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宏燈 尋兩岸融合之路

2021-03-05 聯經兩岸互動

全球檯商第二期出刊!這次的封面人物請來東莞臺商子弟學校董事長葉宏燈,為我們現身說法他的夢想三部曲,從最初來東莞打拚事業,到跨足教育創辦東莞臺校,這過程和未來還有哪些故事,讓我們看下去。


臺商界大老葉宏燈:莫忘同根 壯大中華

東莞臺商子弟學校董事長葉宏燈來大陸發展廿多年,不僅是東莞臺協創會幹部,更曾任兩屆會長,在臺商會很具威望,可謂臺商界大老。他指出,如今他最盼望的,就是看到中華民族協力合作站出來,壯大自身力量。 

「東莞10年蓋10廠 年營收逾百億元

葉宏燈1989年到東莞石碣投資設廠,是股票上市公司致伸科技旗下的東聚電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在「東莞十年蓋十個廠」,年營業額一百多億人民幣,公司實力雄厚。

 

在事業穩定發展後,葉宏燈一直心繫兩岸發展,關心臺商前途,也思索如何培養優秀的臺灣人才,據此,他大膽地從科技業跨足教育界,創辦東莞臺商子弟學校、設立粵臺產業科技學院,更號召臺商們整合眾人力量,成立東聯融資租賃有限公司,為在轉型升級路途上需要資金、設備的企業提供堅實的後盾。

 

除了在事業及教育版圖上推動兩岸互利交流,虔誠的炎帝「老爺子」信徒葉宏燈,從2010年起,每年都率領臺灣兩、三百名信眾拜謁湖南炎帝陵,今年五月,又帶領臺灣卅多家炎帝宮廟代表共1000多人,前往山西高平新落成的炎帝陵謁祖進香。

 

「兩岸人民都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葉宏燈說,在劇烈變動的環境中,兩岸需要一股安定人心的力量,炎帝作為中華文化文明的始祖,是牽起我們情誼的橋梁與平臺。

 

葉宏燈是臺灣客家人,形容早年對宗教信仰不在意,家中當然也有供奉祖先,但只是抱持「拿香跟拜」、「有拜有保佑」的心態,突然從高科技公司老闆,轉身成「老爺子」(炎帝)的信徒,連他自己都很難想像如此巨變。

 

他說,這是在經歷太多異兆異象後,讓十分鐵齒的他,在短短三分鐘內改變了人生信念。


東莞臺校1999年11月奠基,次年3月動工,9月招生開學,施工期不到七個月,當時豪雨不斷,奇怪的是雨水不曾影響工程進度。葉董當時只覺得運氣好,「每次快斷糧時」,鋼筋、水泥就自然有人捐了,凡事迎刃而解,「天時、地利很配合」。學校開學後,每逢大典,即使連日大雨,活動開幕就放晴,有時準確到只差幾分鐘,令人嘖嘖稱奇。

 

葉董說,校地左側青龍方位有座玄天上帝廟,右側白虎位是土地公廟,兩廟都有四百年歷史,建校時的工地指揮中心就在廟旁老榕樹下。不少風水師都來詢問他當初是何「高人」決定在當地建校;不信風水的葉董笑著說,當時很匆促,根本無暇選擇,是村委會同意,「把這塊田給學校的」,所以「高人」應該就是村書記。

 

而後一位來自臺中的風水師父以文王卜卦,連擲五次聖茭,指出學校保護神就是是「炎帝」,鐵齒的葉董還是半信半疑。

 

直到風水師帶他到臺中的神農廟參拜,拿出湖南株洲炎帝陵照片時,令他嚇出一身冷汗。炎帝神像左右兩側,也各供奉著玄天上帝、土地公,炎帝陵神龕造型也與東莞臺校主樓屋簷與梁柱設計相彷。這個發現,讓葉董吃驚不已,連月來心神不寧,「快要瘋掉了」。

 

2007年初,葉董決定前往株洲一探究竟,全校八十多名老師趁勢辦活動,一起陪他找答案。「那次回來後心情就好很多」,「還了心願」。

 

葉董也思索著,炎帝五千年前帶領人民種五穀、嘗百草,開創農耕文明、醫藥文明,「是中華文化最早的教育者」,「中華民族又是炎黃子孫」,為讓學生能慎終追遠、飲水思源,決心奉迎炎帝到校坐鎮。

