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這個名詞並不陌生,因它是位列中國法定甲類傳染病之首的「一號病」,曾被稱為「黑死病」,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發病快、死亡率高。鼠疫的臨床類型包括三種:腺鼠疫、肺鼠疫、敗血型鼠疫。其中腺鼠疫最為常見,在不治療的情況下,死亡率為50%,危害性相對小些;而肺鼠疫、敗血型鼠疫,在不治療的情況下死亡率高達100%。潛伏期較短,最短的感染者當日死亡,一般潛伏期為1-6天。感染鼠疫後的臨床症狀為發熱、寒戰、淋巴結疼痛、咳嗽、咳血或者出血等。
中國新聞網消息,內蒙古烏拉特中旗溫更鎮在6月18日發現4隻自斃鼠,經檢測被斷定這些自斃鼠是因感染鼠疫而死。7月5日,烏拉特中旗收治一名鼠疫疑似病人,出現發熱、右側大腿腹股溝可觸及腫大淋巴結且有壓痛,當日下午確診為鼠疫。烏拉特中旗隨即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Ⅳ級應急響應。截至7月7日,內蒙古已經發現3個鼠疫疫點,1名確診病例,其中與確診病例有密切接觸的15名人員已實施居家醫學隔離觀察。
人類歷史上發生了三次大的鼠疫,每一次大流行都給人類帶來深重的災難,甚至可以說嚴重地影響了人類歷史的進程。第一次發生在公元6世紀的非洲,後傳播到歐洲、亞洲,共造成約1億人的死亡。第二次發生在公元14~17世紀,它的發起有一種說法是蒙古人帶到歐洲的,歐洲鼠疫在短短五六年內導致了2500萬人的死亡,相對於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中國當時處於元末明初時期,也遭受了嚴重的鼠疫,李自成能2天攻下北京城,也因北京城內正遭受嚴重的鼠疫。第三次發生在19~20世紀,首次發生中國的雲南,進而通過香港傳播到世界各地,也就是從這次疫情,人類真正研究出發生鼠疫的真正原因,其中法國的專家耶爾森發現鼠疫病菌,並得以命名為「耶爾森菌」;中國的流行病專家伍連德首次提出病菌會人傳人,需要佩戴口罩,大大降低了中國的死亡人數;隨著1950年抗生素的發明,這次鼠疫才宣告結束。
鼠疫並沒有被徹底消滅,還隔三差五地危害人類。隨著人類醫學的發展,令人聞風喪膽的 「三號病」天花,已經被我們人類消滅了,為何鼠疫卻仍能不間斷地侵害人類?這是因為天花病毒是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只要從人類中消滅這種病毒,病毒就可以徹底消滅。而鼠疫不同,其病原體不但能在人間傳播,而且也能在動物間傳播,是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在老鼠、旱獺(俗稱土撥鼠)、兔子等嚙齒類動物,野生動物範圍之廣數量之多,人類無法徹底消滅。
鼠疫多經過跳蚤傳播的,跳蚤叮咬了疫鼠後再叮咬人類,或者叮咬其他動物後再傳播給人類。人群對鼠疫耶爾森菌普遍易感染,無性別、年齡差別。
我國內蒙古分布著廣闊的草原,成為我國主要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最重要的預防措施,就是儘量避免到天然鼠疫區,避免與野獸動物親密接觸,更不應該隨意吃野獸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