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成功外來物種:亞洲的褐家鼠,終結了歐洲致死2500萬人鼠疫

2020-12-12 騰訊網

14世紀的歐洲,一場鼠疫在這片土地上無盡的蔓延,讓人看不到盡頭。

這場鼠疫,反反覆覆,多次發生,折磨了歐洲人民整整4個世紀,禍害殺死了約2500萬人。人們苦不堪言。

阿斯拉特罕,當時還在海岸邊,如今海岸線已經退後了200多米,也是伏爾加河流經的最後一個大城市,15世紀,它是一個國家,後被俄羅斯徵服,現為俄羅斯的一個州。

當時的阿斯拉特罕,街道上布滿灰塵,各種各樣拉著商品的馬車和牛車,還有駱駝馱著貨物通過,整個城市顯得很舊,但又不失繁華。

這裡是個商品集散中心,來自各地的商人們在次聚集,整個街道充斥著不同的語言:印度語、俄語、漢語。。。。。。

伴隨著的還有各種味道:香料味、奶酪味、酒味等這些好聞的味道與駝糞味、汗味、甚至臭腳丫味等難聞的味道夾雜在一起,五味雜陳。

各種吆喝聲、叫嚷聲、動物的嘶叫聲、工廠裡的錘子、斧頭的敲打聲,聲聲入耳。

好不熱鬧。這裡的伏爾加河也是俄國的南北分界線,就相當於我國的淮河。河流上的港口,是人們的必經之路。

1727年的一天,舟車勞頓,在外數月漂泊的東方商隊,抵達了這裡的港口,跟隨他們一起的當然還有他們帶來的各種商品:香料、大米、咖啡、葡萄酒等等。而在此前的兩個禮拜,從大西洋過來的歐洲輪船上卸下的香皂、糖、黃油、奶酪、五金、鐘錶等等也被貨車裝走,轉運至黑海的克裡米亞港口離開。這裡是不同國家貨物的集散地,熱鬧非凡,這樣也是絲綢之路古老中心的阿斯特拉罕非常普通的一天。

夜晚,當人群退去,貨車離開,貨船駛出,一個個灰色斑塊在河面出現,寬度可達上百米,沒有固定,隨著波浪而起伏。

這些漂浮的島嶼上滿滿的都是老鼠,數量可以達數百萬隻。

它們在掙扎著向對岸遊,任憑波浪衝刷,當它們抵達歐洲的西海岸後,隨即便消失了,然後它們繼續往南,距離幾千米的地方,是河流的拐彎處,然而那些沒能抵達的老鼠,在這裡全軍覆沒,數千隻老鼠淹死了。

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連續好幾天,人們都能看到老鼠遊過河流,穿過伏爾加河。

來看看它們的旅程吧!

剛開始,第一次涉水,老鼠群是遊過第聶伯河(這條河是歐洲第四大河,起源於俄羅斯瓦爾代丘陵南麓,途徑白俄羅斯、烏克蘭,流入黑海,綿延2200公裡)。

第二次涉水是布格河(該河起源於烏克蘭西南部沃倫-波多爾高地,從東南-西北流向,是烏克蘭、白俄羅斯與波蘭三國的分界線,注入維斯瓦河,長831公裡)。

第三次涉水是德涅斯特河(流經烏克蘭、摩爾多瓦,入黑海,長1352公裡)。

冬天的時候,這裡的人們經常可以看到老鼠在結冰的河面前行,試圖穿過河流。

你肯定會很奇怪,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老鼠。它們來自哪?

根源在於幾年前印度的一場地震,這場地震災害,導致了老鼠的大幅度增長,最終引起了老鼠的遷徙。

根據記載,這場發生在印度的地震,老鼠已經提前預製梁,在地震發生前的幾個小時內,在地下的老鼠能感覺到有氣流從地下上升,它們便逃出來了,朝著開闊的地方逃命。

但是可憐的人們,當時並不知道地震的來臨,不僅在地震中大量傷亡,而且食物短缺。

但是對老鼠來說,並不是如此,人類的糧食被埋在地下,甚至很多人類的屍體沒有挖出來,都成了它們的食物來源,短時間內,老鼠激增,然後引發了大規模的遷徙。

再來談談歐洲的鼠疫。

歐洲鼠疫的爆發,根源就是因為船員沒有遵守相關的檢疫隔離制度,這項制度,是由威尼斯城在1374年發起的,並且在1377年,由拉古薩城完善的防止鼠疫的一項制度,要求就是密切接觸者要進行40日的檢疫隔離。