 

自湖南炎帝陵分靈的神像最終順利在2008年5月28日下午安座,安座完畢,大夥正想坐下喝杯茶,突然狂風大作,天空烏雲翻滾,白晝宛如黑夜,以為要下大雨,不到幾分鐘卻又晴空萬裡,「來的快去的也快」,過程詭異,眾人面面相覷。

 

當晚校長檢視照片時,大吃一驚,發現「老爺子」竟就站在半空中,雖然法相模糊,但依稀可見所乘的神龍模樣,栩栩如生,位在烏雲密佈的高空中,亮光壟罩學校,宛如沐浴佛光中;葉董說,此時終於相信這一切不是偶然,「老爺子」真的在身旁。

 

「同是炎黃子孫」致力為兩岸搭橋

2012年,葉董因緣際會前往山西高平,投入當地炎帝陵的修復工程;他率先捐出一百萬人民幣,拋磚引玉,山西煤老闆有四十多人響應,最終加上當地政府主動支持,總投資額達二億五千萬元人民幣。

 

佔地五百多畝的炎帝陵,上月14日舉行落成大典,葉董邀請以三重市先嗇宮董事長李乾龍為領隊,共卅多家臺灣炎帝宮廟,約一千多名信眾前往參加。


今年5月14日,海峽兩岸同胞炎帝故裡民間拜祖典禮在山西高平炎帝陵舉辦,3000多人共同謁陵,臺灣宮廟代表獻上23塊匾。樊德平/攝影

 

葉宏燈說,原預估只接待三百多人,三天報名人數就超過千人,「總不能叫人家不要來」,趕快截止報名,但最後一天還是多出一百多人,熱烈盛況,遠超出各界想像。

 

落成大典當天,來自臺灣三重先嗇宮、苗慄五鶴山五穀宮、霧峰福成宮、苗慄龍天宮的聖駕,在起轎儀式後,安放在大殿內,臺灣宮廟代表並敬獻廿三塊牌匾,安置於正殿內,兩岸民眾一起行三跪九叩之禮,象徵兩岸同是炎帝子孫的血脈親情。

 

葉董表示,炎帝是中華文化的象徵,今年元月就在北京,舉行炎帝學術文化研討會,共有兩百多名專家學者參加,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也是中華炎帝文化研究會理事長的許嘉璐親臨主持。

 

「炎帝不只是炎帝而已」,除了文化、宗教的層面外,葉董更計畫成為兩岸共同的橋梁,為這個平臺奔波努力,同是炎黃子孫,血脈相連,豈能不為兩岸和平互利雙贏而努力。 


山西高平炎帝大殿內的黑臉炎帝神像。樊德平/攝影

兩任東莞臺協會長 跨界打造人才搖籃

葉宏燈從科技業跨足教育界,創辦東莞臺商子弟學校,是臺灣第一所在大陸設立的學校;葉宏燈說,當時雖然努力爭取,心裡其實沒底,最終能順利建校,是兩岸教育的一大突破,也讓他看到了北京領導的胸襟與氣度,因此他十分感恩,也將此作為臺校教育最重要的精神,教導學生要常保感恩的心,珍惜這一切得來不易的資源。

 

去年,葉宏燈創設的粵臺產業科技學院也開始招生,引進臺灣技職教育,成為臺商轉型升級的人才搖籃。

 

「感同身受」大陸點頭設臺校

 

葉宏燈說,1995年起擔任東莞臺協會長時,兩岸未開放直航,臺商顧及事業與家庭,只能兩地奔波,當時經濟比較好,部分臺商為彌補感情空虛,常應酬流連K房,「包二奶」時有所聞,生活不正常,常有死亡事件。

 

他表示,「每月都要跑殯儀館七、八次」,協助家屬處理善後,當時沒有常規可尋,要到各單位協調,苦不堪言,望著當初滿懷雄心壯志,來到異鄉打拚的鄉親,成為一具具冰冷屍體,心中無限感慨。

 

臺商協會因此決議向大陸爭取,在東莞設立臺商子弟學校,但兩岸意識型態不同,他不斷自問「有可能嗎?」

 

