震,老鼠已經提前預製梁,在地震發生前的幾個小時內,在地下的老鼠能感覺到有氣流從地下上升,它們便逃出來了,朝著開闊的地方逃命。
但是可憐的人們,當時並不知道地震的來臨,不僅在地震中大量傷亡,而且食物短缺。
但是對老鼠來說,並不是如此,人類的糧食被埋在地下,甚至很多人類的屍體沒有挖出來,都成了它們的食物來源,短時間內,老鼠激增,然後引發了大規模的遷徙。
再來談談歐洲的鼠疫。
歐洲鼠疫的爆發,根源就是因為船員沒有遵守相關的檢疫隔離制度,這項制度,是由威尼斯城在1374年發起的,並且在1377年,由拉古薩城完善的防止鼠疫的一項制度,要求就是密切接觸者要進行40日的檢疫隔離。
那個時候,威尼斯共和國各港口反覆發生鼠疫,就算他們拒絕了疑似病毒攜帶的船隻停靠,但病毒依然肆虐,那些非可疑的船隻也會帶來黑死病。
時間來到1377年,當地政府組建了一批傳染病醫院,專門用來收留從船隻上下來的乘客。
但凡從船上下來的人,無論是船員還是乘客,必須要在醫院觀察一個月,這種強制隔離的措施,初見成效,而且其他港口也在效仿,隔離期也從30天,變成了40天。
40天的期限也是根據希波克拉底的理論設置的,像鼠疫等急性疾病的潛伏期是40天,如果在這期限內沒有發病,說明不是鼠疫。
然而,這項制度還是有人沒有遵守,一年前,商船「大聖安託萬」號從敘利亞港口出發,在1720年抵達馬賽,所有船上人員準備40天的隔離期,但是因為船上載有的是珍貴的布料,這批布料沒有辦法等到40天以後,再進行交易,於是船長全然不顧當時船上有8名船員死亡的事實,依然申請破例,不進行40天的隔離,而是20天。
就這樣,船抵達港口20天後,鼠疫與布料一同上岸:那些老鼠通過纜繩到達岸上,還有布料和跳蚤身上也攜帶了病菌。
那些攜帶病菌但沒有出現病狀的船員,下船後就去了小酒館,最終導致了鼠疫的無法控制,短短2年,馬賽近4萬民眾死於鼠疫,相當於城市總人口的二分之一。
而法國南部,總共有12萬人死於鼠疫,這個數字超過了該地區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自此以後,鼠疫反反覆覆,其中最嚴重的,也是最近一次鼠疫發生在1743年,西西里島的墨西拿,這是一個為促進貿易而設定的自由港口,發生的原因依舊是來自奧斯曼帝國的貨船沒有遵守隔離制度。
此後的短短幾個月,近七成的墨西拿民眾死於鼠疫,但幸運的是,這次鼠疫並沒有進一步擴散。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那群歷經千辛萬苦,跋山涉水,成功抵達阿斯拉特罕的褐家鼠。
原本以為,它們千辛萬苦來到這片土地,可以衣食無憂,沒想到的是更大的災難在等著它們。
原本以為老鼠的抵達,會擴大鼠疫,沒想到,卻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這是為何呢?得從老鼠身上寄生的跳蚤說起。
此前歐洲鼠疫的主角是黑家鼠,而發生鼠疫的病菌是鼠疫桿菌。
褐家鼠對鼠疫桿菌並不是免疫的,它們一樣能夠被鼠疫桿菌感染,同樣還是鼠疫桿菌的攜帶者。
但是區別在於,寄生在黑家鼠身上的跳蚤屬於印鼠客蚤,而寄生在褐家鼠身上的跳蚤則是角葉蚤,當它們的寄主死亡後,角葉蚤對宿主非常忠誠,它們不會將口器中攜帶的病毒帶到人類身上,它們對人類根本不感興趣,只對老鼠有興趣,因此鼠疫桿菌的傳播途徑大大減小了,只會在老鼠之間傳染。
這樣,人類被感染的機率極大降低,它們只有通過食物或者其排洩物來感染人類。但人類攜帶感染病毒後,還是會通過呼吸道在人與人之間傳染。
大量的褐家鼠的到來,導致了黑家鼠的滅絕,因為相比黑家鼠,褐家鼠更加強壯、也更加機智和好鬥,且擁有很好的團隊協作能力。
而且褐家鼠能夠適應潮溼的環境,會遊泳,相反,黑家鼠卻喜歡在乾燥的環境中生存
18世紀開始,歐洲的氣候變得溼熱,這樣的環境更利於褐家鼠生存,因此它們在這大量繁殖,很快便侵佔了黑家鼠的地盤,直到它們徹底消滅。
如今,褐家鼠已經到處都是,它們也被稱為繼人類之後,最為成功的物種之一,目前除南極洲、加拿大亞伯達省、紐西蘭部分保護區外,我們都能看到褐家鼠的身影。
自此以後,雖然沒有大規模的爆發鼠疫,但是鼠疫並沒有完全滅絕,畢竟地球上還是生存著數百萬隻老鼠,加上寄生在它們身上的跳蚤,鼠疫桿菌總是在繁殖。
在那些衛生條件落後的地方,鼠疫桿菌與人類的距離還是很近的,鼠疫桿菌傳染給人類的情況還是存在。
在過去的15年中,全球24個國家、超過34000人發生了鼠疫病例,這是世衛組織的數據,雖然疫情輕微、短暫,但是畢竟還是發生了。
發生最多的地區就是亞洲和非洲,而在馬達加斯加,每年都會有幾起報告。
一般上百起病例的報告還是沒有,最近的一次是越南戰爭時期的超過百例的鼠疫報告。
趣聊科學原創,歡迎點讚、轉發、評論,請關注@趣聊科學,帶你一起了解更多的趣味動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