那個時候,威尼斯共和國各港口反覆發生鼠疫,就算他們拒絕了疑似病毒攜帶的船隻停靠,但病毒依然肆虐,那些非可疑的船隻也會帶來黑死病。

時間來到1377年,當地政府組建了一批傳染病醫院,專門用來收留從船隻上下來的乘客。

但凡從船上下來的人,無論是船員還是乘客,必須要在醫院觀察一個月,這種強制隔離的措施,初見成效,而且其他港口也在效仿,隔離期也從30天,變成了40天。

40天的期限也是根據希波克拉底的理論設置的,像鼠疫等急性疾病的潛伏期是40天,如果在這期限內沒有發病,說明不是鼠疫。

然而,這項制度還是有人沒有遵守,一年前,商船「大聖安託萬」號從敘利亞港口出發,在1720年抵達馬賽,所有船上人員準備40天的隔離期,但是因為船上載有的是珍貴的布料,這批布料沒有辦法等到40天以後,再進行交易,於是船長全然不顧當時船上有8名船員死亡的事實,依然申請破例,不進行40天的隔離,而是20天。

就這樣,船抵達港口20天後,鼠疫與布料一同上岸:那些老鼠通過纜繩到達岸上,還有布料和跳蚤身上也攜帶了病菌。

那些攜帶病菌但沒有出現病狀的船員,下船後就去了小酒館,最終導致了鼠疫的無法控制,短短2年,馬賽近4萬民眾死於鼠疫,相當於城市總人口的二分之一。

而法國南部,總共有12萬人死於鼠疫,這個數字超過了該地區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自此以後,鼠疫反反覆覆,其中最嚴重的,也是最近一次鼠疫發生在1743年,西西里島的墨西拿,這是一個為促進貿易而設定的自由港口,發生的原因依舊是來自奧斯曼帝國的貨船沒有遵守隔離制度。

此後的短短幾個月,近七成的墨西拿民眾死於鼠疫,但幸運的是,這次鼠疫並沒有進一步擴散。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那群歷經千辛萬苦,跋山涉水,成功抵達阿斯拉特罕的褐家鼠。

原本以為,它們千辛萬苦來到這片土地,可以衣食無憂,沒想到的是更大的災難在等著它們。

原本以為老鼠的抵達,會擴大鼠疫,沒想到,卻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這是為何呢?得從老鼠身上寄生的跳蚤說起。

此前歐洲鼠疫的主角是黑家鼠,而發生鼠疫的病菌是鼠疫桿菌。

褐家鼠對鼠疫桿菌並不是免疫的,它們一樣能夠被鼠疫桿菌感染,同樣還是鼠疫桿菌的攜帶者。

但是區別在於,寄生在黑家鼠身上的跳蚤屬於印鼠客蚤,而寄生在褐家鼠身上的跳蚤則是角葉蚤,當它們的寄主死亡後,角葉蚤對宿主非常忠誠,它們不會將口器中攜帶的病毒帶到人類身上,它們對人類根本不感興趣,只對老鼠有興趣,因此鼠疫桿菌的傳播途徑大大減小了,只會在老鼠之間傳染。