他說,在四年會長任內,每年都有兩、三次,率一百多名會務幹部與會員,浩浩盪盪前往北京陳情。當時國臺辦主任陳雲林、副主任唐樹備輪流接見,面對臺商的苦楚每次回答都是「感同身受」,但何時有下文,卻無人知曉;經過長達四年的陳情,終於在1999年中獲得核准設校的許可,使用臺灣的教材,學制與臺灣接軌,臺灣主管部門更宣布東莞臺商子弟學校是臺灣國民教育的延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更親自題寫校名。


1999年11月3日,海協會副會長唐樹備參加學校奠基典禮,唐樹備在學校籌建與發展過程中,給予高度關心與支持。圖為2000年5月24日,唐樹備(左)轉贈海協會會長汪道涵位學校提名的墨寶給葉宏燈。圖/東莞臺校提供

 

葉宏燈表示,所有參與的臺商都是志工,沒有支領薪水,「集合多少人的愛心,沒有任何一個代價」,去北京陳情,臺商沒出什麼錢,反而接到熱烈招待,這種恩情難以回報。「東莞臺校的建成是百分百公益性質,都靠眾人捐款,所以說這是一所感恩的學校,我們教導學生要時時保有感恩的心。」

 

東莞臺校創校後,學生人數不斷上升,從幼兒園、國小、國中至高中漸完備,如今共有兩千五百多名學生,來自一千九百多個家庭,是大陸目前三所臺校中,人數最多的一所。

 

學生透過不同管道,進入臺灣的大學就讀,也可以用臺灣的學測成績,申請至大陸重點學校就讀,另協助學生通過各類英文能力檢定,前往海外升學。


東莞臺校成年禮,學生敬獻八佾舞。圖/東莞臺校提供

 
臺校成年禮,葉宏燈為學生加冠。圖/東莞臺校提供


臺校「絕對是有教無類」,只要是臺商的子女,不管成績好壞,都可以申請就讀,在老師殷切教誨下,最後都能有好成績,在人生路途繼續勇往邁進,這也是臺灣學校只講求入學成績所沒有的事。

 

臺商從此專心拚事業,沒有後顧之憂,臺校的老師、同學都是臺灣人,溝通方便,「師生就像家人」,感情融洽,無所不談。學生百分之九十住宿舍,早上起床盥洗到晚自習,都生活在一起,周末才返家享天倫之樂。

 

深耕教育 連辦11屆高教論壇

臺灣升學的基測、學測,也同時在臺校設有考場,考卷密封空運,由海關人員在考場開封,考生不用兩地奔波,直接到臺校考試,也是兩岸一大突破。

 

臺校每年升學成績屢創佳績,今年繁星推薦,就有四十八位上榜,創歷年之最,其中有十九位(去年十五位)錄取國立大學,包括臺大、清華、交大、政大、成大、北大、中央、中、中正、中興、臺師大、高師大、彰師大等名校。

 

為了感恩這一切得來不易的成果,葉董希望能再為兩岸教育多做一些努力,自十一年前開始,年年與大陸170所優質高等教育學府合作舉辦教育論壇,四年前又開展中等教育論壇,現在範圍更已過及小學及學前教育。去年,在此基礎下,再與東莞理工學院合作,開展粵臺產業科技學院六個專業聯合培養項目,利用東莞理工學院現有軟硬體條件,引進臺灣職業技術學院的教育資源,針對東莞傳統與新興產業,培養創新人才。

 

粵臺產業科技學院 培養臺商得力幹部

粵臺產業科技學院針對目前人才需求、市場調研論證基礎,初期在精密製造、自動化、工業設計、多媒體設計、跨境電商、經濟與金融等六個專業招收本科生,首屆學生去年九月入學。

 

東莞臺商育苗教育基金會根據六個專業方向,在臺灣尋求相關專業領域具代表性的朝陽科大、龍華科大、德明財經科大、致理科大等四個學校合作,結合各自課程和師資優勢,教授專業科目。

 

粵臺產業科技學院的大三生,也將根據自願原則,選擇赴臺灣相關專業合作院校,進行為期一年的學習,所修學分東莞理工學院予以認定。在臺灣學習期間,按照就讀院校收費標準繳納學費。

 

葉宏燈表示,臺商面對經濟環境嚴峻與挑戰,要生存就要轉型升級,但轉型升級先講求人才,管理人才難尋,是臺商經營最大的痛處,粵臺產業科技學院就是為臺商培養人才,以後臺商再也不怕沒有得力的幹部助手。目前,己有數百家臺商指定要該學院畢業的學生。

葉宏燈。樊德平/攝影


典型紳商 心繫「能為臺商做什麼」

葉宏燈自東莞臺校創校後,就擔任董事長迄今,一直以校為家。他談吐斯文,客氣有禮,是典型紳商,更像是學校的大家長,常見小學生圍繞嬉戲。

 

今年六十四歲的他,出身農家,家中環境不優渥,廿歲時考上東吳大學經濟系,半工半讀,很有生意頭腦的他,就在家裡辦了個小型加工廠,規模不大,卻是他事業發展的開始。

 

不怕吃苦 拚出全球第一

他描述,當時臺灣的經濟奇蹟就是靠做苦工拚出來的,「臺灣人不懂研發,又無法掌握市場,只能賺取加工費。」臺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投資環境不斷惡劣,人力成本節節上升,臺商紛紛外移,葉宏燈也曾到泰國投資,1989年受臺灣母公司致伸科技的委派,又帶著一百萬元港幣,來到東莞,成為第一批到大陸的臺商。

 

葉宏燈在東莞石碣創辦東聚電業有限公司,生產掃描器、滑鼠等消費性電子設備,當時廠房面積僅有1000平方公尺與25位員工,「東莞那時還是一片農村」,交通不方便、很偏僻,入夜後一片漆黑。

 

葉宏燈利用10年時間,發展成10家工廠、1萬2000多名工,年產值100多億元人民幣,生產的滑鼠數量是世界第二位,電源保護器與掃描器產量世界第一。

 

他到石碣投資設廠後,帶進了兩、三百家協力廠商,產業鏈不斷完整。東聚發展迅速,不斷締造產業高峰,但在事業巔峰的同時,葉董也不斷反思自己能為臺商做什麼,尤其臺商隻身在異鄉打拚,有時遇到問題時,常有「叫天不應叫地不靈」的困境,最需要的同心協力,所以他決定挺身而出,擔任東莞臺協的兩屆會長。

葉宏燈。樊德平/攝影

 

不向錢看 獻身為鄉親育苗

會長任內首要大事就是興辦東莞臺商子弟學校,讓臺商家庭能夠團圓,為了全心投入教育事業,他毅然辭掉東聚董事長的職位,「人生雖然有許多取捨,但錢絕對不是最重要的」。

 

他表示,十六年來,臺校始終堅持公益辦學,是真正為了培養人才,每多一位學生入學,就代表多一個家庭能夠團聚,家長也能安心打拚。

 

現在,東莞臺校有2500多位學生,來自1900多個家庭,學生們住在臺校,學習和生活環境完全有師長把關,學生也養成更為獨立的性格,「雖然近幾年不景氣,但幾乎沒有家庭因此離開,臺校讓他們的子女能夠穩定成長和學習,是關鍵因素。」

 

在近幾年轉型升級的壓力下,臺商除了需要人才,也需要資金與設備,葉董除了開展粵臺產業科技學院,培養所需人才,更與前臺企聯會長郭山輝、東莞臺協執行常務副會長趙金和、東莞臺協常務副會長王添財和東莞臺協前監事長,合作創立東聯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實際為企業提供堅實後盾。

 

葉宏燈表示,來大陸27年,感觸很深,也認知到現在「唯有中華民族凝聚彼此的力量,才能繼續往前衝」。兩岸在漫長的融合過程中,雖遇到不少困難,但許多從中央到地方的臺辦領導,都用智慧與力量在推動兩岸融合共榮,這絕對會在歷史上留下很重要的一筆。