這樣,人類被感染的機率極大降低,它們只有通過食物或者其排洩物來感染人類。但人類攜帶感染病毒後,還是會通過呼吸道在人與人之間傳染。

大量的褐家鼠的到來,導致了黑家鼠的滅絕,因為相比黑家鼠,褐家鼠更加強壯、也更加機智和好鬥,且擁有很好的團隊協作能力。

而且褐家鼠能夠適應潮溼的環境,會遊泳,相反,黑家鼠卻喜歡在乾燥的環境中生存

18世紀開始,歐洲的氣候變得溼熱,這樣的環境更利於褐家鼠生存,因此它們在這大量繁殖,很快便侵佔了黑家鼠的地盤,直到它們徹底消滅。

如今,褐家鼠已經到處都是,它們也被稱為繼人類之後,最為成功的物種之一,目前除南極洲、加拿大亞伯達省、紐西蘭部分保護區外,我們都能看到褐家鼠的身影。

自此以後,雖然沒有大規模的爆發鼠疫,但是鼠疫並沒有完全滅絕,畢竟地球上還是生存著數百萬隻老鼠,加上寄生在它們身上的跳蚤,鼠疫桿菌總是在繁殖。

在那些衛生條件落後的地方,鼠疫桿菌與人類的距離還是很近的,鼠疫桿菌傳染給人類的情況還是存在。

在過去的15年中,全球24個國家、超過34000人發生了鼠疫病例,這是世衛組織的數據,雖然疫情輕微、短暫,但是畢竟還是發生了。

發生最多的地區就是亞洲和非洲,而在馬達加斯加,每年都會有幾起報告。

一般上百起病例的報告還是沒有,最近的一次是越南戰爭時期的超過百例的鼠疫報告。

趣聊科學原創,歡迎點讚、轉發、評論,請關注@趣聊科學,帶你一起了解更多的趣味動物知識。

相關焦點

  • 一群亞洲來的老鼠,竟終結了殺死2500萬人的歐洲鼠疫
    從14世紀開始,一場席捲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鼠疫大流行殺死了大約2500萬人,並在此後多次發生,折磨歐洲四個世紀之久。到了18世紀,印度的一場地震導致當地老鼠數量暴增,並最終遷徙到歐洲。正是這些來自亞洲的老鼠,終結了歐洲的鼠疫大流行。這篇《科學美國人》義大利版的文章還原了亞洲鼠如何終結歐洲鼠疫的歷史。 阿斯特拉罕城裡,滿是灰塵的街道上擠滿了拉著商品的馬車和牛車,還有駱駝馱著滿滿的貨物,搖搖晃晃地走著。
  • 這一群從亞洲「逃難」來的老鼠,終結了肆虐歐洲數百年的「黑死病」
    黑死病「也可以叫鼠疫,由鼠疫桿菌感染人體形成,是一種古老的烈性傳染病,在全球已經流行了近兩千年,曾經有過三次大的流行,奪走了全球大約3億人的生命。 最為有名的一次是在中世紀時期發生在歐洲的「黑死病」,這一次的發病直接收割了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直到現在歐洲人都對此後怕不已,把那段時期成為「黑暗的中世紀」。
  • 近代早期歐洲的鼠疫
    鼠疫不止一次出現在歐洲的歷史上。據羅伊·波特教授研究,史上可考的最早的鼠疫發生在羅馬帝國。公元540年查士丁尼大疫在埃及爆發,兩年後,它侵入君士坦丁堡,將地中海東部地區的人口消滅了1/4。到1300年,鼠疫開始蹂躪亞洲,然後侵入中東、北非、歐洲。
  • 新冠未走,鼠疫又來,它曾奪走歐洲2500萬人的性命....
    從來沒有人見過這種離奇的疾病——有人在街道上走著走著,突然不由自主地開始搖晃,然後倒地而亡;有人上一秒還在和朋友攀談,下一秒就不幸死亡…… 在瘟疫最嚴重的時時候,短短一天時間裡,就會有上萬人因鼠疫死去,整個國家連埋葬屍體的地方都極度短缺
  • 入侵物種禍害全球,本土生物打不過外來者,最重要原因長期被忽視
    當某地區因為人類活動,帶來當地從來沒有過的物種,一旦缺乏遏制任由發展,很可能會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巨大危害!你第一印象想到的大概就是澳洲的野兔子和歐洲的信號小龍蝦、美國的亞洲鯉魚。魚:咱就是這麼跳!外來者到底有什麼特殊本領,讓本土物種只有挨欺負的份兒?英國紅松鼠上個月英國生物學家表示,除了那些優勝的外來物種數量大、繁殖能力強外,最大的威脅長期被人忽視,就是它們身上攜帶的外來病菌!
  • 黑死病導致歐洲2500萬人死亡,在中國卻沒有蔓延開,多虧這個辦法