相關焦點

  • 全球檯商│葉宏燈 尋兩岸融合之路
    除了在事業及教育版圖上推動兩岸互利交流,虔誠的炎帝「老爺子」信徒葉宏燈,從2010年起,每年都率領臺灣兩、三百名信眾拜謁湖南炎帝陵,今年五月,又帶領臺灣卅多家炎帝宮廟代表共1000多人,前往山西高平新落成的炎帝陵謁祖進香。
  • 南南合作兩岸融合高雄方案 為兩岸困境求解
    「南南合作與兩岸融合-高雄方案」會議過程採用互動會議方式進行。(中評社 蔣繼平攝)(中評社 蔣繼平攝)  中評社高雄6月21日電(記者 蔣繼平)孫文南院20日在中山大學進行一場「南南合作與兩岸融合-高雄方案」會議,針對蔡政府上任後兩岸冰封,民心思變的高雄歷經韓流崛起和罷韓,討論適合高雄的兩岸交流方式。孫文南院院長汪明生表示,兩岸交流未來臺灣官方不可能動,只能靠民間進行下,減少臺灣前往大陸的各項行政壁壘成為參與者最優先的共識。
  • 關注│替兩岸加溫 王屏生獲聘海基會顧問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海基會最近新聘臺企聯榮譽會長王屏生等五位重量級臺商為臺商財經法律顧問,顯示臺商在兩岸關係不佳時接下海基會聘書,願為兩岸關係及服務臺商多盡一份心力。 蔡政府推動禁止「代理人」修法,曾引發臺商激烈抗議,海基會多次強調會傾聽臺商心聲,要臺商放心,也會加強與臺商的溝通和交流。
  • 招募|第九屆海峽尋新香港論壇代表招募啟動
    海峽尋新香港論壇亦嘗試在海峽尋新已有的框架上突出香港元素,強調香港在兩岸四地議題中的特殊角色。活動形式為期一周的活動將由互動式沖突解決會談、公開演講、專題沙龍以及成果工作坊四部分組成。活動主體為五名中國大陸代表、五名臺灣代表及五名港澳及海外代表,總計十五位獲選青年代表。
  • 鐵路連兩岸,融合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這是一條讓區域發展更協調的「致富路」。不僅對構建北京至福州、平潭快速鐵路通道,完善區域綜合交通網絡,加快平潭綜合實驗區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還能夠進一步加快海西經濟區建設,助推平潭綜合實驗區成為海峽兩岸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的重要通道,更會大大縮短福州至平潭的時空距離,讓兩地形成半小時「生活圈」和「經濟圈」。這是一條讓百姓生活更美好的「幸福路」。
  • 國臺辦︰支持兩岸企業家做大「蛋糕」造福兩岸同胞
    國臺辦將一如既往大力支持兩岸企業家峰會團結帶領兩岸企業家,察大勢、謀大局、求大利,加強交流合作,做大利益「蛋糕」,共同造福兩岸同胞,為共創民族復興美好未來再立新功。朱鳳蓮說,12月9日,2020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以視頻連線方式在廈門和臺北同步舉行。本次峰會年會的主題是「面對新情勢,再創新契機」,700多位兩岸工商界人士參加。
  • 從「惠臺31條」到新「惠臺26條」 看兩岸的融合發展
    (新華社圖片)  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經濟社會交流合作發展過程中,中共中央在總結過去經驗基礎上逐步提出了融合發展理念與主張,而且使其內涵不斷豐富、完善,從起初強調區域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逐步擴充為兩岸整體融合發展,從強調促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轉變為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再提升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 情牽兩岸-83歲老人張愛友尋親33年 在中華婦女聯合會協助下 峰迴路轉 圓尋親夢!
    ,雖子孫滿堂,但益陽只算是她的第二個故鄉.71年前因故留在大陸,尋親33年,卻一直沒有臺灣親人的消息.僅憑兒時的記憶,尋親之路如大海撈針,她的尋親之路困難重重!  終於,在中華婦女聯合會何建華理事長和臺灣媒體(真晨報)及新竹東戶政員鄒永良等熱心人士的不懈努力下,老人的尋親之路峰迴路轉,她在臺灣的親人找到了! 這個尋親之路如此漫長又如此的曲折,如今能夠圓滿的解決,一切都是源自海峽兩岸的熱心人士的援手,在老人83歲的年紀能夠與臺灣親人再度團圓!
  • 焦點|兩岸青年交流 激盪創意火花