    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無非有兩種,天災和人禍,人禍多為戰爭,但天災卻難以扼制,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最為慘烈的戰爭,這場戰爭讓歐洲損失了5%的人口,然而中世紀時期的黑死病奪走了歐洲2500萬人,這相當於歐洲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 黑死病在歐洲殺死2500萬人,在中國卻沒有爆發,必須要感謝一個人
    黑死病在歐洲殺死2500萬人,在中國卻沒有爆發,必須要感謝一個人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一場關乎民族興亡的危機隨著西伯利亞的寒流竄入中國東北三省,行將就木的大清朝廷處理好了,還能苟延殘喘一段時間;處理不好,中華民族就將面臨亡種的危險。這危機在歐洲有個臭名昭著的名字:黑死病。
  • 黑死病在歐洲殺死2500萬人,在中國卻沒有爆發,我們要感謝一個人
    這危機在歐洲有個臭名昭著的名字:黑死病。黑死病,曾經席捲歐洲的大鼠疫,整整奪走了2500萬人的生命,歐洲人口因此銳減三分之一。即便是經歷過戰場慘烈程度堪稱「絞肉機」的世界第二次大戰,歐洲人口也才失去5%,可見當時黑死病的感染率和致死率有多麼恐怖。鼠疫在東北肆虐6個月,捲走了6萬人的性命。
  • 美國泛濫亞洲鯉魚,澳大利亞泛濫歐洲野兔,我國有物種入侵嗎?
    外來物種入侵對本地的生態系統是毀滅性的打擊,因此每個國家對於外來物種的防控都很嚴格。生物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過程,實際上與很多其它物種都會產生交集,例如被其它物種吃掉或者吃掉其它物種。但是外來物種入侵,就打破了這個制約,因為到了一個新的環境中它們不存在天敵,對於當地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它們就像是旁觀者一樣,根本不需要擔心天敵的存在,因此在舒適的環境中過度繁殖,最後數量一發不可控制,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澳洲橫行的野兔了,這些野兔都要追溯至18世紀,它們是隨著歐洲人來到澳洲這片土地的。
  • 黑死病在歐洲曾殺死2500萬人,為何在中國沒有爆發?要感謝一個人
    這場危機在歐洲有個這樣的名字——黑死病。黑死病籠罩整個歐洲之時,奪走了2500萬人的生命,戰爭時期都沒有這麼多人喪命。由此可見,黑死病非常恐怖。02在我國,黑死病就叫做鼠疫,整整奪走了6萬人的生命。當時清廷已經是被列強盯上了,如果鼠疫再在東北地區傳播到其他地區,那麼根本不用列強入侵,直接被鼠疫就擊垮了。在那個年代,一旦人們感染黑死病,最快半天就會死亡。歐洲地區最嚴重的時候,前一秒看著一個人還在大街上行走,下一秒這個人就倒地了。面對如此兇險的疫情,清廷也是派了很多官員去調查了解,但是這些官員基本都死在了疫區。
  • 臭名昭著的外來入侵物種......
    葛根是第一個被編進外來物種史冊的植物,也是入侵物種之一。  葛根於1876年首次在美國的費城百年博覽會上出現,當時專家把它吹捧為一種耐寒、快速增長的地被植物,可幫助抑制水土流失。但之後因為它生長太迅速,長得遍地都是,從而獲得一個新的綽號:通吃南部的藤蔓。如今,葛根遍布美國各州,甚至蔓延到新澤西州北部。
  • 爆發於中世紀的歐洲黑死病,曾奪走2500萬人命
    歷史資料顯示,歐洲中世紀(1347年—1353年)曾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黑死病,2500萬歐洲人因這場瘟疫而喪生,慘烈程度堪比二戰。這種黑死病便是從老鼠身上傳播出來的。黑死病爆發的第一站便是如今的義大利,隨後席捲到了法國英國等整個歐洲地區。黑死病爆發的時候,蒙古大軍開始了第二次西徵。
  • 內蒙古出現「一號傳染病」鼠疫的確診病例,且發現了3個鼠疫疫點
    「鼠疫」這個名詞並不陌生,因它是位列中國法定甲類傳染病之首的「一號病」,曾被稱為「黑死病」,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發病快、死亡率高。鼠疫的臨床類型包括三種:腺鼠疫、肺鼠疫、敗血型鼠疫。其中腺鼠疫最為常見,在不治療的情況下,死亡率為50%,危害性相對小些;而肺鼠疫、敗血型鼠疫,在不治療的情況下死亡率高達100%。潛伏期較短,最短的感染者當日死亡,一般潛伏期為1-6天。感染鼠疫後的臨床症狀為發熱、寒戰、淋巴結疼痛、咳嗽、咳血或者出血等。中國新聞網消息,內蒙古烏拉特中旗溫更鎮在6月18日發現4隻自斃鼠,經檢測被斷定這些自斃鼠是因感染鼠疫而死。
  • 肆虐歐洲的鼠疫為何在中國鎩羽而歸?此人力挽狂瀾,經驗至今受用
    鼠疫,在39種法定傳染病中位居第一位。直到今天,歐洲人提起鼠疫依然不寒而慄。在中世紀時期,鼠疫曾肆虐歐洲,三年內奪走2500萬人生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恐懼的歐洲人給它起了一個可怕的名字:黑死病。
  • 五眼聯盟監控亞洲,澳大利亞是主力!該如何對付這樣的外來物種?
    但中澳雙方這段時間來的糾葛,不簡單是澳軍屠殺阿富汗平民的惡行,而是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澳大利亞這個亞洲特殊國家的存在。我們決不能只就事論事的來看待澳大利亞這個國家。現在澳大利亞足球隊參加世界盃,打的是亞洲區的比賽,澳大利亞也是亞太經合組織的成員。
  • 抗日戰爭中最恐怖的日寇將領,「鼠疫中將」石井四郎
    「石井中將和其助手發現了通過將鼠疫菌寄生於跳蚤體內,使其在跳蚤的保護膜的保護下不斷繁殖的理想的循環途徑。石井四郎恐怖是世界上最精通跳騷的專家,也是最頂級的鼠疫研究專家」。 ——原日本731細菌戰部隊成員證詞石井四郎生於1892年6月25日千葉縣山武郡千代田村大裡(現今芝山町)。
  • 繼亞洲鯉魚後,「亞洲大黃蜂」入侵美國,當地人拿它沒有辦法
    而要說其中最代表性的國家,就當屬美國這個國家了。美國是如今世界最發達的國家,並且是目前公認唯一的超級大國,在經濟,文化,工業等領域中都處於全球領先地位。而在其中又以三個國家最為出名,一個是澳大利亞,因為缺乏頂級掠食者,所以該地很容易泛濫外來物種,另一個是中國,因為中國的地理條件優秀,跨越5大氣溫帶可以讓世界多數物種都生存,所以有很多外來入侵物種。而最後一個就是美國,因為美國國土大且人口少,全球貿易又十分多樣,所以當地有著很多的外來物種,就比如這個「亞洲鯉魚」就是如此。
  • 新疆黃花刺茄等5大物種列外來入侵名單
    發布內容顯示,國內第四批入侵物種共18種,其中,垂序商陸、黃花刺茄、野燕麥、德國小蠊和棗實蠅五個物種,已入侵新疆,並已在當地「落戶」。發布內容稱,外來物種入侵是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的直接原因之一。我國是全球遭受外來入侵物種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隨著人員往來的增加和物流業的迅速發展,外來物種入侵我國的速度加快。
  • 威尼斯嘉年華的鳥嘴面具,源於歐洲人對黑死病的恐懼
    但很多人不知道,這款面具起源於歷史上最大的一場瘟疫,而最初佩戴這款面具的正是中世紀歐洲對抗黑死病的醫生。黑死病間接促進歐洲文明發展十四世紀四五十年代,對於歐洲來說,是一個極為悲慘的時期。從1347至1353年,席捲整個歐洲的被稱之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奪走了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
  • 8月份內蒙古出現2例鼠疫死亡病例,鼠疫怎麼預防?
    鼠疫:鼠疫是由鼠疫耶爾森菌感染引起的烈性傳染病,是我國法定傳染病中的甲類傳染病,在法定傳染病中位居第一位。鼠疫主要在嚙齒類動物間流行,鼠、旱獺等是鼠疫耶爾森菌的自然宿主,鼠蚤為傳播媒介。鼠疫的流行歷史回顧:鼠疫是古老的傳染病,曾經在人類歷史上出現三次大流行。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查士丁尼大鼠疫於6世紀中葉開始至8世紀消失,在歐亞奪取上億條生命。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從14世紀中葉開始,前後300年。歐洲大陸喪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