    本報廈門傳真 兩岸青年、未來領袖青創文化交流活動日前在廈門舉行,由臺灣清華大學、文化大學等六所大專院校學生組成創意青年團隊與對岸青年交流,並在文化創意論壇上共同激盪創意火花。 由聯合報、廈門市大學生文化創意協會共同舉辦的兩岸青年、未來領袖青創文化交流活動,於10月28日至10月31日到廈門進行四天三夜的青創文化交流之旅。
  • 話題│海青杯兩岸9隊尬棒球 今閩院開打
    海青杯兩岸青少年棒球邀請賽今日將在閩江學院開幕,圖為去年參賽隊伍。
  • 新LOGO蘊含兩岸美好寓意
    此次改版是中國臺灣網向提質增效轉型邁出的重要一步,是順應媒體融合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的現實需要,是擴大中國臺灣網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實際舉措。中國臺灣網(www.taiwan.cn)新版首頁於2021年2月3日全新上線中國臺灣網此次改版按照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國家涉臺門戶網站的標準精心設計,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從內容、設計、功能三個方面著手,宣傳中央對臺政策,講好兩岸融合故事
  • 關注│崑山中秋燈會 兩岸情意濃
    記者戴瑞芬/攝影兩岸交流合作30周年的主題晚會「兩岸情,一家親」,20日晚間在周莊登場,晚會聚焦兩岸元素,找來30對兩岸夫妻甜蜜合唱,還有臺商子女學校及臺南崑山國小合唱江南童謠及臺灣童謠。 大陸國臺辦副主任鄭柵潔、海協會前會長陳雲林和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及臺商代表等,共同為兩岸中秋燈會點燈,強調兩岸共明月,兩岸交流繼續向前!不過,原本預定參加晚會的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未出席。
  • 臺灣制茶大師左如玉的兩岸茶緣
    弟子向左如玉(右)呈拜師帖古人雲,茶品如人品。行走在大陸的茶山間,她一邊尋好茶,向同行求教取經,一邊幫助當地茶農改善茶葉品質,由此結識了不少大陸茶友。「每一株野生茶樹茶葉的顏色和香氣都不一樣,需要不同的制茶方法才能把它們各自的特點表現出來。」數十年來,左如玉從傳統制茶工藝出發,按照「適茶適種、適茶適做」的理念,不斷推陳出新,推出了超過百種茶品。
  • 關注│兩岸拜文昌 四川巡遊到高雄
    文昌帝君壽誕,兩岸都有文化活動。圖為高雄鳳儀書院為文昌帝君祝壽,邀請民眾體驗古裝。
  • 兩岸金融往來合作正低調前行
    儘管兩岸關係發展陷入僵局,緊張與對抗氣氛持續上升,但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總體上仍在持續發展,尤其是兩岸金融往來與合作依然低調前行。兩岸金融市場開放與合作起步較晚,在馬英九執政時期才有較大政策開放,兩岸金融合作取得了重要進展,不僅臺灣銀行、保險機構紛紛進入大陸,大陸銀行也正式在臺設立分支機搆,兩岸貨幣清算業務取得突破性發展。其中,2013年2月,臺灣地區人民幣清算業務正式上路。中國銀行臺北分行是臺灣地區人民幣業務清算行,大大方便了兩岸金融往來與人民幣交易。
  • 江油哪吒三太子信俗及兩岸交流詩存
    一襟素願有同德,兩岸弘傳賴共持。正是金秋物候爽,黃花燦爛映疏籬。     2005-11-03 七絕三首  登乾元山覽金光洞 雲漫鳥道上摩霄,丹闕翬飛玉露搖。仙境元非夢中影,疾登絕頂看靈潮。 嵐氣彌漫洞窅深,合圍霧黛紫岑陰。
  • 「920就愛你」兩岸電商臺灣精品購物活動盛勢來襲!
    「920就愛你」兩岸電商臺灣精品購物活動正在天貓國際、雲集等知名電商平臺火熱開展。
  • 江南啟示錄1:兩岸猿聲啼不住
    2010年,全國第一家入臺投資的大陸民營企業浙江愛麗芬控股集團,獲兩岸經濟部門批復,在臺成立了「臺灣愛麗芬進出口有限公司」。愛麗芬的一小步,浙商的一大步。作為第一家吃螃蟹的大陸民營企業,愛麗芬在臺灣的經營可謂舉步維艱。
  • 【民聯智庫】兩人大籲訂兩岸和統時間表路線圖
    施家倫、劉藝良認為,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是影響兩岸關係行穩致遠的總根子,總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兩岸和平統一應當要適時制訂統一時間表和統一路線圖。